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再别康桥》导学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再别康桥》导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导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导学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荡漾( )青荇( )笙箫( )沉淀( )长篙()漫溯()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轻手蹑脚 河畔 

B.波光艳影榆荫

C.招摇过市揉碎 

D.星辉斑斓撑船

3.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筑轻轻的/筑招手,作别/筑西天的/筑云彩

B.软泥上的/筑青荇,油油的/筑在水底/筑招摇

C.在康河的/筑柔波里,我/筑甘做一条/筑水草

D.我/筑挥一挥/筑衣袖,不/筑带走一片/筑云彩

4.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填空。

(1)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2)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再别康桥》作者是,是诗派的代表人物。

[温馨提示:“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二、探究阅读

5.整体感知。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找出本诗行文的线索。

6.重点探究。

(1)诗歌第1节中,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出什么感情?

(2)诗人“甘做一条水草”写出了他的什么情感?

(3)第6节中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

[温馨提示:对诗歌的重点探究要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完成,仔细阅读是前提。]

7.语言品味。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油油”一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连用两个“悄悄”,具有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8.个性阅读。

仿照示例,谈谈你阅读这首诗的感受。

示例:我感觉这首诗像一幅绚丽的画,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明快,远近交错,俯仰结合。

[温馨提示:仿照示例写句,既要揣摩例句的修辞、句式、感情,又要结合原诗内容,写出真实感受。]

三、拓展阅读

9.阅读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2)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你能发现诗中的“她”指什么吗?

【知识链接】

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参考答案】

1.yàngxìngshēngdiàngāosù

2.B

3.D

4.略。

5.(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2)以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6.(1)连用三个“轻轻的”,表现了诗人不忍心打破宁静之美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2)表达他对康桥的爱恋之深。(3)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也为之沉默,这样写使情与景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醇真浓厚的感情。(4)“放歌”是因为诗人被美景陶醉;“沉默”是因为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

7.(1)拟人。把平常的柳条化为新娘的艳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迷人。(2)写出河中水草的肥美;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3)“悄悄”与开头的“轻轻”相呼应;反复的修辞手法透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8.示例:我感觉这首诗像一首悦耳的曲,来、彩、娘、漾等词语押韵,音韵和谐,节奏明快,首尾圆合。

9.(1)甜美而又哀伤(2)理想(3)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押韵,音调和谐。(4)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甜美”、“黯淡”比成“梦里的光辉”,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相似。

扩展阅读

《再别康桥》导学设计


别了,我的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②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方法:反复咀嚼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人情美和形式“三美”。

3.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导学重难点

1②是重点;2是难点

导学方法

品读法、探究法

导学总体思路

1.诗歌是在反复品读中自悟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可让学生在“听读—赛读—演读—评读—背读—写读”中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的情感,从而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新教材的人文内涵。

2.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语文素养的积淀。

3.借助多种背诵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力争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

①按照课后网址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②印发有关徐志摩生平和创作的简介和评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疑激趣

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故古人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悲戚。那么,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又是怎样的呢?

2.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后问:这首优美的歌曲的歌词是谁写的的呢?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和“奇才”的诗人徐志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诗人,和诗人做一次亲密接触吧。

1.优美的诗境和乐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拨妙

析疑

1.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投影1)和剑桥的图片(投影2)时:

【旁白】瞧,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双眼略带些梦幻,料想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必是一颗善感的而细腻的心。

瞧,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2.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投影3)后:

【解说】可惜诗人英年早逝,给诗坛带来莫大的遗憾。下面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去康桥河畔走一走,领略一下那儿的秀丽风光,去触摸一下被梁启超誉为“一个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的徐志摩的心灵轨迹。

3.播放动画《再别康桥》(配诗歌原文,无朗读)

【画外音】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行在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音节跌宕起伏,旋律轻柔舒缓,叠字的运用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4.教师配乐范背全诗或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朗读录音后:

【解说】刚才同学们说黄磊之所以能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主要在于他很好的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自己的感情也很投入。现在,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黄磊?

就这首诗歌的诵读要领与学生交流(投影4)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节拍;其次,韵脚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轻读和重读。

听读

赛读

一、整体感知,把握脉络、明线索:

1.抽一朗读好的学生试读后点评。

【温馨提示】朗读要把握情感、节奏和轻重缓急。

2.男女生赛读。

①男生齐读后:

【解说】男生刚才的朗读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离愁满怀的诗人,但跟古人的离愁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女生在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②下面请女生齐读课文:

3.边小结如何读出韵味的要领边讨论:

①以第一节为例,师生共同划分节奏

学生演示其它几段。

②七节共用了哪些韵脚?

③文中哪些字眼应当重读或轻读?

