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

小学安全教育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的难度相对较高。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

生:(回忆并作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

生:(阅读后作答)

师:(出示幻灯)19世纪40~60年代工艺技术19世纪70~90年代格致之学19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政治制度从学习内容看,思想界在学习西方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幻灯打出参考问题)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出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

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

生:(分析表格并作答)

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

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

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和改革。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师: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封建教育的主张。课文向大家介绍了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变法期间的新式学堂。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1页《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表格,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同以前相比有了什么变化?从时间看,其教学内容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维新运动期间的新式学堂的有关内容,比较一下,此时期创办的学堂比洋务运动时期有了哪些变化?

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

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2.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142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

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

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结合课文第142而插图《新式学堂学生用发辫当圆规画图作几何习题》,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阅读插图,思考并作答)

师:为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请大家概括一下他们在发展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导入: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那究竟孔子有什么魅力呢?让这位诺贝尔获奖者如此断言,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的生平

孔子是谁?圣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财产。但他一生历尽坎坷。他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幸好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他青年时代曾先后担任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一定得社会声誉,之后他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成为政府高官。但是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渐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当权者能加以重用。孔子曾经非常自信的宣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他在周游卫、宋、陈、蔡等国的十多年中却备受冷遇。有时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生命危险,狼狈不堪的境地。

政治上的不断碰壁,使孔子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当世已经无法实现。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便返回鲁国专心致志于文化教育事业。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除了继续收徒讲学外,还收集并整理了古代的文化典籍,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

过渡:《论语·为政》中孔子用一段话总结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接着我们来学习孔子的思想

2孔子的思想

a核心——“仁”

“礼”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

孔子说的“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爱人”.“仁者爱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另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要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而如何实行仁,实现“爱人”。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是“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揭示了“仁”跟“礼”是什么关系呢?他认为“礼”是实行“仁”的手段。是“仁”的根本要求。要达到“仁”必须做到“克己复礼”,它作为孔子“礼”学的基本内容。有什么含义呢?它的含义是,做人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这里的“礼”是指西周等级名份制度。

如何实现“礼”呢?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正名”(看课本小字介绍)

接下来我们在看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b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展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如此则国家没有不能得到治理的。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思考: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进步性:①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②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C孔子的天人观

展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根据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孔子并没有正面讲过关于神灵的言论。但从孔子回答他弟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神灵的一些看法。他其中一个弟子子路曾问他如何侍奉神灵候,孔子回答说,你还不能侍奉人,又怎么能侍奉神灵呢?子路接着问到了死,得到的答复是,你还不理解生,又怎么能理解死呢?他的弟子樊迟请教智慧,孔子告诉他说,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说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他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于人的本身。

3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孔子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状况。

请同学列举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言论

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他的教育思想甚至超越了他的时代。

4.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后世有重大的影响,为何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呢?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最上等的国君推行无为之治,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身。次一等的国君,用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第三等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胁人民。第四等国君,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身,人们得到最好的益处。功成事遂,老百姓还浑然不觉,说是自然如此的嘿。为政者,像肺之于人体,最好的肺是让你没感到有它在替我们呼吸工作。当你天天感到肺在替你呼吸,那么这个肺已经有病了。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聃与《道德经》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滴水穿石

,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1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西周末年人,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东周时期,曾被周王召为守藏室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这使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

这里的“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个称号。

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最为著名在清源山,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2老子的思想

老子有一本书叫做《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可见老子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1、“道”的哲学概念

“道”是什么——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他主张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要使用权谋,以“无事取天下”,认为这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仁政说:以服人,贵轻,王霸
人性论:性本
利义观:养之气;先后
孟子被称为“”
《孟子》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天命观:“”、“”
人性论:性本;后天教育可使人由变
政治思想:“并施”、“兼用”,以、为主
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
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
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体系更加,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但还是未被统治者和采纳。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等
代表下层特别是的利益
战国时一度成为,之后不被
代表人物:
“齐物”:世间万物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态度
天命观:天与人“”,人须自然
代表人物:韩非子
、、相结合,建立的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
适应建立的需要,在当时备受
西汉后与儒学互为,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2、它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它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①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思想中的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巩固练习: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以此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已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5、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6、“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
二、非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3、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仁政说: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人性论:性本善
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以礼、王为主
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异端
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
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还是未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代表人物:庄子
“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
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须顺从自然
代表人物: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在当时备受推崇
西汉后与儒学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它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①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巩固练习: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C)
A法家B道家C儒家D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D)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以此比喻(C)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已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5、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6、“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
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
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8、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C)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B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道家、法家D墨家、法家、儒家
二、非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也是学术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文化昌盛”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调整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方面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
①孟子:仁政②荀子:以德服人
3、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试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③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


