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夏商西周的更迭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夏商西周的更迭。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商西周的更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第5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主备人:定陶实验中学游潘英参与者:定陶实验中学李风云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
3.归纳夏朝、商朝灭亡原因相同之处,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一、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
阅读课文第22页“‘家天下’的夏朝”一目内容,完成问题:

关于九鼎的材料:
“九鼎”的由来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他利用九州进贡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大鼎,因铸鼎的材料分别来自九州,所以名为“九鼎”。大禹将九州的地理状况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因此,“九鼎”成了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原始的地图。
“九鼎”是镇国之宝。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都希望拥有“九鼎”,拥有天下,并且多次为争夺“九鼎”发生战争。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没入彭城泗水下,从此失传。
“九鼎”虽然失传,但是与“九鼎”有关的许多词语却流传了下来,如“定鼎”、“问鼎”、“一言九鼎”等。
二、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分别阅读课文23页“商汤灭夏”和25-26页“武王伐纣”两个子目的内容,找出每个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建立者:汤都城:镐京
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
都城:亳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
4.你也许对上面的不感兴趣,那么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后人为何把商朝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天的河南安阳),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2)谁能讲讲“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千金买笑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国之栋梁,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至今仍相传的“千金买笑”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2009黔东南州)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历史的倒退。请你判断这句话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拿出一个评定进步与否的尺子来,我们认为如果一项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它就是进步的,否则相反。禅让制出现在生产力极低的远古时期,当时采取氏族公社制度,政治上“公天下”。生产力提高后,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也就应运而生,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进入较高级的社会。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所以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如果把解释,其实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对错即可。
2.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
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史上武王伐纣是正义(应该)的还是非正义(不应该)
的?说说你的理由。
是正义的,因为纣王是一个暴君,
他滥用民力,并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

填表:夏、商、西周、东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前2070年约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亳汤纣王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不必掌握)洛邑周平王周赧王(不必掌握)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广东湛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秦始皇B.齐桓公C.启D.禹
2.(2009山东滨州)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C.4000年左右D.5000年左右
3.(2009湖北黄石)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4.(2008浙江绍兴)2008年5月17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5.(2007福建温州)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6.(2007河南安阳)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7.(2007山东济南)在建筑物上使用瓦开始于下列哪个朝代?()
A.夏朝B.东周C.西周D.商朝
8.(2007山东聊城)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9.请你写出商朝建立、稳定、灭亡的三个标志事件。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什么启示?
建立:约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稳定: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
灭亡:前1046年,武王伐纣。
共同原因:统治者残暴。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过学习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形成自觉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取代夏、西周取代商的相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
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居民,那时在财产的拥有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新变化?(出现了私有财产)那么随着这些私有财产的出现,它们的拥有者必然要求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不受到任何侵犯。这样的机构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呢,同时随着人类的进步,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居民之后出现的人们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家的产生过程―――夏商西周的更迭。
板书[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早在大汶口居民时代,私有财产就出现了,到尧舜禅让的时候,私有财产更是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从约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了国家社会――夏朝,那么夏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夏朝的建立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夏朝是永远存在下去了吗?夏朝创造出了那些文化?
[“家天下”的夏朝]
请同学看书后回答:夏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建立的国家机器。
1.禹建立夏朝和禹传启,家天下。到禹的时候,夏部落已经强大起来,私有财产不断增加,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禹在年老时,已转化为夏国王。在禹死之后,禹之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杀死伯益而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部落,最后得到各部落的承认。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禹转化为夏国王的过程
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GāoYáo)做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禹传子,家天下”
禹死之后,启杀伯益而继承禹位,又出兵打败有扈氏部落,启的统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认。历史上称为“禹传子,家天下”。何谓“家天下”?传说,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指导学生看本目插图《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使学生对夏朝都城有直观的认识。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
偃师二里头遗址中部的夏代王都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达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据记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
3.夏朝建立时的国家机器。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那么夏朝建立了这样的国家机器,为什么会灭亡呢,它又是怎样灭亡的呢?
