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教案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02

《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⑵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提高读图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⑶利用模型或挂图,研究并认识汽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对热机效率和热机与环境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树立效率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学习的习惯。

⑸通过介绍热机的发明和发展,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通过介绍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强盛做出自己贡献的信心。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热机的共同特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热机效率,热机与环境,热机发展简介。在人类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热机曾经起过而且还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树立效率和环保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STS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首先介绍热机的共同特点,即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这是后面分析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然后通过一个学生活动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再简单比较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在前面了解热机原理和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利用STS栏目介绍热机发展简史,向学生渗透效率意识和环保意识,领悟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节教学重点:热机的共同特点,汽油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和过程,热机效率,热机与环境保护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是使学生树立效率和环保意识,是传统教学中比较忽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所强调的,在教学中应特别予以加强。

本节教学难点:热机工作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比较抽象,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都很复杂,教材中的图14-16、图14-17和图14-18都不很容易看懂,会在教学中形成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热机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其中包含丰富的科学史料。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有关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性。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热机,本节课可以直接引入。教师可以直接讲述:热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材图14-15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请阅读此图,想一想热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为什么说热机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个问题不是让学生从科学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高度进行分析,而是重在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并说明热机不仅仅应用在图中这三个方面,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还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然后教师最好利用多媒体或挂图展示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热机实例,并在图下或通过教师语言予以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热机的丰富多彩和广泛用途。在学生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些热机有什么相同点。这个问题虽然在本章引入时可能提出过,但那时是从燃料燃烧释放内能产生动力的角度来回答的,而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热机的共同特点: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机这部分是以汽油机为例介绍热机的工作过程。教学中不必过于追究技术细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情况。另外,通过看图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遇到阅读机器设备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图等,例如变速自行车结构图、喷墨打印机墨盒安装示意图等,因此,视图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能力。

活动研究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没有采用传统教材的讲解模式,而是设计成学生活动,意在突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钻研、琢磨和互相交流讨论,达到认识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目的。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时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挂图、投影图片、动画课件、模型和实物。汽油机结构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哪些部件是不动的,哪些部件是运动的,运动产生了什么效果。教学中以单缸汽油机为主,多缸汽油机作一简单介绍即可。对于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和组织学生汇报总结时,要注意明确每个冲程的完成过程和其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是重要的技术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对于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效率的比较,让学生单纯阅读文字效果较差,印象不深。建议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教师再予以讲解说明,甚至可以适当延伸,介绍造成各种热机效率不同的原因以及目前工业技术上如何提高热机的效率等内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深刻

相关知识

醇的性质和应用


课题15学案:醇的性质与应用(P66-71)
【认识】醇与酚:
1.羟基(—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1。
2.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称为2。
【思考问题一】知道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结构简式(2种)?乙醇的核磁共振谱图显示分子中氢原子的种数?
【思考问题二】课本P67活动与探究中:乙醇、水、乙醚分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乙醇中羟基上的氢与烷基上的氢活泼性的不同?

【思考问题三】课本P68中乙醇与氢卤酸的反应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

【思考问题四】课本P69中乙醇的脱水反应实验现象与结论分析?

一、乙醇的结构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1)、乙醇与钠反应:3

(2)、乙醇的酯化反应:
4
注意:①酯化反应本质取代反应,该反应为5反应
②浓硫酸的作用:6。
③断键规律:7。
(3)与氢卤酸的反应:
8
说明:该反应与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碱性时易于卤代烃与水的水解反应,酸性时易于醇与HX的取代。
(4)分子间脱水反应
9
结论:①醇分子间脱水得到10。
②可以是相同的醇,也可以是不相同的醇。
2.消去反应
小结:醇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11
3、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
(2)催化氧化:

12
(3)强氧化剂(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或酸性重铬酸钾氧化)
小结: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①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
②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有2个H被氧化为13;
③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有1H被氧化为14;
④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没有H不能被氧化。
三、醇类
1.醇的含义:烃分子中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醇
如:烯醇(-C=C-OH)不稳定
2.醇的分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
如:乙二醇15丙三醇(甘油)16

3.饱和一元醇的通式:17饱和二元醇的通式:18

4、化学性质:(最好用“通式”表示)
⑴与金属钠反应:19
⑵与HX反应:20
⑶燃烧:CxHyOz+(x+y/4-z/2)O2xCO2+y/2H2O
⑷催化氧化:

21
⑸消去反应:
22
例:化学式为C7H8O,分子中含有苯环和羟基,写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
解:

酚的性质和应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酚的性质和应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16学案:酚的性质和应用(P71-75)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71-75思考:什么是酚?作为酚的代表物,苯酚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性质?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12、结构简式:2或3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课本P72【实验1、2、3、4、】
1.常温下,纯净的苯酚是4色晶体;2.熔点低(40.9℃);
3.常温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温度大于5℃时,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4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5.有毒,有腐蚀性。
【特别提醒】苯酚与水形成的浊液静置分层后,上层是溶有苯酚的水层,下层是溶有水的苯酚层。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苯酚的酸性
实验5.取[实验3]中苯酚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

