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足球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
(一)、
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
(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jAb88.coM

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
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

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3、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
2、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3、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4、北魏是在何时建立的?
5、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6、简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7、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8、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

(四)、祖冲之与圆周率
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五)、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郦道元
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
人物朝代称谓主要著作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缀术》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水经注》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七)、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王羲之,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3、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辉煌的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检测题、选择题
1、官渡之战发生在()
A、25年B、100年C、200年D、208年
2、和赤壁之战无关的人物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袁绍
3、三国时吴国军队到达夷洲是在()
A、200年B、208年C、230年D、260年
4、280年灭亡的国家是()
A吴国B、魏国C、蜀国D、西晋
5、淝水之战的影响不包括()
A、前秦通知瓦解B、北方割据混战
C、江南经济倒退D、东晋取得暂时的稳定
6、江南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包括()
A、雨量充沛B、土地肥沃C、北民南迁D、政局长期稳定
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17年B、365年C、439年D、387年
8、北魏建立后的都城是在()
A、洛阳B、平成C、长安D、北京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B、禁止与汉族通婚
C、提倡尊老、养老D、采用汉族的官制
10、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在()
A、数学方面B、天文学方面C、机械制造方面D、地理学方面
11、《齐民要术》成书于()
A、西晋B、西汉C、唐朝D、北朝
12、《水经注》记述了江河流经地区的()
①地形物产②风土人情③历史古迹④山川城镇
A、⑴②③④B、⑴②C、③④D、⑴④
13、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A、西汉B、东汉末年C、东晋D、西晋
14、《神灭论》倡导的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信仰佛教D、信仰道教
15、开凿石窟的最初目的是()
A、统治者宣传佛教B、灭佛C、显示劳动人民的智慧D、保留文化遗产

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川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1课时


新授课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3.鲜卑的兴起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

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迁都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①语言:说汉话。②姓氏:改汉姓。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

●讲授新课

投影:幻灯片“历史连接”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北朝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

师:在古代中国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同学们知道是什么特点吗?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可以回答。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师: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开始了。在这些南迁的流动大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异族的身影,他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古老民族。同学们看一看都有有哪些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

投影: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自东晋灭亡经来,南北朝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的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往频繁,一派东方大国强国的风貌。

3.鲜卑的兴起(板书)(投影:寻源)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投影:你知道吗?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投影:鲜卑的兴起“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政权,代政权存在了六十多年,后被氐族首领建立的“前秦”所灭。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久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建魏国,史称“北魏。”

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板书)

师: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

请问:

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

③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一).背景(板书)

(投影《北魏的疆域》)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黄河的关系)

投影:“拓跋宏”简介。同学们想一想: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怎样一种统治局面?(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该怎么办呢?(转移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迁都)(板书:迁都)

展示材料:投影①想一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③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

2.迁都洛阳后的积极意义

概括归纳: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城市;洛阳的人中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板书)

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摆脱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板书)

投影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板书)

投影“元”姓来源,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投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让学生以“猜一猜”的形式填空完成鲜卑姓与汉姓的改变实例)

拓跋元贺赖贺后穆陵穆

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还从哪些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投影“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师: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所谓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改革的作用(板书)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官渡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曹操率先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役?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3)说说这次战役中曹操胜利的原因。
答案:(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官渡之战。曹军以少胜多。
(3)客观方面:①袁绍骄傲轻敌;②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板块二 赤壁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 请回答:
(1)材料中“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
(2)材料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说说与此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3)请列出这次战役中弱方取胜的原因。从中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魏 蜀 吴
(2)战役:赤壁之战。成语或典故: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
(3)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结合本目知识,制作表格,归纳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4)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1)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

(2)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如图所示:
(4)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吴: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
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教材图
片分析1.官渡之战形势图: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识读图片时,要注意把握示意图中的官渡、乌巢等地点,以加深对战役进程的了解。
2.《三顾茅庐》: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曾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见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许,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三国鼎立形势图:识读地图时,找出魏、蜀、吴三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找出三国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体位置。
史料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教学反思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在这个朝代歌中,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西晋是“二晋”之一,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吧!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请观看视频《西晋的统一》。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曾希望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但西晋的统一极为短暂,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来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 西晋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tà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请回答:
(1)材料说明当时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2)简要说说西晋的建立和短暂统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灭亡;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过渡语: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板块二 八王之乱
(1)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混战在哪里展开?
(2)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3)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
(4)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
答案:(1)晋惠帝。洛阳一带。
(2)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②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3)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下去。
(4)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过渡语:西晋建立后,统治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请回答:
(1)材料表现了哪种民族交流方式?通过民族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什么?
(2)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内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
(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迁徙杂居。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
(2)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业民族在经济上历来有互补的需求,是民族交融趋势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交融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束语: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C )
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
2.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D )
A.司马懿B.司马师C.司马昭D.司马炎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
A.西晋B.东汉C.西汉D.曹魏
4.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故事有关,“乱七”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C )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是( A )
A.匈奴、羯、氐、羌、鲜卑B.匈奴、蒙古、氐、羌、鲜卑
C.匈奴、羯、氐、羌、蒙古D.匈奴、羯、氐、满、鲜卑
教材图
片分析1.西晋持刀陶俑:此俑高20厘米,195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出土。这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西晋时期继续保持着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门阀大族拥有大量部曲,即“家兵”。
2.敕勒川狩猎图:此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墓壁画摹本。该壁画色彩艳丽,内容丰富。有崇山、平川、草原、河流和树丛,还有各种动物,如鹿、虎、猴,它们在树丛中和草地上奔跑跳跃。河中有很多鱼,猎人们紧衣装束,骑马在山林平川上射猎。
3.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此图反映了西晋时我国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内迁的分布情况。依照图例在图中将内迁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标注出来,加深印象。同时,观察一下内迁少数民族的大致分布区域。
史料积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知识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一、自主探究,知识梳理
..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
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原因1、2、
目的:接受先进文化
作用:1、2、
改革:内容:1、2、3、4、5、6、
作用: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
二、合作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总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
四、当堂练习:
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羌族B氐族C羯族D鲜卑族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
A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
3、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北魏B西晋C曹魏D西汉
4、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王朝()
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
5、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字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
五、当堂反思:
收获:
困惑:
六、达标测试:
1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羯D氐
3、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汉族文化C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6、材料解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他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的历史作为?你有何感想?
(3)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