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线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5

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2线段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过程与方法:感受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经过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探索、发现规律,了解线段的性质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具体实物进行演示,经历对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其比较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
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教材分析: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教具:、一根绳子、纸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方法?同学回答。
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每组选代表到前面演示: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并用语言叙述。
学生发表见解,得出结论:(1)目测法;(2)测量法;(3)站在一起比。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知问题:我们能否借助于比较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1)剪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相邻两边的长短。
(2)剪一个三角形纸片,用折纸的方法,比较三边长短。
(3)在半透明纸上画两条线段,剪下后进行折合比较。
教师总结:
方法1、目测法。适用于线段的差别明显时,用观察和估测就可以比较长短。但当两条线段的长短相近时要用测量或叠合法加以比较。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大的线段较长,长度小的线段较短,长度相等时两线段相等。
叠合法。将线段AB放到线段CD上,使点A和点C重合,点B和点D在重合点的同侧。
(教师板书第一种情况,后两种情况由学生自己推导完成。)
(1)点D在线段AB上,记作:AB>CD

(2)点D在线段AB外,记作:AB<CD

(3)点D与点B重合,记作:AB=CD

提问:如图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线段AB与线段AD、BD是什么关系?线段AD与线段AB、BD是什么关系?
线段BD与线段AB、AD长度有何关系?(电脑演示)
学生观察,思考,再抢答。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结论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比较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模仿教师的板书完成后两种情况。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总结得出:线段的实质就是线段的长度和,
线段差的实质就是线段的长度差

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会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发展学生自由探究、合作交流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学生模仿老师板书描述结论,有利于规范语言。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知1、我们将一根绳子对折,可以得到一个点,这个点将这条绳子分成了两根相等的绳子。如果我们把这条绳子看作一条线段,这个点就把这条线段分成了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中点。
2、你能说说什么叫线段的中点吗?
3、提问:线段中点将线段分成了几条线段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思考题
如图所示:
(1)线段AM和线段BM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2)线段AM和线段AB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教师板书)
用几何符号表示:AM=BM=1/2AB
或AB=2AM=2BM
5、练习:支撑一根质量均匀、水平放置的木棒平衡支点应选在什么位置?使木棒平衡的支点位置是木棒的重心。你能找到一枝未使用过且没有橡皮头的铅笔的重心吗?它在铅笔的什么位置?

6、我们一起来完成例题(例题内容略)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在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AB,折纸使A和B重合,将纸展开后在线段AB上折痕处描点M。学生思考后回答思考题。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均匀的木棒的平衡支点恰好在木棒的中点,这点称为木棒的重心。铅笔的中点是重心。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注意画出图形,给学生做示范,同时告诉学生:图形有利于形象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通过思考一起实践得到结论,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学生从图形和数量关系来认识线段的中点,同时了解“线段可进行和差运算”这一事实。
为线段的中点提供实际意义。
利用中点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通过画图并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知(1)猫看见鱼的运动、小狗看见骨头的运动。提问:小猫、小狗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
(2)一个人过马路到对面的商店去。提问:为什么有些人要直穿草坪过马路到对面,却不愿走人行横道呢?
(3)如图: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路径,你会选择哪一条?为什么?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一动手,再说一说。
注意: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给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4).做一做:
①量一量图中A、B两点之间的距离。提问:你刚才是怎样做的?
②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细线比较一下课本P118提出的问题从北京到济南的三条线那个最短?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借助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
鼓励性语言:在数学领域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完善、证明得到的,我们每一个同学,只要你认真、努力,你就会有很多的发现。
进一步巩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

及时应用.




1.比较线段你有哪些方法?
2.根据线段的中点可以得到哪些数量关系?
3.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4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整理知识.