[商汤灭夏]
请同学们看插图《桀驾人车汉画像石》,然后回答夏朝灭亡的原因。
1、夏朝的灭亡。夏桀奢侈腐化,不顾人民死活,这些都注定了夏桀定将败亡。
《夏桀把人当坐骑》
夏王(夏桀)无道,暴虐百姓,竟然以人当坐骑。此图选自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
2、商汤灭夏及商朝的建立。
商汤灭夏
黄河下游的一个东夷部落,因它的祖先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东南),因此称为商部落。夏末,商部落强大起来,积极准备灭夏。汤任用贤人伊尹做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并且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韦、顾、昆吾。从夏朝本身的情况看,夏末,危及夏政权存亡的,一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二是与周围方国、部落矛盾激化。而夏统治集团内部混乱,“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离心离德。夏桀为了转移人民的反抗情绪,对外发动征伐战争。他在有仍大会诸侯,有缗氏反对,中途逃归,他便大兴问罪之师,灭掉有缗。接着又出兵讨伐岷山。夏桀奢侈腐化,残害异己,征伐邻国,宠信妹喜,人民对他的统治痛恨已极。商部落首领成汤(即商汤)乘机以讨伐夏桀的暴政为号令,发动了灭夏战争。双方大战于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东),夏桀大败,退守三(zōng,今山东定陶)。成汤追击,夏桀再败,向东南逃窜,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成汤回师亳邑,即位为王,各方部落首领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时间约在公元前1600年。
商汤建都于亳
亳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从商朝建立之前,成汤把都邑迁至亳,历经6代11王,大约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在商朝历史上,定都时间最长的是殷,仅次于殷的则是亳。关于亳都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一说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境(北亳);另有人认为在今陕西长安县境(杜亳)。近年,学者邹衡提出“郑亳”说,认为河南郑州所发现的商城遗址,即成汤所居亳都。课本地图从商丘说。
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后,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商朝历史进入中衰时期。为摆脱政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先后五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市)。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迁都,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商统治区域
商朝的统治区域首先包括王都所在地及其周围邑落和商王游猎区,这是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盘庚迁殷后,王都称“大邑商”,即后世的“殷墟”或“殷”。经考古发掘,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面积达二十四平方公里,这只是考古发掘面积,其实际面积应该比这更大一些。商朝末年,王都的范围有所扩大:“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作为王都,这个范围已经不小了。从王都再往外延伸,王畿范围大约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其次,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以王畿为中心,商朝的统治区域西至今陕西西部,东至大海,北至辽宁,南至汉水以南的长江流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以及江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3、商朝国家机器
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4、商朝的经济发展
商朝进入繁荣时期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到了武丁继位后,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商朝的鼎盛阶段,进入繁荣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商朝的农作物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单字中,属于谷物名称,而且可以肯定下来的有禾、黍、麦等几个字。此外,商代的谷类作物,比较重要的,至少还有稻和稷。甲骨文中的“禾”字是谷类作物的统称,其用法与今日“禾苗”之“禾”字相当。“禾”与“年”常通用,占卜“受禾”与占卜“受年”的意义都是卜问年谷物是否有好收成的字句。甲骨文中所记谷物名称,以“黍”字为最多,说明它是当时的主要作物。
在郑州二里岗等地已经发现的商代农具,以石器最多。这里也有蚌器、骨器,青铜器最少。迄今已发现的青铜农具,加上采集品、传世品在内,共计三十多件。这说明商代青铜器虽然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但它并没有排挤掉石器,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是木、石器工具。殷墟发掘中,一个坑内集中出土的石刀就有一千多把;还有一个坑内出土了四百多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
商朝甲骨文中保存了与农田整治有关的字,如田、囿(yòu)等。从田字结构看,田的周围有疆界,中间有纵横的沟洫和小路,将其分成四块,六块或八块,构成一个整齐规划的农田图形。甲骨文囿字的字形清楚表明,当时每个方块田中还种植了各种作物,已有了园艺种植。
商朝的制陶和玉石雕刻业
商朝时候,制陶有很大发展,白陶工艺水平最高。白陶是把高岭土烧制达到1000°C以上高温制成的,质地洁白细腻,花纹刻镂精美。商代的玉器十分美观,形状各异,有双龙相接的圆形,有的呈双鱼相对的半圆,还有的雕成人面、兽头、虎、象、兔、鸟、蛙、蝉、鱼等形状,姿态生动活泼。
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商代著名女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她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六百余件玉、石器和三件高达三四十厘米的象牙雕刻品,集中反映了商代工艺水平。这里的象牙杯是其中的代表作。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由以上可以看出,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标志。
那么商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
[武王伐纣]
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商纣王灭亡的原因。
1、商纣王的残暴罪行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在这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令乐师新作“淫声”,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如重用贪财好利和善于逢迎拍马的费仲,提拔善于挑拨离间的恶来。他废除贬斥了受人们拥护的贤人商容。他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还用其他酷刑残害向他进谏的忠臣。用挖心酷刑处死向他进谏的叔叔比干,逼得向他进谏的哥哥微子逃亡,另一哥哥箕子虽然装疯也没能免遭囚禁。商纣拒谏饰非,残害忠良,使得朝中大臣、贵族以及诸侯和周边方国也都离心离德。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因看到纣王残暴,暗中叹息几声,便被纣王囚禁在(yǒu)里(今河南汤阴县有里遗址)。为转移人民的视线,纣王发动对周边方国的连年征战,后又把全部兵力用于对东夷的战争。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商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不可收拾。武王伐纣时,商王朝众叛亲离,军队倒戈,商纣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
