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常见的碱》设计思路。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定位
??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共四部分(分两课时),它是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原则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学科中,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和本节内容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打破教材的顺序,采用对照比较、类推猜想、实验探索的方法。对比学习,突出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古诗名句?导课激趣
??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获得成功。它不仅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也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展示[实验3-25],体会"粉身碎骨",然后提出问题:(1)白色粉末是Ca(OH)2,属哪类物质?(2)前面学习中遇到过的碱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分析,引出本节课题。
??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
??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了解其颜色、溶解性。演示[实验3-23][实验3-26],展示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表1)
3.化学性质实验探索
??(1)以旧促新?对比类推
??对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在前面已经零散的学过一些。例如:NaOH与指示剂反应、酸碱中和反应、Ca(OH)2溶液与CO2的反应、NaOH与CuSO4溶液的反应等。这些内容由学生回顾并归类展示,然后类推猜想另一种碱的性质,用以培养学生的对比猜想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表2)(2)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把学生引入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教材中[实验3-27](Ca(OH)2与指示剂反应)、[实验3-24](NaOH与盐反应)、[实验3-28](Ca(OH)2与盐反应)均为试管实验,便于学生操作,因此设计为分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填写表2中的②⑧③④),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实验?突破难点
??NaOH与CO2反应教材中没有设计实验,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直接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喷泉实验"。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吹气"实验,但实验后无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反应,出现疑虑,增强求知欲望。然后展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为验证生成物是什么,再次设计实验,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先猜想,再验证,后总结的研究方法。(填写表2中的⑥)?4.阅读教材?自学用途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自我总结的能力。
??5.畅谈体会?注重应用
??(1)通过体会大家谈,让学生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进行小节,填写完整表2中的①⑤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首尾照应,学生讨论:"粉身碎骨""要留清白"的化学意义,感受"诗情化意"。
??(3)创设问题情境:如何保存和鉴别两种碱?学生讨论,展示答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信息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一中
信息作者:孙国翠
相关知识
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袁万生
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
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
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2.能力目标
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
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观念。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的关系及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
略谈《说“木叶”》的教学思路
关键问题有两个: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篇课文,要定位在一个什么层面上来讲,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样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把握的角度。我认为,教学这样一篇文章,至少有这样三个层次的任务:其一,了解林庚其人。这里所谓了解,不是打一张PPT的投影片儿,简单的念一遍他的简历就完了,而是要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这样一位20世纪中国大陆大师级的人文学者的人生。想一想我们在孩童时代是怎样知道的爱因斯坦、钱学森?我们在了解了屈原、李白、关汉卿之后,是否渐渐的感着了自己眼界的不同,以及品位的提升?其实这是一件有意思兼有意义的事情。其二,了解文章中所征引的众多的诗词及其作者。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的诗词名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难点。但是,每一句诗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片文化,应该借着文章的索子,让学生初步的认识它们。或自己查找、或教师讲授,吟诵之间便解决了问题,其实也是蛮快乐的。其三,了解人文科学领域的治学路径。这篇文章是大家小作,集中的反映了作者所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此,不少老师容易被牵着鼻子也去搞这个问题,这是不必的,也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个什么样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知道的更多的往往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没有什么概念。这里,可以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啊,原来人文科学也是要研究的,而作为一个老专家来说,是这样的以着丰厚的学养、谨严的态度在研究的。
这便行了。
深一层的问题是,教师先要读懂作品。
把目标设定为拿林庚先生这篇文章作例子来解读什么是意象,或者就是带着学生也把木叶的问题研究一番,行不行呢?行的。语文没什么对错,你就是光把这篇文章涉及的诗词让学生查出来背一遍都行。但是有个好不好。如上的教学目标,试问你做的到么?
无论如何,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基本特点语文老师是应该知道的。由此入手来看,文章的形在于对诗歌的涵养,文章的神在投入钻研的乐趣。这样来看,无论是文章所持的观点,抑或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都是开放的,是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的。
而语文教师要把握住它,是需要自己也走过的。
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设计
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设计
南安一中吴晓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而要使学生学会这一技能,先要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这也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形成。
(2)理解冷、暖锋过镜时、过镜后的天气变化特征。
(3)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
能力目标:运用简易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的特点,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教学重点:
(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天气特征。
下载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7620
2.3(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
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
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2.能力目标
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
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