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高考语文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4

高考语文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考语文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 

孟子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当然孟子在西方实际上毫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由于他用中文写作的这一事实。老子的《道德经》和《孟子》大体是同一时间在中国写成的,前者却被多次译成各种欧洲语言,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对书中表达的思想感到新颖有趣。但是相对说来很少有西方人对《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别新颖和深刻。

政府关心老弱病残的福利听起来引人入胜,支持轻税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动人。但是一位美国政治家揭示他主张这两种方针,而不做许多具体的决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样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较平等地分享财富,另一方面赞成自由贸易和轻赋税,但是都未曾真正考虑过这两种方针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这种说法对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为他毕竟不是在参加美国国会竞选。一个哲学家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没有具体指出怎样解决原理中的矛盾,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象马基维利亚这样的哲学家由于把自己独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孟子缺乏保罗的那种非凡的使人改变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孔子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后来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教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胜任司寇。后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游说诸侯,未被任用。在哲学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为圣人,影响深远。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扩展阅读

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能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数学思考:能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复习梳理,再现知识。

1、复习一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两条信息,生根据这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水彩画50幅;蜡笔画80幅。

(2)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3)讨论梳理。

比较归纳各题的相同点。

板书:找出单位“1”

2、复习二、三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如下信息:

A、蜡笔画有80幅 B、水彩画有50幅

35

C、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D、水彩画是蜡笔画的—

88

让学生从以上信息中任选两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探讨。

屏幕出示四种情况。(略)

(3)总结梳理。

以上各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后两条板书)

(4)类推延伸。

教师点拨:如果把以上几道应用题分率句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术或方程来解答。

三、加强联系,综合应用。

1、迁移方法,完成练习卷上的第1题练习。

(1)生独立思考解答,后集体订正。

(2)师小结。

2、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生独立思考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2)师点拨:废品率、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纸上的第2、3、4题。

2、讲评。

五、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指导看书P111的例4,并补充完整。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找出单位“1”;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3、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说明

安溪县城关逸夫小学 吴雄鹰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复习课上得轻松愉快又富有实效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样,要上好数学复习课,也应该切实转变复习方式,突出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才能全面提高复习效率。现结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孔子拜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孔子拜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孔子拜师

渊博:精深而广博。造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物理学教授。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造句:地质勘察队员长年累月在野外工作,风餐露宿,十分辛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造句:战士们日夜兼程,终于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劳苦的样子。造句:旅客们在风尘仆仆的艰苦跋涉后偶然发现了这湖泊。
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造句:他听说有长途电话找他,一时想不出是谁,心里有些纳闷。
迎候:到某个地方迎接或等候(客人)。造句:听说北京的外婆要过来,我们全家都到车站迎候。
止境:终端;完了;终止。造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传授:讲解,教授学问、技艺。造句:民间老艺人正把他的手艺传授给徒弟。
佩服:感到可敬可爱;钦佩。造句:这姑娘真能干,我不禁暗暗佩服她。
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造句:老教授崇高的品行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练习题

一、滚雪球
闻()()()
等()()()
迎()()()

二、小书法家先说说写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写一写。

纳闷等候品行风尘仆仆
你对自己的书写满意吗?奖励自己几张吧!

三、找朋友看看哪些词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
填什么正确呢?查查字典吧!
佩服--()纳闷--()
拜见--()学问--()
连忙--()敬重--()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孔子画像挂图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绍棠的《师恩难忘》,孩子们上学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还记得吗?对,是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学生们拜孔夫子呢?

过渡:这么伟大的一位思想家,万世之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它的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3、检查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画或是记录下来。

2、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孔子,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1、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2、什么是有教无类? 什么是因材施教?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不能用这里面的某一个学生为例子,说一说孔子的因材施教。

3、再来读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读的时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什么是和颜悦色?

4、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他明白了什么?

5、孔子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想一想,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结:在孔子的眼里,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 作为老师,看到这里我也深有感触。学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呀。这正是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孔子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谦虚好学的老师,教了很多学生,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7、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万世先师,更是对他教育思想的崇敬呀,这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孔子和学生》,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作业

读一读《论语》,收集几条孔子的语录,背一背。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颜回 守信用 不懂变通

子贡 聪明 不够谦虚 因材施教

子路 勇敢宽厚 忍让不够

子张 处事谨慎 不易亲近

《孔子和学生》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和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和学生》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资择谨慎
浴姿泽勤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九年级下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有初步的认识,并从中汲取营养。

2.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概括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写一篇议论文。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关于第一项活动

1.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成员每人负责做两三个问题,然后小组在一起讨论、完善,最后把成果提交到班里,班里举行一个汇报、交流会,看看哪个小组在哪个问题上做得最好。这样,个人主动性既得到发挥,合作与竞争的精神也有所体现,而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为进入下一个活动打下了基础。

2.要注意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就某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关于第二项活动

1.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低,加之对学生来说,《论语》《孟子》文字浩繁,教师可以先把《论语》《孟子》进行一番筛选,然后将适量的、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符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段提供给学生。

2.学生可以仅根据老师提供的文段,找出其中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也可以翻查成语词典或成语故事集之类的工具书,找出出自《论语》或《孟子》的成语。然后,解释这些成语原意,再解释它们在今天的意义,由教师或语文水平较高的两位同学加以汇集、整理,每一条词语谁解释得最准确,要注上这位学生的名字。最后,将结果在班上展示出来。

3.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文段,有条件的也可以翻查《论语》《孟子》全文,再根据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从中提炼出一个小论题。论题角度不必太大,也不必太专业化,如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孔子谈孝道、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孟子谈治理百姓、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等等,均可作为论题。确定题目后,围绕着题目谈对孔子或孟子有关思想的理解及评价,以文字形式提交到小组里讨论,然后小组里推举出代表参加班里的汇报、交流活动。