鹿台
商纣王所筑,“其大三里,高千尺”。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把聚敛来的珍宝财物装满整个鹿台。鹿台别称“南单之台”,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武王伐纣,纣败后,登鹿台自焚死。
2、武王伐纣
周族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起源于黄帝族。是轩辕氏的后裔。弃是周族的始祖,被夏朝任命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业。弃以后的四世孙公刘率周族迁居泾水中游的豳地,大力发展农业,亦兵亦农,建设宗庙,“周道之兴自此始”,周族进入建立国家阶段。他们开发周原,发展农业,建造都邑宗庙,设官分职,建立强大武装,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姬昌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名发。周武王继承其父遗志,完成文王未竟事业,终于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武王继位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周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孟津之会后二年,商朝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彻底孤立,伐纣时机成熟,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庸、蜀、羌、、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参战,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70里的牧野。纣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商朝灭亡。
3、西周经济的发展
西周农作物品种
西周农作物种类很多,仅见于《诗经》中的植物名称就有一百多种。主要有黍、稷,此外还有麦、稻、粱、菽(shū,大豆)、蔬菜、瓜果等。还普遍种植桑麻和染料作物。比商代的作物品种有显著的增加,基本上具备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
西周奴隶耕作情况
当?时奴隶集体耕作,有时多到一两千人。《诗经周颂》中的一首诗叫《载芟(shān)》,其中的一段描写了周代田野上大规模从事集体农业劳动的情景:
你锄草来我砍树,〔载芟载柞〕
干起活来真迅速。(其耕泽泽)
两千人用千副耦,(千耦其耘)
耕了低处耕高处。〔徂(cú)隰(xí)徂畛(zhěn)〕
《诗经》里的另一首诗《噫嘻》描写了在范围三十多里的大片土地上有两万多人同时进行耕作的场面。
农业的增产,是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
《诗经豳风七月》一诗记载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bìbà),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七月一过,农妇们就要为主子们制冬衣。但寒风凛冽,奴隶们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课本小字一段是根据《诗经》此段叙述的。
人工灌溉、使用绿肥、灭虫
《诗经》中的《周颂良耜》:“其(bó)斯赵,以荼蓼(liǎo)。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意即:用快利的锄头除掉杂草,并将这些杂草沤烂,以作绿肥,使黍稷更加茂盛。说明西周农业已知道施用绿肥。
《诗经》中的《小雅白华》:“彪池北流,浸彼稻田。”这是人工引水灌溉稻田。
《诗经》中的《小雅大田》中生动描绘了用火烧的方法去杀除螟、蝗之类害虫的情景。
西周农作物的产量大增
《诗经周颂》中的《良耜》诗句:“获之(zhì),积之栗栗。其崇如墉(yōng),其比如栉(zhì),以开百室,百室盈止。”意即:“(随着)收割庄稼的收获声,收获的庄稼堆积得很多很多,堆积得像城墙一般高,一排排似梳子,打开百间房屋来贮藏,百间房屋全装得满满当当。”奴隶生产的粮食自然都流进了奴隶主贵族的仓库里。
《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鼎是古代烧肉煮物的食具,课本插图的这件鼎,有门,为烧炭火用。从鼎形看,当时青铜器更加方便于生活了。图右的鼎门上有一刖足奴隶人形,说明了商周奴隶制度的残酷。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比较普遍,建筑上也开始出现了瓦。
[西周灭亡,东周确立]
1、西周的危机
周厉王
厉王是夷王的儿子,西周第十个国王,是一个贪婪残暴的君主。厉王好利,他任命“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将至”的荣夷公为卿士,进一步实行专利。所谓专利,就是专山林川泽之利,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攫为己有,不许人民采樵渔猎。厉王实行专利,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掉了王室贵族和统治集团的支持,损害了广大平民和下层民众特别是触犯了“国人”的利益,使他们忍无可忍,纷纷议论和抨击厉王暴政。厉王的三年高压统治,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国人冲进王宫,厉王狼狈出逃,参加这次起义的是以平民为主体的各阶层群众。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残暴的厉王统治被推翻了。
周幽王
幽王是宣王之子,他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幽王即位后,交相发生的旱灾和地震使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昏庸的周幽王对此竟不闻不问,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他十分宠爱美妻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她。他废了原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史官伯阳对幽王废嫡立庶的行径评论说,看来这次周朝已酿成了亡国之祸,谁也无法挽救了。幽王和褒姒不仅竟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且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幽王穷奢极欲,提拔擅长逢迎拍马、钻营私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加重剥削,激起民众的普遍不满。申侯对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十分恼怒,他联合缯(zèng)国,勾结犬戎族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幽王虽然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勤王。镐京被攻下,幽王带褒姒逃到骊山山麓被戎人杀死,褒姒被掳。从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杀,统治了约二百五十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2、东周建立
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幽王死后,各国诸侯与申侯、缯侯商定,把太子宜臼从申国迎立为周朝天子,这就是周平王。鉴于镐京已残破不堪,又处于戎人的威胁之下,周朝兵力不强,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各国诸侯的帮助下,丢弃宗周,东迁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以东,故称东都,史称东迁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总结:1、夏商西周的灭亡,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2、“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
