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制作火车模型”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2

“制作火车模型”教学设计。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作火车模型”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教材的每一章的后面都安排有一节活动课,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巩固已学知识,使数学知识向生活和实践继续延伸,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独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重要思想。本节课是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通过本节活动课的学习,必将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联系现实世界,同时也为了激活学生和鼓动学生,我设计-了火车第五次提速和讲故事的呈现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活动内容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发现问题,选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确定科学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够的现实,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探索圆柱体和四棱台展开图的画法和裁剪。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和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2.制作莫比乌斯带并探究其作用。

(二)过程目标

通过对火车模型的制作,让学生经历观察、抽象、比较、动手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过程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本节课宜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一)课堂组织

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指定组长一名,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出示小组活动情况的评比表。

数学活动评比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用得到“☆”的多少来评价各小组每项活动的情况,一项活动最多可得5星,得星最多的小组为本节课的优胜组。

(二)活动一:制作火车车厢模型

这个活动我准备分成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拓展运用五个环节来完成。

1.出示问题背景

利用多媒体出示火车第五次提速的相关新闻,引起学生对新型列车的兴趣,接着电脑展示新型客车的图片。根据提供的素材,说明火车提速对列车的要求很高,进而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大量的火车车厢的不同设计。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出问题

依然根据提供的素材,告诉学生:明年的火车提速还要采用更先进的车厢,我们能不能也来为明年的火车提速做一点贡献?从而过渡到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如何制作一个火车车厢的模型──长方体、圆柱体、四棱台型的车厢模型的制作,此时电脑展示三种车厢的图片。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发现问题并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

3.解决问题

请看第一种车厢:它对应着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待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适时设问:我们手中的材料是平面的纸板。要想制作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你还记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现有的知识已经对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再以动画展示由立体图形得到展开图的过程和由展开图得到立体图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要想制作立体模型,首先要了解它的展开图。从而得出制作步骤一:了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追问:“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画展开图了?”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不同看法,直到形成相同的意见。从而得出制作步骤二:了解展开图的特点。

制作步骤三:让学生动手画出相应的展开图;

制作步骤四: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展开图,得到立体模型,并用透明胶固定好。

主要是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结合这一年龄特点,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第一个制作,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式起到很好的作用。

4.反思与评价

(1)交流

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制作。

(2)反思

电脑显示下列问题,让同组或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

①你喜欢今天的制作活动吗?

②你与同学合作,感觉愉快吗?

③制作过程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④制作过程中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

⑤制作方法是否唯一?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

⑥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然后请两名学生全班交流。接着开始评价。此时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把各组所得的“☆”贴在评比表上。

(3)评比标准设计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参与程度:制作2个模型得1个☆,3-5个模型得2个☆,6、7、8个模型分别获3、4、5个☆;

②小组自评:综合本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制作质量给予评定,最多2个☆,自评结束后选送一个模型参与班级交流评比;

③班级评价:对各组选送的模型由班级共同评价,最多5☆;

④教师评价:综合各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制作质量等给予评定,最多3个☆。

因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所以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后两个制作打下基础。

同时为了突出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手操作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设计的几个问题,运用交流反思环节对活动过程进行定性评价,实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用得到☆的多少对活动结果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用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拓展运用

让学生动手自主制作后两个模型。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制作、交流、讨论,教师深人到学生之中,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相结合。根据学生制作的情况决定介入的程度。作好展开图的动画演示适时播放。

为了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由于学生已经对长方体型的车厢完成了制作,归纳了方法,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拓展。同时,探索圆柱体和四棱台型的车厢模型的制作是本节课的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交流时间和探索时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在两个模型制作结束后,教师出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1)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你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3)通过制作这两个模型,你又有了什么心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或点评。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束之后,组织学生按照刚才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哲人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因此,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方法的优劣,优化制作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还可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

(三)活动二:莫比乌斯带

对有点神秘的“莫比乌斯带”,我根据它的特性编出了这样一个故事用电脑展示出来:据说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的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小偷被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同学们,如果你是执事官,怎么才能既不改变字迹,又能关押小偷、放掉农民?(不能破坏纸带)