关于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主要是建立在第二项活动中第二小项活动基础上的,不过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采用其他活动的成果,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论据更丰富,论证得也更充分。

三、活动评价

1.这次活动探究性比较强,进行评价时要着重看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当然,学生能得到的资料毕竟有限,加上理解水平的限制,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会出现片面理解乃至误解的情况,总结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纠正。

2.这次活动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评价时也要注意这一方面。

四、参考资料

1.孔子(汤一介)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贤哲。对这样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事迹如何?思想如何?他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材料,做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做过三个月的鲁国的司寇,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所神化的那样,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孔子很喜欢音乐,他在齐国听相传是虞舜时的“韶”乐,很长的时间尝不出肉味(《论语·述而》);他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一定请再唱一遍,然后他自己又和一遍(《论语·述而》)。他对诗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多次和他的弟子讨论诗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孔子热心地学习过各种礼仪,“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赞美颜回安于贫困,他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呀!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贫苦的生活所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论语·雍也》)他又汲汲于追求富贵,甚至奔走于权贵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他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但有时也能把这些看得很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孔子说过许多很有道理的话,今天仍可作为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等等;但他也说过一些不正确的话,是我们今天必须批判的,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宰予昼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而有时对他的学生也很亲切,他说颜回“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而没见到他停止不前”,当子贡对《诗》的一句话有正确了解,孔子就称赞他说:“子贡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能有所发挥,而推知另一点。”孔子为人,有时很豪放,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可是有时又很拘谨,循规蹈矩不敢超越古代的礼仪一步,他走进朝廷的门,那种谨慎的样子,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般。孔子的学生虽然都对他很尊敬,但他的学生如有意见也敢对他提出批评。如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名声不好,有一次孔子要去见她,子路很不满,逼得孔子发誓赌咒说:“如果我有什么邪念,老天爷厌弃我吧!”孔子常常和他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有一次他把几个得意的学生召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他的志向是“愿意让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坏了也并不遗憾”;颜回说他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则说他愿意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这番话,常常被后世进步的思想家所引用。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谢《论语》这部书,它为我们保存了记录孔子言行较为可信的材料,这部书虽不免有许多吹捧孔子的地方,但它多半记载的是事实,并不是像后来的人为孔子树碑立传那样一味“隐恶扬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和孔子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分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约二万字。这部书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及崔述《洙泗考信录》,是我们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基本材料。

孔子生活在我国的一个社会大变动时代,当时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从孔子的全部生活和思想看,正反映着这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他是一个从奴隶主贵族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是由于私田肥于公田引起的。公元前564年,鲁国开始实行税亩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与公田一律取税。孔子对这一制度的改变曾表示不赞成,认为这种制度的税额比过去还重,应依“周公之典”行事。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的一面。但是,他在这一大变动时代,注意到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应该有所改变,因此他主张自上而下地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把奴隶身分逐渐改变为农奴或农民。孔子这样的主张就表现在他主张的“仁”里。他提倡行“德政”,反对行“苛政”,反对对劳动者的非人行为。从这方面看,孔子的主张在客观上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他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孔子要求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当然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反映了当时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这一阶层的要求。他们一方面和奴隶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趋势面前感到非有所变革不可,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保守性和进步性的矛盾统一。

孔子看到,国家要富强,就必须提高生产,要提高生产,就必须使劳动者对生产稍微感些兴趣,所以他说:“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弟子冉有替他驾车。他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问:“人口众多了,进一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这就是孔子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他希望劳动者好好劳动生产,这样国家才可以富强起来;国家富强起来,又要对劳动者进行教化,使他们了解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不去作“犯上作乱”的事,这样社会就能安定了。

孔子政治主张的另一特点,也表现了他所代表的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要求,这就是他对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两面态度:一方面他愿意帮助或者赞成新兴地主阶级的某些政治活动;但另一方面他又反对某些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犯上作乱”。在孔子看来,社会的变化应该是变而不乱。因此从上而下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是可以的;但是由下而上地“犯上作乱”则是必须反对的。孔子大概意识到,原则上承认“犯上作乱”,不仅不利于奴隶主贵族,它同样不利于封建主阶级自身的利益。因为无论奴隶制也好,封建制也好,都必须维护等级制度。列宁说:“社会划分为阶级,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共有的现象,但是在前两种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后一种中则是非等级的阶级。”由于孔子有这样的矛盾态度,虽然他很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然而他的主张,在当时阶级斗争尖锐的情况下,是既不能为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所用,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急剧地变革现实的要求。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能使对生产完全没有兴趣的奴隶劳动者对生产发生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不是旧贵族势力把新兴的封建势力消灭,就是新兴封建势力把保守的旧贵族势力推翻,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互相调和,妥协。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了解的孔子,是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情况。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他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当时持这种态度的,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稍早于孔子的郑国子产就有过这样的思想。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但它却具有广泛的涵义: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处理剥削阶级自身之间关系的问题。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很明显,这些话的意思都是从统治者的主观要求出发,表示对劳动者应有所恩赐,以便达到“民易使”的目的。孔子所说的“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其中“众”和“人”虽不一定都是指劳动者,但包括了劳动者应是无疑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有所谓“养民也惠”,“使民也义”等等,“宽”“惠”“义”虽是统治者的品德,但“宽”“惠”“义”的对象主要是指劳动者也是很清楚的。孔子为什么要把“爱人”也推广到劳动者身上呢?这一点孔子自己就交待得很明白,他说:“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这显然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认为统治者行“仁政”虽然不容易,但收获是会很大的。本来孔子就没有隐藏其“仁者爱人”的阶级性。孔子认为,对老百姓“宽”“惠”一些,得到利益的仍然是他那个统治阶级。可见对自己阶级的“爱”,和对其他阶级的所谓“爱”,是有不同的目的。

