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复习旧知识:
请复习小导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教师作评价。
二、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3.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屏幕显示〗
一、春秋五霸——五霸相继(前770~前476年)
1.著名霸主:
同学们,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踊跃发言)
归纳: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本课需要我们识记掌握的主要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首霸原因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归纳:〖屏幕显示〗
①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山海渔盐,经济富裕
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
要实现这个转化过程,最需要什么?(人才)
齐国是否重用人才?重用什么人?(管仲)
②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管仲,是齐桓公首霸的关键人物.齐国的改革主要是由他负责实施的.〖屏幕显示〗
何谓“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的注解。)
答略
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城濮之战〖屏幕显示〗
对!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薪尝胆)
哪一个同学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由一个学生手持自制卡片“卧薪尝胆”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过渡〗
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这样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前475~前221年)
1.战国的形成:
⑴以故事形式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幻灯片展示)
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幻灯片展示)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知道孙膑所起的作用。
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成语是什么?(纸上谈兵)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表演一下“纸上谈兵”小话剧(角色有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由教师用卡片展示人物角色)
旁白: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挡。我军应当以守为主,耗其士气,以期其自退。
赵括: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你放心,我一定不辱没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连连摇头)
学生自己反思“纸上谈兵”的历史教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事不能眼高手低;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等。
同学们的这场表演非常精彩,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之一。此后赵国力量严重削弱。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战争
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总结: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全面看待。战争的确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但同时它也加快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三、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幻灯片展示)
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教师指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看,则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么,有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得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四、课堂作业:
1.以下史实与齐桓公无关的是()
A、任用管仲为相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 D、首先称霸
2.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A、围魏救赵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3.东周分为 和 时期,分别是我国 社会的瓦解时期和 社会的形成时期。
4.公元前7世纪后期 大战后, 成为中原的霸主。百余年后, _____________又成为中原霸主。
5.公元前260年,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 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的进攻。
6.列举春秋时期的三位霸主和战国七雄
板书设计:
春秋(前776-前476年):五霸 四公一王
东周
战国(前475-前221年):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五、课后作业:
1.请学生用本课出现或涉及的成语串起来,写一篇春秋战国的故事(约500字左右)
相关推荐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春秋的争霸战争和战国七雄
能力目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亡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七雄并立
策略和方法学科渗透语文(成语)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板书春秋战国的纷争.
强调;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诸侯争霸的实质(目的)
a政治上:号令诸侯
b经济上:迫使各国向霸主贡赋
2著名霸主:
a齐桓公首先称霸(任用管仲为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吴越称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战国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1三家分晋(韩、赵、魏)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主要战役: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小结,强化训练:
1本课内容
2巩固练习1教师活动
2课前导学:学生预习,熟悉课文有关的成语: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导讨论
你认为那个成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补充课外知识管鲍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问:晋国争霸战争著名的战役是什么?(分析)
5学生补充成语:
围魏救赵、增灶减灶、
介绍:
孙膑与庞涓;
廉颇蔺相如;
赵括与白起。
6组织讨论
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及补充成语
回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课文中的成语
2齐桓公为什么先称霸
要点:归纳
a自然条件
b雄厚实力
c高明手段
3学生讲:成语故事
成濮之战,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时件事魏国的原气大伤?
5可考虑表演“纸上谈兵”小话剧
6小结:
要求学生回答本课你学到那些知识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或者大屏幕出示对联:(齐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由此导入:对联中有两个成语,同学们知道其中的两个成语各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事吗?
生答后指出“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即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时间相同而得名。战国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战乱频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先请学生快速跳读课本黑体字部分内容,然后每大组请一位同学根据这部分内容出一道简明扼要的题目,我们就用它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第二个目标。
目标一: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霸主?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
目标二:战国时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国?这个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例?)