夏桀的暴政,主要表现在:(1)奢侈腐化(2)残暴
3、武王伐纣为什么取得胜利?
(1)周国的强盛。在周文王时期,说明他任用姜尚,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争取与国,做好了灭商的准备。可以说,他已为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文王死后,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遗志,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用姜尚等人,营建镐京,抓住商纣统治分崩离析之机,(2)商纣王的奢侈残暴。奢侈淫乐,荒淫无度。如修建宫室园林。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如创设“炮烙之刑”。(封神榜中商纣的奢侈腐化和暴虐)
4、“西周为什么会衰亡下去”。
归纳: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共性,给我们的教训史什么?

与教材不大相符,请注意使用。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探究预习提纲: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查阅资料,编演历史剧或制作简单的课件,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合作、讨论、归纳的方法,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的资料。
学生活动
由科代表组织,划分夏、商、西周三个小组。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整理有关信息。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
〖板书设计〗
夏朝――――――――――――商朝――――――――――――西周
时间:公元前2070年 时间:公元前1600年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禹建立者:汤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阳城都城:亳殷都城:镐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的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他们的印象。
(学生可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谈谈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的体貌特征、生活劳作的认识)
师:很好!这些传说时代人类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提示:尽量不要给学生介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的词语)
学习新课
师:夏、商、西周距离我们今天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它们呢?在课前,我们全班同学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建立了一条时间隧道。现在,就让科代表充当一次导游,让他带着我们穿过时间隧道去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参观。有请科代表。
(课代表在上课过程中将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串连起来,主要是把夏、商、西周三部分内容进行衔接,并引导学生对各组小导游的讲解提出问题)
(各组同学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派出代表先后出场为同学们做介绍)

夏朝

负责夏朝这个小组的同学将派出三名代表,分别以禹、启、夏朝奴隶的身份出现。
“禹”除了介绍他治水的功绩外,重点说明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者。
“启”主要介绍:①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经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或鼓励学生提问,理解“家天下”的含义,是帝王把天下当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②讲解奴隶制国家机器的构成和作用;③讲解夏朝的疆域。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启”的介绍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夏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夏朝奴隶”主要讲解夏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如石铲、石斧、《桀驾人车》图等,力图使学生对夏朝的社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夏朝社会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加深对夏朝的了解。
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夏朝奴隶制初步形成的表现。商朝

商朝这一小组的同学可分别以商汤以及平民的身份出现,介绍商朝的基本情况。
“商汤”主要负责介绍商朝建立的经过。教师也可配合他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各组同学讨论“商汤灭夏的原因”。根据学生的讨论,可出示一些历史图片说明夏桀的残暴,通过夏桀与商汤的对比,帮助学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同时,“商汤”还应简单地介绍商朝前期社会政局的特点,如盘庚迁都、商朝的疆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等等,使学生对商朝的政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位“商朝的平民”主要介绍商朝的农业生产情况。他可提供一个考古信息: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出示图片资料(“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提问:“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学生讨论,从中初步认识奴隶的生活状况)在总结商朝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介绍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另一位“商朝的平民”介绍手工业发展的情况。通过展示商朝精美的手工业作品,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说明商朝手工业中最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以司母戊鼎为例介绍青铜器的制造过程,司母戊鼎发现和保存的经过,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位“平民”介绍甲骨文的形成及特点。(由于这一内容在第九课将详细学习,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最后一位“平民”介绍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说明,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自己却一贫如洗,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而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从而归纳出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