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革虽然可以,制度虽也可有所损益,但上下尊卑的原则必须保持,你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你也就不要去把别人从尊贵的地位拉下来。孔子的这套“为仁之方”看来颇有些矛盾之处,而这种矛盾正是当时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涵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羔做费这个地方的县长,孔子说:“你这是害了别人的孩子!”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何必一定要读书才叫作学问呢?”孔子批评子路说:“我就讨厌像你这样强嘴利舌的人。”孔子认为,没有学问没有才能的统治者,那只能是害人的统治者,不能只靠世袭土地和劳动者就可以进行统治,这样的统治是不可靠的。所以当他的学生冉雍问他政治,他说:“先有司(工作带头),赦小过(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举贤才(提拔有道德修养和才能的人)。”(《论语·子路》)有了好的统治者,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统治好,国家才能安定。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孟子,孟子在这基础上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

“礼”──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

“周礼”是西周以来奴隶制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它是用来维护奴隶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如何对待“周礼”,这个问题正表现了孔子作为从奴隶主贵族转化的封建主阶级思想家的特性,特别是表现这个阶层的保守性一面。孔子不仅和旧制度旧思想有着联系,而且他能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等级制度,他们也无法统治下去。

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有一次他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不可忍”的。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请求哀公出兵讨伐陈恒。“臣弑君”当然是最严重的“犯上作乱”,这种破坏“礼”的行为更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了。为什么孔子这样地维护“礼”呢?因为在他看来:“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如果不懂得“礼”,不按“礼”来办事,那就无法进行统治。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破坏了,那岂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这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时,他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这就是他的“正名”思想。景公听了之后说:“讲得真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论语·颜渊》)齐景公倒是很坦白,公然把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礼”的作用,同他自己的切身利害联系起来。“正名”就是要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要安于他们已有的社会地位,不能有非分之想。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看来,在统治阶级内部如果人人都按照他的社会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你争我夺,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了。所以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如果统治阶级都能按“礼”办事,对老百姓的统治也就好办了,这就是孔子说的:“上好礼,民易使”,“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这样的看重“礼”,完全是为了要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制,但是他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等级制”不仅是奴隶社会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是有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的,这就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到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自然也要维护其封建等级制,因此孔子这一套“约之以礼”、“正名”、维护上下尊卑等级制的思想,很快就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也是孔子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子在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情况下要来维护“礼”,如果不给“礼”注入某些新的意义,那他不仅不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想家,而且更不可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奴隶和平民的暴动和奴隶的逃亡当然很严重,但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也很普遍。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见在当时破坏“礼”制的并不仅仅是奴隶和平民,而往往就是统治阶级自己。孔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并深以为虑。在他看来,光维护“礼”的一些形式是不能真正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必须给“礼”以某些新的意义。孔子给了“礼”什么样的新意义呢?这就是他认为“礼”必须和“仁”相联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人如果没有“仁”的品德,“礼”又有什么用呢?他反对把“礼”只当成一种形式,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这是说,如果有礼无仁,就等于把礼和礼的作用相近的乐,变成普通的玉帛和钟鼓之类的形式,失去了它真正的作用。

关于用仁去解释礼的问题,有一次子夏问孔子:“‘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子夏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称赞子夏:“你真是启发我的人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这说明,孔子把“仁”看得比“礼”更根本,要用一种“仁”的精神来讲“礼”,这就是他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应该“推己及人”,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复礼”,就是说“仁”又是必须在“礼”的范围内行“仁”,即应在上下尊卑的等级制的范围以内讲“仁”,所以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是讲要有自觉性。不是自觉地来实行“礼”,那是没有意义的,“礼”就仅仅是形式,是“玉帛”之类,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强调人的自觉性的思想对以后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大学》中讲修身为本,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道德修养,就是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发展来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特别是那些儒家的思想家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而且要自觉的而不是勉强的遵守。从这方面看,孔子作为儒家的祖师爷,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绝不是偶然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孔子认为,知识应该尽量丰富,他自己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认为渊博的学问,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这就是他所说的“一以贯之”。发现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本质,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联贯的知识贯穿起来。当然根据孔子的整个思想看,这个贯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质就是他说的“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当仁,不让于师”。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个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个“人”,站在自己应站立的地位来尽力而为,因此他所说的“仁”从阶级和个人的关系方面来说,包含着重视人的作用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仅是贯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贯穿他的整个学说。

《论语》中记载说孔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这就是说孔子做学问尽力避免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这“四绝”当然也是他从教育实践中得来的,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启发的。

第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包含着学习态度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老老实实的,不懂的就说不懂,就努力学习,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他自己就是这样,不懂就问别人,“不耻下问”。说错了就应改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由于孔子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知识在当时就比别人丰富。

第四,孔子教学也比较注意“因材施教”。他很注意受教育人的具体情况,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弟子问仁、问政、问君子等等的很多,他往往都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以不同的回答。为此,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比较注意用启发式,他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的内容。”(《论语·述而》)孔子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地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是他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部分,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识渊博的学者。同时他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相传《诗》《书》《礼》《乐》《春秋》等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这些典籍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孔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是封建统治思想的创立者。两千多年来,对孔子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是从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有的是从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近代,我国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不同时期也都给过孔子以不同的评价。但过去的任何阶级或任何阶层,对孔子的评价都不免有片面性。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课题是“打倒孔家店”。当时“打倒孔家店”就是要打倒封建礼教。这次运动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封建思想的猛烈冲击,它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打倒孔家店”的队伍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分,而且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因此对孔子也没有能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过:“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正确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应该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对待孔子的研究也应这样。

(选自《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2.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孟子序说》引)。

