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

发表时间:2020-10-30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jAb88.COM

第5课西周的兴亡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第6课春秋争霸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第7课 战国争雄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相关推荐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讲授新课: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继续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约1.8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族
2、想一想:骨针的出土说明了什么?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骨针的出土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能力。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了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称生活年代生活地方
元谋人170万年前云南
北京人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1.8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巩固: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文化
代表距今
时间生活
地区原始
农耕原始家畜
饲养业原始
手工业房屋
式样
河姆渡
居民
半坡
居民
让学生看课本第9页“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完成填表)
生回答师归纳为:出土的约7000年的水稻说明河姆渡居民距今月7000年,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9页下面的图,让学生说出河姆渡居民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作比较,总结出河姆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也是有了很大进步。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骨耜、石斧、木铲。人们把使用磨制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代也就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时期时代。
思考课本第10页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归纳:农耕确实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出土实物证明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农耕并不能彻底解决河姆渡居民的生存问题。
学生自学半坡居民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文化
代表距今
时间生活
地区原始
农耕原始家畜
饲养业原始
手工业房屋
式样
河姆
渡居民约七千年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骨耜、石斧、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制造陶器
织布制衣干栏式
半坡
居民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磨制石器
种植粟饲养猪、狗、羊、鸡制造彩陶
刻画符号
织布制衣半地穴式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第3课中华祖先的传说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知道炎帝部落和黄帝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简述尧、舜、禹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历史传说和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做出分析、判断和解释,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正确论证的科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智慧的民族,学习中华祖先身上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懂得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要点
重点: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了解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炎帝、黄帝、尧、舜、禹都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生活在什么历史年代?他们为祖国做出过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帝和黄帝
1、相传距今年代:四五千年前
2、生活地点:黄河流域
3、部落和部落战争
黄帝←——————————————→蚩尤
涿鹿之战
发生地点:今河北涿鹿一带
4、相传炎帝和黄帝的创造发明
炎帝:制农具、种五谷、发明医药等
黄帝:建造宫室、打井、发明舟船和车辆、指南车等
思考: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1、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进部落的强大;
2、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
3、和炎帝部落结合,形成华夏族。
想一想:历史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历史传说被考古资料证明了的是可信的,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出现文字等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和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累月经年,积无数人之力,经过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叫做“禅让”?(历史上把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2、“禅让”的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荐首领的制度。
三、大禹治水
治水方法:“疏”、“堵”结合
治水效果: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巩固练习: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此诗为孙中山先生拜黄帝陵而作。结合此诗与可文内容,谈谈皇帝时代的历史状况,对此你有何认识?
炎黄时代的人们已从事农业、建造房屋、养蚕缫丝、发明医药、创制文字、制造车辆等,开创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人,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2、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智能开发)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1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具规模。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商灭夏与周灭商
1、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600年
2、暴君商纣“炮烙”之刑
 3、武王伐纣,建周时间: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
4、牧野之战 
讨论: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统治者的暴政是他们失去民心,最终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周初大分封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西周疆域十分广大,周王很难对所有的地区特别是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①分封的范围:周王对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授民授疆土”,分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定期朝觐、交纳贡税等义务。
3、分封的作用:①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②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与分封制紧密联系的是继承法。周朝的继承法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与名分的制度,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其他诸子的分封制。继承法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不变。其他诸侯的封爵也由嫡长子继承,五世而迁。继承法是维系分封制度的。表面上看,似乎就是以血统关系衡量亲疏远近,其实它的真正目的,不在分别亲疏,而在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所以,继承法是分封制的基础,它们都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支柱,继承法的实质是为巩固统治秩序服务的。
4、西周的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直接原因:犬戎的入侵
东周的开始:公元前770年
课堂小结:
朝代都城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
夏阳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桀
商亳(殷)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
周镐京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武王幽王
智能开发:周幽王点烽火戏弄诸侯的故事反映了周朝分封制的内容: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保卫王室的义务。所以当周幽王点起烽火发出被敌人入侵的信号时,邻近的诸侯必须马上赶来救驾。周幽王视军事为儿戏的做法,必然损害自己在诸侯中的威信,引起诸侯们的反感。幽王戏弄诸侯,结果却戏弄了自己。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诸侯们以为还是在戏耍他们而不再派出援兵,周幽王最终招致杀身灭国之祸。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学生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诚信是做人之本。

