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小学美术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知识要点
1.唐朝前期帝王世系: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玄宗)。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作为: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随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她改唐为。唐玄宗时期的名臣有、等。
唐朝前期帝王世系:李渊(_____)—→李世民(_____)—→李治(_____)—→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_____)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1)这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位皇帝的评价?(2)这位皇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3)被这位皇帝发现和提拔的著名人物是哪两位?(4)该皇帝统治期间,唐朝的经济文化状况如何?

唐高祖李世民
唐高宗李渊
唐太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治

3.将下列唐朝前期的皇帝与他们的姓名连接起来

4.唐玄宗实施的实现开元盛世的措施
(1)任用贤能:起用一批有德有才的人,淘汰腐败无能的官员(召集县令考试,罢免不合格者);
(2)发展生产:鼓励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兴修水利;
(3)整理财政: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但可免交几年赋税;
(4)简法轻刑:按照唐太宗“宽仁”的原则,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
(5)倡导节俭:遣散一批宫女,销毁宫中的大批锦绣珠玉,抑制奢侈。
———————————————————————————————————————————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
5.阅读:比较唐太宗与唐玄宗
统治者经济政治及其他结果
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力推行以实物代替徭役的制度重视纳谏;选贤用能;减法轻刑;重视教育;改善民族关系贞观之治
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等办法积极纳谏;选贤用能;减法轻刑;倡导节俭(统治初期)开元盛世
6.()589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的是

A.B.C.D.
()______统治时期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A.唐太宗B.汉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史称他的统治为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女皇武则天D.唐玄宗
()“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李渊
()杜甫的《忆昔》一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

延伸阅读

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向全盛的唐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点击新目标
1、记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记住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和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
2、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
3、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
4、评价武则天。
链接旧知识
1、读一读:第一课的知识建构
2、背一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3、问一问:隋朝建立和统一时间?隋文帝和唐太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样的盛世局面?
课前小热身[
1、通读全文,把你认为的重点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做好批注。
2、完成知识建构(见丛书P6)
3、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1、故事引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鲜为人知的是,她主政时期造了大量的新汉字,但是都随着她的王朝衰亡而烟消云散。这些字就被称为“武则天遗字”。
武则天遗字举例如下:
曌、瞾:读音为zhào,字义是『照耀』,日月当空就是『照』。
囝、囡:读音为nān,字义是『儿女』,家中的子女就是『儿女』。
埊:读音为dì,字义是『大地』,有山有水有土就是『地』。
圀:读音为guó,字义是『国家』,[四]+[方]就是『国』。
玍:读音为hù字义是『人民』,人在土地上就是『人民』。★注:现在方言中仍有此字,读音gǎ
缶:读音为fǒu字义是『中正』,人在山上双手平身就是『正』。
 …… 
2、学习新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的严酷手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则天的墓前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但是碑上一个字都没有,因而叫“无字碑”。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武则天写一篇简单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以上措施,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全盛局面
★列表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的相同治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分析唐朝初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理出唐朝初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发展过程
奠基(唐太宗)继续发展()全盛()
课堂大练兵:(完成丛书单项选择和材料解析题)[

课后思收获:我记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知识要点
1.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步辇图》)。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说: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823年,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蕃会盟碑。
3.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曾在灭亡东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乱时出兵助战(维吾尔族的祖先,788年,改称回鹘)。
4.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随堂练习
1.布达拉宫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
2.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①联姻(唐与吐蕃、回纥);②册封(唐与回纥、南诏);③会盟(唐与吐蕃);④经济往来;⑤文化交流。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
答: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
(2)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什么?
答:一视同仁、恩威并施的政策。“天可汗”。
———————————————————————————————————————————
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唐朝________说的。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________。

4.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的话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答:唐朝与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答:一视同仁,恩威并施。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
答:这是一种开明务实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友好交往,很值得提倡。
———————————————————————————————————————————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______民族的友好关系。
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表明了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出自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
()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唐朝时,吐蕃生活在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A.唐太宗B.武则天C.唐高宗D.唐玄宗
()为进一步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6.()“和同为一家”是指唐朝与______的友好关系A.突厥B.吐蕃C.回纥D.靺鞨
()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A.怀仁可汗 B.成吉思汗C.单于 D.大汗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曾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军队
A.吐蕃B.突厥C.南诏D.回纥
()唐玄宗时被册封为云南王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尺带珠丹B.皮罗阁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设计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二、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孟良崮战役的有关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

请老师参考后面的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蒋介石曾

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

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

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可以从人心向背、战略战术、解放军英勇善战等方面考虑。

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

P120页中间一段小字。

(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主动撤离延安

2、转战陕北

3、粉碎敌人进攻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山东战场决定性胜利->孟良崮战役->粉碎敌人对山东重点进攻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1、突破黄河天险 1947.6 刘邓 揭开反攻序幕

