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JAB88.COM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1课时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结: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时间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较好。理论分析到位,学生掌握较好。

相关知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历史古代中国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古代中国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古代中国--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肥西中学张俊好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1课时,主要讲述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鲜明地反应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对三代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然基础,为学生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作了合理的铺垫。它们对当今中国的民族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历史与现实联系,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的国情。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2.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懂得联系现实学习历史,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4.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时,要结合主题思路做大胆地取舍。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夏商两代,到西周时期较为成型、完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而西周的分封制,特别是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因此在教学时就侧重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他方面,诸如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青铜器图片、史料等,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信息,比如选择《礼记?礼运》中的两段材料来对比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引用课本中孔子的一段话来说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学思之窗”中的“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周王室权力的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等加深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4.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用联系、比较、问题探究等方法体验和学习历史。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详见[教学构思])
5.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探究性意义的学习。(详见[教学构思])

内容

教师

学生

效果

1.从青铜文明到政治文明

资料引入:青铜器图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结论:夏商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发端于夏商周三代。

欣赏、惊叹于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明。进而对三代的政治文明产生好奇心。

通过展示和介绍,将学生引入情境,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学习兴趣浓厚。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问题设计:阅读课文,分析夏商时期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来加强统治?

结果: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

阅读课本,思考总结。

在课本中找到夏商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地方:侯、伯等的设立

了解夏商是如何对国家进行管理的。学会从课本中提炼信息,为后面和探究打下基础。的学习

3.西周分封制

情景创设:出示夏、商、周三朝的三幅历史地图,请同学们观察三朝疆域的变化。设问:在家天下的社会,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由此引出分封制。

设问:你会把土地分封给谁?(结合课本中“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他们受封之后,应该对中央尽什么义务?分封制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资料引入:课本“楚王问鼎”的史料

设问:“楚王问鼎”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用长远的眼光来预测一下,分封制对周朝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受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分封制存在隐患,地方势力强大起来后,会直接威胁中央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遭破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懂得通过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信息来认识历史。

为下节课学习“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4.西周宗法制

情境创设: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由此引出宗法制及其特点。

资料引入: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设问: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何?大宗就一定“大”吗?

设问: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2.宗法制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3.结合课本北京太庙图,说说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激烈争论,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关系。“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从兴趣入手,便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宗法制,认识宗法制及其特点。

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认祖归宗、认人唯亲等。

5.总结

设问:通过学习谈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阅读课文基本可以得出结论

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教与学目标。

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功能。

6.拓展探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设问:1.历史上中外国家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结果如何?2.当代中国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例:港澳问题、西北地区开发问题等)3.谈谈你对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理解。

(此题待本单元学习完毕再交流)

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

考查评估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单元教学的第1课,对整个单元教学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课文线索比较清晰,但略显枯燥。故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主题──“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且要营造学生“乐学”、“爱学”的氛围。设计者期望通过本课的学习,改变学生历来认为政治史枯燥无味的观念,拉近学生与政治史的距离,从而为本单元、本册书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思路中,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一)中外历史整体框架

(二)古代中国的概况: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4、朝代特点: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西周分封制

谁封:

封谁:

为何封:

封的作用:

最后结局:

2、西周宗法制

(1)何谓大宗?

(2)何谓小宗?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怎样?

(4)为了维护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什么制度?

(5)宗法制的确立对于西周统治有何作用?

3、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责关系

4、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5、郡国并行制

原因:

结果:

6、推恩令

原因:

结果:

7、三省六部制

唐朝前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上,说说它们的情况?

8、宋分相权制

行政归,办公机构为

中央机构军政归,拥有之权,统兵权归

财政归(、、)长官(又称

废除了由的制度

州郡长官由出任

地方机构之下设置,有之权。

各州郡的,除自留外,其余运往或其他

指定地点,由掌握。

9、丞相

确立于:

废除于:

存在时间:

10、军机处

设立时间:

设立目的:

军机大臣职权:

军机处的特点: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说说分封制的来龙去脉?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受封者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是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2、说说郡县制的历史?

战国时秦国: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秦朝中央机构设置哪些官职?他们各负责什么事务?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是为三公诸卿制。

4、隋唐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罚,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是为三省六部制。

5、北宋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6、明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

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着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从中央到地方都直接惟皇命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取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西周分封制的受封主体是

A、殷商降族B、功臣C、先代(商代)贵族D、同姓亲族

2、关于西周分封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度B、大宗、小宗制度

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度

4、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的哪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D、相对的关系

5、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8排64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6排,大夫4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64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6、(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7、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周王嫡长子B、周王嫡次子C、周王庶长子D、周王庶次子

8、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百世不迁之宗”,它指的是

A、大宗的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10、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1、(2006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1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实行郡县制

1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4、秦朝时,位高的丞相和权重的御史大夫相互之间的主要关系是

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B、御史大夫对丞相负责

C、两者紧密合作D、两者相互牵制

1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

C、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16、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120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36部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7、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的是

A.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

B.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皇权排斥相权D.中朝成为决策机构

1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0、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

2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列关于秦朝郡守县令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在辖区内铸造钱币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工具

23、(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颁布推恩令

24、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2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6、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

27、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2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贾谊这一主张()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汉武帝设立中朝

2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30、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招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32、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D、宋初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3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4、(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35、宋朝的“计相”总管

A、行政B、军政C、财政D、监察

36、北宋统治者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主要是为了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37、宋朝时,宰相的办公机构是

A、中书门下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38、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

39、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0、我国封建社会丞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A、春秋、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

41、没有大大削弱相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

42、下列措施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朝设中书省D、明代废除丞相

43、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5、(2006广东)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1)参知政事的设置(2)丞相制度的废除(3)军机处的设立(4)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1)(2)(3)(4)B、(4)(2)(3)(1)

C、(2)(4)(1)(3)D、(4)(1)(2)(3)

4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4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越来越任人唯亲D、专制主义皇权不断空前强化

48、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制的建立D、军机处的设置

49、“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因此,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保证政治制度的举措,是扩大统治基础的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皆为关注。纵观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从家世、财产发展到德才,形式日益严密,标准也渐趋公平、客观。

制度朝代内容评价

军功制秦国按军功受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举制两汉西汉:以德才为标准

东汉:以门第望族为标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①扩大官吏来源,巩固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素质;③加强中央集权;④促进文学繁荣。

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造成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②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法

明朝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有严格的规定,称“八股文”(八股取士)

三、中央官制

1、历代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北宋: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

清朝:清朝入关以后,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四、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员;

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有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和平民。

五、主要兵制

1、府兵制: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府兵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六、地方行政制度

①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过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②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分封,行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行省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