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观察水的液化。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观察水的液化
实验目的:
1.知道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通过实验知道,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实验原理:
液化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放热而液化。
实验器材:
三只烧杯(配三块玻璃)、冰块、热水、室温下的水。
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在烧杯中放入冰块、热水(热水的高度不超过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一)、室温下的水(与热水高度相同),分别用玻璃盖住烧杯。
2.放置一会儿,仔细观察三个玻璃杯的内外两侧,以及玻璃的上下表面是否有小水珠出现,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三个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否一样?试着解释发生的原因。
【初二物理实验】观察水的液化的实验讲解
交流与评估:根据上面的现象,请判断:冬天,戴眼镜的人是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水雾,还是从室外走到室内眼镜上会出现水雾?答:从室外走到室内眼镜上会出现水雾。因为室外眼镜的温度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才会液化。相反,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的温度比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高,水蒸气不能遇冷,所以不会液化。
延伸阅读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用气球做实验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用气球做实验
巧用气球做实验
一、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1、按初二物理教材方法,把气球剪开张紧在玻璃管底部或侧壁开口处,管内盛液体时,气球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壁底和壁都产生压强.
2、在气球内盛水,在高低不同点用针尖刺小孔,越低的孔中水喷射越远,说明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二、研究大气压强
1、充气适当的氢气球在空中上升到一定高度会爆炸,说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2、在气球内盛适量水使其体积与一个鸡蛋近似,把盛水气球放在已投入点燃棉花的吸气瓶口,瓶口直径比盛水气球略小,过一会儿,盛水气球被吸进瓶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究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
把已吹气的小气球放在吸气瓶里并用带导管塞子堵住,用打气筒打气时气球变小,向外抽气时,气球变大,说明气球内气体在外界压强增大时体积缩小,压强减小时体积增大.
四、研究空气产生浮力
在氢气球下吊一较轻重物,气球与重物在空中上升,说明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而且气球越大,能吊重物越大,说明物体在空气中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空气体积有关.
五、研究摩擦起电
用毛皮摩擦已吹气的两只小气球,然后用细线将两球悬挂起来并靠近,发现两球互相排斥,说明气球带了电荷而且是同种电荷.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实验
准备器材:
1、泡沫块2、小刀(或电热锯)3、牙签4、电吹风机5、透明胶带
将泡沫块加工成下平上凸的流线型模型,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的包裹好.用牙签从机翼适当的位置穿一个小孔,并摩擦光滑.将机翼穿在牙签上.然后用吹风机对着机翼吹风.
制作飞机模型
一材料准备:
1、长250毫米、宽15毫米、厚3毫米以及长90毫米、截面3平方毫米的桐木条各一根(手工袋中有配).
2、橡皮筋两根(手工袋中有配).
3、长370毫米、宽80毫米挂历纸(或其他类似纸张)一条(自备).
4、长120毫米、宽40毫米单层吹塑纸或薄卡纸一张(自备).
二制作过程:
1、谈引入:
环形机翼的飞机模型,式样新颖,机械强度高,飞行效果好,制作简便.现在,我们利用配套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架环形机翼的飞机模型.
2、示范制作:(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展示老师的示范制作过程)
课本图1使环形机翼模型飞机的零件图,图2是它的配装图和成型图,同学们可以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看课本中的图示.
(1)将挂历纸(或其他类似纸张)安课本图1剪裁好,并用胶水将两端A处相互粘牢,即成环形机翼.
(2)将单层吹塑纸(或薄卡纸)按图1剪裁加工,制成水平机翼和垂直机翼.
(3)机身制作:取250毫米长的桐木条,按图1所示形状和尺寸,先在桐木条上面画好机身外形轮廓线后,再用锋利小刀削去多余部分.
(4)整机装配:先把水平尾翼粘固在机身末端平面上.粘接时候注意水平尾翼左右对称,并与机身侧面保持垂直.再将垂直尾翼粘贴牢固后,便可以安装机翼.
(5)用长约90毫米的桐木条把机翼夹在机身上,用橡皮筋把桐木条与机身扎牢固,(可以借鉴课本装配图)机翼粘接处A点与机翼中心线相重合,使机翼左右两侧环形大小相等,形状一致.为使机翼有一个稳定的上反角,在橡皮筋固定好机翼之后,在桐木条两个侧面涂上少许胶水,将上翼面根部与桐木条侧面相互粘牢固.
(6)试飞调整:模型飞机掷出后,飞机姿态呈现机头下栽状态,这是机头太重的原因,可以将机翼向机头方向适当移动.若是飞机轨迹呈现波状,则是机头太轻了,可以将机翼后移.若飞机轨迹不直,总是盘旋飞行,那么可检查机翼左右形状是否一致,并加以调整;或通过调整方向舵(垂直尾翼)来调整飞行航向.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
初二物理实验案例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的含义。(4)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2、难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是八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它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四、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