4.齐读课文后:

①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②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

③作者再来康桥和再别康桥时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2.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图景可以激活学生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艺术细胞。播放课文歌曲,可让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氛围。

3.“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交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金手指”,使之不但“想”问,而且“会”问

5.学生演读后:

【解说】很多同学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深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种凝聚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叫做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用意象组合的方式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氛围,把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说:“康桥的美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诗人正是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演读

评读

二、精读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5.男女生分别选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表演朗读后:

①男生演读课文后思考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②女生演读课文后说说诗人除了作别云彩,还与康桥的哪些事物作别?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意象的呢?

③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析疑

6.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就立意、选材、剪裁几方面提问,而不要揪住细枝末节不放。(深入到学生中,与其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或弄不懂的问题(例如):

①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好在哪里?

③“油油地”和“招摇”在这里分别有什么好处?体会“甘心”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④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⑤诗人“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时的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⑥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⑦既然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为何又说“但我不能放歌”?

【解说】刚才大家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就是未了捍卫自己心中别人无法体验的康桥么?鲁迅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个人在感受事物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体验。

现在我们既然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不是可以挑战一下黄磊了。老师也给你们来点音乐,好不好?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6.播放配乐课文画面(有诗文无朗读)前:

【解说】作者写尽了康桥无限景,却道不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头。老师为你们的进步表示祝贺,你们不想为自己的进步鼓鼓掌吗?

7.学生分析诗歌形式“三美”时: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绘画美:诗歌的语言多选用色彩富丽的词语;音乐美:诗歌的音节琅琅上口,错落有致;建筑美: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想读

说读

6.分小组反复自由朗读课文:

①就感兴趣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发问,在小组内自由交流。

②每个大组选择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合作解答,推举一人执笔写成60字以上的小研究论文在班上交流。其它组的同学补充,不同观点允许辩论。

7.学生朗读课文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心中的康桥表达出来。(可以说出来,读出来,也可以唱出来,甚至可以跳出来,但要文辞优美)

①你最喜欢哪一幅画?

②就你最喜欢的诗句略作赏析。

8.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心中的康桥后:

举例说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是怎样体现“新月派”诗人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4.通过探究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立体、多向交流,形成民主、和谐、协作的学习氛围

5.“想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自主赏析突出了其主体性,也体现了建构主义论、接受美学和多元智能等现代教育理论的理念。

8.背诵指导(出示三种背诵的提示:投影5~7)

9.出示古代写离情的诗句(投影8)后:

【旁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人用自己的“才”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把自己的“康桥情结”融汇在了这首如小夜曲一般优美的《再别康桥》里。这也许是这首诗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真正原因吧。难怪朱自清先生说“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0.出示古代诗词中写“挥手”的诗句(投影9)

11.出示改写后的《再别康桥》(投影10)后:

【解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像一曲动人的旋律,令人不由的想要反复吟唱,让我们再次在音乐中品味康桥的美。

12.再现康桥美景和背景音乐,一齐背诵课文。

【画外音】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这或许才是揭开这首诗朦胧面纱的真谛吧。

背读

写读

三、研读评价,揣摩韵味、得精髓:

9.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温馨提示】:①提示上句,缺省下句(投影5);②关键词语:轻轻的、金柳、青荇、榆荫,寻梦、笙箫、悄悄的(投影6);

③重现康桥实景,画面联想记忆(投影7)

10.比较鉴赏:

①自古写离愁别绪的诗作可谓灿若星河,大家还记得哪些诗词?这些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感觉和《在别康桥》带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中等生及以下回答)

②赏析徐志摩的《莎扬娜拉》(优生回答)

谈谈你的总的看法。

仔细品味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的主张。

发挥想象,口头描述女郎的形象和内心活动。

11.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①摘录有关“挥手”的古代诗句。(中等及以下学生做)

②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优生做)

6.“温故而知新。”以学生旧有经验为起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构,并增加其语文素养的积淀。

7.以读促写,有助于积累语言和语感,训练其发散、求异、转移、逆向等创新思维能力

6.实行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演讲】

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照稿子念)

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生:明天不可能。

师:后天。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从哪儿知道的?

生2:从优化设计的。

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生4:飞机失事。

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诗情。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很多,我不想讲很多。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

生(齐):读过。

师:大家一起读,看有没有读错的。

生(齐):读诵

师:停停停!我觉得你们再这样读下去,愧对地下的徐志摩,我听了也很不舒服,这位为汉语羸得声誉的诗人的诗怎么可以这样读。我觉得,这首诗与毛的长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学一开始就读得很重。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老师示范。声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读再别康桥的语调读长沙。大家又哄堂大笑。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师: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昔日的黄昏,像……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

另一个段落:我常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一样的神奇。(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满天着艳红的花,在青草里。阳光对……透明似的不可逼似)这个的草甸变成了。不说也罢,说了你们也不可信的。

