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囚绿记》3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囚绿记》3。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3”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扩展阅读

3囚绿记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囚绿记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囚绿记学案
内容感知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陆蠡(lǐ)淅沥(xīlì)移徙(xǐ)
婆娑(pósuō)涸辙(hézhé)猗郁(yī)
瞥见(piē)葱茏(cōnglóng)纤细(xiān)
急不暇择(xiá)嵌(qiàn)揠苗助长(yà)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了截:明了简单。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繁密茂盛。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
移徙:课文中指搬动、移动。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
涸辙:课文中指的是干涸了的车辙。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2.相关成语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偃,拔。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作仔细的选择。
3.近义词
占据占领
“占据”指用强力保持或获得地域、场所。例:敌人凭借占据的有利地形,企图负隅顽抗。“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例:我们要开拓和占领新的科技领域。
固执顽固
“固执”指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词义较轻。例: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是不行的。“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伏或改变。词义较重。例:他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很顽固,要想一下子改变他是不容易的。
事情事件
“事情”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如事故、差错、职业、工作。它主要指发生的一些平常事。例:王校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总是忙不过来。“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它主要指发生的重大事情。例:公安机关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随时处理好突发事件。
灵巧灵活
“灵巧”指灵活而巧妙。既可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也可用于无生命的对象。例:他的手挺灵巧,能做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灵活”指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例: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处理好目前的事件。
怀念想念
“怀念”指思念,一般用于已过去的事情或已去世的人。例: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怀念鲁迅先生。“想念”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一般用于健在的人。例:他们虽然人在国外,但是心里时刻想念着祖国。
四、文学常识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仅仅34岁。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陆蠡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露出闪光的心灵。在艺术上,他的散文笔调清新,结构严谨,感情朴实深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名篇名句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剖析: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剖析:它表现作者和绿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剖析: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剖析:从表层看,这两句话点明了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涵其中。从深层看,这两句话说明了囚绿的原因,表现了人的贪婪和自私。
5.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剖析:从表面上看,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但是句中有“好像”二字,意味着这“生的欢喜”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被“囚”者对暴力的抗争。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剖析: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了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7.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剖析: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二、重点语段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至“也视同至宝”。
剖析:此段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其中的描写,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至“无声的歌唱”。
剖析: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至“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剖析:责怪常春藤,表现了对绿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植物自由地向阳生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的“囚绿”剥夺了植物向往阳光的自由,“我”的“不快”和所谓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是“我”为此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里的“固执”其实是对常春藤的尊敬。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在本文中作者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在本文中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3.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结构精巧抒情婉转
陆蠡的《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其间穿插“我”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发现“绿友”追求光明,永远向着阳光,要是没有阳光,它就会枯萎变色。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作结。全文疏密相间(如细写“囚绿”,略写“念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就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深沉婉转的抒情。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我”感到“孤独”。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他巧妙地借爱恋绿色——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作者坚信日本强盗终将要被赶出去,总有一天,他会和他的绿友见面。平淡的文字,饱蘸着作者炽烈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一定会得到很多启示吧,也许会为“绿”的力量所感动,也许会被“绿”的不屈生命状态所感染……请你以“走进绿色”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深刻领悟“绿”所蕴有的内涵。
导思:“绿”,一个多么悦目的字眼。文中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其实,对于绿色,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哲学家说,绿是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生机与活力。环保学家说,绿色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的作用真大,可以绿化空气。医生说,绿色是健康,是生命的保障。战士们却说,绿色是和平与安宁。因此可先进行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与论文的撰写。
探究:第一步,查找有关“绿”的文章。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积累第一手资料。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李广田先生的《绿》、刘白羽先生的《绿》等。
第二步,展开思维,多方查找有关以“绿”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2008年奥运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体会其内涵。
第三步,选择课题。注重从文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如朱自清先生《梅雨潭的绿》就选取了自己第二次到仙岩这个地方所看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梅雨潭“绿”的美景来写;李广田先生的《绿》则选了自己独坐窗前,联想到的芳草连天的碧绿来写;刘白羽先生的《绿》就不同于这两个人的,他选取了童年“记忆中的一团绿色”来写。
第四步,课题交流。大家经过自己的酝酿后,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课题,从大的方向来看,你可以写对绿色世界的畅想与渴望,揭露当下人们对绿色的忽视与不尊重;你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绿色世界写起,或赞美人们对绿色环境的保护,或否定人们的种种与自然不和谐之举;你也可以写出“绿就是生命的色彩”的哲理内涵,点出绿色和生命的关系以及绿色对于生命的意义。从自身个体而言,你可以写自己对绿的感悟,如绿给自己的启示、帮助、勇气等。课题示例如“绿与生命”“绿色家园,我们的渴望”等。
第五步,根据探究到的内容,就某一个课题写一篇小论文。

《囚绿记》导学案3


囚绿记(一)

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与'绿'有关的诗句。

2、谈谈你对'绿'的认识。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陆蠡_______涸辙_______淅沥________猗______郁瞥见_____

揠苗助长________急不暇择______蕈菌_________

2、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三、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一)赏析第一部分

1、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当时的居住条件如何?他为什么选择这一房间居住?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是什么?为什么?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

么?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并标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2、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

3、文章一、二部分有何内在的联系?

囚绿记(二)

教师寄语:巴金在《怀念圣泉》中写到: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2、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品味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以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二、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齐读12-13段,思考:为什么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3、文章歌咏'物'的目的何在?这是何种手法?

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对光明与自由充满了何往,试讲讲他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试从内容和写法上总结)

五、当堂训练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绿色是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2、写作平台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风箱雨雪,自然景观,又极易让人引发感慨,请以此为内容,写一个片断,或状物或绘景,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囚绿记》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囚绿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囚绿记》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

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绿枝条有什么特点?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流出“囚”的意思并与“绿”联系起来)
2、学生自读
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最后思考下为什么囚绿?
三、研读探究
1、囚之意
(1)囚绿写在文章的8—12段
(2)囚绿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绿的特点(生机勃勃)
情境设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枝绿,会怎样?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8段)
△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此处可以加诗句说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叶表达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顺的人生;对爱、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结:囚绿是因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动情。说到学生心坎上去。)
2、爱之深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因为欢喜这片绿,我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选房
△[热情地歌颂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歌颂
△[“我”的心态(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心情
△[对常春藤的细腻的美的描写]描写
(2)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思图占有
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3)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3.释之理

△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
9段的似乎“有”(“依旧”)和10段、11段的实际“无”和失去[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囚绿记,由爱到囚,由囚到释,作者写了一次生活中的经历,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义:
①什么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坚贞;落花—流逝)
②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绿字这四点做的好,说的也透彻。
四、作者情怀(此处补充介绍作者的有关知识)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刘长春《陆蠡故居》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李健吾
△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巴金
五、品读联想
1、从文中任选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地方来诵读
2、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苍绿”。并且有了一次探问,“有一天,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六、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我想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来结束今天的课:“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

七、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