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板书:啄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扩展阅读

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练习题


一、形近字组词。

蚌()涟()漪()矿()怡()悔()

邦()链()奇()旷()抬()晦()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百()百()捕()捉()杞()忧()井()之()蛙

望()止()杯()蛇()不()时()愚()移()

掩()盗()阳光()心()神()口()直()流

无()可()饥肠()暗()自得()反()相()

怒()目而()轻()易()唇()寒齿()()相争

三、选词填空。

1。。。。。因为。。。虽然…但是…假如…就…尽管…但…

既…又…因为…所以…

①()这里的景色看的太久了,()感觉不到它的美了。

②我们要向骆驼血衣,他们()慢慢地走()总会走到目的地。

③()是我三年前的发现,()我不敢说出,怕大家笑话。

④我想把骆驼垂在肚皮底下的毛皮剪一剪,()太不整齐了。

2。。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

①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②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习作能力及动笔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创编一个新故事。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导入,激发兴趣。介绍有关鹬和蚌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寓意。提问:1.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学习课文3、4句

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

3.引导学生质疑。

4.引导学生解疑,适时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体会一些词句的含义。

重点抓:“生气”、“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词语。

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2.播放鹬蚌相争时的激烈场面,创设读的情境。1.找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读一读。

2.针对这两句话提出不懂的问题。

通过读、说、讨论解疑,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

1.观看动画片段,感受相争时激烈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二)读全文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1.播放鹬蚌相争的动画片。

2.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1.观看,体会当时的情景。

2.自读全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编故事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动笔习惯。1.提问: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

2.评价学生习作。

3.请学生读创编的故事。

1.创编故事。

2.读故事。

四、作业

板书:

鹬蚌相争

鹬啄生气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蚌夹豪不示弱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五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29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9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在线阅读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在线阅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作业设计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札记


一直以来,古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而言,古文时空跨度太大,对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且古文深懊、难懂,远不如白话文易懂。因此,在学生的印象中,古文教学课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而对于第一次接触古文的小学六级学生来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

《鹬蚌相争》教学后,自我感觉在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注意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学习接触古文,对文言文的知识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的一开头,老师化难为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据题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根据本堂课的需要疏理出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注意朗读的指导。

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古文教学更是不可忽视。我是这样做的:

1.读准字音。

古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异读字,如果不及时扫除这些障碍,将会对学生理解古文意思、领悟内涵造成一定的困难。学生只有在读准难读字的字音后,才能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在初读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寓言,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寓言的自读要求。之后,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这一环节,又非常注意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并及时纠正。

2.读出语气。

古文教学如果单纯地讲解古文意思,不但学生不易听懂,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古文教学尤需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较难理解。老师从方字入手,通过师生对比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鹬和蚌的动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鹬曰:今日不雨,时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是故事的经过,老师主要采用的是分角色读的方法。老师扮演鹬,抽一名学生扮演蚌,连读三遍,老师(鹬)越读越快,学生(蚌)也越读越快,争得不可开交,下面的学生大笑,都想来争一争。接着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何为争,如何争,争出了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以读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堂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继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古文学习中有法可循,并逐步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2、学生接触古文,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寓言故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这是初学古文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读的深度不够。虽然贺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还需在学生讲清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出味。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读出感悟,读出深意。

