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学案新版苏科版。
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成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4.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重点、难点】
1.蒸发的特点和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2.通过实验总结出沸腾的现象和沸腾的特点。
3.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学习器材】
水、酒精、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烧瓶、金属盘
【学习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汽化现象?
(学生自学)
问题:夏天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展示演练)
水从态变成了态跑掉了。
(教师精讲)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问题二:蒸发现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
1.每位同学手背上涂上酒精,观察液态酒精有什么变化?手背有什么感觉?
2.将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测量酒精的温度;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么样变化?
(展示演练)
1.涂在手背上液态的酒精,手背感觉。
2.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
(教师精讲):
分析:
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跑掉了,这是发生了蒸发现象;手背感觉凉和温度计示数先降低,都说明了物体温度的降低,这种温度的降低原因是酒精蒸发时从所依附的手背和温度计上吸收了热量,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蒸发要吸热。
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
如: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
问题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自学)
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有何现象能支持你的猜想?
(教师精讲)
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问题四:沸腾现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
分组探究水的沸腾(思考:如何缩短水到达沸腾所需的时间?)
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水温升到90℃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知道水沸腾并持续2min后停止读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标出各个时刻水的温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展示演练)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
温度/℃
(1)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中气泡在沸腾前上升时会变,沸腾时上升时会变
(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
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此时水的温度。
(4)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水(不能/仍能)继续沸腾,说明水沸腾时要。
(5)实验时水温度达到℃(沸点),才开始沸腾。
(教师精讲):
总结沸腾的特点和条件:
1.沸腾的特点:沸腾时需要吸热,沸腾时温度不变
2.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问题五: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精讲):
蒸发沸腾
共同点液化现象,吸热液化现象,吸热
区
别(1)仅发生在液体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缓和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1)液体内部和表面
(2)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能发生
(3)剧烈
(4)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
液体表面上气压的大小
问题六:液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
什么是液化现象?能否举出生活中液化的具体事例?
(展示演练)
物质从态变成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教师精讲)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外壁会“出汗”;
冬天,戴着眼镜的进入温暖的房间,镜片变得模糊不清;
冬天,嘴里吐出的“白汽”;
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不断冒出的“白汽”;
…………这些都属于液化现象。
(展示演练)
水蒸气液化的实验:
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
看到什么现象?
在瓶口上方倾斜放置一个金属盘,观察金属盘的底面,
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中,水汽化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这里是采取了的方法实现水蒸气液化的。
(教师精讲)
总结:
液化要放热;
液化有两种方式:和。
(当堂检测):
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给盛有水的杯子加盖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中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D.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人冰箱
2.夏天扇扇子,身上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液化吸收热量B.汽化吸收热量
C.液化放出热量D.汽化放出热量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B.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4.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开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现象而形成的。
5.冬天,医生检查患者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患者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镜子接触患者口腔时患者感到太冷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D.只有汽化
7.如图,将盛有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烧杯中的水达到100℃并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水()
A.温度略低于100℃B.温度为100℃,并沸腾
C.经较长时间,才能沸腾D.温度为100℃,但不能沸腾。
(总结评价):
项目小组自学得分小组展示得分小组堂清得分本人得分
得分
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日常现象。
这部分概念较多,容易混淆,要着重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探究方法自己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蒸发和沸腾,学生都不陌生,都有话说,应该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设计活动及观察实验,都是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动脑学物理,老师只是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同学们通过体验蒸发现象、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现方法。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锻炼同学们的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蒸发及沸腾的特点及异同。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玻璃瓶、镊子、酒精棉球、塑料片、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三芯酒精灯、硬纸板、(用电水壶替代)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根据预习及生活经验,帮助同学整理汽化、液化、蒸发、沸腾的关系。
同学们试着描述蒸发:特点、影响因素等
【活动1】
(一)请同学们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体会手背上的感觉。
(二)用酒精棉球擦拭温度计液泡,温度计示数怎样变化?
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酒精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归纳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蒸发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
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
【活动2】请同学们在塑料片上滴相同质量的两滴酒精,一滴做为对比,想办法让另一滴酒精尽快蒸发!
说说你的方法!并试一试
同组(四人)之间协作配合,共同探究。然后讨论总结,展示成果。(上前面边操作边讲)
体会“坎儿井”的节水妙用,感悟学以制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坎儿井”为什么能够节水呢?
【活动3】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快,是因为蒸发吸热还是风有制冷作用?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果变化说明风有制冷作用,如果不变化说明风没有制冷作用。
液体汽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式:沸腾
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即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现象,提出你看到的及想知道的问题。
联想回忆,思考,交流,向老师提问:
水开了为什么要冒白气?
水烧开需哪些条件?
水沸腾时有哪些特征?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
芯动课堂物理二、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水熬干了到哪里去了?…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能否先大胆的猜测一下?
