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棵银杏树》教材理解

高中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三棵银杏树》教材理解。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棵银杏树》教材理解”,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有着扇形的树叶、橙黄色的种皮、白色的内壳、美丽的身姿,它是谁呀?原来它就是叶圣陶爷爷热爱的银杏树。《三棵银杏树》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家乡的三棵银杏树以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课文内容:文章开头交代了三棵银杏树生长的环境和概貌,接着介绍了银杏树生长缓慢的特点,然后按照冬、春、秋、冬的季节变化,具体描述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和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最后描写秋天里银杏树的黄叶飘落,冬天里的银杏树同样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幅幽雅古朴的画。

文章虽短,作者却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写出了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以及以银杏树为主要景物的一幅幅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从而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编辑推荐

《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本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在第一自然有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这个比喻看出作者多么喜欢这些银杏树啊,仿佛他们彼此爱恋一般。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作者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很贴切,的确如此,冬天了,光秃秃的银杏树枝头上突出一个个像牛奶头一样的东西,如果不注意,是不会看到这些的。所以,由此看出叶圣陶是多么细心,同时反映了他对银杏树的关心和喜爱。第三自然段中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这是一个拟人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兴奋,一个又字看出作者一直在等待银杏叶长出的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原因是银杏叶只要长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第五自然段中有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绿玉就让人感到白果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吃足见我身边的人对白果的喜爱。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把落叶比作蝴蝶,没有丝毫凋零的悲伤,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孩子独有的快乐。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苍鹰立于银杏枝上,背景为天空,在作者眼里,就是一幅古画。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同时,我们看出冬天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同样是美的。

纵观全文,我们看出一年四季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作者不仅在每个自然段描写了银杏树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尤其课文的37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看到了银杏树的干、支、叶、花、果的特点,看到了银杏树带给我的快乐,体会到作者的对银杏树的喜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偶然 袅袅 屈曲 歇口气 一缕缕 剥掉壳 赤裸裸 新衣裳

扮演 喜剧 吸一管烟 煮一锅饭 黄叶落尽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主要想我么介绍了银杏树的位置、年纪、干、支、叶、花、果的特点。

4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银杏树在作者眼中的可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5模仿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策略:1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展开想象,借助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字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银杏树图片叶圣陶介绍

教学流程:

一拍手诵读童谣银杏树,导入新课。

门前一株银杏树,

数人拉手抱不住。

长的叶子像把扇,

椭圆果子成嘟噜。

银杏树是风景树,

大家一定要爱护。

二(音乐课件)交流介绍银杏树,认识叶圣陶。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银杏树的知识。

2教师配乐(放出课件银杏树)介绍小结。同学们,银杏树是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俗称白果树。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了孙子辈才结果。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树叶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树开花,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3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

4介绍作者叶圣陶(课件图片加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10年小学教师。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直坚持写作,发表了很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他有很多的名言,其中老师最喜欢的一则名言是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过渡:在他老家的屋后,有三棵银杏树,他们树龄久远,主干停滞,叶儿美丽,花朵很小,果实似玉。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认识一下三棵银杏树,感受银杏树带给叶圣陶的快乐。请再来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再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思考完成填空。(课件)

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_______的银杏树。

4检查。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多种方式读词语。

(2)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的银杏树。

预设:高大年龄很大枝干很直叶子茂盛果子好吃树叶美丽

5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的银杏树。

6交流:预设非常令人喜爱高大美丽让他快乐像美丽的古画

四结合具体语段,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1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_的银杏树。我是从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中知道的。

2要求,说出这是三棵怎样的银杏树,再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根据。

3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自己练习,准备发言。

4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给作者带来的欢乐。

5交流预设:

(1)这是三棵年代久远或者说年龄很大的银杏树。(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抓住年纪一词,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因为年纪一般用来问人有大,在这儿问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是把银杏树看成了人来着。

过渡:这么大年纪的三棵银杏树,在作者眼里还有什么特点呢?继续交流。

(3)很美的银杏树或者带给我们快乐的银杏树。

师:谈谈你的理由,你从课文的那些句段感受到了银杏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37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悟。重点根据学情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体会和感悟。

(1)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师:这里用了一个叹号,说明了什么?请读出我们的欢喜;另外,这里的又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请读出你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银杏树长了叶子这么欢喜呢?