课时教案总第16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文化特征、科技与思想成就;分析这些成就与当时政局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反映在文化上定然必别特征且文化成果非常丰硕。教学过程: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文化特点

1.地位:(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2)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奠定基础。

2.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统一措施;多民族);(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外互传);(3)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数学、天文、医学等);(4)气势恢弘(长城、兵马俑、《史记》)。

3.成因:(1)政治统一;(2)经济发展;(3)交流频繁。

一.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1)西汉:制订《太初历》(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3.医学:

(1)三典:(西汉时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二医:“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医圣”张仲景。

4.造纸术:

(1)西汉前期: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外传时间(口诀,结合外传示意图):四七朝日八世阿,十二欧非去安家,十六美洲十九大,造纸外传誉天下。(注:阿指阿拉伯,大指大洋洲)张衡的贡献: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他对当时天象的解释主要在这一部书里,如他对月食作过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时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还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理论。张衡发明地动仪制成于公元前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制造了“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台仪器。张衡还是一位数学家,写一部数学著作《算罔论》,今已失传。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出了著名的《西京赋》和《东京赋》。崔瑷(东汉著名书法家)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1956年,人民政府重修张衡墓,郭沫若题写了“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的碑文。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纸没有发明前,古代先民曾经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朝鲜、日本也用简和帛写字,印度用白桦皮和棕榈树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很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贵。我国造纸术发明、改进和传播以后,解决了上述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二.思想:哲学和宗教

1.特点:两汉时期哲学观点截然不同;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佛入道兴)。

2.董仲舒的新儒学(唯心):

(1)主张:依天行事;儒家独尊;儒学教育。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背景:适应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4)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3.王充的唯物思想(唯物):

(1)代表作:《论衡》(评论衡量之意)。

(2)思想:一“认为”三“反对”。(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反对厚葬。)

4.佛教东来:

(1)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2)东汉明帝时建造白马寺。

5.道教兴起:

时间:东汉;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经典:《太平经》;理论:阴阳五行。王充小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六岁即在家开始读书识字,因成绩优异,从书馆保送到京师太学。此间,因家贫而买不起书。常游逛洛阳书肆,翻看所卖之书,边看边记,就这样博通了百家经史。不久回到故乡,以教书来维持生活。回县后,王充当过普通的政府属员,后由于与当道不合而自免回乡。但王充并不气馁,在乡居期间,认真读书,思索着当时种种思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俗儒任意歪曲儒典,不致实诚,而闭门潜思,杜绝种种庆吊之礼,在窗户、墙壁上放满了刀笔,一有思想就记下,著成《论衡》85篇。

从先秦到西汉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改造的基本路线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1)春秋晚期的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他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西汉武帝时的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与“大一统”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总之,先秦时期受冷遇,秦朝受打击,西汉初因用“黄老无为”被抛弃,武帝重用。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17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二)史学、文学与艺术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时期史学、文学与艺术的主要成就;突出其背景与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难点:对史学、文学与艺术成就时代背景的把握。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在科技成就突出、思想大放异彩的的同时,秦汉时期我国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国家稳定繁荣、大气磅礴的气象。教学过程:三.史学: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内容: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诸侯),七十列传(除前两类之外的重要人与事的单传、合传、类传),十表(分类大事),八书(典章制度)。

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的《汉书》:记载西汉和“新莽”时期历史(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3.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

四.文学:文学的新成果

1.汉赋

(1)时间:兴起于两汉。(2)特点:讲究排比,散韵并用。

(3)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2.乐府诗

(1)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五.艺术:雕塑与绘画

1.雕塑:兵马俑、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砖瓦与瓦当。

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史记》的三大价值

(1)史学价值:它全面记述了西汉武帝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2)文学价值:它文辞优美,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跃然纸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迁雄于文”,《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文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3)社会价值:它叙述了历史兴衰,肯定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抨击了暴君酷吏,表达了作者鲜明的道德观。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关于本节内容的一些高考题

(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D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004广东历史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A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2005广东历史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D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2005上海历史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2006上海历史A组4题)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A

A.《皇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

(2007天津文综13郭沫若为张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D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2007四川文综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B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④

(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C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D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B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

难点: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

导入

李约瑟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你了解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成果吗?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一、天文学成就

(一)概况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成绩突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天文学体系。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前列。

