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下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高二历史下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整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下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下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整理

背景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另外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

目的: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经过:

结果:俄国的惨败(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影响:1、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2、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3、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二一九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评价进步性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延伸阅读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0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一、课前导学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C.作用: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

①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二、课堂识真

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局势动荡,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巩固统治,增强。

3、表现

⑴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的弊端。

⑵思想基础: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的阻力。

⑶组织基础

①成立,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⑷个人作用:亚历山大二世的智慧与胆识。

4、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

二、“二一九法令”

1、签署: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

2、内容

⑴政治上:农奴获得了。

⑵经济上:土地仍归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

⑶组织上:由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三、认识

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⑴广大农奴有了,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的发展。

⑵农民的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⑶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的发展。

三、课后见功

一、选择题。

1、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

2、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

3、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5、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6、亚历山大二世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机构是()

A.秘密委员会B.中央政府

C.编纂委员会D.农民事务委员会

7、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

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8、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9、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B.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C.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

D.1861年改革与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

10、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B.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

C.命令各地地主成立委员会D.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四、拾遗补缺

五、拓展空间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⑵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⑶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⑷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第20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2、矛盾国力

3、⑴农奴制⑵报纸封建地主

⑶①秘密委员会②农民事务委员会③封建地主

二、1、解放法令2、⑴人身自由⑵地主赎买⑶村社

三、1、资产阶级2、⑴人身自由工业革命⑵生产积极性⑶资本主义

3、⑴村社⑵地主阶级⑶地主的土地

一、选择题。

1-5BCADA6-10DDBAA

二、非选择题。

11、⑴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⑵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⑶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仍受社区管理的地主控制,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⑷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改革的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

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结合背景
探究改革的必然性

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一九法令”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下令废奴

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归纳特点
分析内容
应用插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进步与局限

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

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评价

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养育

改革延缓了革命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

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角度介绍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的酝酿(前奏曲),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核心措施),法令颁布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综合评价)。学习时应结合背景知识,加深理解措施及其影响。

本课引言是由文字概述、要言引用、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部分组成。突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复杂性。

新课导入建议:

介绍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同时介绍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和俄国杰出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代表之一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从而引入本课课题: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同时设问:为什么俄国波澜壮阔的斗争没有汇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彻底摧毁整个封建统治?为什么俄国最终出现了由掌握国家政权的地主阶级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一目“改革的酝酿”

1.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2.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

教学建议:以设问──小组讨论──释疑方式,理清各种改革方案的脉络与实质,重点分析、强调改革机构和负责代表的阶级性质,为理解改革内容的具体表现奠定基础。

采取“角色扮演”分别代表沙皇政府、农民、封建地主等不同派别。根据各自阶级、阶层利益之本提出辩论的各种方案。

第二目“二一九法令”

标志: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

特点: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长时期、分阶段实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但是,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如,根据法令的规定,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前,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20~40%。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农民的宅旁园地可以赎取,向政府交纳约60卢布的法定赎金,六个月后即可获得所有权。赎地须得到地主的同意,赎金数以每年6%的年利率加以资本化后得出。如,每年代役租为12卢布,则赎金为200卢布。赎地时,农民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这样,作为赎金基础的并不是实在的土地的价格,而是资本化的代役租。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

教学建议:结合教材中两幅插图《“二一九法令”的原文》《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看图说文:依据画面,结合背景,思考、回答问题:

什么是“二一九法令”?该法令颁布前农奴和地主贵族的关系如何?你的依据何在?推测一下,解放农奴的有关法令的重点内容会是什么?实施它的本质是什么?你有怎样的结论?

第三目“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分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工厂和铁路工人增加一倍多;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列宁曾指出: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2)地位: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局限性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1)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一方面,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利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只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方案众多争论得不可开交。结果,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威胁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定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他惶恐不安的说:“今后任何拖延都会有害于国家。”

(2)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3)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教学建议:理解上述分析,结合教材插图《残败的俄国农村》和“看图说文”,并讨论解决的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设计一场主题辩论会: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改革的酝酿”一目的教学。

(1)可从介绍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以及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和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引入本课课题;再结合引言要言、亚历山大二世的戎装照图解,突出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革命风云,探究改革的必然性;也说明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变革社会方式的选择,最终由国情决定。

(2)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组织学校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农民、封建地主等不同派别。根据各自阶级、阶层利益之本提出辩论的各种方案。加深对法令出台背景的理解。

关于“二一九法令”一目的教学。

(1)可以通过特点归纳、内容分析、插图应用、列表比较等途径和手法,分析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法令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个具体方面。

(2)运用阶级分析法,认识改革的本质内容。

什么是“二一九法令”?该法令颁布前农奴和地主贵族的关系如何?你的依据何在?推测一下,解放农奴的有关法令的重点内容会是什么?实施它的本质是什么?结合教材两幅插图画面,结合背景,看图说文。重点理解“二一九法令”的重点内容及其实施情况。试着体会一下你有怎样的结论?