笔者认为,《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有此四心犹如身体有四肢;没有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公孙丑章句上》)。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告子章句上》)。人性本善是一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并非后天学习而得,所以孟子称之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尽心章句上》)。这样,孟子就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找到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品德修养是儒家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也对之做了很多论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寡欲说和养气说。养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之气是由于积累儒家的道义(“集义”)而产生的;另一种是“存夜气”,孟子认为平旦之气清明,人的良心易于发现。所以,“存夜气”也能够增强品德修养。孟子还阐述了修养的阶段:“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章句下》)。这一观点论述了人的品德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性,也指出了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道路。

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在《尽心章句下》中,孟子还借舜“饭糗茹草”时跟做了天子后没有什么两样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认为臣子也应有自我独立的人格,不应对国君一味地屈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章句下》)孟子还极力提倡勇于进取、战胜困难、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章句下》)。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一定会遇到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而磨炼战胜困难的品德,是实现理想的保证。他主张圣人可学,圣人也是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滕文公章句上》),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孟子还认为君子应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济世救民的气概。(《万章章句上》),所以他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

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章句上》)即先王有同情他人的善心,所以才实行爱护百姓的“仁政”。孟子极力鼓吹“仁政”,是由于他对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极为不满,残酷的兼并战争和暴政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孟子对这种悲惨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章句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公孙丑章句上》)。“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二是在政治上选贤任能,宽省刑罚。三是在文化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百姓知仁义、“明人伦”。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他却赞同反抗暴政、救民水火的统一战争。针对当时诸侯都想一统天下的心理,孟子指出,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国君若暴虐害民,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完全有理由将其推翻,所以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武王伐纣,是“诛一夫纣”,而不是“弑君”。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选自《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孟子》一书的序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有删节)

《美丽的南沙群岛》相关资料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南沙群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丽的南沙群岛》相关资料

《美丽的南沙群岛》相关资料

南沙群岛,是位置最南的群岛,地理上位于北纬3度50分到11度30分和东经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间,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24.47万平方海里。岛屿陆地总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和曾母暗沙等。

中国

[编辑]

历史

早在汉代,中国人便最先发现了南沙群岛,此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中均有记载。元代,南沙群岛已归中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元史》还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中的记载也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1932年和1935年,中华民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1933年,法国侵占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9个岛屿,立即遭到在南沙群岛生活和生产的中国渔民强烈反抗,中华民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6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华民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佔有南沙群岛中为数50座岛屿,其中七座有实际驻军。中华民国只实际佔有一座太平岛,但却是整个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上设有军营。

[编辑]

依据

·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国(中华民国)于1946年从日本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

·

由于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都宣称自己继承了《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宣言》中提到、日本应归还的领土权,因此迄今为止双方尚未能就主权争议达成较接近的共识,各自坚持自己拥有整个南沙群岛的完整主权。

[编辑]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岛屿(共7个)

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

[编辑]

现中国台湾驻军岛屿(共1个)

太平岛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请参见中华民国历史、台湾问题、中国历史

南沙群岛在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是南中国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

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但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一片迷人的景象。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温度在25至29摄氏度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南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的。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就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19世纪中国国势衰微以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垂涎南沙群岛,曾多次派舰调查勘测,企图侵占;但未能得逞。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39年3月侵占南沙群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于1946年派员接收了南沙群岛,并立碑纪念和派兵驻守。1947

年又重新命名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及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再度划归广东省管辖。

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庄严声明,申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外长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其后,1956年5月29日,1958年9月4日,1959年2月27日,1974年1月11日、1月20日、2月4日,1976年6月14日,1979年9月26日,1982年11月28日,1983年9月14日中国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享有合法主权,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和采取任何方式加以侵犯,任何外国侵占南海诸岛的岛屿以及在这些地区进行开发或其他活动,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许的。

南海诸岛行政上一向隶属广东省管辖。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国务院议案,决定设立海南行政区,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改由海南行政区管辖,仍在永兴岛设“西沙中沙南沙工委办事处”。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重申南沙群岛等岛屿及其海域是中国领土和领海。中国人民海军行使着保卫中国主权的职责。今天,在浩渺无垠的南沙海域,人民海军在南疆一线6个礁盘上的五星红旗下守卫着祖国海疆。

中国台湾当局一直派军队驻守在南沙群岛的最大岛屿太平岛上。

南沙群岛,是海龟、玳瑁繁殖的家园。在一些岛上还有我国古代人民辛勤开发的遗迹。永暑礁上,一座美丽的人工岛拔海而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整理和复习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理和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习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习课,暗示他们体会复习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习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习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习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习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xxx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xxx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二、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习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习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三、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的家长出几道题给你完成。

【设计意图】加强家长和学生的联系,给予家长更多的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次作业可以通过qq群来布置。

《生命生命》相关资料链接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相关资料链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杏林子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1942年2月28日生于西安,幼年随着军人身份的父亲走遍祖国大江南北,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自12岁起,杏林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以她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1977年发表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随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创作多达百万字,先后出版多本文集,包括《杏林小记》、《另一种爱情》、《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现代寓言》、《生之颂》、《心灵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还有图画书《好小子,乔比》,叙述了一只名叫乔比的猫咪离家出走的故事。她共有60多部作品,包括40多出剧本、16本散文集和两本小说,还有专辑及编著的作品。她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曾当选为第八届“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作为一个作家,她写的书文字简洁,读来感性十足,透着淡淡的温柔,没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任何苦难、灾难低头的坚韧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她以幽默的笔调来描绘人生种种际遇,述说生命附加给你的诸多挑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知有多少港台的年轻人以杏林子的励志作品为典范寻取生活的勇气,一些监狱里的服刑人员还因为她的书而得到启迪获得再生。如今,她所写出的众多励志作品如《生之歌》、《生之颂》、《杏林小记》和《行到水穷处》等,这些曾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书籍,在这个非常时期,又成为了台湾民众阅读的热点,人们希望通过阅读作品对她进行怀念,对自我的生命进行洗礼。

杏林子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博爱之心的人,在台湾,杏林子还创立了“伊甸残障基金会”,为残障者的医疗、工作、健康、福利和人权做着根本的奋斗。2003年2月8日杏林子因遭患有精神疾病的印尼女佣施虐,头部受创,送医院急救无效逝世。她在生前早已提出死后要捐出躯体的心愿。因此,在她离世后,家属经商议决定遵照她生前的遗愿,把躯体捐献给医院,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这正是她的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真实写照。

杏林子照片:

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信息报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6.4%.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为比去年增加1.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又9/20平方米提高到6又13/25平方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主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3.揭示课题: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数的意义.

