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高中诗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版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囚歌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放范读录音带。

2生自读课文,要求想办法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质疑,师筛选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3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等的喻义,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

4再读诗第一、二小节。集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会水到渠成。

5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③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指导朗读

1初步划出节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

耕荒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扩展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鈥湽住⑴选⑶⒗ぁ⒑扁€潱嵝粹€溓簟⑶⒐住⑴选⒛妗⒌摺⒑扁€潯?/p>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

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2、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囚歌》,体会创作意图

1、学生互相交流诗题的含义

师:鈥溓翕€澴执幼中紊峡矗吮凰亩赂咔浇艚粑ё。缌兄瘢プ杂伞b€溓翕€澋囊馑际前讶斯卦诩嘤铩b€溓舾桠€澰诒疚闹父锩咴诘腥思嘤镄吹氖琛?/p>

2、揭题、解题

(1)师: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叶挺图片。

(2)师:大家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请向大家介绍。

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高尚品质。

补充: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 月鈥溚钅鲜卤溻€澲斜还竦晨垩喝胗谟行聪掠忻拟€溡锻η舾桠€潯V钡娇谷照秸だ螅泄仓醒胗龋?946年3月4日获释。

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体会叶挺将军英勇的革命壮举。

3、自由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初步解决疑难问题。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感悟,深入学习

1、指名读《囚歌》一至四行。引导学生体会鈥溛私龅拿沤羲牛放雷叩亩闯赔€潯?/p>

2、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再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鈥溛私龅拿赔€澲父锩咚叩牡缆贰b€溛放雷叩亩粹€澲赋雎舾锩⒊涞笨沙芘淹降耐督抵贰#?/p>

3、从这四行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

(敌人对其威逼利诱,一面是释放,给与自由的承诺,另一面则是酷刑的折磨。)

4、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 对叛徒的厌恶的感情)

教师小结:这四行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鈥斺€敿嵴瓴磺馕蹲攀プ杂缮踔辽怀涞迸淹健⒊雎舾锩玫解€溩杂赦€潯Q≡衲囊惶趼纺兀孔髡咴谖逯涟诵惺锩魅返刈髁嘶卮稹?/p>

5、轻声读五至八行,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6、第四、五行中的两个鈥溩杂赦€澯惺裁床煌坑钟惺裁聪嗤Γ磕母龃时泶锪怂哉孀杂傻奶龋?/p>

(作者想得到自由,从鈥溈释€澮淮士闯鲎髡叨宰杂傻钠惹邢M?/p>

7、体会关键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鈥溛铱释抛杂桑疑钌畹刂棱€斺€斎说纳砬跄艽庸范醋永锱莱鲡€澱庖痪浔硐至耸裁矗?/p>

板书:坚贞不屈

说明:第1节诗,教师抓住几组鲜明的对比,展开教学。重点句鈥溛私龅拿沤羲牛放莱龅亩闯赔€澲校?鈥溔蒜€澯脞€湽封€潯⑩€溍赔€澯脞€湺粹€潯⑩€溄羲€澯脞€湷€潱捎谙拭鞯姆床睿纬闪耸亩捞胤绺瘛V挥幸佳私庹庵侄员鹊男捶捌湟庖澹遣拍芨玫乩斫馄渲猩钌畹哪诤?/p>

8、自学第二节,总结学法

(1)出示自学提示

读全诗鈥斺€斨室赦€斺€斃斫庵氐愦示溻€斺€斉忖€斺€斕寤岣星?/p>

(2)自读课文、讨论交流:你觉得这一小节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3)师:鈥溣幸惶焘€澲甘裁囱囊惶欤库€溄意€︹€σ黄肷盏翕€澓外€湹玫接郎€澝苈穑课裁矗?/p>

(4)试讲诗意。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师: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一起烧毁,他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小结:这是被囚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生命价值的记录。

板书:献身革命

9、有感情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拓展

(一)自读《我的鈥溩园租€澥椤罚芙嵫Х?/p>

1、自由读,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2、学生质疑。

(二)精读感悟

1、再读诗歌,细细品味,思考:他们为什么鈥湺宰潘劳龇派笮︹€潱?/p>

2、学生讨论: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师:鈥湼叱杪裨峤彝醭€澅硎舅嵌愿锩性跹娜鲜叮?/p>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明:在第二首诗的处理上,教师可以适度鈥湻攀肘€潯Mü淖匝В涣鞲惺埽盟且谰菀延械难熬椋晕冶泶铩?/p>