2、鲁西南战役

3、千里跃进大别山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

C.反”围剿”时期D.反“扫荡”时期

2.(2009咸宁中考)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

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08广安中考)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4、(2010江苏淮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

A.重庆谈判B.转战陕北C.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5.(2010浙江温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或答: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3)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台儿庄战役。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4)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如1:蒋介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国民党内部不团结,政治上实行独裁,失去民心。

如2:蒋介石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毛泽东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才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如3:蒋介石的观点是片面的。综合上述两方面失败的理由即可。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题是《转入战略进攻》。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本单元内容中重要一环。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课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及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全面和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3)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善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转战陕北的过程也是人民解放军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过程,而千里跃进大别山则是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进攻的序幕。延安是中国的红色首都,根据我军的战略方针,主动放弃延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坚定了人民解放军必胜的信心;而作为战略反攻的开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则是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为此确定为重点。

突破策略:设计讨论问题,通过史料、相关图片帮学生理解和消化。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选择大别山作为主攻方向,攻击国民党军的薄弱区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仅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时自断后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在敌人虎口的中央突破,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突破策略:通过地图演示,历史资料,观看图片、影视片段进行教学,体会挺进大别山的艰辛及大别山战略位置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解放战争的内容也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和迁移能力不够。

三、教法指导:要注重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采用“学生预习、阅读—教师设问—讨论—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模式,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

导入:抗战胜利后,历史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叙述战争进程:

探究新知:

一、转战陕北

提问: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情况如何?(图片)

问从实力对比来看,两党谁占绝对优势?(大屏幕展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结果如何呢?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导言部分毛泽东的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蒋介石过高地估计并依赖自己的军事优势,但他忽略了骄兵必败的道理,尤其是他发动的战争不得人心,等待他的只有失败。指出这一阶段是敌方进攻,我方防御。因此战场在解放区。问题:

中共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出示材料)

1、粉碎全面进攻

引导生说出全面进攻含义。思考:怎样才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七嘴八舌话策略。这时老师要适时引导、肯定,随后继续问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出示投影片:毛泽东的谈话)

得出人民解放军正确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政治、军事)

归纳:事实证明运动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法,战争八个月,歼敌70多万人,从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学生根据课本小资料回答什么是运动战,也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日臻成熟。

过渡: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受挫后,机动兵力锐减,于是又是怎样做的呢?(投影片)阅读地图了解重点进攻的两个区域(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引出下文: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情境设置:假如你是蒋介石,为什么选择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同桌讨论,角色扮演)

层层设问:中共中央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出示投影片: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视察延安,但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投影片毛泽东的话)得出撤离延安,留在陕北的原因。看毛泽东转战陕北图片。提出问题:

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学生据图回答问题,既可以激发兴趣,又能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思考:(1)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2)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经讨论得出——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从而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使学生感知和平和民主来之不易,培养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及对党的热爱之情。

还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片,《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与农民一起吃饭》及投影片毛泽东满怀深情的话语:增强人民必胜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的?采用什么战术与敌人周旋?经过哪些主要战役?解释“蘑菇”战术。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教师指图简介青化砭、蟠龙、羊马河、沙家店四次战役,明确我军转战陕北的路线。图片蟠龙战役搭人梯情况。充分体现作战的艰难和人民军队的英勇顽强。可让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得出战略上的退却与进攻的巧妙结合,是一种军事战术。上述战役的胜利已证明了这一点。

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

问题: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兵力及战术?学生看书归纳。在这种情况下我军采取怎样的对策呢?(图片)。并探讨孟良崮战役的历史意义:(扭转了华东战局,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师归纳:整编74师的覆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这样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请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等。)为后面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埋下伏笔。教师可补充介绍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的威胁,英勇不屈,以致献出宝贵的生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列表总结:战术

随着重点进攻被粉碎,到1947年夏,反攻时机成熟:出示双方兵力对比表:展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形势图》,问解放军首先进攻哪里?为什么把这里作为突破口?播放《挺进中原》片断。引起下文: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课本小资料:蒋介石重点进攻被中共称为什么战术?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中间突破)

《挺进大别山形势图》找出大别山的位置。体现战略位置的重要。(出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等图片)

问: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材料—邓小平)(讨论)

同时强调:刘邓大军甩开准备合围的国民党军,三路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形势图)

要讲清(观看影片得知)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火引向蒋介石的卧榻旁,蒋急调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围追堵截刘邓大军,使我们主动牵制敌人,缓解了山东、陕北解放区的压力,粉碎了重点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在数十万敌人四面夹击的枪林弹雨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并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画面,以体现“挺进”和“开辟”的艰辛。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指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从蒋介石老虎钳的中间突破,砸断“哑铃”的把子,也是一步险棋。“险”在哪里?能否实现突破?要讲清楚。