6
实验6.取[实验5]中苯酚钠溶液,滴入盐酸,观察现象。

7
实验7.取[实验5]中苯酚钠溶液,通入CO2,观察现象。

8
【小结】
苯酚、碳酸、盐酸、HCO3—的酸性比较:9>10>11>12
【特别提醒】:苯酚钠与水、CO2反应时,不论CO2过量与否,均生成NaHCO3而不生成Na2CO3!
【交流与讨论】乙醇和苯酚分子中都有—OH,为什么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
2.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
实验8.向苯酚中滴加浓溴水,观察现象。

13
【特别提醒】1、该反应比较灵敏。而且能够定量反应,常用于溶液中苯酚的定性和定量测定。2、实验过程中溴水要过量。
3、苯酚还能与卤素单质、硝酸、硫酸等发生取代反应
3.苯酚的显色反应:
实验9.向苯酚中滴加三氯化铁,观察现象。
小结:酚类化合物与三价铁离子显14色,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酚类化合物.

四、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处理
1.酚类化合物一般都有毒,其中以甲酚(C7H8O)的污染最严重,含酚废水可以用活性炭吸附或苯等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处理。
2.苯酚和有机溶剂的分离:如:苯酚和苯的分离
苯酚上层:苯
振荡、分液
苯下层:水层(苯酚钠溶液)静置分液
课题17学案:基团间的相互影响(P75—76)
一、酚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酚羟基的存在,有利于苯环上的取代反应,例如溴代反应。

苯的溴代:1

苯酚的溴代:2
小结:酚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作用,尤其是能使酚羟基3、4位的氢原子更活泼,更易被取代,因此酚羟基是一种5、6位定位基.

二、苯环对羟基的影响
能否与强碱反应(能反应的写方程式)溶液是否具有酸性

CH3CH2OH
小结:苯环的存在同样对羟基也有影响,它能使羟基上的氢更容易电离,从而显示出一定的弱酸性。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1.18世纪初期,瑞典化学家贝采乌利斯提出有机化学概念,有机化学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推翻“生命力论”
3.1965年我国首次在人类历史上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4.目前人工合成有机物超过3000万中。
二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
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除CO2和碳酸盐外。
2有机物的分类

【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NH4HCO3B.NH4NO3C.NH4CNOD.CH3COONH4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使用一种无机盐直接转变为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成为有机化学的里程碑。维勒使用的无机盐是()
A.(NH4)2CO3B.NH4NO3C.NH4CNOD.CH3COONH4
3.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
A.过渡元素的化合物B.第四主族的化合物
C.第六主族的化合物D.第七主族的化合物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烃类的是()
A.C6H6B.C2H4C.CH3COOHD.CH3Cl
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3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中肯定含氧
D.无法判断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
6.烃是()
A.含有碳、氢元素的有机物
B.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C.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合物
7.下面列举了一些化合物的组成或性质,以此能够说明该化合物肯定属于有机物的是()
A.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在氧气中能燃烧,且只生成二氧化碳D.熔点低,且不溶于水
8.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用从非生物体内取得的物质合成了许多有机物。下列属于最早合成的这一类物质是()
A.酒精B.尿素C.淀粉D.蛋白质
9.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
A.CaC2B.NaHCO3C.KCND.CO(NH2)2
10.大多数有机物分子里的碳原子与碳原子或碳原子与其它原子相结合的化学键是()
A.只有极性键B.只有非极性键
C.有极性键或非极性键D.有离子键
11.某含氧有机物0.5mol与1.75mol氧气混合后,可恰好完全燃烧,生成33.6LCO2(标准状况)和27g水,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1.D2.C3.B4.CD5.BD6.C7.A8.B9.D10.C
11.解:,,
设该含氧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Oz,
则:n(CxHyOz):n(O2):n(CO2):n(H2O)=0.5mol:1.75mol:1.5mol:1.5mol=2:7:6:6
有:2CxHyOz+7O2→6CO2+6H2O,根据质量守恒:得
∴该含氧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2。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二、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

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

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

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3、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

思考:暗处理目的?

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

碘蒸汽处理目的?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

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光合作用过程

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观看课件、学案光合作用过程预习提纲、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自主学习:

1.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______、叶绿体中的________和酶。

过程:水的光解;ATP的生成

能量转变:光能→__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

场所:在____________中进行。

条件:需要多种酶参与。

过程:CO2的固定;C3的还原。

能量转变:ATP中________的化学能→________________中稳定的化学能。

合作探究: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又提供了哪些物质?

2.叶绿体中ATP、ADP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4、若突然停止光照,C3和C5的含量如何变化?

五、课堂小结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