请展开想象我们在浓密的树荫下怎样做游戏?

我们会唱什么歌谣?

我们会玩哪些游戏?

想一想,我们还会做什么?请写写吧!

交流后,教师小结。所以啊,故乡的银杏树不管在春天还是在夏天,它是美丽了,因为它带给了我的童年无限的快乐。大家想想,叶圣陶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到银杏树又穿上了新衣裳,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的确,是开心的,快乐的。银杏树下不仅有孩子,还有大人呢。课件出示句子:经过的船袅袅地升起来了。引导: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一边吸烟,一边煮饭,轻烟袅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感悟果实的美以及吃白果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继续交流,银杏树的美或者说银杏树带给我们的快乐还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来。

创设情景:老师扮演卖白果的,孩子们买白果,吃白果。秋天到了,银杏果成熟了,这时你会听到烫手罗,卖白果!刚刚考好的白果,别有清味,快来买吆!谁来买吆!相机采访:小娃娃,你在吃什么?孩子,这个白果好吃吗?白果听说是你家乡的特产,给我介绍一下好吗?

(3)引导交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就这样,银杏树奉献了它的果实给了我们,待秋风出来,黄叶飞舞,(课件)音乐《琵琶语》想起,此时的作者还感受的到银杏树美丽吗?学生交流,教师根据点拨和评价。启发想象,秋天来了,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引导学生说话。师:到了冬天,当所有的黄叶落尽时,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齐读

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正像一幅古画。

教师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朗读,学生发言交流。

师:根据这美丽的文字和画面,老师情不自禁吟诗一首,请大家一起看

《银杏歌》

秋风瑟瑟叶满天,

恰似黄蝶舞翩翩。

古怪支干停苍鹰,

美丽画面衬苍穹。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故乡的银杏树,这生三棵银杏树就长在叶圣陶先生家的后院,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齐读带过。多少年后,它们一直装在叶先生的心里。在老年,他要求自己去世后把骨灰埋在老家三棵银杏树树下,他说这才叫叶落归根哪。大家说,叶圣陶先生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银杏树的喜爱吗?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表白自己热爱家乡的一颗心哪!

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师生轻轻吟诵诗歌(引用)

故乡的银杏树

想到你

涌动的是乡愁

勾起的

是对童年的回忆

古树下奔走嬉戏

秋日里摘果品尝

一幅心中的丹青水墨

那是我勾勒的故乡

常常入梦寻访

梦里落叶穿着金色的衣裳

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淡淡的银杏香

故乡的银杏啊

愿你的浓阴

依旧像昨日

有你的梦里

快乐如温暖的阳光

下课!

《三棵银杏树》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我班听课,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荣幸,让我们用掌声对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全班学生鼓掌)

(评: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是一种礼节,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训练。教师这样做,没有说教的感觉,学生在实践中,也乐于这样做。同时,鼓掌欢迎来听课的老师,也缓解了学生因有人听课产生的紧张。)

师:今天,我们该学习哪一篇课文了?

生:(一齐喊)第10课,《三棵银杏树》!

师:(板书:三棵银杏树)银杏树什么样?咱学校西边的花园里有一排,你们去观察了,那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银杏树很高大。

生:银杏树棵棵都很直。

生:银杏树的枝大都向上直着长。

生:银杏树的枝上长了许多小豆豆。

生:银杏树的叶子是折扇形的,黄色的。

师:是现在看到的吗?

