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1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5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1。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1”,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1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jab88.COm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2)(3)B、(3)(2)(1)C、(2)(3)(1)D、(1)(3)(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m,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相关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1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1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
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材内容详解
一、机械运动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
二、参照物
1.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

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
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同江市第二中学物理教师周桂华,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由于物理新课标的出台,物理教材做了较大改变,《运动的快慢》一课由初三调整为初二进行教学,位居初中物理第一章第3节。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教材设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速度的定义不再严谨,降低了知识难度。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对于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虽然数学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到速度的计算,正是因为学生已习惯了数学课上的速度运算格式,要求学生接受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还是很有难度的。又因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刚刚开始函数的学习,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速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同时,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制定教法如下:

教法: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本节课以直观体验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观察比较来构建速度的概念。结合教材的改革,以及初二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确定学法如下:

学法:体验、感悟。以上教法学法的制定,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来加深对速度的领会。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四.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基础程度、以及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高科技所带来震撼,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操。

2、通过对课堂中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整体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提炼出物理的本质,将其应用于实际。我从“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观察体验,感悟新知---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发展应用,升华新知---课堂小结,沉淀新知---达标测评,巩固新知”等六环节呈现此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此环节用“看谁跑得快!”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公布游戏规则:“请三名同学站在距离讲台远近各不相同的位置同时跑向讲台,其他同学请注意观察。”结果是距离讲台最近的同学先到,最远的同学最后到达。教师设疑:“同学们,距离讲台最近的同学先到达目的地,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这名同学跑的最快?怎样才能公平合理的判断运动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感悟到,需要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在此情此景中,师生共同迈入物理殿堂。

(二)观察体验,感悟新知

引入新课后,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播放我校运动会百米赛跑的画面,画面下方出现精心设计的两个问题:(1)现场观众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2)裁判员又是怎样比较快慢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进而分析归纳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3)如果小聪和小明运动的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引导学生归纳出“用路程除以时间,值越大运动越快”,教师进一步明确:同学们归纳的这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速度概念。三个问题的展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教师对学生思维信息的捕捉、判断、调整、促进,抽丝去茧,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电子白板和运动会现场相结合,使学生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有所感悟,露出运动快慢的物理本质,进而突破了本节课“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一教学难点。

(三)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亲身经历过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那么,接下来速度的意义、概念、公式、单位等就会不攻自破。教师播放课件讨论提纲,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提纲中的内容:(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2)速度的定义是什么?(3)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变形公式有哪些?(4)速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5)交通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回答提纲中的内容,将内容提炼成为板书,完成构建新知的环节。由学生构建新知,可给教师节省出更多时间把新知向深度广度挖掘。例如:由速度公示的变形方法迁移到今后所有公示的变形方法;由长度时间的基本单位以旧带新,阐述速度基本单位的形成等等,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由学会变成会学。

接下来放课件《速度表》,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如何读数?(2)数据的含义?(3)m/s与km/h的关系?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难点是速度单位换算:将千米每小时换算成米每秒,会涉及到路程单位换算、时间单位换算以及分数之间的运算,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电子白板,分步骤展示速度单位的换算过程,即能节省时间,教学效果又好。教师再利用四张《你知道吗?》图片,让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扩大视野。课件随机设疑,对所学知识进行穿插巩固。再放课件《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与过山车》引导学生归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利用这两张对比性课件,唤醒学生对运动状态的认识,扩大视野的同时,又树立了物理有用观,轻轻松松完成教学活动。

(四)发展应用,升华新知

新课标倡导我们学以致用,这也是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此环节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道例题:1、琼斯以10秒75(取10s计算)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100m短跑的平均速度。第一道题是速度公式的直接应用,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雨燕飞行的速度约144km/h,飞行10h后飞过的路程是多少?第二道题目的是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进行解题格式规范化的学法指导。

第二阶段由学生情景编题:请你利用图片中的情景编一道计算题,考考其他组,谁想接受挑战?(数据最好选整数)学生编题后,集体汇错、析错、纠错,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五)课堂小结,沉淀新知

教师在最后随机设疑,不仅巧妙地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应用总结,也为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做好铺垫,到此为止,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氛围中进入达标测评。

(六)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用此环节实现教学的评价检测功能

通过我对《运动的快慢》这节课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如下:教师,激趣、点拨、拓展、调控、提炼、评价;学生:体验、感悟、构建、生成、倾听、运用。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既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板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

意义: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公式:v=s/ts=vtt=s/v

单位:m/skm/h1m/s=3.6km/h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min)

〖师〗上课前大家先看一下课本第16页的图1.2-1,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讨论]

[总结1]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min)

1.概念

[问题]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________。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min)

[问题]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