主要是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这个知识,有利于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兴趣。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会使他们马上进入如何制作莫比乌斯带的探究状态。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如果有学生会做,则请他演示,并介绍他所知道的有关知识,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用准备好的电脑动画演示执事官如何做的或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一次。此时,教师适时设问:“你们也来做一个如何?”学生做完之后可能有这样的疑惑,这样的一个圈有什么神奇之处?此时电脑演示莫比乌斯带的其他特性。指出这个怪圈实质上是一个单侧曲面,并介绍莫比乌斯的简历及发现单侧曲面的过程,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同学们,想不想继续神奇之旅?沿着刚才制作的莫比乌斯带的中间剪开,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若将这个实验再做下去,又有什么新的发现?等学生做完后,设问:莫比乌斯带在生活、生产中有用吗?这个问题难度很大,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后教师可以提示:例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如果把录音机的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状,就不存在正反两面的问题了,这样就不用倒带。最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学生制作和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l)体现知识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

(2)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3)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

1.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上网查询。

2.首先在3X30cm的纸带上画出三等分线,再用这条纸带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沿三等分线剪开,看看有什么发现。

为下一次的火车提速设计一个车厢模型,并填写数学活动记录表:(选做,按已分好的小组活动,也可自行成立活动小组)

数学活动记录评价表

主要是照应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方面

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始终贯穿以“动”为中心,在“思”、“探”、“创”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使整个课堂达到兴致盎然、回味无穷的探究效果。

(二)学法方面

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中坚持“多动少讲”的放手原则,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嘴交流、多动脑探索。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使学生自我质疑,自我反思。

扩展阅读

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


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酸奶为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儿童、老年人尤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因此,课本选择了以酸奶为代表学习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完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尝试制作酸奶。

情感目标

体验制作酸奶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难点: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媒体

视频资料、烧瓶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分小组课前一天完成酸奶的制作

大家谈

组织大家谈论

知识链

一、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二、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

想一想

提前两天对学生进行指导:

1.酸奶的制作过程:鲜奶加糖→灭菌→降温→接种→装瓶→封口→恒温发酵→冷却→检样→成品。

2.注意事项:①玻璃瓶最好选择耐高温的;②温度计要消毒的;③发酵时要密封;④消毒后的玻璃瓶要冷却。

向学生出示两个问题:

1.制作酸奶为什么要加糖?

2.发酵时为什么要密封瓶口,形成无氧环境。

引导学生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之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菌或酒精的过程。制作过程:一般包括灭菌、接种、密封、发酵等步骤。

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了解的发酵食品方面的情况

在各种生物酶的作用下,面团中的双糖和多糖转化成糖,在适宜的温度、水分、pH值以及必要的矿物元素环境下,酵母直接利用单糖进行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并进行繁殖,使面团中的酵母数量愈来愈多,产生大量的气体,最终使面团膨胀成类似海绵的组织结构;酵母发酵的过程伴随产生的各种复杂化学芳香物质,以及对面团分子结构的改变,都使面团在烘焙过程中体积膨胀、口味芳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酸奶为例,酸奶的制作过程:鲜奶加糖→灭菌→降温→接种→装瓶→封口→恒温发酵→冷却→检样→成品。

1.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还有哪些?

2.哪些已经用于工业化生产?

课下分小组完成操作,并且查阅关于食品发酵的课外资料

观察比较

相互谈论

得出结论

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配合,随同教师总结

积极回答

七、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发酵食品的制作

一、酸奶的制作

二、发酵的原理

三、发酵的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人教版)


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问题:怎样由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这个过程.

2.学习目标

(1)体验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

(2)体会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

(3)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

难点:具体操作.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05~P106.

(2)自学时间:30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刻度尺、剪刀、小刀、胶水、硬纸板、马铃薯等参与活动.

(4)课题活动参考提纲:

①以硬纸板为主要材料,分别做出下面的两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图1图2

②按照下面给出的两组三视图,用马铃薯做出相应的实物模型.

图3图4

③下面每组平面图形都是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a.其中哪些可以折叠成多面体,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叠一叠,验证你的答案;

b.画出由上面图形能折叠成的多面体的三视图,并指出图中是怎样体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

c.如果上图中小三角形的边长都是1,那么对应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cm2)

④下面的图形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

a.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围成一个圆锥.

b.画出由上面图形围成的圆锥的三视图.

c.如果上图中扇形的半径为13cm,圆的半径为5cm,那么对应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π×52×=100π(cm3).

⑤结合具体实例,写一篇介绍三视图、展开图的应用的短文.