生:是去年秋天看到的。

师:好,谁还观察到了别的内容?(没有学生再举手)

师:(总结)好,同学们观察得比较细致,了解了花园里银杏树的干、枝、叶的特点(板书:干、枝、叶)。那么,课文里,叶圣陶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银杏树的哪些部分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0课,自己先把课文读一遍。

(评: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当前主体性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样,教学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同时,由学生的观察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自然地对课文内容产生了一种新奇感,进而产生了要学的欲望。)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下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那么,本课的字词都会读会讲了吗?请你们在把勾出的生字在认真地读一读。

生:(读生字词)

(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情况。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银杏树的哪几部分?是什么样的?

生:(自己读书,勾画)

师:下面,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各自勾画出的内容,看一看是不是把书上介绍的关于银杏树的各个部分找全了,有没有找错的地方。

生:(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

(评:小组学习是当前主体性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学习任务都安排小组交流与研究。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在自己阅读思考有所收获以后,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是进行小组学习训练的适当时机,既可以

有效的进行小组的交流研讨的训练,又可以通过交流,使全班学生在自己活动的情况下,达成认识上趋于全面、一致,此外,学生是自己在进行学习活动,他们会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比较自由,从而会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

师:下面,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从课文里了解到的情况。

生:书中介绍了银杏树的主干。(读有关句子)。

师:简单说,主干在作者看来怎么样?

生:高大、直

师:(板书:)高大、直。

生:书中还介绍了银杏树的枝,(读有关句子),枝的特点是多数都很直。

生:老师,我补充。书上写的银杏树有个别的弯曲得古怪。

师:你读的认真,想得也细致。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枝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生:老师,我觉得主要还是直,因为书上写到支干也是直的多,有几支却弯曲的很古怪,几支说明是很少的,对银杏树的那么多的枝来说,是太少了,主要的还是直。

生:老师,我不同意。尽管是几支,也是书上写的银杏树的枝的特点。除了多数直的以外,就有那么几支弯曲的。

师:那好,我们就这样板书:多数直;有几支弯曲。好吗?

(学生齐说同意)

(评:学生出现分歧,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使读书、思维走向深入。因此,学生有不同意见,一定让他们全都发表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分歧,教师还要想办法制造分歧。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与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当然,有时,学生的分歧表现为一些不可能统一的意见,这时候,便要尊重学生,尽量采纳他们的意见。)

生:书中还介绍了银杏树的叶。(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这里写叶从哪里长出来,(又读最后一段),叶是折扇形的,黄色的。

师(板书:折扇形)哪个季节是黄色的?

生:秋天。

生:春天和夏天是绿色的。

生:老师,书中还介绍了它的花。(读有关句子),它的花很小,小的容易被人忽略,是白里带点淡黄的。

师:(板书:小白里带点淡黄)

生:老师,书中还介绍了银杏树的果。(读句子),是碧玉一般的仁儿,味儿是清香的。

师:作者介绍的果是清香的吗?

生:是种子。

生:是里边的果仁。

师:究竟是什么?

生:(一齐)果仁儿。

师:那么,银杏果什么样你们知道吗?(生摇头)我昨天跟看花园的老大爷打听了,长熟的果是黄色的,里边也有肉,那果皮、果肉、果仁都能入药呢!

生:老师,银杏树的叶子也能入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几个站起来)老师,百科全书里有。

(评: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哪怕与你所讲的不相干,也允许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可以不用举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你可能不知他们说出什么,但,一定不能限制他们,允许他们自由的发表意见,这是学生主体性能发挥、发展的一个前提民主嘛。学生说,教师认真地听,迅速的反应,出差时,迅速调整。在初级的训练阶段,即使乱了,也要先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表达的习惯。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在发言的要求可以改一改了,因为,有时,他想说的,教师未必会给他机会。)

师:看来,多读好书就是能丰富知识。好了,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作者在这篇文章了介绍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五个部分,我们通过读书也了解了它们的特点。

(铃响,下课)

