呼吸作用高中生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第八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第八节生物的呼吸作用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教材新旧知识组合,使学生领会认知结构须逐步深化,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2.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分析比较;尤其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伴发生的理解,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2.拓宽发酵理论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科普实例,使学生受到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熏陶。
3.呼吸作用的突出意义是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充足的氧是有氧呼吸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比较法。
2.结合多媒体复合片,对板块知识能采用读、想、议、练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有氧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
[解决方法]①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①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特点。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①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通过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不可分离的联系点。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解决办法]启发学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法和引导对比法为主,兼用讲述法、归纳小结法。
五、教具准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分步图解。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连环图解。
3.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图。
4.洪水淹没植物前后和水稻生长环境动画模拟情景图。
5.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6.教师板书提纲。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学生阅读、勾书、视图、思考、叙述、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2.通过无氧呼吸内容启发学生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讨论形式去归纳小结。
3.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
4.比较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5.归纳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快速浏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储存在有机物中,但这个能量还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要将它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要经过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植物(包括所有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两种类型,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作用
(1)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P·67页,把有氧呼吸的概念勾画在书上,同时指导学生把其中的“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等词汇标上重点符号。
(2)总反应式
我们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解,怎样写出与概念相符合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思考、口头叙述概念,并把文字“翻译”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对不完整处进行引导和补充。
从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两边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逆向思考,可与植物的什么生理作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议论,教师引导到与光合作用相联系的知识点上。
提 问:呼吸作用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简单逆转?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
有氧呼吸是植物分解自身的有机物成为无机物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光合作用是利用无机物来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的过程,这两种生理作用前者是分解代谢,后者是合成代谢,表面上,它们的反应过程正好相反,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
①有氧呼吸是需氧生物(包括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必须的生命活动,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才具有;②完成两个生理过程的场所不同;③所需要的酶不同;④中间步骤也不同。
提 问:光合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上进行,那么,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让学生答出。
(用屏幕展示)线粒体结构图,让学生回答线粒体结构名称。
提 问: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什么结构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构与功能相关,我们将讨论有氧呼吸的具体生理过程,并理解“主要”场所的内涵。
(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P·68,思考:有氧呼吸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在细胞的什么场所进行?让学生讨论,教师肯定,屏幕逐一展示。
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4[H]+2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2丙酮酸+H2O2CO2+2O[H]+2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一、二阶段产生的氢传递给氧,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
提 问: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并不是全部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可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第二、三阶段的生化反应不但在线粒体中完成,而且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占95%)能量。所以,线粒体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以上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这些酶是否相同?启发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即教材P·68页图22,请参看图解做练习。
①把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连环图解的三阶段用三个圈划分出来。(多媒体分步展示)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需要氧和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和场所是 [ ]
A.第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B.第二、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C.第三阶段和线粒体
D.第二、三阶段和线粒体
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
A.CO2、ATP
B.[H]、ATP、O2
C.[H]、ATP
D.[H]、ATP、CO2
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形成的产物是 [ ]
A.CO2
B.[H]
C.O2
D.ATP
参考答案:
①略; ②C; ③C; ④D。
由第三小题可以推知,有氧呼吸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都要释放能量,二者总是相伴进行着。
(4)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2870千焦的能量,大约1255千焦被“ADP+Pi”捕获,并转移到ATP的分子结构中。请想一想,ADP和Pi接受能量并形成ATP的反应式应该怎样表达?抽学生口述(屏幕显示):
ADP+Pi+能量ATP
2.无氧呼吸:即无氧呼吸作用
(1)概念
指导学生读书。请把概念中的“无氧、酶、分解、不彻底、少量”等词下划上着重符号。
酸奶或泡菜,啤酒或醪糟,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密闭处理——发酵后制成口感舒适、略带酸味或酒味的食品。那么,“密闭处理、酸味、酒味”是怎么一回事?生化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密闭处理给相关微生物创造缺氧条件,使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酒精。
提问:发酵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发酵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见过做醪糟,糯米煮熟稍微冷却后,加入醪糟即酵母菌,盖上棉絮,几天后,揭开棉絮,即闻酒香,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搅动醪糟,有气泡,是同时产生的CO2,摸容器周围是热的,则是发酵过程放出的热量。启发学生根据微生物无氧呼吸的原理再举出10个左右运用发酵的实例,教师给予肯定。如:酱油、醋、味精、面包、馒头、果酒、白酒、工业酒精、沼气、发酵饲料等等。阐述生物遗传工程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高相关厌氧微生物的生产力,在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待同学们攀登和创新。
发酵通常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完全是指发酵。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细胞的什么部位完成?请同学们读书,教师梳理:无氧呼吸分两个阶段,均为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屏幕显示)
(2)过程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2C3H3O3+能量