教师帮助学生在听讲解的基础上认识:①商朝奴隶制在夏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②商朝文明在古代世界地位突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周

西周这一小组的同学以周武王的身份首先讲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明周武王能灭商的一个原因是他能求贤若渴,笼络民心;其次介绍牧野之战,讲清西周建立的时间、开国君主和都城;最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说明奴隶制的强盛。在政治方面强调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经济上可出示图片资料,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学生表演小品《烽火戏诸侯》,科代表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从中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
提问:“从刚才表演的小品中同学们能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吗?”(学生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东周建立的情况。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活动)
提问:“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教训?”(学生活动)
总结
师:在同学们的带领下,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行生活。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夏代的同学讲述得很有条理,商代的同学解说得非常形象,而西周同学的表演则惟妙惟肖,同学们的表现都相当出色,谢谢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通过这次旅行,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与学生共同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板书)
提问:大家看黑板,你们发现这节课所列出的时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这节课出现了具体的历史年代)
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公元来纪年吗?请同学们课后看“每课一得”,并完成自我测评。
最后,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恩格斯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按照课前准备夏、商、西周材料的方法去寻找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写成一篇小论文,贴在历史留言板上,以此锻炼我们查找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途径。本课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其表现为:首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心智提高能力。学习查阅和收集夏、商、西周的历史资料,整理和处理相关信息,对初中学生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要求。而学生角色扮演的生生互动及交流,则有利于同龄人的合作学习,启迪思维。其次,通过学生体验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活动方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导游”介绍、“参观”三朝、表演小品、了解遗迹、欣赏文物等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基本道理,树立保护文物的初步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使历史特有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延伸阅读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及作业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及作业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脉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难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进程。
方法突破:借助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演绎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难点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学生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能想、敢说,在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教法与学法导航: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法、讲述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资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并利用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信息,丰富和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是一朵朵跳跃的浪花。今天,我们就来采撷夏商西周时期的故事,听故事,学历史。
一、听故事,学历史
故事一:在我国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禹去治水。禹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疏导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问题:大禹治水造福黎民。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大禹的重要事件?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
明确: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接受朝贡。②划九州,筑九鼎。③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故事二:我们知道,禹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并最终称王建立夏朝的。禹在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皋陶(GāoYáo)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后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去表示谦让,让各氏族、部落来决定由谁继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
问题:
(1)启是通过禅让制登上王位的吗?
明确:不是禅让制,而是世袭制。
(2)启为什么能够世袭王位?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指导学生认识: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禹年老的时候,虽然也按照禅让制的传统,推举他治水时的助手伯益作继承人,但是他却不给伯益实权,把实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启。禹死后,当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时。启继承王位,接着通过武力降服不服的伯益等其他部落,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引申探究:启继承王位果真是自己争取的吗?