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
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寓意。
2.提高概括能力,培养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重点
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寓意。
教学
课时三课时
狐(hú)假虎威(wēi)
茂(mào)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①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只狐狸(húli)从老虎身边窜(cuàn)过。老虎扑过去,一下逮(dǎi)住了狐狸。[②“扑过去”“一下”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狐狸被老虎逮住。
狐狸眼珠子骨碌碌(gūlūlū)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③“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分别写出了狐狸怎样的心理活动?]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lèng)。[④老虎为什么会一愣?]
“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shòu)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wéikàng)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⑤狐狸的话说明了什么?]
老虎被蒙[mēng]住了,松开了爪子。[⑥老虎为什么会松开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接着说:“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⑦狐狸为什么会这样说?]
段导读:第2至第5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
老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⑧“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说明了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什么?]
森林里的猴子啦,野猪啦,小白兔啦,梅花鹿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和往常不一样,都很纳(nà)闷儿。[⑨“纳闷儿”写出了什么?]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sā)腿就跑。[“大大小小”“都”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倚仗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真是害怕狐狸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明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
鹬(yù)蚌(bàng)相争
鹬在天空中飞着,不住地朝下看,想找点儿食物吃。[①“不住地朝下看”意味着什么?]忽然,它看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儿,正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段导读:第1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起因。
“多好的一顿(dùn)美餐(cān)哪!”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说明了什么?]它立刻飞下来,啄那只河蚌的肉(ròu)。[③“立刻”一词说明了什么?]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儿合上,紧紧地夹住了鹬的嘴巴,不肯放松。[④这句话中“紧紧”“不肯”写出了什么?]
段导读:写鹬飞下来想吃蚌肉,却被蚌夹住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鹬啄蚌肉不成,反叫蚌夹住了嘴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⑤这句话写出了鹬怎样的想法?]
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⑥这句话写了河蚌怎样的对策?]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鹬和蚌互不相让地争吵起来。
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⑦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⑧“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鹬和蚌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住了,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生字卡片。
一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理解“寓言”的意思。(请同学朗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寓言。
3.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则寓言,故事情节很生动。读了课文后,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怀疑,表示不敢确信的一种心理。
违抗:违反抗拒。撒腿:放开腿(快跑)。
(5)认读多音字。
(6)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虎”,注意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
“狐”,左右结构,右半部分是“瓜”,不要写成“爪”。
“猴”,左右结构,注意与“候”区别。
三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说说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1.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单,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解疑的能力。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释疑,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解释。在讲解课文时再深入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录音,头饰。
一导入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请同学们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习课文
1.看图,讲故事。
(1)看图,自己练习说一说。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请同学上讲台看图讲故事。
(3)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理解“假”,课文中是“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2.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
①“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学生可能回答“跑”。)
②为什么不用“跑”呢?查字典,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窜”是“乱跑;乱跳”的意思。)
③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逃跑。)
④老虎来了,狐狸很紧张。请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读得能让大家感到紧张。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自己读一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想一想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②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③理解句子。

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
A.“骨碌碌”是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同学们做动作)
B.“扯着嗓子”的“扯”是什么意思?(拉长。)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C.练习读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狐狸很狡猾,它在想主意。)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④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想一想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蒙住。
A.学生自己练习读。
B.指名读。
朗读后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要将自己的表情表达出来。
(3)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①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②表演。
请6个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兔子、野猪和梅花鹿。大家看一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③看了表演,同学们对“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的意思都理解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根据你的理解来读。
三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狐狸的话,没敢吃它。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甲:不喜欢,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
学生乙:不喜欢,因为它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
学生丙:喜欢,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老师:这个同学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
学生丙:因为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们,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说它聪明。
老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家还记得《狐狸与乌鸦》这个寓言故事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不能,那叫狡猾。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1.教师先范读课文,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教师在教学第一段时,可以安排学生演一演。教师当“旁白”,找两个学生当“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导与演中,学生如身临其境,既理解了词语,又激起了读书兴趣。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鹬蚌相争”的深刻含意。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儿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鹬”“蚌”图片各一张。
一讲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儿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次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板书:鹬蚌相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题目。
2.出示“鹬”“蚌”图片,认识“鹬”“蚌”。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朗读课文,回答上面的问题。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两个都不肯相让。打鱼人来了,把它们两个都捉住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

(1)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这句话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读这句时,要表现出蚌毫不示弱的神情。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
3.请学生在全班表演,引导学生体会“不肯让步”的意思。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不肯让步”,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5.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1)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和同学讨论一下,用上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体会寓言的魅力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3.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4.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1.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教师可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
2.在整篇课文完结时,教师编写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悟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摇(头)摆(尾)东(张)西(望)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大)摇(大)摆狐(假)虎(威)
3.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忽然—(突然)逮住—(捉住)
急忙—(连忙)违抗—(反抗)
4.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河蚌把鹬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的嘴被河蚌紧紧地夹住了。
(1)老虎把百兽吓跑了。
百兽被老虎吓跑了。
(2)弟弟把花瓶打碎了。
花瓶被弟弟打碎了。
5.有人说文中的狐狸很聪明,所以喜欢它;有人说文中的狐狸很狡猾,所以讨厌它。你是怎么想的呢?
提示:从两方面分析。①说它狡猾,因为它老骗人。②说它聪明,因为它智斗老虎,保护了自己。
一寓言简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得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更为多见。
二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曾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三寓言两则
1.狐狸和葡萄
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过一个葡萄架。葡萄熟了,一串串挂在高高的葡萄架上,晶莹剔透,十分诱人。狐狸垂涎三尺,葡萄架很高,狐狸向上蹦,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它无可奈何地走了,边走边自我安慰:“这些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2.马和狗
狗和马一起替农夫干活。一天,它们开始讨论起彼此的功绩。“耕田、拖车,固然是高尚的活儿,”狗说,“可我从未听说过你还有其他什么功绩。你怎能跟我相比呢?我白天在牧场保护牲口,夜里我看守门户。”“一点儿也不错,”马回答说,“不过你要记住,如果没有我耕田,你在这儿就没有什么可以看守的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