二、复习整理,形成网络

1.分组合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信息中的数据分分类。(用展示台展示反馈)

2.分类整理,沟通联系。

(1)整数。

①请同学们举几个用整数表示的例子。

②哪些数属于整数呢?(自然数、0、…..)

③自然数的意义和单位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回顾。(师板书复习步骤)

④介绍自然数的产生,引入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名言--数起源于数

(2)分数、小数。

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整理复习分数和小数,看看你们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分组讨论)

②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回顾、分类整理。

③小组分类汇报结果,并围绕整理结果提几个问题,随意点同学回答并作出评价。

(3)百分数

①现在我们还有什么数没有复习?

②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

③请同学们举几个用百分数表示的例子。

④介绍几个百分数实际应用的例子。(课件展示)

胶东乡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百货大楼的帽子按八五折出售。

某针织厂抽查了50件针织内有衣,其中49件为合格产品,合格率为( )。

200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⑤分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形成网络。(课件)

意义(略)

(2)复习计数单位、数位、进率等概念。

(3)让学生自由看数位顺序表提问质疑。

5.小结板书

三、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

1.填空:『··

(1)最小的自然数是()

(2)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3)1又5/7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4)40.04整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小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个()。

(5)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位小数。

(6)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相差()。

2.选择:

(1)十万位上是6的数是()。

a.166023 b.6123412 c.36659571

(2)下面各数中,()是循环小数。

a.5.888 b.0.13939 c.3.1415926……

(3)三成五号百分数表示是()。a.35% b.3,5% c.350%

(4)分数单位是1/9的最大真分数是()。

a 7/9 b 8/9 c 9/9

(5)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a 1/7 b 3/7 c 3/7米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1.34的计数单位是0.010()

()1/4吨可以写成25%()

(3)自然数既可以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4)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5ρ()

(5)因为4/5比6/7小,所以4/5的分数单位比号的分数单位小。()

4.想一想:用0、1、9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小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真分数是()。

四、总结

1.小组质疑、评价(自评、互评)全课学习情况。

2.师做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数的意义

复习步骤:

1.看书回顾。

2.分类整理。

3.综合运用。

教学设想

"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是毕业总复习中的第一节整理复习课。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划过的数的概念的一次概括和总结,次沟通和联系。由于要复习的内容较多,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设计时我作了如下设想: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前预习中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如一些用整数、百分数等表示的例子,让他们感受这些数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还让他们知道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组信息;报道作课前引入。学生从信息报道中二能找到以前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等,还从信息中的数据看出国家形势发展变化。

2.尊重学生主体,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自主探究。首先我让学生从信息中的数据着手分类,根据学生自己的分类来分几块进行整理和复习。在分数和小数这两块整理复习时,我放手让学生与设想从哪些方面来整理,然后让学生严去按自己所想的进行整理和复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查漏补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由于这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是学生以前陆续分段学完的,因此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除了着重复习数的意义、单位和分类外,还让学生去初步了解数系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有序、系统化。

4.创建活泼、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参与,敢想敢说。在复习完分数小数及数位顺序表后,我都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并作出评价。老师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5.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一节整理复习课,除了有归纳总结,必定有应用提高。我设计国了一系列综合练习,旨在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有机地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当,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静止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节课我从引入到知识网络到综合练习,设计了一套生动、美观、实用的双课件,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股活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性环境。

7.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教育。正是从这个教育理念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坚持向学生"授之以渔",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这节课是节整理复习课,当上完课后,三个复习步骤已清晰地印入学生脑海中,为后面的复习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积累,学生就能脱离老师这个拐杖,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了。

8.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这节课我设计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一节课的设想可以从多角度考』虑,但必有轻重之分,才会有层次起伏之感。在信息时代的新世纪,在教导育改革争鸣的今天,希望能以此文抛砖引玉,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二年级语文上册《天鹅大虾和梭鱼》复习资料整理


二年级语文上册《天鹅大虾和梭鱼》复习资料整理

原文

合伙的人们如果不是心一条,

什么事也办不好,

闹来闹去白费力,

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

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

它们都给自己上了套,

拼命地拉呀,拉呀,

大车却一步也动不了。

车子虽说不算重,

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

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

梭鱼一心想朝里跳。

究竟谁是谁非,

我们管不着,

只知道,大车至今还在原处,

未动分毫。

字词

合伙、费力、自寻烦恼、梭鱼、拼命、大虾、究竟、原处、分毫

句子

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

它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地拉呀,拉呀,大车却一步也动不了。

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向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朝里跳。

练习题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zhāo②cháo

二、清晨,一轮朝()阳挂在天空。

2.我家的大门是朝()东的。

三、看拼音,写汉字。

héhuǒpīnmìnɡshēnchū

四、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天鹅伸着脖子要,大虾弓着腰使劲,梭鱼一心

想。它们不是一条,所以大车至今未动。

参考答案

一、zhāocháo

二、合伙拼命伸出

三、示例:好像大象睡觉现在

四、向云里钻往后靠朝水里跳心

整理和复习(二)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整理和复习(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78-8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乘法口诀,进一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乘法口诀,通过自