明确:不是。这是禹精心安排的结果,所以历史上称“禹传子”。由于启不是按照禅让制由各部落选出来的首领,所以,我们说禅让制被破坏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从此禹的家族世世代代统治着夏,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3)禅让制是一种原始的民主的推荐,而世袭制是一种特权专制的继承。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不是一种发展的倒退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理解。
(教师巡视,可适当的参与到学生小组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思路,倾听学生的探究见地。)
明确:注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渗透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故事三:国家的建立,世袭制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夏朝,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相传,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他命人挖了一个可供三千人饮酒的大酒池,让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还把人当作坐骑,并自比为太阳:“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老百姓咒骂他: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与你同归于尽!
问题:夏桀这颗“太阳”是谁“射落”的?由此步入了什么朝代?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明确:公元前1600年,汤起兵大败了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从此步入商朝。
故事四:商朝建立后几度迁都稳定下来,经济发展很快,统治地域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商朝后期纣王统治国家。纣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戏。发明“炮烙之刑”,命人把铜柱子放在炽热的炭火上,令反对他的人在柱子上面行走,行走者站不住,就掉进火里被活活烧死。他还将屡次进谏劝言的叔叔比干挖心处死。
问题:多行不义必自毙。商纣的暴政得到了怎样的下场?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一个生机的朝代?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
明确:周武王伐纣,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简要归纳西周的状况)
故事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众之滨,莫非王臣。”西周之王统治着众多的诸侯封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为了防备犬戎侵犯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如果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邻近的诸侯瞧见,就会出兵来救周天子。周幽王时,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王妃,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各地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王妃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拍手大笑。隔了没多久,犬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
问题: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王妃一笑。犬戎真的打到京城,烽火再次点燃,诸侯会来解救吗?西周的命运回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失信于诸侯,诸侯会以为是幽王的闹剧,不再出兵,西周灭亡。
小结:故事讲完了,从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整理出夏商西周朝代更迭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知识图示。
学生:整理。(教师板书知识图示)
二、学历史,谈感悟
探究活动1:日升日落,朝亡朝建。夏商西周的更迭,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想一想,三个朝代的亡国之因,有哪些相同之处呢?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相同之处:多角度分析问题,教材比较明显的体现是统治者奢糜残暴、不理朝政、贪图享乐、搜刮百姓,造成政权腐败、国力衰落、国内矛盾重重;从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犬戎灭亡西周的成功的角度分析,我们还会获得:统治者失去人心,其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重学生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启示示例:统治阶级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成理即可)
探究活动2:作为胜利者,商汤、周武王能够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方法思路的指导、点拨:分方面整理回答使答案条理清晰,一目了然。①抓住有利的时机。夏桀与商纣暴政,失去民心,国内矛盾尖锐。商汤和周武王深得人心,顺应了民意,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如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阵前倒戈。②商汤和周武王方法得当,注意联合周边小国、部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如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
启示示例:要善于抓住机遇;要搞好团结;做事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加强合作等等(谈启迪,鼓励学生立足历史,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活动3: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有人说:“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你能举出所学的历史事例加以说明吗?想一想,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事例:纣驾人车、炮烙酷刑、比干挖心
探究进步性: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进入奴隶制,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探究活动4:在不同的时代,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着、推动着历史的前行。考古发掘使我们今天有幸开展一次夏商西周文物图片展。看到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桀驾人车”汉画像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石人和玉人玉器;陕西临潼出土的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西周时期的铜铲、铜斧等),同学们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思考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重引导:我们要珍惜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认识到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言之有理即可。)
三、公元推算、学以致用
学习本课内容,同学们也许还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历史事件的时间前都有“公元前”?如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阅读教材“每课一得”的资料:“怎样推算公元纪年?”
方法指导:
1、图示分解法:(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
2、换算法:(实践运算,加深理解。)设计实例进行换算,例如:
①公元前1046年属于世纪年代
②2010年属于世纪(初或末)
③20世纪70年代指年至年
④商朝建立距今年;2009年是国庆周年。
3、记忆小窍门:(学生探究规律,整理积累。)
点拨:
(1)、世纪与年代:年代在1-99间,是1世纪(或公元前);年代是3位数,世纪为第一位数加1;年代是4位数,世纪为前两位数加1。
(2)、公元前距今==公元前年数+当今的年数
公元后距今==当今年数—公元后的年数
(3)、年代远近规律:公元前年代数由大到小,数越大距今就越早;公元后年代数由小到大,数越小距今越早。
4、知识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纪年的方法?