1、练习P118、1
P119、1、2、3
2、如图:ACAB+BC
ABAC+BC,BCAB+AC
3、已知线段AB=6,在直线AB上画线段AC=2,则BC的长是

学生思考后抢答学生完成练习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新1、如图已知:
从A地到B地共有四条路,小红应选择第条路,用数学知识解释为
2、如图A、B两个村庄在运河MN(不计河的宽度)的两侧。现要在运河上建一座码头,使它到A、B两村的距离和最小,请你确定码头的位置,并在图中用点C表示出来,说明理由。
3、已知线段AB=6厘米,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存在点C,使它到A、B两点的距离和等于5厘米,为什么?
(2)当点C到A、B的距离和等于6厘米时,点C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欠深度。在线段中点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几种形式的写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应在这里多费点时间。
由于本节强调培养动手能力,在练习中一定让学生动手做,在学生画图时教师应到学生中去,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地方。

相关阅读

1.4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1.4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4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条重要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能利用直尺、圆规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会用符号“>”“<”“=”表示出来。
3、理解两个概念: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的中点。能用刻度尺量两点间的距离,画一条线段的中点,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重点内容)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点间的距离这个概念。难点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1)、请指出能够测量线段长度的工具:。
(2)、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最短。
(3)、,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2.自主探究
(1)、请你画一条长为4cm的线段,并用刻度尺找出它的中点.。
(2)、画一条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a,与同学交流你的画法。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为什么。
a.若AP=AB,则P是AB的中点。()
b.若AB=2AP,则P是AB的中点。()
c.若AP=PB,则P是AB的中点。()
d.若AP=PB=AB,则P是AB的中点。()

(三)合作交流。要求:小组或同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7)、如图,线段AB上有一点C,那么BCAB;ABBC+AC;
AB+BCAC.(填“>”、“=”或“<”).
(8)、如图,M是线段AC的中点,N是线段CB的中点.
①如果AC=5cm,BC=3cm,那么MN=.
②如果AM=2cm,NB=3cm,那么AB=.第9题图
(9)、从甲到乙有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要经过丙,小明画出了示意图,并注明了距离(单位:千米),小英认为他的标注有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四)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选择题
(1)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CB=2cm,AB=4cm,则AC等于().
(A)6cm(B)2cm(C)6cm或2cm(D)无法确定
(2)如图,一根10cm长的木棒,棒上有两个刻度,把它作为尺子,量一次要量出一个长度,能量出的长度有().
(A)7个(B)6个(C)5个(D)4个

2.填空题
(1)如图,从A地到B地的四条路中,最近的一条是.
(2)如图,比较线段DE和BC的大小,有DEBC.

(3)如图,已知直线上有四个点A、B、C、D,则AC=+BC=AD-;AC+BD-BC=.

(4)如图,已知BC=4cm,D是AC的中点,且DC=3cm,则AB=,AC=

(5)把线段AB延长到C,使BC=AB;再延长BA到D,使AD=2AB.那么:
①BC=ABAC;②BD=AB=CD.

(6)比较下列线段的长短(填“<”,“>”,或“=”).
①ADBC;②ABCD;③ACBD;④AOCO.

3.如图,已知AB=20cm,CD=8cm,E、F分别为AC、BD的中点,求EF的长.

五.归纳总结,共同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六.典型习题

1.在直线l上取A、B两点,已知P为线段AB的中点,点M在AP上,MB=6,MA=4.
求MP的长度.

2.已知,AB=10cm,直线AB上有一点C,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AM的长.

七.课下延伸。

探索与思考

量一量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相对两个顶点的连线(线段AC、BD)的长度,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线段的比


§4.1.2线段的比(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知道比例线段的概念.2.熟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证明和运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变化的鱼来推导成比例线段,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认识变化的鱼,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并通过有趣的图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成比例线段的定义.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运用.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运用.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回忆小学时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那么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②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用式子表示就是:如果(b,d都不为0),那么ad=bc.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两条线段的比,本节课就来研究比例线段.
Ⅱ.新课讲解
1.成比例线段的定义
模仿比例的概念,引入一个正方形的具体例子,给出怎样的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proportionalsegments).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四个数满足,那么ad=bc,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说明:若,则有ad=bc.
3.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①线段的比是指两条线段之间的比的关系,比例线段是指四条线段间的关系.
②若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两条线段的比,则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③线段的比有顺序性,四条线段成比例也有顺序性.如是线段a、b、c、d成比例,而不是线段a、c、b、d成比例.
4.例题
图4-5
(1)如图,已知=3,求和;
(2)如果=k(k为常数),那么成立吗?为什么?

