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

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已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教师可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复习巩固:

说秦汉、道秦汉,

秦汉文化不简单;

西汉佛教传进来,

东汉道教兴起来;

《史记》首创纪传体,

秦陵兵马俑

创造了世界大奇迹。

幻灯片:提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么书?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这本书的体裁、内容是什么?

辨析题:右图(老君岩)反映的是本土宗教——佛教。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你认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人?

幻灯片:京剧脸谱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阴险疑诈的奸臣吗?

学习朗读课文“导言”

幻灯片: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曹操统一北方

(1)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

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出现许多军阀割据的政权。它们为了扩张势力,彼此连年征战,百姓苦于战乱,渴望早日统一。曹操和袁绍后来成为有实力统一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从兵力上看袁绍强于曹操,但结果却是曹操统一北方。

幻灯片:官渡之战示意图

(2)官渡之战

双方矛盾加剧,唯有决一雌雄。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引导学生看图,生动讲述战争经过,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此战曹操基本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学生阅读课文,师生互动讨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幻灯片: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200年)

4.结果:曹胜袁败---以少胜多

5.影响: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幻灯片:赤壁之战示意图

2、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结合图,讲述南方的两股势力,是曹操统一全国的最大威胁,分别介绍孙权和刘备的所处位置和情况,孙权承其父兄,延揽人才,苦心经营,在江东地位日益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学生表演小品),得诸葛亮辅佐(学生表演隆中对),势力不断增强。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曹操强于孙刘联军,(引导学生看图),可让学生绘声绘色介绍赤壁大战的经过(小故事),结果孙刘联军大敗曹操,以少胜多。此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建业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幻灯片:请思考: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幻灯片:二、赤壁之战和三国的建立

1.战前形势

2.赤壁之战(208年)

3.三国的建立

幻灯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幻灯片: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幻灯片:三、课堂练习: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D.取得民心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里的“老臣”是指()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

①曹魏②蜀汉③孙吴④东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B.骄傲轻敌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

7.三国独立,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A.蜀、魏、吴B.吴、蜀、魏C.魏、吴、蜀D.魏、蜀、吴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语跟下列哪一次的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长平之战

9.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

问答题

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两次战役是那两次?这两次战役结局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幻灯片:四、巩固小结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初步形成

二、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

幻灯片:读歌谣助记忆:

东汉末年军阀战,诸葛草庐知三分;

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四、板书设计

曹操——袁绍曹操——孙刘联军魏220年曹丕洛阳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蜀221年刘备成都

200年208年吴222年孙权建业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

延伸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

第20课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学习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2、学习重点:通过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3、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名称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1、想一想,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新课标第一网

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否定者多,肯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3、你的疑点、难点:

一、单项选择题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指()

A.曹操B.周瑜C.刘备D.诸葛亮

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4.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鼎立局面,三国当时的国号分别是()

①魏②蜀③吴④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B.与东汉后期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

D.三国鼎立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天子”指谁?“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最为著名的军阀有哪些?
师: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师: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指导学生看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看书归纳曹操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师: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学生讲述官渡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
表格1: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曹操失败
师: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学生各抒己见: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假如你是曹操,请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渡到“赤壁之战”。
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学生讲述赤壁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上面表格的第二部分内容
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畅所欲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师: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城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南京)
(教师强调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教师指出: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努力巩固自己实力,同时又试图消灭对方,那么,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魏、蜀、吴的关系:学生自己阅读
蜀吴关系:结盟―――破裂―――重新结盟
蜀吴与魏:敌对―――吴魏靠拢,蜀孤立―――蜀吴结盟与魏对立
诸葛亮的外交策略:联吴,制魏,保蜀
三、总结扩展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归北,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互相制约,结束了东汉的军阀混战局面,同时,他们又试图消灭对方,所以,不断壮大自己,重视发展生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请听下回分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时期,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镇压过程中豪强四起,争夺地盘,形成混战。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刘、孙分别占据中原、四川、江东等地,三国鼎立形成。

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较熟悉,学生有一定的材料储备,但是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待历史事件的辨别能力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辨别史书和小说反映历史的不同之处。

知道相关的重要人物,区别文学描述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认识其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历史影响,指出三国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通过学习,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第一字目以“官渡之战”为重点,为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基础,但这仅仅是军事上的表现,政治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的“屯田制”学生不易理解,需简单点拨提升,全面分析。)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对比两场著名战例,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一种德育,也是一种情感启迪和升华,是学习历史的最直接收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继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国又进入到一段时间较长的分裂混战的状态,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大家了解更多的是三国时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段微视频,看看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句话?思考三国鼎立局面是建立在什么社会背景之下的,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设问:东汉末年的局势如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在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最终都像那翻飞的浪花消逝了。其中有一个人物被称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曹操既是小说里的人物,也是历史上存在人物。而他参与的两场战役最恰当的体现了这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一转头之间有胜有败。是哪两场战役呢?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呢?

