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能力培养
(1)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武则天、唐玄宗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一种较好的治国路线和政策来之不易,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3)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迁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本课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为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难点是如何客观的看待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艺术作品对其评价不一。如何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是一大难点。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唐玄宗前后期的巨大变化,在分析人物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要抓住前后变化的原因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教具:
本课中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武则天和唐玄宗,学生从电影,电视、小说、传说中了解教多,加上教材中的许多辅助材料及图片,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为此,应该采用谈话式或问题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进感情。
在教具的选用上,本节图片教多,应把图片顺序加以调整,分三个系列,这样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视剧《武则天》,请问同学们谁看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
请看过有关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小说的同学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也可以通过看教材来完成。(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之后,于690年称帝,国号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当上了最高统治者,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特别是男人)的反对,你认为她应当怎样巩固其统治?
指导学生看书,结合课外收集到的史料,用具体事实来说明武周政治的概况。
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方面,为巩固其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另一方面,沿用唐初的基本国策,任用贤能之士,推行科举,发展经济,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千多年来,在传统史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争论不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出示图片:武则天的无字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武则天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是人不是神,在引导学生分析武则天政治弊病的同时,更应该把武则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措施,认识武周政治为唐中期繁荣所起的作用。
2、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皇帝即唐玄宗,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极度繁荣的时期——开元盛世。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图片,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和丝织品仔细体会开元盛世的事实。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教师指出,作为一代明君,唐玄宗重用贤人,提倡节俭,重视生产,开创了开元盛世。那么,唐玄宗后期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板书:由盛转衰)。
学生讲解成语:口蜜腹剑的典故;朗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诗句,分析其衰落原因。
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加深学生对唐玄宗前后期统治截然不同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概述:明君与昏君(板书)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创了大唐
盛世;却由于唐玄宗的纵情享乐而使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结果措措施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习华东师大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习华东师大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复习华东师大版

知识点

知识点1女皇帝武则天

“武周政治”

唐太宗死后,儿子高宗即位。高宗体弱多病,让皇后武则天代为视政;于是大权旁落。高宗死后,武氏临朝称制,独揽朝纲。690年,武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武周政治”。

武则天能够当上皇帝的原因

(1)客观上,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2)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较高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上台后采取的统治措施

一方面,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用“酷吏”,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另一方面,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武则天则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她任用的贤能之士,有不少在开元年间成为名相重臣。开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武周政治”。武周政治为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知识点2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的含义

开元盛世是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情况的概括。

说明你知道“开元”的含义吗?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即公元713~741年。其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开元盛世书面形成的原因

712年,唐玄宗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概况

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败坏,边将乘机起兵叛乱。此后,唐朝国力大衰,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统治后期的评价

前期,玄宗任贤纳谏,注意节俭,重视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这说明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后期,他志得意满,日益骄奢,开始信用小人,怠于政事,纵情享乐,导至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玄宗已成为一个昏君。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4.“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生:(回忆,作答)
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板书,第2课标题)
一、唐朝建立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盟”字为名。
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呢?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四、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生:看书,归纳、概括。
师:总结。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结论: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师:同学们可将本节教材内容做一知识结构的整理。
{建立→盛世{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示例三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三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和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金属铸造业。

唐朝商业的发展——唐朝长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这与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密切关系。

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值得后人引以为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

(1)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难点

1、教材内容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曲辕犁、筒车、绢、纱、锦等,学生未接触过实物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教师应注意讲解。

2、学习方法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掌握知识结构、把握经济课型的基本线索和框架结构和学习方法、怎样在经济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中加深理解,发现问题。

3、能力培养方面:掌握经济课型的框架结构能力。对经济各领域具体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列举唐朝两个盛世景象名称并解释其共同点

(2)列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的共同措施和重用的不同人才。

2、历史小论坛“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例:一个学生在《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写道: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是为史家大加赞誉的。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忌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炀帝如此格格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的主要就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固然,炀帝的妒贤忌能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是,正是由于炀帝的心胸狭窄,不容贤能才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是与他作对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了封建政治家宽宏大量的态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是因为魏征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才。以后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一生避免了许多过失。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若渴,爱护人才,又善用人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这就是为历代史学家所称誉的“贞观之治”。

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

3、导入新课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上强大的唐帝国其物质基础是繁荣的经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情况。(可出示唐三彩教具问是什么?写Chinatown问为什么外国人用瓷器来代表中国、唐人?)

4、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了解提示强调了哪些重要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小子目。掌握本课的框架和学习线索即(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教师板书出学习线索。

(1)指导学生阅读“稻米流脂粟米白”。然后教师出示材料一、杜甫《亿惜》:“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问题:“开元”是谁的年号?(唐玄宗)。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事件?(开元盛世)。反映了经济的那一个行业的成就?(农业)。本子目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的成就?(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各个方面都有哪些成就?(水稻;北方二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育秧移植、冬季温泉水浇蔬菜。“二月中旬已进瓜。”茶:我国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专著《茶经》陆羽“茶神”。植桑养蚕。)教师出示材料二:汉代“长直辕犁”、唐代“曲辕犁”引导学生对比说出曲辕犁比长直辕犁有哪些进步?(便于深耕、节省蓄力、提高生产效率)。教师出示材料三:“翻车”、“筒车”引导学生对比说出筒车的进步。

(2)指导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教师指出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问题:本目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映手工业的成就并举出具体的手工业品?(丝织业“技术高超品种繁多轻盈而薄”唐代花鸟文锦。陶瓷业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金属冶铸业大雁塔铁钟。)教师出示材料一:“唐三彩”、问:什么名字?哪个朝代?材料二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问:鉴是什么意思?(镜子)当时镜子主要是铜镜。问:唐代时哪个地方生产的铜镜最有名?反映了哪个行业的成就?这一行业的另一杰作是什么?请说出唐代几件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

(3)指导学生阅读“长安百万家”。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了解掌握长安城特点。设计活动: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来解说长安城呢?(规模、布局、人口、商业。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小结、反馈测评:教师边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线索、框架、知识点边板书线索框架,并留出横线部分让学生填写。

(5)学生再回顾本课并提出疑问。

(6)历史论坛:从唐都长安的重要性谈国家的稳定。

(四)板书设计

农作物: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经济作物:茶叶和蚕桑

一、农业农具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水利

丝织业:宋州亳州的绢、扬州益州的锦。

二、手工业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唐三彩

金属冶铸业:扬州铜镜、大雁塔铁钟

规模:国内:

三、唐都长安布局:市、坊。

人口:国际: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