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16.琵琶行(并序)教案

兰亭序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16.琵琶行(并序)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6.琵琶行(并序)教案
1.文本全解。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土、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求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执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因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仗,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受杜甫《兵车行》等“即事名篇”的启发,创为新乐府。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早年自编诗集,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喻诗多为早年所作,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并批判现实。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至今脍炙人口。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易明畅,相传老妪能解论者或以“浅俗”贬其诗。其诗质量不高者为数不少,但其佳作亦大量存在。
该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政治讽喻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嫉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使他很快体验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
(2)基本解读。
此诗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同为白居易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名篇。唐宜宗李忱在为诗人所作悼诗中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即拈出这两篇歌行来描述白诗的脍炙人口。
诗前有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谈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两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决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诗中所咏,即是他和琵琶女邂逅相遇、相知,琵琶女为之演奏的经过。因两人各自的身世遭遇相近,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于是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为这位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女子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公平遭遇而难过、愤懑。
全诗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止,写江头送客而遇琵琶女。
开头两句极为精炼地概括了地点、人物、事件、时间以及环境气氛。接下来几句,由秋夜送客,临别把盏引出“举杯欲饮无管弦”,又进而引出琵琶声。经过一重重铺垫,女主人公才“千呼万唤”地出场,而出场的亮相,却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女主人公的出场,诗人笔力贯注于气氛的烘托和场面的铺排,于女主人公的外貌不著一字,却已将她凄凉落寞的神情曲曲传出。精心结撰而不露痕迹,语不惊人而出人意表,最见白居易“用常得奇”的功力。
第二段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邀请琵琶女弹奏的经过及其所奏琵琶之精妙绝伦。
这一段为全诗的精彩部分,诗人在这一段中以变化灵动的笔墨和绘声绘色的比喻,重点描写了商妇所弹奏的琵琶乐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志。”写琵琶声和缓低沉,娓娓道来。
“低眉信手续续弹”以下四句,写演奏者不断变换指法,既见其指法熟练,技艺不凡,又使琵琶声慢慢舒展,节奏逐步加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琵琶声犹如急风快雨,时而重浊繁密,时而轻清幽细;时而又像珠落玉盘,重浊轻清,错落清脆。作者以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使读者对音乐的内容、声情得到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六句,写琵琶曲由急促变为婉转流利,继而变得冷涩,终而慢慢停歇。虽则此时乐曲已经暂停,但仍然余味无穷,无胜于有。
正当听众都沉浸在先前的乐曲之中,还未回过神来,忽然奇兵突出,琵琶声又如“银瓶破”、“水浆进”、“铁骑突”、“刀枪鸣”般爆发,激越奔放,气势雄健,陡然一扬,复戛然而止。在场听众无不为之陶醉,为之感染,座中久久无言。
在这短短二十四句中,断续相连,波澜叠起。诗人在这一节中妙喻连珠,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形象,将起伏回荡的琵琶乐曲描绘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通过这一节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诗人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妙,同时也展现了她历经沧桑、起伏回荡的心曲。
第三段自“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商人妇自述其身世。
诗人通过商妇的自述,以从容不迫的语言,为她的半生坎坷谱写了一曲曲缠绵悱恻的悲歌。“虾蟆陵”位于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歌伎舞伎集中居住的游乐场所。“缠头”是指艺妓献艺后,观众为表示赞赏而赠送的绫帛之类。“钿头云篦”指镶有珠宝、镂有云纹用作头饰的梳篦。以上都描写琵琶女嫁作商人妇之前,因色艺俱绝所过的欢乐豪华生活。自“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笔调一转,叙述她的沉沦冷落。“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两句,可谓她弹奏琵琶时所流露的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心情的注脚。
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写诗人听了琵琶曲以及琵琶女的自述后所引起的感慨。
这里诗人丝毫不提贬出京城以前的生活,也不涉及被贬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而集中笔墨描述了“浔阳地僻无音乐”给他所带来的苦恼,这是诗人善于剪裁之处。写琵琶女时详于昔,写自己时则略之,以彼形此,这是行文互见之法。写自己被贬之后,集中于由欣赏琵琶曲而引起的“无音乐”之苦而略于其他,以此形彼,更是照应主旨、细密凝练之处。结尾六句,由诗人与琵琶女的对话,重新转入弹奏琵琶及听者的感受,最终归结为“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唐代最低文官的服装,“江州司马”则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身份,这正是一篇之主旨所在。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当时诗人已44岁,年龄老大而位卑言轻,更遭贬谪而投闲置散,使他顿生美人迟暮、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主要抒发的,正是诗人的这一深沉的感慨。还有一点,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3)精华鉴赏。
①叙事和抒情的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本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琵琶女深挚而隽永的同情。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个女子的迟疑、腼腆,既难忍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使人感到诗人对这女子是很理解、很体贴、很同情的。诗人穿插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借“枫叶荻花秋瑟瑟”抒写惜别之情,借“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生”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②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杯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第二段音乐描写,一共用了二十二句,写得很详尽,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拔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这一段又是二十二句,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在长安的生活一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诉说没有悦耳的音乐,至于其他种种的细节则一概从略了。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动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关于这次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句话便交代了过去,随即结束全诗。
③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
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笔下似乎并不存在,他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他是怎样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呢——
O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O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O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特别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句,传导出乐曲休止、间歇时,那种余音袅袅、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审美感受,揭示了“有无相生”审美规律,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加深对作品的领会和晶赏。
参考答案: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采都怀着深深的忧虑。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得到作者贬谪江州,牢骚困顿,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损害、被侮辱女性的同情。正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作品形象塑造及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把握住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来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在生人面前迟疑、腼腆的情态及其欲出不出的矛盾心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写她弹完一曲而要自述身世时,将语未语、矜持严肃且略有顾虑的神情;令人心酸的凄怆自述,以及她弹奏琵琶的专注和技艺的高超,等等,多方面地揭示了这位饱经风霜、内心伤痛、满怀忧思的风尘女子形象,刻画得非常深刻生动。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课中摹写音乐形象的段落,是诗歌的最精彩部分,题目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这部分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培养加强学生的想像力。
参考答案:参考“精华鉴赏”第③段。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其中的写景之句看似“闲笔”,其实在渲染场面、气氛,表情达意等方面都很有作用。本题旨在让学生重视这类文字,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多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诗中写景的诗句主要有几处。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秋风中的枫叶、芦苇,渲染秋天的冷落萧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伤感凄凉的基调;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江水无声,秋月无言,以无声衬托有声,充分写出了听众被琵琶曲征服后,为之陶醉、静默回味的场面,且与上述秋景特色相呼应。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是琵琶女自述际遇,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④“住在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乃相似!以上几处写景,看似不经意,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对场面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都不可缺少。
3.相关资料。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篇大韵,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须、悲鸣口吻者之疥能至哉?而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金王若虚)

相关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9.学生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剧美”。
10.艺术成就。
明确:(1)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2)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3)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换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凝炼优美、扣人心扉的语句!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30多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教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