(评: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收获来解释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肯定形评价,既表扬了读书的学生,有用事实教育了全班:要多读课外读物。其实,教育综合的整体性的功能是在每一个教学的细节中都可以得到发挥的,关键是教师头脑中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课文所写的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那么,作者在文章了除了介绍银杏树的特点以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还介绍了什么,把有关的内容勾画出来,作上记号。

生:(读书,边读边勾画)

师:(在学生基本上完成读书勾画任务以后)下面,各学习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注意听一下,看自己找到的内容是不是全面。

生:(小组之间交流)

(评:相信学生自己能够读懂课文,这是主体性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树立的观念。教师首先应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实践证明,三年级的小学生,只要有了读书的主动意愿,认真去读书思考和交流,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的内容。)

师:好了,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谁先说?(生举手,教师指一名学生。)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作者除了介绍银杏树的特点,还介绍了春天了,我们在银杏树下赛跑。

师:在文章的哪一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书)

师:仅仅是赛跑吗?

生:老师,还在树下唱歌、演戏。

生:老师,我觉得这几句话将的是银杏树给作者他们带来的欢乐。

师:为什么?

生:预习时,我看了课后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我觉得这几句讲的是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师:同意吗?

生:(一齐)同意!

(评:学生预习,不仅是完成一些学习字词的任务,即使是三年级,也同样可以训练他们看一看课后的问题要求。实践中看,学生能够这样做,而且对学习理解,有了很大的帮助。)

生:老师,这一段不仅写了银杏树给我们带来欢乐,还写了给行船的人带来了欢乐。(学生读有关句子)

生:老师,我觉得不能叫给行船的人带来欢乐。

师:你说叫什么?应该说是给行船的人带来了方便。因为,行船的人在树荫下歇息、吃饭,主要不是为了欢乐,而主要是方便。

生:老师,我觉得,是欢乐。因为,树给他们带来方便就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叫什么好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同意哪一个?

(生多数同意方便。)

师:那,我们就叫方便吧。我们想象以下,在浓密的树荫下,我们尽情地游戏;烈日炎炎下歇息、煮饭,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好,那么,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练习朗读)

生:老师,这段话中的袅袅是什么意思?

师: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袅袅就是烟轻轻地慢慢地向上升。

生:应该是轻轻地、弯弯地向上升。

师:谁来画一画?

(一生到前面去画)

师:大家明白了吗?(生齐说:明白了!)好,作者还介绍了什么?

生:老师,作者还介绍了秋天了,树叶落下来时的景色。

师:你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感觉到这景色怎么样?

生:很美丽。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看着秋天了,树叶落光了,枝上落一两只老鹰,作者觉得这景色和美,不知用什么话来形容,就把它比成了古画。古画是和美的。

生:老师,书上说,风把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到: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黄叶飞起来像黄蝴蝶,多美呀!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看着秋天黄叶落了的景色时,进行了想象,一想象就很美,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秋天到了(教师赶紧提示:大家注意,我们一起和戴雅静想象秋天了银杏树的景色!),树叶黄了,金黄金黄的,满地都是,踩上去,就像踩在金色的地毯上,风吹来,天空中有飞起一群金色的蝴蝶,多美呀?黄叶落了,树上落一两只老鹰,静静的,再加上蓝天作背景,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古画。

(评:学生只要真正的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会全身心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而这时候,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智力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地自主发挥这决不是教师想不想去做的事了,到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潜能自发地被他们自己给开掘出来了。学生课上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她说得好不好?

生:(齐喊)好!

师:这么美情景,我们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们对景色的喜爱呢?你们练习一下,然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

(教师分别指三名学生朗读,学生一次又一次鼓掌。)

师:作者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作者还告诉了我们三棵银性树的年纪,在第二自然段(读书),这树已经很老了。

师: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从三棵营杏树多大年纪了,没有人知道可以看出。

生:老师,从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经过了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也可以看出。因为,30年前就这么高这么大了,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的?不知道。

生:老师,可能是他爷爷栽的吧?