习方向与位置知识,学会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体会数

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把乘法口诀归类,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

诀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和观察物体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同时,观察乘法口诀表的特点与规律,能对乘法口诀进行熟练地运用。

教学手段

1、教材第79页的乘法口诀表一张。

2、1-9的乘法口诀的卡片共81。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整理口诀。

1、吸引学生注意力,进入课前准备。将学生按位置分

成三大组,向每组发放已打乱的乘法口诀卡片各27张。

2、结合教材第78页上的要求,向学生讲明意图:同学们手上所拿到的是被打乱了的乘法口诀卡片,下面我们将两个相乘数中所有含有2的卡片归纳出来。

3、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张,然后想一想为什么。

4、积极点评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激励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要善于动脑,就像刚才一样,多思考问题,然后让学生继续找出两个相乘数中含有3的式子。

5、总结学生的观察,指出:在完整的1-9的乘法口诀卡片中,两个相乘数中含有1-9的任何的一个数的卡片都有18张。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两个相乘数中含有4的式子,且4在式子的最前面。

6、让学生将这次归纳结果交到讲台前面,然后组织学生按上面的要求把1-9的都归类,全班汇总后交上来。

7、在学生中巡视他们的归类,并不时指点。当学生上交完毕后,总结各小组的情况,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二、动手动脑,整理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我们学过了哪几个数的乘法口

诀。

2、引导学生思考:1的乘法口诀该如何编写?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加上1的乘法口诀,我们

就有9个数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总共有多少句口诀?

4、出示乘法口诀表。

5、将剩下的卡片打乱,根据全班同学的人数,每人发

给两张。按照坐次,组织学生先后上讲,依照老师刚才的示范,将卡片贴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6、在贴卡片的过程中,积极在一旁辅助学生贴到正确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动手能力。

7、积极评价学生刚才的表现,向学生展示大家一起完成的“乘法表”,引导学生分组来观察讨论表格,你们从中能够发现那些特点或规律。

8、把握,当各小组讨论基本结束时,鼓励看哪一组先来汇报,最后看看哪一小组观察得最好?

9、表扬各小组的发言,并总结:这说明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发现,就或多或少的能够得到一些知识。

10、引导学生根据表一起来说一说乘法口诀,然后闭上表格,同学两人一组练习对口令,强调练习时要随意性,不要按照表格上的顺序。

三、成长的足迹。

1、到现在同学们已学过数学上的很多知识了,有数

字,有加法、减法、乘除法,以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观察物体、认识时间等,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觉得自己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业展示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或作品,谈谈自己最感到自豪的一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完成练一练第1-5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一、同类寻找

二、整理乘法表

三、我们成长的足迹

《小木偶的故事》相关资料:拓展阅读


《小木偶的故事》发表于2002年,原题为《木偶的眼泪外二篇》,后来入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童话》,改名为《小木偶的故事》,里面包含三篇童话故事:《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和《我喜欢做我自己》。课文是根据《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改编的。《同步阅读》中的《最棒的还是我自己》是根据《我喜欢做我自己》改编的。

附:

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

小木偶大步走在绿森林里。

它边走边想:穿过这片森林,会看见什么呢?是大海,是草原,还是另外一片绿森林?

小木偶正想得出神,树丛里突然蹿出个小妖怪!

小妖怪长得皱巴巴的,活像一块木头疙瘩。它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小木偶大叫:喂!那块木头!站住!

我不是一块木头,我是小木偶!小木偶生气地回答。

不是木头?小妖怪很疑惑地凑到小木偶跟前,仔细地闻了一会儿。

你不过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小妖怪大声宣布,我是从小吃木头长大的,吃了整整300年!不会弄错的!

小木偶又生气又着急,它想:我一定得向这个小妖怪证明,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

我会说话。这证明我根本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小木偶说。

这不能证明!小妖怪大声地反驳它,你不过是被施了魔法!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等着瞧!

小妖怪找来一段破木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根歪歪扭扭的魔杖。

你看仔细了。小妖怪边说边用魔杖在破木头上点了一下。

那木头马上长出一张大嘴巴,神气活现地说起话来:你和我一样!不过是一段普通的木头!普通的木头!木头!木头!

小木偶气坏了,它大叫:我还会做算术题、背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小木偶一口气把乘法表从头背到尾。

但是小妖怪还是说:这没什么了不起!

小妖怪魔杖一点,那段破木头就怪声怪气地念着:春眠不觉晓,肚子咕咕叫,吃块大木头,味道真是好!

瞧见了吧,它连诗都会念!小妖怪得意扬扬地说,可它和你一样,不过是一段被施了魔法的破木头!

小妖怪说完,就举起那块木头,咯嘣咯嘣地把它吃下肚,好像是在吃一块棒冰。

小木偶的心怦怦地跳得厉害。要是不能证明它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它肯定会被吃掉的!它还是一个崭新的小木偶,它不想死!

可是越着急,小木偶越觉得脑袋里面空空的,一句话也想不出来。

哈哈!你还是乖乖地让我吃掉吧,你的味道肯定很不错小妖怪一步一步地向小木偶逼近。

就在这时候,它们听到了一声尖叫:救命!

接着,一只粉红的小兔子拼命地向它们这边跑过来。

救救我!小兔子哭着说,后面有妖怪追我!

小木偶把粉红小兔子抱起来,它感觉到小兔子在它怀里拼命地发抖。

别怕!小木偶安慰小兔子,我会保护你的!

吃木头的小妖怪很惊奇地看着小木偶。因为小木偶好像已经忘了它就要被一个妖怪吃掉了。

把那只兔子给我!一个头上长着蓝角的小妖怪出现在它们面前。

哈啰!是你呀,老朋友!吃木头的小妖怪很高兴地说。看来,这两个小妖怪互相认识。

蓝角小妖怪只是板着脸点了点头,然后就转向了小木偶:把那只兔子给我!我追了它好长时间了!