关于“进步与局限”一目的教学。

(1)应用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加深对法令内容及其实施予以全面理解与评价,认识改革延缓了革命到来,但没有消除革命。大量农奴制残余的保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因此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2)寻访老师或专家或上网搜索,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关的政治、文学、美术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选择其中较经典的作品或革命导师格言,仔细体味,写份读后感,与同学相互交流、欣赏。

(3)为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才能、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历史学习小组或班级之间可以联合举办一场“历史主题辩论会”,讨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哪一个更大?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改革的酝酿”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见前文“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

(2)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片段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

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案例二在介绍“二一九法令”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教材插图《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2)材料:“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对农民说这种期望是没有根据的,一切劝导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农民根本不相信地主会对他们作出任何让步……怀疑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的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设问:农民是如何认识1861年改革的?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还是自己凭空的猜想?结合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农民的怀疑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改革前,亚历山大二世就保证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作到了。改革过程中,让农民高加赎买地主土地,实际上是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案例三在介绍“进步与局限”一目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或材料。

(1)教材插图《残败的俄国农村》。

(2)寻访老师或专家或上网搜索,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关的政治、文学、美术作者或作品有哪些?选择其中较经典的作品或革命导师格言,参与课堂交流,准备“历史主题辩论会”资料(略)。

四、问题解答

1.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获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领:亚历山大二世是沙皇政府的代表,改革是被形势所迫。

答案提示:亚历山大二世借助舆论和各个改革组织,积极推行变法。他于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法令规定: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A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B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时限安排上:规定赎买前另设两年的过渡期。内容充分体现了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2.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进步性表现在:性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地位上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

局限性表现在: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体现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骗性。

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

解题关键: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

思路引领: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答案提示:从背景上看:改革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从内容上看: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从过程上看:农民对改革的长期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一)本课测评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称“解放法令”。

解题关键: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大小由地主决定,要出赎金。

思路引领:改革方式是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

答案提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管理几大块。它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规定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2)简要评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

(二)学习延伸

材料见教材

问题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

答案提示:一、前者十分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二、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高二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


高二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说课稿

组成部分:1、教材分析与处理2、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4、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选材于岳麓版必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章《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此课分两课时,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从改革史类型来看,它属于继发性改革。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俄国的冲击,改革的许多经验教训至今仍能警醒世人。

世界史是由国别史构成的,俄国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好俄国史(苏联史)及学好世界史的重要补充。

(二)、教材的加工、重组与拓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分两课时,本节课讲述克里木战争,变革的呼声,解放法令,三个内容,为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节内容,我把这三目重新组合为两目,即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又分为克里木战争,农奴制危机,变革的呼声,沙皇的决择,四个子目,第二目为二一九法令,另外,又补入了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评价一目,以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为下节课俄国的司法改革、地方自治以及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和斯托雷平改革作好铺垫。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克里米亚战争对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二、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高二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我依据课标要求和以上学情分析,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教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分组讨论法、史论结合,辩证分析,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片、图片展示)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播放大国崛起之《寻道图强》片段,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宏观把握。

2、讲授新课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理解本课重、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情感领悟能力、知识水平和自学技能,我在课前布置了分组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任务,作到“论从史出”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改革背景:

引入一系列史料,设置一系列问题,这样一个个知识点就在听、说、看、演、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并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追求悬念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况下完成问题的解决任务。

(2)改革内容:

这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为详细,我采用设问引导的方式,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由学生归纳出每条内容的作用,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改革评价:

本目教材并没有单独论述,却是本节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从评价三要素方面去思考,即性质、意义、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历史要素、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小结:

采用主干知识小结方式: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系统。把本节课和下节课的主干内容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4、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

这部分问题的选取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顾及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同时问题设计又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2)表现:
①资本主义农业:19C80Y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社会分化加剧、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农民:赎地的农民富农
富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地主: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
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A.原因:a、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b、沙皇政府的扶植;c、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
B.表现: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传统工业部门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新型交通工具作用重要等。
(3)问题:①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②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2、政治近代化(特点:变革缓慢):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2)司法制度方面::城市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改革后仍是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观看P102漫画
思考1:“文明火炬”是指什么?“到西伯利亚去”又说明了什么?
是指西欧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制度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思考2:该漫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改革。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高二历史知识点-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