(评: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什么问题、什么想法都会有,他站起来就说,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是无拘无束的,主体性就应这样得到发挥。)

师:敢肯定么?

生:不敢,只能说可能。作者的爸爸也不知道。

生:老师,我觉得就是说明老树年纪大了。

生:老师,我觉得,书上说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这似乎说明了银杏树的变化小。因为,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就是说,30

年了,这三棵银杏树,就好像没有变化。

师:同意侯力国的意见吗?

生:(一齐)同意!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一齐)似乎!

(评: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学生中,有一些已经有相当的语言感悟能力了,允许学生自由的发言,他把过去有老师提出来,一点一点给学生讲的问题,替老师讲了,这不是不待老师讲了么?)

师:还有么?

生:作者还告诉了我们树的位置,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书)

师:这一段共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段共4句。第一句告诉了我们树在我家屋后的空地上;第二句告诉我们空地上有树;第三句告诉我们一棵在右边;第四句告诉我们两棵在空地中央。

师:第二句是主要告诉我们空地上有树么?

(评:在学生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意见中的问题,以石激浪。)

生:老师,我觉得第二句主要是告诉我们空地上有三棵树。

师:同学们想一想,是有树,还是有三棵树?

生:三棵。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主要就是告诉我们树在屋后的空地上。如果,不是想告诉我们有三棵,而只是想有树,后边就没法说三棵都是在什么位置。

师:大家同意吗?(生:齐说同意)

(评:句字之间的关系,到现在就已经理解了。)

师:好,那么,你们能把这几棵树所在的位置在黑板上画下来吗?

(全班跃跃欲试,教师指一名学生到前边画。画毕,用书上的内容作依据,全班评点。)

(评:本来,各个学科之间就是有密切关系的,抓住这种联系进行教学,不但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而且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铃响,下课)

第三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树的位置、树的年纪、按冬春夏秋的顺序介绍树的枝叶花果;体会作者在全文表达的感情;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造句和生字的书写练习。过程略。)

(评:这课书的教学,教师改变了过去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只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点拨,充分的相信学生自己可以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学。整个课堂气氛宽松、融洽,学生确实成了学习的主人,兴味盎然,主动积极。应该说明的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学,不等于该教的不教,该讲的不讲,该练的不练,教师在深入、准确、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采用的是与学生合作的方法,自然的、不留痕迹的,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进行在了学生想做、乐意做的自主学习活动当中。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热情,效果自然会更好。当然,课堂上,真正能自如的这样操作,需要平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棵银杏树》教学札记


开学第一周,进行了《三棵银杏树》的教学。因为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所以,格外用心地研究了教案,熟读了课文,从教学要求的方方面面以及长期教授名家作品领悟到的文字之美,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法,给予补充,简单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疏通全文内容,明确作者目的。

二、学习重点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三、再次品析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喜爱,练习语言表达。

四、摘抄仿写。(授课没有按原计划的三节授完,于是格外设了习作课进行仿写。)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紧扣教参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由文章第一段内容,明确了银杏树的位置,领悟到空间位置描写方法,想象图画之美。

2、由第二段没有人似乎明确银杏树年龄之大(古老),又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语言中隐约流露的深深思念也略有觉察。

3、由第三段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变化写出银杏枝、叶、花、果的特点和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充分地读书,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多方面领会大家作品风格

从语言准确、朴实中体会语言美。

四年级学生还多喜欢华丽的文章,朴实的语言之美领悟还比较困难,所以以似乎还这么高大体会似乎一词的重要及准确。像牛的奶头体会比喻的形象及通俗,农家的孩子,质朴的美,学生还可能领略不到叶老骨中的农民本色,但质朴语言便是一种美,学生已初有所感。

三、仿写略见成效

学校操场有三棵梧桐树,对仿写很有帮助,很好的题材。所以,我让学生巧借题材进行仿写。学生写物在四年级尚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大相似仿写,使许多中下等学生有据可依,成效明显。

不足之处:

一、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教,让学生自读自悟,我也一直在这样尝试,按理说,四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不管使用了多少种读法,读了多少遍,收效与时间(姑且不提精力)远不成比例,让人只想放弃,或走捷径(多点拨些)。

二、自惭。由于能力有限,且又缺乏学习精神,文章中有些遣词用语之精妙,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有限,教给学生时便无法做到透彻。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像一幅画,鹰停在那里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为什么有时是画有时是古画,屈曲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作者喜欢树,是它的美,还是与它在生活中建立的一种亲情。这些都要深入地去领悟体会的。

在不断的教学中,除了教参中的要求,材料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知识,如果沉下心去琢磨,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更多的疑问需要去探求,如沽沽泉眼永不竭。我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出了永远的哲理:学无止境。

《三棵银杏树》片断赏析


活动片段一:三棵银杏树生长在哪里?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空地的位置(我家的屋后)、大小(十丈见方)和周围的环境(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教师出示板画,再让学生把画好的三棵银杏树按课文中说的位置贴到板画上,接着说说最后一句话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的意思。(空地中央的这两棵银杏树高矮差不多,枝繁叶茂,距离很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看出图画,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先讲屋后空地的大小、周围的环境,再概括地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最后具体地说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

活动片段二:这三棵银杏树的年纪有多大了?

朗读第二自然段。

(1)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联系上下文看看版画或投影树有多高多大了。(三棵银杏树枝繁叶茂,靠右边的一棵树荫能投到河里,中央的两棵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空地上有大片的树荫。)

(2)有多大年纪了,没人知道说明了什么?

(3)似乎一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似乎这个词?在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后,教师小结:这三棵银杏树是古老的树,生长缓慢。

活动片段三: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默读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找出写干、枝、叶、花、果的段落。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银杏树干有什么特点,理解古怪、赤裸的意思。

在哪一自然段中还有描写银杏树干的句子?读第七自然段最后两句。

你觉得银杏树干美吗?美在哪儿?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

再朗读课文中写银杏树干的句、段,想象在冬天的季节,这棵赤裸的老树的样子:弯曲的、古怪的枝干、一动不动的老鹰,好似衬着蓝天的幽雅、古朴的古画。

(2)课文的几个自然段是写银杏树叶的?找出来读一读,说说银杏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学生读第四、第七自然段。)

朗读第四、第七自然段,着重理解下列词:伸展、绿荫、停泊、袅袅。春天和夏天,空地上的大片绿阴底下,孩子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演戏。船老大把船摇到绿阴下歇口气,悠闲地吸着烟,或煮一锅饭,缕缕炊烟袅袅地升上蓝天。秋天,满地落满折扇形的黄叶,孩子们拍着手,跳呀,喊呀,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通过描述,让学生想象出银杏树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3)银杏树什么时候开花?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读第五自然段。再问: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这几句是怎样连起来的?(理解五句话之间的关系:第一句讲银杏树花小,容易被忽略,因此有第二句作者关于银杏树是否有花的问话;接着第三、四句是爸爸肯定有花和点出开花时间的答话;最后一句是讲作者第二年春天见到了花的样子。整段课文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是讲银杏树花的特点。)

(4)银杏果是什么样的?读第六自然段。

《三棵银杏树》探究感悟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棵银杏树》探究感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

1、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文章开头交代了三棵银杏树生长的环境和概貌,接着介绍了银杏树生长缓慢的特点,然后按照冬、春、秋、冬的季节变化,具体描述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和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最后描写秋天里银杏树的黄叶飘落,冬天里的银杏树同样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幅幽雅古朴的画。

2、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干:直、弯、古怪。

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

花:白里带蓝黄、可爱。

果:绿玉一般、清香。

感悟

1、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三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

2、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那么高那么大。

从这儿可以体会到银杏树是大树,生长缓慢。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是说树的古老。经过了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从似乎一词可以体会到银杏树生长缓慢,它的变化几乎觉察不出来。