(①“跃进”是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不是逐城逐地地进攻,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战略纵深地区。

②向大别山进军,在敌人虎口的中央突破,“险”在向敌军心脏地区千里跃进,蒋介石必将调集重兵剿杀;“险”在自断后路,进行完全没有后方的作战,不要后方依托,不靠根据地接济,向敌后远距离大规模出击。无论当时还是今天看来,都是大胆的一着险棋,稍有不慎,很可能全军覆没,或损兵大半及被打散。这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根据投影片毛泽东的话,议一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总结:于是,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历史的轨迹从此处转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失败也就从这里开始。(能力提升)

1、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2、探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被认为是一招大胆的险棋和壮举,你觉得有什么高明之处?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小结: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反思: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它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利用多媒体和地形图进行演示突破重难点,利用历史资料,使学生懂得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很到位,本课任务完成的很好。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但由于没把握好时间,因此练习题处理稍仓促些,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多,今后会多注意,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孟良崮战役中读出点启示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抗日战争中的薛岳、王耀武、张灵甫——万家岭战役

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没有特别的研究,即使你上了四年大学,历史本科毕业,你也不会对薛岳、王耀武、张灵甫有多少地了解。可以肯定地说,你只听说过薛岳这个名字,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嫡系。王耀武是解放军解放济南时活捉的济南国民党最高指挥。对于张灵甫,你可能熟悉一些,因为你学过孟良崮战役,他是国民党整编74师的师长,74师于孟良崮全军覆没。

看看三位将军的另一面吧。(中央电视台7套《人民子弟兵》42、43、44期,万家岭战役)

日军第11军占领九江后,在以主力沿江西进的同时,以第9师团、101师团、第106师团、第27师团等有力部队在赣北展开攻势,以图扩张战果,保护主力侧翼,并相机攻取南昌。国民党军第9战区在九江失守后也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以张发奎任总司令的第2兵团担任沿江正面防守,而赣北方面的作战则统一由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

薛岳

薛岳,字伯陵,广东省乐昌县人,原名薛仰岳,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2年,国土台湾沦丧,民族危机空前。其父为他取名“仰岳”,“就是取义效法民族英雄岳飞之意”。成年后,薛岳认为“只是敬崇岳飞尚未足以称其心意,乃去’’仰’’字,单名岳,直以岳飞自况”。薛岳11岁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接受军事教育。14岁,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于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后,与邓演达、张发奎等一同考入保定军校第6期。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1营营长。次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越秀楼,围攻总统府,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孙夫人宋庆龄安全撤离,深得孙中山嘉许。1926年,他作为北伐军第1军第1师师长,率部参加北伐,常常以少胜多。在10年内战中,薛岳拥护蒋的反共方针,多次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红军长征时,他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部追击。抗日战争爆发后,薛岳先后指挥部队在上海、南京、河南一带与日军激战,在其他战线接连吃紧的情况下,所部连打了几个好仗。薛岳在指挥战斗中坚决果敢,被同行称为“老虎仔”。

薛岳受命后,根据对日军动向的判断作出了部署,以主力固守南浔路正面阵地,一部加强鄱阳湖湖防,机动部队部署于德安西方地区,待机出击敌之侧背。其基本精神是“北守西攻”,即在南浔铁路线上背南面北,采取固守,以牵制日军,保卫南昌;对沿瑞(瑞昌)武(武宁)路、瑞(瑞昌)通(通山)路西进的日军,背东面西,采取攻势,协同沿江方面的作战,并相机歼灭敌人。

7月下旬至8月初,日军第106师团沿南浔铁路两侧向德安方向推进,在沙河镇、南昌铺一带与薛岳部第8军及第64军进行了7天7夜的反复争夺,遭受重创,参与进攻的16000多人伤亡过半,冈村宁次不得不下令第106师团暂时停止进攻,在沙河镇附近休整。8月24日,日军第9师团攻陷瑞昌,并由瑞昌向西南推进。为配合第9师团作战,第106师团又开始发起进攻。8月27日零时起,在空军及炮兵的火力支援下,日军第106师团向薛岳部第70军、第64军及第4军正面阵地展开猛攻,9月4日占领马回岭,因伤亡过大,又被迫停止进攻,在马回岭地区进行休整,并补充兵源,为了加强该部的战斗力,冈村宁次还将从杭州地区调来的第11军第22师团的山炮兵第52联队配属给106师团。