五、复习巩固

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你觉得哪些诗句最让你感动?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

紧锁着,

敞开着,

鈥︹€?/p>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________,

将我连这________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

3、背诵其中的一首诗歌。

六、拓展练习

出示

1、像诗歌中这样的革命烈士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召开故事会。

2、写几首小诗,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

坚贞不屈

囚歌 叶挺 自由 永生

献身革命

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五年级语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2、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2、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囚歌》,体会创作意图

1、学生互相交流诗题的含义

师:“囚”字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揭题、解题

(1)师: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叶挺图片。

(2)师:大家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请向大家介绍。

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高尚品质。

补充: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

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体会叶挺将军英勇的革命壮举。

3、自由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初步解决疑难问题。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感悟,深入学习

1、指名读《囚歌》一至四行。引导学生体会“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2、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再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走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从这四行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

(敌人对其威逼利诱,一面是释放,给与自由的承诺,另一面则是酷刑的折磨。)

4、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的感情)

教师小结:这四行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选择哪一条路呢?作者在五至八行诗里明确地作了回答。

5、轻声读五至八行,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7、第四、五行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自由的态度?

(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8、体会关键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渴望着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一句表现了什么?

板书:坚贞不屈

说明:第1节诗,教师抓住几组鲜明的对比,展开教学。重点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由于鲜明的反差,形成了诗的独特风格。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对比的写法及其意义,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深的内涵。

9、自学第二节,总结学法

(1)出示自学提示:

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2)自读课文、讨论交流:你觉得这一小节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3)师:“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师: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一起烧毁,他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小结:这是被囚革命者的信念、意志、人格、生命价值的记录。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分析西师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分析西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西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

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诵一诵。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引读。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对朝廷的失望。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廷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指导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

附: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凝重同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渴望失望

(二)示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新授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哪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

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2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2”,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目标1、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

从国庆55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再过三天就是我们祖国55岁的生日了。在这55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读《红岩》一书

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革命烈士诗二首》备课资料


《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生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背景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

■“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毛泽东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故事

■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毛泽东、朱德等经过长期实践,提出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任何一支军队的历史都有着继承性,如同子体都脱胎于母体。尽管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队正式诞生日,但此前的叶挺独立团已经奠定了组织基础,而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中也已积累了战争经验。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共产党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这在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的时候,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毛泽东、朱德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讲人民军队的建设,不能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

■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

■北伐时有人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

叶挺从小就喜好练拳习武,此后又是多所军校的正规科班出身。他不仅精通陆军业务,作战时还身先士卒。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叶挺被押往重庆时,手持一盏油灯,他说这是因为“天还未明”

■叶挺遇难,毛泽东伤感不已,将其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叶挺救过孙中山夫妇,又是北伐名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国民党一再拉他,而且许以高官厚禄,但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叶挺,从没向国民党的威逼和利诱屈服过;另外,虽然叶挺在党内受过委屈,也走过弯路,但依然执著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押。随后,他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叶挺先被送进“优待室”,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陈诚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后来,叶挺曾在特务监视下被流放到恩施、桂林等地,对国民党给的钱拒绝领取,只向朋友借生活费,并说明将来共产党会归还。有的国民党高官到监房探问他日后想干什么,叶挺说,如果能恢复自由,“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中共中央恢复我的党籍”。他出狱时,解放军各战区都发来贺电。可惜一个月后,叶挺与夫人及一子一女不幸遇难。毛泽东得知后伤感不已,将叶挺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年青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题为《我的“自白书”》的著名诗篇。

陈然,1923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到湖北宜昌等地。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初,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在重庆参与筹办了《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1947年7月,重庆地下党决定编印《挺进报》,他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书记,负责报纸的油印工作。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囚禁于军统白公馆监狱。国民党特务对他使用了老虎凳等种种酷刑,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受了重伤,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狱中,他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条上,秘密传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他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闹中取静,专注执着;《溪边》──钓鱼的孩子,动静结合,鱼跃人欢;《江上》──戏水的孩子,深谙水性,顽皮可爱。
【学情分析】
《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教法学法】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练笔尝试等方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3.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4.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两首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绍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学生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认识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况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由学生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背景资料的交流,要引导学生能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了解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