师: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师:范读开头第一节。

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

生5: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现在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声音低缓但无起伏,不过已经比刚才好很多了。刚才我觉得好了一些,至少没有那么野蛮了。(大家笑)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要读,我要看一看。

师巡视,指导一个同学

师:读了以后要再读,每个同学都要准备――我是要朗读的,怎么给其他同学朗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吧,大家再读一遍,哪儿要停顿,你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

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

(何××举手)

何:读。

师:停一下。我提个要求,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读错了“似的”,李老师做记录。

生:(读完后)鼓掌。

师: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有同学小声说“河畔”的“畔”读错了)

生6:似的

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火,多音字;还有长篙,她读成了hao(一声)

师: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还请一个女同学吧。康×,再别康×!大家笑。

生:读。声音较低。读完后大家鼓掌。

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在读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康×:他有些地方表达……比如说。

师:请前一个同学谈一谈怎样处理。

生:他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是惜别的感情。中间还是比较欢乐的。比如在星辉放歌,欢乐。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得重一些,对康桥的感情是很深的。

师:刚才你读放歌时声音大。为什么

。生:感觉。

师:男同学哪一个读一读。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李镇西同学读一读。大家笑。李老师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可以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师:客观地地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一些?(大家齐声)何××。第二位是谁,我们两个争亚军。

师: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和我一起做朗诵指导。先读第一节。何××你来评价一下?(点头)

师: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

生:轻轻的。

师: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

生:他比较留恋。

师: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第一次读得太重。(李老师摹仿)重重的我走了。第一段再朗诵一下,咱们第一段的朗诵深受何思静同学的好评。继续。第二节.大家读。

(第二节完)

师:何××同学评论一下。哪儿可以更好一些。(何××点头)呵呵,以鼓励为主。

师: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咱们试读一下。

生:读第二段。

师:何××怎么样。(何××:感觉好一些)

师:第三自然段你给大家说说应该怎么读。

何××: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

师:为什么?

何××:说不出来。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师: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示范。

师: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

(师生一起读这一段)

师:怎么样,要及时鼓励,及时评价。下面一段怎么读,还是何××同学你来吧。

何××: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

师:下面这一节,我可以做点指导,做得不对,大家评价。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把书翻过来,我个人认为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生:齐读。

生L又齐读最后一节。

师: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下去再读,我们下节课课还是要研读。非常感谢何××。下来你们还有什么不太懂的我们再向何××讨教。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看了你们的周记,很失望。我看了你们的随笔,还很失望。作文我还没有看。

(上课铃响)是这样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由老师向你们问好。我们刚才第一节课对这首诗熟悉了一下,朗诵了一下,个人朗诵,集体朗诵。上一节课有些同学问到长篙这个字,到底应该读什么?当然应该读—――篙!(故意拖长)初中一篇课文叫社戏,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这个错误。这堂课我们要研讨。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好

何××:起头。大家齐读。(感觉比上节课好了许多)

师:显然比第一节课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生1:从我刚听这一首诗以后就特别喜欢。第一我特别喜欢它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

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有轻轻两个字。我有一个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轻。

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生1: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生2;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

生3: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

师: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生4: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还有哪些可能看到?

生(齐):人。

师:咱们说东西。鸟,建筑,飞机。哪为什么不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长沙里的鹰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这里面哪些是意象。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

生5: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

生6(举手):背诵。

师: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生5: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刚才就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场合想到了这首诗。他的人生就有诗意了。还有没有同学?这样吧,临近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喜欢哪一个词,哪一个句?

生(讨论):师指导。

师:好了,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有没有?我有几个地方不理解,但我不问,还是你们问好一些。

生6:我不懂第四节,虹是五颜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个颜色,为什么?在网上有一个教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科研价值。

生7:很好解释。本来很清澈,上面有许多东西, 五颜六色倒映在水里。

师:他讲得有没有道理。没有说服我。为什么,这个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个地方的景色?

生8:我觉得主要是为后面做铺垫。如果他直接去说,跟后文不太搭配。这样写,给人一种想象空间,用虹来形容梦想,还是很美的。

生9:注释上写,梦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 ,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的梦是五彩的。

师: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记得有一个网友,他的解释我同意。第四节,你把分号,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号去掉。你还可以想象一下。还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恼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细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还有什么问题。

生10: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觉得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让我联想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是黄河,我可以理解为爱国。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在国外的河里做一条水草。

生11:这只是他的主观想法。我想鲁迅当时可能无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来鲁迅写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写这话的时候只是表达对康河的喜爱。

师:其他同学呢?没问题我就问了。

生12:他为什么要放歌?