3、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

这里描写了在明丽的阳光照耀下,孩子们拾树叶珍藏这一趣事,表现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珍藏一词可看出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那棵沿河生长的银杏树树荫下,小船停泊,摇船的悠闲地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一缕缕烟袅袅地升起来了。此情此景给人美感,也体现出作者对家乡人、事的思念之情,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摇船的是的字短语,指摇船的人。如我们常说开车的、教书的等。

4、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着吧。

这是父亲的话,第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肯定了银杏树有花,同时也点明了花与果的关系。第二句指出银杏树开花的时间,并让我留心看,启发我观察事物要留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学了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

(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一棵橡树》教材理解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棵橡树》教材理解”,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与日俱增、居高临下、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读、思、批结合的方法,通过重点词句体会骄傲的人将失去朋友,无助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

3.养成口、脑、手并用的读书习惯,尝试旁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运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教材简析

《一棵橡树》讲述了一棵骄傲的橡树,因看不起周围的树,不愿意与它们为邻,在斩尽了周围的一棵棵树后,被狂风刮断的故事,说明骄傲的人将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帮助必然失败的道理。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故事的起因:一棵橡树一年年长大,骄傲情绪与日俱增;接着写故事的经过:橡树大吵大闹地斩尽了周围的一棵棵树,成了花园里独一无二的主人;最后写故事的结果:橡树被狂风吹倒在地。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学会抓重点词句感悟的方法,体会骄傲的人将失去朋友,无助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

《三峡之秋》教材理解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之秋》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材说明

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描写同一景物的变化,可以用许多方法,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准备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录像带或多媒体课件。

2.可先播放三峡风光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或请一两位去过三峡的学生谈谈看到的三峡景色,或引导全班学生背一两首与三峡有关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情境。课文的时间线索非常明显。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待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读读、想想、画画,对文章的线索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2)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3)读一读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适合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参考资料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1919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峡之秋》写于1956年10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炮手》教材理解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炮手》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所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但是一位普通的法国士兵,一位爱国的士兵,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士兵,用心血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写的就是在这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中一名普通的炮手的感人的故事。当将军发出命令向德军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开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向那座房子开炮,,而那座房子却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仅有的一点财产,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震撼啊!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对于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这个问题,在课文中隐含了这样的两个答案。

(1)尽管那是自己的房子,但现在变成了敌人的驻地,要想消灭敌人,就要把驻地炸掉。

(2)将军命令他开炮,他必须服从,这是军人的天职。

课文共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第二部分(2~15自然段)讲述了故事的全部过程,尤其是结果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巴黎郊外,正是炮手自己的家。故事开始写将军向炮手发布命令,他们的对话是简短的,但是文章在写简短的对话的同时,还对炮手神态的变化进行了细节描写,运用了三个近义词苍白、煞白、惨白。对于这三个近义词的理解,要深入了解炮手的神态变化是因为当时情况的变化。当将军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的时候,炮手心里就开始紧张,所以脸色苍白;将军的视线一点一点的接近他家的房子,当将军说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时,炮手的心情也就越来越紧张,脸色也就变成了煞白;当将军下令这是德军的一个驻地,伙计,给它一炮时,炮手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脸色也就更加惨白了。由这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体会炮手内心世界的复杂。课文中还用了两处对比描写:当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另外还有当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时,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更加形象地表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

《猫》教材理解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猫》教材理解”,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节选自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猫》〕

〔老师印象〕

开头一句作者就概括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然后从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一是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二是讲它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千方百计接近你;它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三是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敢。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家中的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像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印象〕

老舍描述这只猫,似乎是一个慈祥的老父亲在向旁人夸耀自己那宝贝儿子。描述猫憨态可掬的样子,嗔(chēn)怪猫的贪玩不着家,是为了进一步突出猫的尽职尽责,这也正是大家喜爱猫的原因。