★阅读提示★阅读本课教材时特别注意掌握我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具体成就

1.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知识链接★

战国时齐人甘德作《天文星占》,魏人石申作《天文》,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起来,叫《甘石星经》。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其中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其测绘者是魏人石申,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

2.天体测量

(1)秦汉时期,已经发明创制了浑仪。

★知识链接★

“盖天说”和“浑天说”:汉代对宇宙的构成问题主要有哪两种观点,一种是“盖天说”,认为天如盖,地如盘,天覆盖着地;一种是“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地在内,地象蛋黄一样被天包在里面。后一种说法是两汉时出现的一种新学说,比较接近真实。“浑仪”就是依照“浑天说”理论创制,验证“浑天说”理论正确性的天文仪器。

(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对浑天说得到承认起了重要作用。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量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曾成功地测定出发生于陇西的一次地震。

(3)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知识链接★

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分为两种情形,即“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周日视运动”即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现象,这实质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觉效果;“周年视运动”指的是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太阳在星座之间“穿行”的现象。天文学把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既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太阳在天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这样,相当于把一年划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时间里太阳进入一个星座。在西方,一个人出生时太阳正走到哪个星座,就说此人是这个星座的。黄道与天赤道有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4)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缺点,将环组分别架立,装置简便,而效用更广,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的特点,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郭守敬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极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

★要点点拨★天文仪器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文观测水平的高超。

3.历法

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要点点拨★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巨大的原因:

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朝迁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实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二、数学成就(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一)先秦时期计算方法的改进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最晚在春秋末年,发明了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算筹是一种10多厘米长的竹棍,在元代出现珠算法以前,一直使用这种筹算法)

(二)汉朝时期的数学著作

1.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包含有大量数学方面的内容,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2.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专著,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了正负数加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要点点拨★

《周髀算经》含有数学方面的内容,而《九章算术》则是一部数学专著。中国古代数学正是从计算入手,发现了一系列的方法,因而把数学叫做“算术”,这也是与西方数学的差异之处,西方往往注重公理的推演,根据假设的条件进行推断,而中国侧重于实用和计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三、古代农书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百姓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发展是一切农业文明演进的物质基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下列各种农书:

(一)《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

全书共10卷,92篇,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的思想。

★要点点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农业生产水平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齐民要术》等农书是对我国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达、技术先进的反映。

(二)《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37卷,13万多字。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4/5,附有306幅插图。这部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对提高生产力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书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大发明。

★要点点拨★

强调生产工具的改革,是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思想,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农政全书》

由明代徐光启编定,该书系统总结了历代农业、手工业积累的经验,并参照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博采古今农学大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全书共60卷,近6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事等12门,包罗了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技术等各种知识。徐光启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知识链接★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齐民要术》还是《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书中有关开垦、水利、荒政的内容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四、医药学成就

(一)中医学的成就

1.《黄帝内经》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阅读提示★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依据: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2.《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编著,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称为“医圣”。

3.名医华佗

东汉人,精于方药针炙,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此外,他还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发明了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进行健身)。

★知识链接★

中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不同点。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强调人的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才的统一,还强调个体与整个宇宙的和谐,中医的诊疗方法灵活多样。

(二)中药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就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190万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要点点拨★

《本草纲目》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五、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问题探究★成语“学富五车”能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情况?

1.纸出现前的书写材料及其缺陷

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铸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木简太笨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

2.纸的发明过程

①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合书写。

②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木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要点点拨★

造纸术是西汉发明的。蔡伦的重大贡献在于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的原料易得,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为纸的推广与普及创造了条件。

(二)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知识链接★

雕版印刷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改进、传播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作用是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知识链接★

活字印刷排版时用两块带框的铁板,板上铺一层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先将泥活字依据需要排在一块板上,用火烤板底,混合物遇热熔化,再取另一铁板将字压平,待混合剂凝固,就可以印刷了。另一铁板接着排字,两版交替使用。第一版完后,再加热熔化药剂,将活字取下,另行排新字。

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的,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到13世纪出现了金属活字。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要点点拨★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阅读提示★回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活板》一课的课文,了解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主要特点。

(三)火药

1.发明及应用

唐代,人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炼丹家发现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无意”地发明了火药。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当时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火蒺藜、突火枪等,威力巨大。

2.传播及影响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问题探究★火药在唐朝末年就用于战争。五代宋元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什么到清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武器却远远地落后于世界?

——解答此问题,可以参考本书第18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的有关内容。可以在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完成。

(四)指南针

1.发明及应用

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的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传播及影响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注意比较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和欧洲社会开始转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