生13:不能放歌。

师:哦,你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放歌。

生14:因为开始就说轻轻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为了照应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离开,不能留下什么回忆,他悄悄地走了,与当时吹箫。我觉得我不能放歌,是说他不是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师: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要离去。离别。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李老师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没有?可能吹也没有没有。但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说悄悄。他是说静,还是喧闹。

生15:正像是鸟鸣山更幽。有声更显静。

师: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里如何表现。不管他吹没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宁静。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 而这种宁静,刚好与心里的宁静是合的。还有没有问题。没有我就要问了。好像没什么问题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这首诗为什么很美,还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还有音韵的美。读第一段。新诗押不押韵有争议,但如果押韵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这首诗写得比较早,那时候新文化运动不久,能写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这首诗的韵是变化的。大家自己读一读,把韵脚划出来。读,读才会体会出来。

师:他每一小节是不是都是押韵的。哪一小节没有押韵?怎么押的?24句。据讲,徐志摩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押韵的,押方言诗,举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师用成都话读,是押韵的。所以我看到这首诗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好,我们再读一次,又有进步了。

何××领头。同学齐读。

师:不错。那么何思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在李老师再读一遍,看李老师有没有进步。假如何思静同学能够得100分,李老师能够打多少分?我要超过她,得120分。师朗诵。

生:读得很好。(大家鼓掌)

师:多少分。

生:100分。

生: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句子有问题。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读重了。

师:客观地讲,我不太适合读这种诗。我有个疑问,悄悄地,轻轻地我走了。第一节写得很好。读到这儿我就想徐志摩踮着脚尖,很优雅地走来。但为什么要说悄悄地和轻轻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照应,但为什么会有这个照应?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生1:我从小学四年级就读过,不太喜欢。虽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觉得他写这首这首诗的感情特别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豪放的。

师:你喜欢诗,但不是喜欢这种风格,假如是李清照写的,你可能会喜欢。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细腻的一面。还有没有?我是这样想的,不喜欢这首诗是允许的。我不能说,你怎么不喜欢,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欢诗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们班上不喜欢诗的人不少,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要喜欢。下面给同学介绍一首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泰戈尔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印度人?印度人。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学时的日记,一首一首地抄。

生:我读一遍。这是徐陪泰访问日本时写的。

师:(读后)就是这一个画面,不胜凉风的娇羞,很美的。下课。

《再别康桥》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再别康桥》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
一.课前一首诗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后两句写花落。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如:湖畔。本文取此义。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
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
2.康桥是一座桥吗?
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
三、课堂跟讲
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
(一)
(二)段落层次
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写作借鉴:语言优美洗练,生动婉丽,如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把晚上划舟倘徉说成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同学们要学习借鉴的。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四、当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2.如果当年徐志摩在康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那么他的诗作的感情该是怎样的呢?
3、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追求“诗化生活”、这个“确是有愿心想把教学设计文章当教学设计文章写的一个人”(徐志摩),这个老“想飞”如天马行空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飞机飞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大雾误触开山山顶去逝后,他的梦永远成了一个梦,可他的诗却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吟颂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却是人们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黄炎培的诗则长歌当哭: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料得神州无死所,/故飞吟蜕入寥天。/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光华十里联秋骂,/哭到交情意已私。然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一、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第二节、第三节)
这岸边柳树倒影康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没有康桥的美景,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
二、康桥遗梦
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颀长身躯,长长脸蛋,宽阔额角,炯炯目光,大大鼻子,白析饥肤。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不知是多少北平少女的“梦中情人”。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张幼仪成了他的元配夫人。徐志摩是那么的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嘴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不让张幼仪出国。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或者,倒不如说这样的环境束缚了他?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生活啊!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看,这就是当年和张幼仪一起生活在康桥上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白。他就这样敝下妻子,一个人去“单独”去了。去到他“蜜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自己的梦: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第四节、第五节)
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
“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我所知道的康桥》)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摩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摩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摩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
三、康桥情结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唤发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文学洗礼。“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因为,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潋滟神思恍惚中沉淀了多少文学孕思。他说:在康桥之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
康桥,再会吧
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
瞻顾颜色
……
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
上市时节,盼我会笑归来,
再见吧,我爱的康桥!
而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是其“康桥情结”表现极致之作,虽然一生诗文中少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康桥情结”。
正如储安平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固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悼志摩先生》)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浪漫才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呤的俗套,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
这是第一、第六、第七节。第一节: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的情景,抒写难舍难分的离情。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然而感情副线则是对康桥的追忆、思念、爱恋,而且爱恋之深之重是可以从以后多篇教学设计文章中读到的。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把康桥写成了一方圣土。因此,表面上看此时是一首离别诗,但说是一篇忆念诗又何尝不可。只是,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再别康桥》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运思而成
金柳比喻
风艳影依恋之情寓意深刻
光青荇拟人
如潭水欢乐形象
画长篙
星辉离愁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