点拨: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近代的民国纪年法;我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等。
课堂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故事能演绎历史,鲜活的知识能指导生活!只要我们多读、多思、积极探究,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生活一样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下列历史史实与禹有关的事项是()
①治水成功,造福黎民。②涂山召见诸侯,接受朝贡。③划“九州”,铸造“九鼎”。④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⑤废除禅让制,施行世袭制。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2、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
A.阳城B.亳
C.殷D.镐京
3、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来到西周,下列现象不会见到的是()
A.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可以自由的转让和买卖。
B.农业耕种,遇到旱灾,可以进行人工灌溉。
C.日常生活中,能够普遍用到瓷器。
D.都城镐京的一个贵族建造房屋开始使用瓦。
4、下列朝代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5、下列所列的事项关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禹——启B.桀——汤
C.纣——周武王D.周幽王——犬戎
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的一位国王把人当坐骑,还把自己比喻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能灭亡……
材料二商朝的一位国王,在都城北边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肉林”,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发明炮烙酷刑……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国王”别是谁?
(2)他们的所作所为导致了怎样的后果?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5CCACA6、(1)分别是夏桀和商纣。(2)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题意即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知识点明确。如果单纯的学习识记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记住几位暴君,这对于学生来说太枯燥无味了,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了探究的热情。鉴于此,我采用了“讲故事,学历史”的教学思路,迎合了初一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进行了问题的探究,这一切似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乐在其中,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第一环节的学习成果为第二环节的探究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第二阶段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此时的点拨指导就能发挥特效。指导方式方法多样,如第三阶段的图示分解法、换算法等方法,不仅有利于化解难点,还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兴趣浓厚,这样,理解知识、归纳结论便水到渠成。
不足与改进措施:故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省时高效,学生的探究学习可能会更充分深入一些,教学效果可能会更理想。故事间的过渡衔接还应进一步的斟酌完善,使故事与问题衔接更为流畅,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放不开。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倾听,相信学生,不要过多干涉、控制学生,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探究成果,大胆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认识。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后反思: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学案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明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并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课堂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学习新课
一、复习旧课:
1、相传,年老时,部落联盟推举为继承人,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
2、“轩辕”是指,他与合称为。
二、学习新课:
(一)、“家天下”的夏朝
学生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禹把全国划为“”,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B、商C、西周D、东周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尧让位给舜B、禹准备传位给伯益C、禹传启,“家天下”D、启打败有扈氏
能力拓展:
想一想: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二)商汤灭夏
学生阅读P2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夏朝灭亡的原因是。
2、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迁都到,后人又称商朝为。

(三)武王伐纣
学生阅读P2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2、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定都,历史上称为。
3、西周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作物的品种增多,已有,手工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
4、西周末年,王室势力日益衰弱,年,犬攻破镐京,杀死,第二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
能力拓展:
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巩固: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时、何人开始的?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
3.归纳夏朝、商朝灭亡原因相同之处,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2页“`家天下'的夏朝”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夏朝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影响:______代替了,开始了“家天下”。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3页“商汤灭夏”和25-26页“武王伐纣”两个子目的内容,找出每个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2.商朝的建立
(商汤灭夏)

3.西周的兴亡
(武王伐纣)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新课标第一网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史上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你的疑点、难点: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利的“九鼎”的是()
A.商纣王B.武王C.大禹D.夏桀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A.约公元前771年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2070年D.约公元前1046年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 B.黄帝C.禹D.舜
4.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5.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6.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A.阪泉之战B.打败有扈氏C.逐鹿之战D.牧野之战
7.在建筑物上使用瓦开始于下列哪个朝代?()
A.夏朝B.东周C.西周D.商朝
8.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二)材料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成果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请回答:①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的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②从第二段资料看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③两者相比你认为哪一种是进步的?你喜欢哪一种?

(三)简答题
请你写出商朝建立、稳定、灭亡的三个标志事件。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后世留下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