9月下旬,冈村宁次从空中侦察了解到薛岳第1兵团主力在瑞(昌)武(宁)路方面作战,南浔铁路与瑞武路之间的守军兵力薄弱,出现空隙,便命令整补后初步恢复元气的第106师团向西推进,企图切断南浔路与武宁路中国守军间的联系。第106师团接到冈村命令后迅速行动,10月2日,第106师团主力孤军深入到了万家岭地区。当发现日军第106师团孤军深入之后,薛岳认为机会难得,随即给武汉军委会和9战区司令部发电请示,拟抽调大军,歼灭突入该敌,以定后方。蒋介石迅速回电同意,并表示再调遣部队支援薛岳。决心既下,薛岳乃从德星路、南浔路、瑞武路三个方面抽调第66军、第74军、第187师、第139师的一个旅、第91师、新编第13师、新编第15师的一个旅、第142师、第60师、预备第6师、第19师,会同负责正面阻击106师团的第4军,四面包围,全力出击。10余万军队开始在崇山峻岭中运动。10月1日至3日间,第4军部第58师向已占领万家岭、哔叽街一带的日军连续攻击。日军在飞机掩护下拼死反击,双方伤亡均重。直到4日,双方在小金山、万家岭、张古山、箭炉苏一带连续激战,阵地几度易手。此时,薛岳调遣的各部队已陆续靠拢,对106师团已形成合围之势。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给他的106师团伏下了一个口袋阵,立即命令106师团向北转进,向第27师团靠拢,同时命令27师团警戒106师团右翼,企图把106师团接出重围。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接到冈村命令,急忙行动,但紧要关头,松浦淳六郎和他的参谋发现难于识别地图!这次武汉会战中,日军所使用的五万分之一比例的军事地图,正是1926年冈村从孙传芳那里窃取来后,由参谋本部印刷发至各部队的,里面多有不准确之处,无法比照参照物予以纠正,他们试图借助指南针标定方向,可当地又有磁铁矿藏,指南针失灵。如无头苍蝇般在山中冲撞一两日,处处遭到中国军队阻击,也未找到一条生路。106师团注定了在劫难逃。

王耀武

10月5、6日两日,第1兵团主力第74军(即后来的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的前身)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日军第106师团激战。6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下达了对敌第106师团展开总攻击的作战命令,当天下午,总攻击开始打响,第66军以第195师及160师向石堡山攻击前进。74军第51师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向日军占据的长岭北端和张古山制高点发起了数度攻击,第305团团长张灵甫率一支精干的小部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经过白刃格斗,占领张古山主阵地。拂晓后,日军拼力反扑,一度夺回阵地。张灵甫率部死战,腿部负伤,仍不下火线,张古山顶一时尸山血海。激战至10月9日,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日军第106师团损失惨重,特别是日军基层军官伤亡惨重,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以加强力量,这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以飞机重炮攻击,51师只得退下,入夜又夺回,经五昼夜反复争夺,张灵甫带伤坚持战斗,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这个争夺战,日军仅遗留阵前尸体就达四千多具!可以说,没有张古山争夺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万家岭大捷。同日,蒋介石命令薛岳,务必在10月9日24时前全歼该敌,结束战斗,作为给“双十节”的献礼。15时,薛岳命令各部队选拔勇壮士兵200至500人组成奋勇队,担任先头突击。同时各部长官一律靠前指挥,薛岳自己也亲临一线。18时,炮火准备。19时,奋勇队出击,各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向箭炉苏、万家岭、田步苏、雷鸣鼓刘、杨家山等地全线攻击。各部队前赴后继,踏尸猛冲。经一夜血战,106师团的防御阵地彻底崩溃。激战至10日晨,第66军收复万家岭、田步苏,第4军收复大金山西南高地和箭炉苏以东高地,第74军收复张古山,第91师收复杨家山东北无名村,第142师收复杨家山北端高地。战斗中,第4军前卫突击队曾突至万家岭第106师团司令部附近不过百米,因天色太黑,加之自身也伤亡重大,未能及时发觉松浦中将。据战役结束后一名日俘供认:“几次攻至师团部附近,司令部勤务人员,都全部出动参加战斗,师团长手中也持枪了。如果你们坚决前进100米,师团长就被俘或者切腹了。”未能生擒松浦淳六郎,成为此次会战中最大的遗憾。11日,第106师团残部千退守雷鸣鼓刘、石马坑刘、桶汉傅、松树熊等不到5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固守待援。冈村宁次严令各部不惜代价,增援万家岭。鉴于基本歼灭106师团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而各部队伤亡均极惨重,薛岳命令各部撤出战斗,全军退守永丰桥、郭背山、柘林一线。随后,薛岳电禀武汉军委会:“此次敌穿插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歼灭,至为痛惜。”

张灵甫

张灵甫与另一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

万家岭之战,虽然在最后的关头未能组织强大的力量,彻底歼灭106师团,但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组织严密的特点,和中国士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大大震惊了日军上下、朝野内外和国际社会。而日军整整一个师团几遭灭顶之灾,在日本陆军历史上从未有过。106师团遭此歼灭性打击,已彻底失去战斗能力。一代名将叶挺将军如此评价万家岭战役:“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