小木偶害怕得两腿发软,可它勇敢地说:不给!这是我的小兔子!凭什么给你!

它是你的?蓝角小妖怪很怀疑地盯着小木偶,你怎么能证明它是你的?

我小木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能证明。吃木头的小妖怪突然说,难道你还不相信一个老朋友吗?

真扫兴!蓝角小妖怪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小木偶看着蓝角小妖怪的背影,有点儿发愣。

它只吃没人要的东西,就像我只吃木头一样。吃木头的小妖怪向小木偶解释。

小木偶这才想起来,它就要被吃木头的小妖怪吃掉了。可是吃木头的小妖怪很和气地说:我不会吃你的。我现在相信你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了。你有一颗真正的心。木头是没有心的,哪怕是被施了魔法。

小木偶开心地笑了。它终于证明了它自己。

只要有一颗真正的心,哪怕你的身体是木头做的也没有关系。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单元复习

1、《师恩难忘》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二、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古通今

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陶校长的演讲

一、填字:

Lian锻(炼)精(练)(连)接简(练)(炼)钢

Ji立(即)(即)使(既)然(及)时奋笔(疾)书

Li(历)史日(历)鼓(励)(厉)害激(励)再接再(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四、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3、古诗三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小儿垂钓(胡令能)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

拂地杨柳醉春烟。树头花落未成阴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飞入菜花无处寻。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解释: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振:震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意欲:心想。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练习一

一、“诗中有画”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二、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第二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字词:

形近字:锦棉绵

二、课文:

1课题的含义是(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2、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A,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答案: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答案: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三、拓展练习: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沃野千里

2、仿写诗句: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鸟说):(飞翔吧),(飞向辽阔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

(沃野说):(耕耘吧),(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蜜的果实)!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字词:

同音字:察查;形近字:纺放防仿;多音字:中恶着背载

二、课文: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答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龙飞凤舞

2、颁奖词:法布尔,一个从小就迷恋昆虫的人,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执着追求的精神引领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写就一部宏伟诗篇《昆虫记》。

6、变色龙

一、字词:

同音字:震、振;筒、桶;距、拒

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二、课文:

1、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2、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

3、简要的介绍一下变色龙。变色龙会变色,外形奇特,一目二视,捕食神速。

三、拓展练习:

写出表达“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

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

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万象更新、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

7、金蝉脱壳

一、字词:

多音字:壳;形近字:柿、肺;同音字:协、胁、协、谐

二、课文:《金蝉脱壳》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事物)。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

2、当你阅读“金蝉脱壳”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被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吸引了吧。那你想到那些名言呢?(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练习二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请你再写出几条歇后语:(并选一句说一句话)

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这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4、写出两句关于“观察”的名人名言:

第三单元复习

一、字词部分

妥帖贴补惊慌说谎一贯习惯

贪婪贫穷机械戒心推敲礼貌

多音字:济济南接济蒙蒙骗蒙蒙亮

二、《成语故事》

1《成语故事》分别讲了_《自相矛盾》__、_《滥竽充数》_、_《画龙点睛》_。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举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

举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杯弓蛇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望梅止渴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纸上谈兵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大闹天宫火眼金睛精卫填海开天辟地

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不要……而要……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三、《推敲》

1、《推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原先是“推”,因此,后人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1)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3、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苦吟诗人”)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课后习题4推敲练习

(1)“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即时”与“即兴”。“即时”是立即的意思。“即兴”是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文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3)“安静”与“宁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很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四、《嫦娥奔月》

1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美丽善良、舍己为民的嫦娥,力大神勇、造福百姓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

2、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请你把它们连起来。

正月初一新春佳节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我还知道这些节日:(七月初七七夕节四月五日清明节)

4、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支支吾吾浩浩荡荡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吞吞吐吐

碧蓝碧蓝:雪白雪白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火红火红瓦蓝瓦蓝

五、《伊索寓言》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狐狸和乌鸦》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3、《牧童和羊》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5、你还知道有哪些伊索寓言: 、 、

从其中一则中你明白了:

六、练习三

1、写出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台上,。

师傅领进门,。

要练惊人艺,。

若要戏路通,。

艺多,。

百日,。

2、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仿《幸福》写话:

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儿一个舒适温暖的家,让它们快乐的嬉戏。所以河流在欢乐地不停奔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亲吻着花朵,带给人们上好的花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鸟的幸福,在于站在枝头歌唱,唱出悦耳、动听的音符,让忧愁的人们,变得快乐。所以鸟儿在空中欢乐地飞翔。

蜡烛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点燃,为人们照亮世界。燃烧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明。

老师的幸福,在于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我们茁壮成长。所以老师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3、星期天,小明约你去网吧玩游戏,你会说:不,小明,我们别去!我们还很小,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随便进入网吧等公共场所;再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玩吧!