特别是在写猫的温柔可亲的几个动作蹭腿伸脖,调皮时的踩梅花印,那由着自己性子的各种各样的叫声等等,都让人感受到了猫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小绅士泼小子,甚至有时就是圣战斗士。

《观潮》教材理解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观潮》教材理解,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理解重点词句。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本课作者听其声、观其形、察其变、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

老师:优优好!今天我们学习《观潮》一课。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优优:本文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读了使人如临其境。我对这课书的生字进行了预习,请听汇报。

学习生字

本课共有生字13个。在这13个生字中,读音易错的有屹y。

本课生字中的镇罩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涨不读zhng。屹的右边是乞,不要写成气。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镇的右半部里边是三横。颤注意左半部的写法。

老师:优优说得对!下面找出一些组词练习来考查一下你的掌握情况。

优优:请老师检查:

潮(大潮)具(具体)屹(屹立)

朝(朝阳)据(数据)吃(吃饭)

沸(煮沸)优(优秀)涌(涌来)

佛(仿佛)犹(犹如)勇(勇敢)

余(余数)灰(灰色)张(张口)

与(与其)恢(恢复)涨(涨潮)

老师:优优做得对!你在预习时有没有不理解的词?

理解、积累词语

优优:对于不理解的词,我已查了字典请看: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声鼎沸:这里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横贯:横着涌过去。

犹如:好像、如同。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

漫天卷地: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

段落与中心

老师:本文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段(1):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讲潮来之前的景色。

第三段(3-4):写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讲潮头过后的景象。

优优,请你谈谈对以下几个重点句的理解。

重点句解析

优优:

1.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而且是雄伟、壮丽、罕见的景象。

2.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形象地写了从近处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充分体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

老师:优优说得好!下面我们来看课后作业,请你谈谈对课后作业3和4的理解。

课后难题解答

优优:

1.

思考练习3,按课文内容,先填空,后说好处。

这句话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写出近处观察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用千万匹战马来形象地比喻大潮的来到的非凡气势,用山崩地裂的声音来形象地比喻大潮来临时的巨大的声响。运用比喻方法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2.

思考练习4,摘抄文中的四个字词语。

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有:天下奇观、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闷雷滚滚、水天相接、风平浪静、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等。

《白鹅》教材理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一提到鹅,谁都会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高傲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过渡句,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②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中的从读cng,不读cōng,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大模大样用来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颇像就是很像;净角中的角读ju,是角色的意思,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作者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③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在这一段的前一部分,作者对鹅怎样吃饭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先写鹅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然后举例说,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再用譬如这句话举例,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④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侍候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饮食起居;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倌在过去地位低下,作者这样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

⑤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窥伺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叙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现出作者对鹅充满了爱意。

(2)对词语的理解。

左顾右盼:顾和盼都是看的意思。课文里指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东看看,西看看,一点儿也不拘谨。

引吭大叫:吭是喉咙的意思。这个词是说鹅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

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

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了。

扬长而去:指狗偷食完鹅的食物后大模大样地离开,与偷食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文中说鹅并不奢侈,是指鹅虽然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但这三样东西都是平常的东西,不需要什么花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可以让学生观察鹅,了解鹅的特点。教师准备鹅的图片或鹅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鹅的特点,并重点体会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一句,体会作者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3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的主旋律是鹅的高傲。它的高傲不令人生厌,而是引人发笑、饶有风趣,因此,朗读的情感基调是趣味性,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四字词语很多,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这些词语的兴味。如左顾右盼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昂首大叫不胜其烦,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好了这些词语,趣味也就出来了。

4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中的侍读sh,要与待区别开;厉要注意与历区别,厉一般含有严格、严肃的意思;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餐字左上部分的笔顺为竖、横、撇、横撇、点,又和食的末笔均为点。

5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还要让学生找出写得生动有趣的句子细细品味、欣赏,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6在学生感受到白鹅的可爱有趣之后,教师相机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做准备。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后阅读《白鹅》的其他片段,或丰子恺的其他散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棵银杏树》教材理解》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必修三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