二、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具体操作中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总结、归纳.

四、强化

1.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

2.由展开图折叠立体图形,再制作模型.

五、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解题技能和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情况,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核心是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动手完成立体模型的制作过程,体验平面图形如何向立体图形转化和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观察是得到知识的重要途径的道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评价作业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A)

2.(10分)下列平面展开图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沿正方形的边不能折成无盖小方盒的是(B)

ABCD

3.(10分)如图,在长方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圆作为圆柱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圆柱的侧面,刚好能组合成圆柱.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求y与x的函数式是.

4.(20分)如图是某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求图中小圆的半径.

解:

5.(20分)某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包装盒的表面积为146cm2,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

解:设高为xcm.

∴14×(13-2x)+×x×2=146.

解得x=2.

长:13-2×2=9(cm),宽:-2=5(cm).

体积:2×9×5=90(cm3).

二、综合应用(20分)

6.(20分)如图是一个上下底密封的纸盒的三视图,请你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这个密封纸盒的表面积.(结果可保留根号)

解:2×6××××sin60°+6×12×5=(360+75)(cm2).

三、拓展延伸(10分)

7.(10分)如图,长方体长为4cm,宽为2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

解:作出这个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则最短路径如图PQ.

最短路径长==13(cm).

《制作故事封面》


第5课制作故事封面

教材分析:

前面学习了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操作,这节课要让学生动手制作故事封面以完善作品的整体性。根据第四课的规划设计,空白幻灯片制作完成以后,从本课开始向幻灯片中添加内容。通过本课学习制作封面,学生能够掌握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设置。艺术字与文本框是构成故事封面的两个重要元素,它是一部作品的“脸面”,从中可以看出成语故事的名称与出处等信息。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PowerPoint软件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PowerPoint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封面在一个电子作品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艺术字,并通过“艺术字”工具栏和“艺术字”对话框设置艺术字的相关格式;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本框,并通过“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设置文本框的边框和填充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WPS文字”软件中相应知识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插入艺术字。

(2)调整和修饰艺术字。

(3)插入文本框。

(4)调整和修饰文本框。

[教学难点]

(1)调整和修饰艺术字。

(2)调整和修饰文本框。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一本没有封面的教课书

提问: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这本书,它美吗?(很美)但并不完美,似乎缺少了什么?

展示有封面的教科书,两本一起拿在手中,进行比较。

师:看,这本美多了,为什么呢?(有封面更完美)。

2、演示没有故事封面和有故事封面的“卖火柴的小女孩.ppt”文件

提问:哪个电子作品更好看些呢?

引出故事封面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精心制作故事封面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对于一个完美的电子作品,其封面是很重要的,它就象这部作品的“脸”。通过它可以表现故事的主题和出处,使读者一目了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精心地制作一张故事封面。为我们的作品打造一张漂亮的脸蛋吧!

出示课题:制作故事封面

二、新课学习

[学生探究活动]

1、打开上节课已制作完成的“刻舟求剑.ppt”文件。

2、根据课本“跟着做”中的内容,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利用以前在“WPS文字”软件中所学过的知识制作一张“刻舟求剑”的故事封面。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小结演示]

师:首先在幻灯片的正中插入成语故事的名字——刻舟求剑。

1、插入艺术字

选择“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字”样式。

2、设置艺术字

1)通过“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设置艺术字格式。

2)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和位置,并设置艺术字的填充颜色和线条颜色。

[师:然后在幻灯片中通过插入文本框,输入成语故事的出处等信息]

3、插入文本框

1)在幻灯片左上角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成语故事”。

2)在艺术字“刻舟求剑”的下方插入文本框,输入成语故事的出处。

4、设置文本框

双击文本框,设置文本框填充效果。

5、保存。

[学生完成作品]

1、根据老师的讲解、演示和自己的喜爱,对故事封面做进一步修改,知道自己满意为止。

2、保存作品。

三、新课练习

根据自己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课本“试一试”中的2个练习,保存作品。

四、作品展示

1、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这些作品的优缺点。

3、教师对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点评。

4、鼓励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五、完善作品

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六、课堂小结

制作封面要运用到哪些操作?

(插入、设置艺术字和文本框。)

师:今天我们已经为作品打造好一张漂亮的脸蛋了,下节课我们要继续为它穿上漂亮的衣服,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