第四单元复习

13、在大海中永生

一、字词:民族爱戴崭新呜咽篇章痛悼海疆属于

波翻浪涌无边无垠奔腾不息水天一色震撼人心

二、课文链接:本文是一篇事件通讯,按“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写的。充分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的怀念,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拟人、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句: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邓小平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课文填空: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 银色的 的专机离开北京首都机场,在首都上空 低低地 地 缓缓地 地 绕飞一周,然后 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的大海。机舱里安放 着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 骨灰 。一位以自己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 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 伴着 骨灰, 撒向 无垠的大海。大海 呜咽, 寒风 卷着 浪花,痛悼 伟人的离去……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 伴着 骨灰, 撒向 无垠的大海。大海 呜咽, 寒风 卷着 浪花,痛悼 伟人的离去……“呜咽”可以换成词语_抽泣____、__啜泣_等词语,意思不变。 

三、背诵全文。用“爱戴”和“奔腾不息”造句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词语::姹紫嫣红染红脸庞

二、课文链接:

1、课文围绕一个“爱”字通过叙述高尔基和他的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的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以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拳拳爱心。

2、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其实,高尔基本人就是勇敢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母亲》等。,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 意大利童话 》《 俄罗斯童话 》等作品。

3、背诵全文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美好的东西”分别指鲜花和欢乐。

5、“‘给’,永远比‘拿’愉快……”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是奉献,拿是索取。给别人欢乐,自己也能得到愉快

三、学完了本课你想到了高尔基的哪些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3、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十五、艾滋病小斗士

一、词语:轩然大波坦然呼吁另眼相看

二、课文链接:

1、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恩科西__,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__联合国秘书长安南___和__南非前总统曼德拉__。

2、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

因为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

3你认为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勇敢顽强,关心他人的人。

练习四

一、成语积累: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螳臂挡车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买椟还珠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二、成语练习: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川)流不息金(碧)辉煌

卧(薪)尝胆(首)屈一指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16、黄山奇松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黄山奇松的“奇”表现在: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二、造句:

屹立: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饱经风霜:老红军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三、描写山的成语:

崇山峻岭山明水秀山穷水尽大好河山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峰峦雄伟满山遍野锦绣山河江山如画

四、辨析“屹立”——“矗立”——“耸立”——“挺立”的异同:

同:这四个词都有“不倾斜、不弯曲、朝上直立”的意思。

异:“屹立”着重在“屹”,像高山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着重在“矗”,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多指物也喻人。

“耸立”着重在“耸”,常用来表现雄伟的气势,只用于物,如高山或高大的建筑物。

“挺立”着重在“挺”,挺拔而直立。形容精神饱满,超出一般,可用于物和人。

17、黄果树瀑布

一、填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

二、写近义词:喧嚣(喧闹)聆听(谛听)沉醉(陶醉)

写反义词:喧嚣(清静)凉丝丝(暖烘烘)扩展(收缩)沉醉(清醒)

三、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为:宽。例: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②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的声响特点为:大。例: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进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②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四、容气势大的成语:

浩浩荡荡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气贯长虹

一泻千里千军万马势如破竹气吞山河

写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瀑布的现代诗: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山路忽然一转,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时时来一阵风,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8、莫高窟

一、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二、填空: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三、“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段话采用了排比句式,具体介绍了壁画上面的飞天,展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灿烂辉煌。展开想象,还可以怎样描写壁画的飞天呢?如:“有的手捧竹笛,吹奏乐曲;有的闭目凝神,侧耳倾听;有的双掌合十,默默祈祷……”

四、积累有关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目不暇接五花八门应接不暇比比皆是

多如牛毛星罗棋布应有尽有无所不有洋洋大观层出不穷俯拾即是

练习五

一、把句子写具体:

1、上海的金茂大厦可真高啊,快要顶到天了。(直插云霄)

2、早晨的雾可真大啊,门前的大树都不见了踪迹。(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

3、小溪里的水清得很,连水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

(能看见鱼儿嬉戏,河虾散步)

4、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见。

二、公益用语示例:

1、心宽了,车门也宽了。

2、交通你我他,安全靠大家。

3、爱花惜草,珍视生命。

4、播种一片绿荫,常留一份深情。

5、涟涟清水流,何忍投秽物。

6、水,生命的摇篮,请你珍视。

7、爱惜粮食,增进健康。

8、做普通人,讲普通话。

第七单元复习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一、词语:款待羞惭理睬措手不及依草附木押解较量

二、多音字。

háijiějīnzhāo

还(还有)解(理解)禁(禁不住)朝(朝阳)

huánjièjìncháo

还(还书)解(押解)禁(禁止)朝(朝代)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施耐庵。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林冲是个武艺高强、临危不乱、足智多谋、谦逊识礼的人,洪教头是个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目中无人、自不量力的人。

2、林冲是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与他相关的故事还有:《林冲雪夜上梁山》《误闯白虎堂》

四、拓展练习。

1、中国四大名著作者及主要人物:《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人物有鲁智深、林冲、李逵等;《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

2、《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

柴进--小旋风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鲁智深--花和尚

3、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六神无主心花怒放提心吊胆心急如焚忐忑不安

24、少年王冕

一、词语:耽误晶莹孝敬隔壁明媚

二、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1、课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吴敬梓。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又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赞扬了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孝敬长辈的美好品德。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四、成语积累。

1、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鞠躬尽瘁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拾金不昧

2、表现优美风景的: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桃红柳绿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3、表现热爱祖国的: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4、描写场面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热火朝天

五、读一读,背一背。

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六、苏东坡称赞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和文中人在画图中的意思相近,请写出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5、黄鹤楼送别

一、词语: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誉满天下依依惜别暂时暮春烟雾迷蒙

二、填空。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依依惜别之情。

三、送别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6、清平乐村居

一、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二、填空。

1、《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如梦令、卜算子等,辛弃疾的词还有《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三、诗词赏析:

1、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词: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描写不同季节的风的诗词: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练习七

一、写出跟《水浒传》有关的四条成语。

二、背背朝代歌。

三、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朝代。

吴王夫差()林则徐()王勃()苏轼()

越王勾践()诸葛亮()李白()刘备()

四、有一些姓氏,读音和我们通常的读法不一样,你能读对吗?

任达华()华国锋()冼星海()解东()

单田芳()朴诗礼()燕子平()应强()

五、拓展练习。

1、熟记成语。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焕然一新百废俱兴

千帆竞发万马奔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2、读一读,背一背。再写出几条春联。

山河增秀色,大地谷春晖。神州有无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梅最风光。

《高考语文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