提 问: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启发学生回忆有关酶的知识,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等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酒精能燃烧,说明酒精中还储存有大量的能量。
学生模拟情景讨论:(分步展示图像)某地区和庄稼长势良好;一场洪水将庄稼淹没;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请联想,洪水退去后,庄稼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
学生读书P·70,发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小结:庄稼会枯萎甚至死亡(展示图象)。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屏幕显示图像:水田中的水稻。为什么水稻常年泡在水中仍无恙呢?学生讨论,水稻是中空的,地上部分可通过气腔把氧气运送到根部,再加上长期生活在水中,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
学生练习:屏幕显示。
填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学生填写,教师指正,在屏幕上逐项显示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凡是活着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你们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吗?让学生阅读教材P·70-P·71“呼吸意义”一段,并找出重点词语。
(三)总结
学生讨论,屏幕依次再现板书提纲,教师口述:(1)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它是一切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活动。(2)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3)高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O2和H2O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在无氧的条件下,高等植物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但是无氧呼吸放能少,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4)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又叫发酵。
(四)布置作业
1.P·71复习题。
2.课堂练习:屏幕显示。
(三)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教师在评价练习时,屏幕逐项显示上图参考答案。
(五)板书设计
四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八、参考资料
人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也同样日夜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它是通过体表上的气孔或生物膜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的。白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远远地超过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好像是在白天只有光合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实不然。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通常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要消耗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一部分有机物,还要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植物的这种呼吸作用又叫做“光呼吸”。
扩展阅读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
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医学的进步,建筑的成熟;诗歌的黄金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许多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教学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①国内各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②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4.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②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③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
刷品
④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2.天文和历法成就
①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3.医学的进步
①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
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建筑的成熟
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③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④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①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
②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③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2.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A.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B.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
C.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D.盛唐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以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a.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④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
A.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
B.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等,艺术价值极高。
⑤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他和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①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②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③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④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①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彩多姿: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B.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
C.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
②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
A.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受顾恺之的影响,人称“唐画之祖”,代表作《游
春图》;
B.阎立本是初唐的画家,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
C.吴道子是盛唐的画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后世称他为“画圣”。
3.巅峰时代的书法
①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②著名书法家有:
A.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B.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C.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D.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①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
②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
③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④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2课时
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水
产生ATP数量
少量(2)
少量(2)
大量(4)
需要ATP数量
需要(2)
不需要
不需要
氧的关系
无关
无关
有关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①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有机物在体外氧化(即燃烧)与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但其化学反应的历程却是不一样的,为此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的“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本题涉及到了生物体的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即呼吸作用。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这种生理作用为什么可以叫“燃烧”,我们从对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为什么是一个氧化分解过程,教师可提出这样问题:“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呼吸作用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个含义吗?”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物质得失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一个有机化合物去氢或加氧,这个物质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个有机化合物加氢或去氧,这个物质就是被还原了。
2017高考生物知识点整理:生物的呼吸作用
2017高考生物知识点整理:生物的呼吸作用
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