把握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学生自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指名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就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内容。

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备

李明艳

二备

王仁军

累计(2)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概括诗的内容

理解诗中各种形象的意义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诗中形象的意义进行分析理解

体会本诗节的重点词语,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旨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三、赏析第二节诗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学习象征的写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诗的主旨

分析表达主旨的句子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学习这种寓情于形象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把握诗的主旨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的内涵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嘶哑的喉咙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课后反思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五年级语文儿童诗两首的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特点,学说学写。

课前准备:

1、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2、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诗古诗现代诗儿童诗

2、环节设计。师: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想象春天实在的景物)

3、点拨入题。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儿童诗两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读,感知内容。

1、环节设计。师: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比较重视把诗歌正确地读下来,不很在意对诗歌的感受。)

2、点拨策略。引导学生一节一节地体会: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三、再读,体验情趣。

1、教学环节。你能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情预估:学生一般能说出诗的大意,但不容易体会诗中的情趣。)

2、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点拨策略。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老师引读课文,用语言描述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想象世界。师: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读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把自己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体验春天的快乐(读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读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读第五节)。

四、

三读,鉴赏表达特点

1、环节设计。师: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节诗,作者写了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学情预估:学生对把自己的什么部位变为什么,容易局限于课文的事物,要把打开思路作为指导重点。)

2、点拨策略。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五、

学习创编,合作交流

1、环节设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学情预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是学习创编的难点。)

2、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创编,老师及时点评,激励学生积极创作;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

、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七、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3、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4、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5、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八、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十、补充资料:

山村孩子的话

邱易东

云是画面的主角

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

让风涂抹它的年轮

浓一笔,淡一笔

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

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脚,浅一脚

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应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

其次要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丑小鸭》《诗两首》教学设计


《丑小鸭》《诗两首》

第一部分:

1.填空:(7分)

⑴安徒生是

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等。

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著名诗人。

⑶弗罗斯特是诗人。

2.给生字注音。(5分)

木屐()讪笑()嫉妒()瞬息()荒草萋萋()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的名篇,请写出这首诗的前四句。(3分)

4.丑小鸭经历了许多打击,很被别人瞧不起:刚出生时,它受的嘲笑;在灌木林里,惊恐地躲着它;在沼泽地,也瞧不起它;在芦苇里,连也不咬它,但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4分)

5.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并仿照这个句子按提示再写一个句子:(3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是,就算也没有什么关系。

6.如何理解下列两句诗的含义:(4分)

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⑵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咱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7.《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3分)

第二部分:

(一)

无际的大海上,乔那坦独自奋力地扇动着翅膀,想挣脱无边无际的牢笼,却找不到方向。向下一看,群落中的海鸥又在争食了,尖叫声响成一片。海鸥、鱼鳞、羽毛,分不清是鱼骨,还是自己同类的骨头在海面上闪着白惨惨的光

忽然眼前金灿灿的,恐怖混乱的一切都消失了。朝霞给乔那坦的羽毛镀上了一层金边,原来那只是一场梦。望着碧蓝的天空,乔那坦胸中涌起了一股热流,抑制不住的冲动使他立即展开翅膀,在天空中美美地打了几个转:他是多么爱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啊!

乔那坦哥哥!乔那坦哥哥!海风送来了轻声的呼唤。原来是出生刚两个月的小乔伊斯,他努力地扑打着翅膀想跟上来却总是被海风吹回岸边。

乔那坦轻轻地落在他身边。

乔那坦哥哥,你飞得那么好,教教我吧!

原来被人认可的感觉是这样的幸福,虽然只是一个孩子,却给了乔那坦莫大的鼓舞。哦,他并不是如所有人说的那样没用,有人需要他的帮助!乔那坦兴奋得无以复加,他终于发现了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所在:他不要做一个孤独的出世者、可耻的逃兵,而是要以自己的力量,从孩子们开始,彻底地改变这愚昧的海鸥世界!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