请学生尝试解释气泡变化的原因,视情况作些补充,为压强和浮力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分工)
注意:温度、声音、及气泡的变化
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
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不同的确定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
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区分断电和停止加热)
注意:撤去酒精灯不等于停止加热
(截图说明沸腾前后气泡情况,以及断电和停止加热的区别)
学生根据记录数据,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
阅读液体的沸点表。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知识?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学生尝试解释,然后简述: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我们用的高压锅就是应用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以后再学。
我学我思:
1、相同环境下、同样多的酒精和水哪个先蒸发完?蒸发的快慢可能还与什么因素有关?(拓展)
2、沸腾实验中测量水温是否可用酒精温度计?为什么?(提示:找出两种液体的沸点)
3、沸腾实验中水壶壁和盖上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形成的?(为下节液化做铺垫)
【教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4.2透镜学案新版苏科版
透镜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4.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难点:会简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学习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圆柱型塑料瓶、平行光源、多媒体
【学习内容】
一、初识透镜
问题一:透镜的分类
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
第一类:
特点:名称:
第二类:特点:名称:
问题二: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初步判断方法
2、(展示演练):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或其它物体(透镜距书或物体较近),你会发现
通过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透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3、(展示演练):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大致完成以下光路: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__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____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_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___透镜
4、(展示演练):
归纳总结,寻找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根据以上方法,辨别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透镜;而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二、焦点与焦距
问题一:与透镜相关的名词
1、(学生自学)
以凸透镜为例,学习透镜相关名词:
①光心(O):
②主光轴:通过且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透镜
③焦点(F):与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F点
④焦距(f):
2、(展示演练)
如何来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3、(教师精讲):
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如下图)。
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问题二: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
1、(教师精讲):
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展示演练):
你能根据图4-13及4-14的光路图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以下的光路图及总结出透镜特殊光线的折射规律吗?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后;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
②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
三、会聚和发散的奥秘
1、(展示演练):
观察:一束激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将向哪个方向偏折?
发现:一束光线经三棱镜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这束光在三棱镜内和离开三棱镜后的路径。结果表明,出来光线向_____________偏折。
联想:画出平行光线经下图1中后的大致光路图,联想凸透镜和凹透镜,体会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图1
(当堂检测):
1.通过透镜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如所看到的图案的像是缩小的。则此透镜一定是__________;如所看到的图案的像是放大的。则此透镜一定是__________。
2.将凸透镜的一面正对着太阳光,另一面正对一张白纸,改变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观察白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时镜片与纸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平行光线会聚的这一点叫做__________。一般的凸透镜有_______个这样的点。
3.试画出与已知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4.请完成图所示的光路图
5.在图示的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6.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会聚或发散)作用,容易引发火灾;骄阳似火的中午不要给花浇水,此时若往花的叶子上浇水,常把叶子烧成一个个黑点,水滴相当于__________镜,对光有________(会聚或发散)作用,使叶子表面温度__________(升高或降低)。
7.小红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情况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判断眼镜甲是_____透镜,乙是是_____透镜。
8、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经某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
A、凸透镜前任意位置B、凸透镜的焦点上
C、凹透镜前任意位置D、凹透镜的焦点上
(总结评价):
项目小组自学得分小组展示得分小组堂清得分本人得分
得分
【课后作业】
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的凝固学案新版苏科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的凝固学案新版苏科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熔化的凝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及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学习器材】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多媒体
【学习内容】
一、熔化和凝固
问题一:什么是熔化和凝固
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
【活动】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蜡烛油滴在纸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总结】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化。说明: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精讲):
熔化与融化的区别:融化专指冰雪化成水的过程,就像人们常说的“冰雪消融”,而熔化则泛指所有的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2.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有哪些呢?
问题二:探究冰和烛蜡的熔化
1.(学生自学)
阅读P39,活动2.4
2.观察熔化实验,记录数据,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冰的熔化
什么温度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中温度怎么变化?
⑵蜡烛的熔化
什么温度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中温度怎么变化?
3.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55.5…
冰温度(℃)
状态
蜡烛温度(℃)
状态
4.根据表格数据,画出温度——时间图像
问题三:晶体和非晶体
1.(学生自学)
由上述实验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需要热。
蜡烛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需要热。
2.晶体和非晶体(P40)
(教师精讲):
(1)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晶体熔液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同种晶体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4)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5)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各种金属、冰、海波、水晶、萘、盐等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橡胶等
(6)熔化图像
晶体的熔化图像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7)凝固图像
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
(8)晶体在熔点温度时,可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态。
例题:烧杯中装有0℃的碎冰,把一个装有0℃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中,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不熔化B、熔化一半C、全部熔化D、无法判断
问题四: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1.学生自学)
阅读P41,图2-32,2-33,2-34,2-35
说一说图中如何利用熔化和凝固。
2.(展示演练)
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熔化和凝固的事例。
(当堂检测):
1.两盆水里都有没熔化的碎冰,一盆放在太阳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冰没有熔化完时,两盆水温相比()
A.阴凉处的那盆水温高B.水温一样
C.阳光下的那盆水温高D.无法判断
2.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
A.沸点低B.密度小C.凝固点低D.比热大
3.某日气温为-8℃,云龙湖湖面上结了一层冰,此时()
A.冰的下表面温度为0℃B.冰的上表面温度为0℃
C.冰的上、下表面都温度为-8℃D.水底温度为-8℃
4.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5.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在时需要热而使菜窖里的空气的温度不致,使菜冻坏。
6.在东北,人们冬季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很多小孔。小孔产生原因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____后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7.铅的熔点是328℃,那么温度是328℃的铅其状态是()
A.一定是液态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总结评价):
项目小组自学得分小组展示得分小组堂清得分本人得分
得分
【课后作业】补充习题本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