课前我们对这两场战役已经进行预习,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一个人物

·两场战役

·三个国家

学生观看微视频,认识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统一的分裂与统一的变化。

学生答:政局混乱,军阀割据。

学生答:曹操

学生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讲解知识要点。

明确目标,对于本课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2分多钟的微视频,对于本节课的大致关系做一个了解。包括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三国鼎立政权建立的基本信息等。

用简单问题来进行师生互动,为课堂活动热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设问:曹操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仅仅是因为这一场战役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或有利条件呢?

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一系列优势,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那他下一步的目标将会是什么呢?

曹操欲统一全国,将会遇到哪些力量的阻碍?

展示赤壁之战。

板书: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结合咱们的自学,我们一起来将两场战役做一个归纳和比较吧!一起来思考两个问题。

1.完成表格,归纳一下两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并思考两战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两场战役仅间隔8年,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一次以少胜多,一次以多败少,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表现迥异,这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由此可见,战争的成败是不是仅仅靠兵士的多寡来决定啊?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注意不能骄傲,虚心谨慎。

学生答:屯田制(大力推行屯田,保障了粮草供应,也解决了灾民生计。)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优势,借天子之名发号施令。)

学生答:统一全国。

学生答: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因为在北方混乱之际,他们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学生答: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都有曹操的参与。

对于交战双方都非常重要。

学生答:不能骄傲轻敌、不能刚愎自用、要多听取建议、要灵活应用战法……

学生对生硬知识点加以整合,认识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引入到赤壁之战的学习。

表格没有问题,相同之处适当启发:从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结果,从两场战役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看。

学史以明理,加强德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情感收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在谈曹操,大家长久以来,对曹操是怎样认识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对曹操的看法。

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不能仅仅依靠文学作品和故事传承来确定呢?一起来看几段材料。

体恤灾民,开发经济,坚持理想,崇尚节俭。(包括陈寿和鲁迅对曹操的评价。)

你对曹操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学完两次战役,我们做几道例题,加以巩固。

对照板书: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逐步统一北方。挥师南下,想要一统天下,却不料在赤壁大败,再也无力南下。而孙权、刘备在此战之后也逐渐在南方站稳脚跟。局势正如诸葛亮当年在茅草屋中所预测,“三分天下”的鼎立局势逐渐形成。

并对照地图,你能用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把三国方位表现出来吗?

(不要你画地图,只要用基本几何图形,反映出三国位置,体现出三国鼎立。)

到公元222年,孙权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宣告形成了。

学生答:我们受到文学名著和民间故事,把这曹操看成是一个奸邪小人、篡汉夺权的恶人。

学生答:不能。

学生总结:曹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理想主义者。

学生回答,难度不大,稍加点评。

学生将知识点归纳到表格中,重点掌握国家名称、建立时间的先后、建立者以及都城所在。

学生汇报。

学生绘制,教师巡视,展示优秀作品。

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依据史实。不能偏听偏信,流于表面。

随堂巩固,讲练结合。

提升学生从文本中提炼知识点的能力,加强阅读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提升学生绘图、识图能力。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我们再来做几道例题,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还存在什么误区?

总结:三国时,各个政权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加强生产,魏国实力渐强,吞并蜀国,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最终实现统一。由统一到分裂、由分裂到统一,还是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板书:西晋统一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完成限时作业,看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圆满达成。

学生完成,教师点评。

学生对照板书,再次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完成作业,教师批阅部分学生,同学相互批阅。

汇报本组错误共性。

概念性的知识要能够灵活应用到解题实际当中,记得牢、用的活,那一定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限时作业,当堂巩固,将作业考试化,教师巡视并批阅,展示答案,讲解共性问题。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