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论语十则》
2、自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2)翻译理解全文。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二、重点、难点
(1)翻译理解全文。
(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提纲
1、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第一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
2、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
B、
C、
D、
E、
F、
G、
四、自学测评
1、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拓展点:拓展延伸
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1.语言简练,富有哲理。《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2.《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
课堂测评
翻译并背诵下列论语: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jAb88.com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练习题(语文版)
《忆读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课《在山的那边》学案
教师寄语: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⑴ 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五、拓展延伸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练习:《乡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_______、_______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_______手法,含蓄、委婉地把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⑴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⑵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⑷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⑸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⑹ 痴想(chī):发呆地想。
二、理解探究
2、(略)
3、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4、⑴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 ⑴ 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⑷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四、课内精读
1、深根 依然 喧腾 是海吗 翻 攀 海呀 照亮
2、⑴ 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⑵ 执著追求
3、⑴ 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诱惑力
⑵ 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
4、① 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 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5、略。
五、课外阅读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亲 新娘 对比 思念故国的情怀
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学案(语文版)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
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阅读完课文之后,果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学生们已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为‘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大家以为问题已回答完毕,就要转入下一个问题。但我抓住时机进一步问道:“下雨不能游山,应该很烦,‘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样的趣味?为什么会如此牵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学生有些茫然,每到这时就是小组讨论的开始了。
有的学生从注释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可是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境界所吸引,学生还没有感觉到,这岂不同文中的那两个女孩一样不解其中味吗?
我必须接着引导下去:“谁曾经感受过雨中的快感?”
话音刚落,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金超同学说,小时候最喜欢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到外边趟水玩。这下找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有的说玩得衣服、裤子、鞋都湿了,跟小水鸡似的;有的说还撩水打水仗;有的说还喝过雨水;有的说最爱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来……
我没有制止他们的激动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而是在他们回忆完之后,问道;“那时你们讨厌雨声吗?”
“不讨厌!”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感觉雨声像什么?”
“像音乐!”“像说话!”“像鼓掌!”“像……”
“你们感觉怎样?”
“好玩,自由自在!”又几乎是异口同声。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觉得时机到了,就启发他们:“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里看雨感觉也特别好,那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小组讨论。
一位同学说:“作者是音乐老师,他一定觉得这雨声像音乐。”我称赞他“你不但说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马上有人反对:“不对,后文说‘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嘈杂而冗长’怎么能像音乐呢?”我说:“你的目光很敏锐呀!看来这不光是雨带来的感受,他在什么地方观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郭小甜同学说:“南方的雨是(烟雨)迷蒙的样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显得很朦胧,那种美想画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胧美的解释不仅让大家颇为佩服,而且还引导到了对山的体验和感悟上。
李龙裔同学说:“因为下雨,使山(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他被山的高大和宁静吸引了,(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李龙裔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细腻,我连忙又问:“在城市里,心灵为什么很难宁静呢?”“城市人都忙工作,还要你争我斗,压力太大了。”你瞧,这些孩子的感受和当年丰子恺的心境又是多么相似啊!我不无感慨地说:“所以,人常常要回归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学到好多东西,这样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为可以圆满地结束这一环节了。突然,很少发言的肖晶同学举起手来,说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我毫无心理准备,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动,我不能拒绝她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给她热情的鼓励。
她朗诵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诗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她读完之后,全班同学不由得热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么感染了他们,他们能理解这样的诗吗?
肖晶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嚣里,被压力和负担所掩埋。假如给我一个自由的机会,我也渴望找到海边的一所房子,坐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并且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家频频点头,并且再一次热烈鼓掌。我问她在什么地方看到这首诗的,她说是在网上。
我一方面吃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竟如此丰富、方式如此活跃,另一方面更吃惊于他们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如此之强烈、深沉。这首诗的心境和丰子恺所写的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拷贝,肖晶的理解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另外一种新鲜的、更具时代感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产生的联想还在继续延伸。
三、让心灵与美相融。
所以我认为此时不能结束。我问大家:“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犹未尽的发言后,我继续启发他们:“但你从没记录过听音乐的心灵感受,下面我们就听一段音乐,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记下来。”
他们并不知道我放的古筝曲叫《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听完后,他们就不停地写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有的想到了吟诗作赋的诗人……
其中一位叫张佳宝的同学(平时对语文几乎不感兴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来给大家朗读:“……(那)声音仿佛是辽阔无垠的大海,仿佛亲眼看见的大海一样。波涛汹涌,(我)听到了海的声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个)岛上体会到了它的神韵,感觉着大海浪涛的音乐,海的音乐。我闻到了海的气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声中,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有作家的潜质,你有诗人的情感!”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美的体验和品味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汪曾祺在《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中说:“……生活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二种》里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就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认为语文就是要培育诗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让心灵充满韵致。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实上,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够让我们进入一种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诗意化教学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什么时候需要引导、什么时候不需要?在我给了学生感受、体验、思考、想像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绘他们的心灵,倾吐他们的感受。想起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今日这样热烈的场面。但有几次因为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我“扼杀”了他们的话题。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并且使用了体验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文学”的手段和方式,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活跃的和个性的体验过程来改变早已准备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略懂绘画,幸好我喜欢海子,并了解他。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通过我的教学工作,我很幸运地发现,我懂得他们,甚至先于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