5.想一想
(1)如果,那么成立吗?为什么?
(2)如果,那么成立吗?为什么?
(3)如果,那么成立吗?为什么.
(4)如果=…=(b+d+…+n≠0),那么成立吗?为什么.

Ⅲ.课堂练习
1.已知=3,求和,=成立吗?
2.已知==2,求(b+d+f≠0)
Ⅳ.课时小结
1.熟记成比例线段的定义.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Ⅴ.课后作业
习题4.2P1071、2
Ⅵ.活动与探究
1.已知:==2(b+d+f≠0)求:(1);(2);
(3);(4).
2.已知a∶b∶c=4∶3∶2,且a+3b-3c=14.
(1)求a,b,c(2)求4a-3b+c的值.

角的比较


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执笔:审核:
内容:4.4角的比较课型:新授月日
年班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认识角的平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能正确进行度、分、秒的换算.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角的计算。
难点: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角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阅读课本148页,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与线段长短的比较相类似,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2种方法:
方法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
3、如图(2),如果∠AOC=∠BOC,那么射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画出下面两个角的角平分线
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148页—150页,完成下列内容:
(一)、方向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方向时,要先在观测点画出方位图,然后测量出角度表示出来。通常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配以偏东或偏西的角度来描述物体的方向.
例1:看书148页回答图4-15的问题。
练习:1.一座电视塔在学校的北偏西30°方向上,那么学校在电视塔的()
A.北偏东30°方向B.南偏东30°方向
C.北偏西30°方向D.南偏西30°方向
(二)、角的大小比较:
1.叠合法:

2.度量法:
讨论:叠合法应注意什么?
例2.根据下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B、∠AOC、∠AOD、∠AOE的大小,
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写出∠AOB、∠AOC、∠BOC、∠AOE中某些角
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

(三)、角的平分线(组间交流,共同探究)
1.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
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如图,如果OC是AOB的角平分线,那么AOC==;

符号语言:∵OC平分∠AOB
∴∠AOC=∠BOC
(∠AOB=2∠或∠AOB=2∠;或∠AOC=∠,∠BOC=∠_____)
反之,如果AOC=BOC=AOB,那么是的平分线。
例3: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若∠AOC=800,求∠BOC的度数;
(1)若∠AOC=800,∠COE=500,求∠BOD的度数。
EDCB
OA
(四)、度、分、秒的换算
角的单位是度,比度的单位还小的单位是、.
(1)把周角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就是的角。
(2)1°的为1分,记作“1′”,即1°=;
(3)1′的为1秒,记作“1″”,即1′=.
例4:计算:(1)57.4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
(2)1200″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度?
三、小结:与同伴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吧,你还有那些疑惑,大家帮你来解决。

四、达标检测:
1.钝角减去锐角的差是()
A锐角B直角C钝角D都可能
2.两条直线相交时,若有一个角为锐角,则另外三个角都是()
A3个都是锐角B2个锐角1个钝角
C3个钝角D1个锐角2个钝角
3、如图4,∠A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4,如果∠AOB=∠COD,那么图中相等的两角是:∠_______=∠________.
5、如图4,用“=”或“”或“”填空:
(1)∠AOC_______∠AOB+∠BOC;(2)∠AOC_______∠AOB;
(3)∠BOD-∠BOC______∠DOC;(4)∠AOD______∠AOC+∠BOD.
图4图5图6
6、如图5,OB是平角∠AOC的角平分线,OD平分∠BOC,求∠AOD的度数。
7、平角=直角,周角=平角=直角,135°=平角,
1.45度=分=秒。
8、拓展提高:
如图6,∠AOB=90°,∠BOC=30°,OM平分∠AOB,ON平分∠BOC,
(1)求∠MON的度数,
(2)若∠AOB=∠α,若∠BOC=∠β(∠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
(3)探究:从(1)(2)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