然后由老师给出第三个目标:“比较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与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的不同点?并因此总结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
让学生再详细地把全书看一遍,黑体字部分仔细阅读,小字部分快速阅读,针对三个目标一边看一边把要点圈出来。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自己阅读或小组讨论。
四、师生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一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事实,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与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处及战争的目的,并让学生自己从中得出:
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2、请同学自己回答解决第二个目标。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地图、口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帮助学生加强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
3、通过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材料两个材料,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三个目标。
大屏幕出示材料:
城濮之战: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与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当时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约2万左右,而楚出动兵车1400—1500乘,兵力约4万左右(注:春秋时期各诸候国作战的方式主要是车兵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长平之战: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秦国派兵攻赵。赵王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成,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中了秦的反间计,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率兵大举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诱敌追击,到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秦王亲自赶到前方,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到长平,堵截赵的援兵和粮食,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拼死突围,赵括被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回赵国报信外,都被活埋。)
4、为了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一个小活动:请同学比赛说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春秋时期:一鸣惊人、老马识途、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三令五申(吴国:孙武)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图穷匕现等)
五、反思完善
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归纳要点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六、板书设计
齐桓公:管仲第一个霸主
春秋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
(争霸)楚庄王:
东周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七雄:(东南西北到中间)
(兼并)战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学生方面:
1、利用历史成语故事的出处,让学生根据史实解释成语,得到启示,提高文学修养。
2、通过绘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
3、设计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并编排。
4、利用齐国、晋国进行的改革,让学生联系今日中国之改革,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
5、用“卧薪尝胆”的启示,向学生渗透人应该有志向和毅力。
6、通过学习本课的史实,挖掘人才、改革、富国的关系,渗透创新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还有可能有新的切入点
一起回到那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七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纷争》
授新:
一、东周的两个分期
教师讲述: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和特点
图示二个分期:(可用多媒体,也可板书)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瓦解
一:东周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形成
二:东周:
看P30注释①
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引导学生联系4、5课内容
提问:我们已学习了奴隶社会的几个朝代?每一朝代的时间及特点?
老师可将学生发言情况副板书,有条件的用课件展示,形成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的完整概念。
举手发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春秋争霸
1、王室衰微(争霸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举出一两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补充说明王室衰微情况。
提问:“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何因果关系”?
指导思考,就势引导。
看书回答
小组讨论,推代表归纳、发言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
补充:除书上的三人外,还有秦穆公、楚庄王
(课件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看书回答三人
掌握好五霸名称
观察形势图,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3、齐桓公争霸原因
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如何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先组内发表意见
后在班上交流
4、管仲改革
老师采取边叙边议的教法
提示学生引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强调改革的进步意义
提出问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
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学生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
小组充分讨论,作好笔记,比一比,哪个小组看问题最深刻。再进行班内交流
5、“尊王攘夷”政策
提问:为何说“尊王攘夷”的口号高明?
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1、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2、“尊王攘夷”这一口号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
3、既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为何还要尊王?
4、“尊王”会有哪些影响力?
5、“攘夷”为什么在当时很有号召力?
6、“尊王”起到了哪些作用?
看P31注释①解决第1问
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得出认识:“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成功的外交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利手段
6、小结:
提问:齐桓公争霸的原因有哪些?
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
学生议论,从自然条件、实力、争霸手段(政策)三个方面发表看法
7、齐桓公称霸标志──葵丘会盟
指出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
掌握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
三、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
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联系齐国改革,让学生思考:“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看书、总结
思考、找到二者的共同点,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2、城濮之战
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
补充:“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和战略)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归纳要点:
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学生介绍城濮之战情况
展开讨论作用
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楚庄王称霸
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
吴越争霸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
问: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同学们熟知的成语中,哪一个成语是“卧薪尝胆”的反义成语?(乐不思蜀)
投影《卧薪尝胆》图
问:从卧薪尝胆与乐不思蜀中谈启示
教师补充材料:历史上确有“尝胆”,卧薪是后人加上去的,以“卧”与“乐”的启示教育学生,同样是国君,同样的经历,却由于他们不同的抱负,不同的志向,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看小字,回答
观察此图
讲述卧薪尝胆故事,学生畅谈,从中得到启示,学习他们的志向毅力
四、小结
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归纳要点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讨论: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五、争霸战争的影响
可用提问方式指导学生看P32课本,这一部分不用多加分析,战争的影响放在讲完战国后分析比较妥当
学生讨论,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比较确立霸主的方式,从中受到教育
附历史课本剧《纸上谈兵》
扮演者: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等。
旁白: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不下,秦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当。我等应以守为攻,耗其士气,以待其自退。
赵括:(漫不在乎)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没有听说秦军最怕我赵括吗?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请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连连摇头)
旁白:赵括到了前线,不顾廉颇劝阻,全线出击,落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自己被射杀,40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秦军,大多数被秦军坑杀。赵括的一时之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