第2课精湛的青铜器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的形制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搜集、展示各类青铜器的外形图片来感知、归纳青铜器的分类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和资料查询及初步判断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分类标准的介绍认识青铜器的分类概况,学会分辨鼎、尊、爵等典型器物;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功能的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对合范铸造方法原理的了解和简单浇铸操作的尝试,认识我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对商、周著名青铜器的了解,认识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重点: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人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分类概况;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类型、含义、用途;鼎、尊、爵等主要礼器的典型器物型制特征和用途。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的学校应指导学生尝试使用此法进行浇铸的操作。
难点: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青铜器使用范围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与存在状况;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面,有我国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珍藏着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你知道这是哪个时代的杰作吗?青铜器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2课——《精湛的青铜器》。
讲授新课:
1、让学生看书P28页司母戊鼎的图片和书29页的四羊方尊的图片,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2、老师简介青铜器的一般制作工艺:
(一)塑模:将准备铸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
(二)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纹。然后,将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做内范,或另外制作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距离,即为浇注后铜器器壁的厚度。
(三)烘烧:将外范和内范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烘范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
(四)浇注:经常是出窑后趁热浇铸。从浇注口注入青铜液,待液体凝固后,将外、内范打破,取出所铸器皿,对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铜器便制造出来了。
3、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司母戊鼎的铸造的?
关于司母戊鼎的铸造给学生的启示是本课教学的重心所在,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
①器物本身的规模、型制所反映的有关技术和由此体现的人类智慧与协作精神。
②器物用途所反映的社会意识、观念。此鼎是用于祭祀的,以如此重器施祭,可见商人对神明和祖先的敬畏程度之高。
③器物的社会背景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阶级构成。结合当时的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仍大量使用石器的社会背景,可见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很充分,奴隶主阶级聚集最大份额的社会财富构成了青铜器文明的物质载体。
④器物的出土和流转经历所反映的当代国情、民族精神、国运兴衰。
4、青铜器的用途:
按用途可将青铜器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炊饮器、工具等。
说一说: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青铜器的使用范围虽广,但主要用于维护国家权力,原因主要有:在当时巩固国家的大事“祀”与“戎”,对青铜器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除少数手工业行业外,青铜工具的使用尚无优于石器和陶器的绝对优势;当时的劳动力补充相对青铜工具而言是十分容易和廉价的,并无使用金属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当时的国家范围尚小,有充分的扩展空间满足其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对土地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并无明显优点;青铜器的生产仍属昂贵,无更广泛使用。青铜器大多源于炊饮器不是偶然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青铜器长生于阶级社会形成过程中,其华美的外表、复杂的制作工艺、稀微的产量都使其自生产之日起,即成为社会等级名分制度的重要物质标志,时代赋予了青铜器“名贵贱,辨等列”的特殊意义,被视为“器以藏礼”的所谓名物礼器。
礼器主要用于贵族统治阶级宴饮或祭祀等各种礼仪场合,从本质上说是“寓食于礼”的具体体现,用以表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衡量等级关系的准则。其实在青铜礼器出现之前,器中藏礼的观念即已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形成并日益强化。时代愈后,器具制作愈精,器类愈齐备。
课堂巩固:
选一选
1、我国从()开始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A.原始社会晚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于
A.玩赏和日常生活B.祭祀和战争C.生产和饮食D.生产和战争
3、青铜器的成分中不包括
A.铜B.铅C.铁D.锡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分类概况,认识到我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为我国具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3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和时间;能够讲述“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故事;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主要诸侯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过程方法与能力
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以“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霸主”为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进行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征战的作用,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管仲改革”、“胡服骑射”、“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中认识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解一系列的争霸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结合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知道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争霸混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老马识途”的故事吗?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讲述?(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什么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段历史。(板书课题)
讲解新课:
一、春秋争霸
(1)齐桓公称霸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向“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的趋势,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了,于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脑地位。
同学们,假若你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从齐国的地理位置临海国、资源、人才的状况,讨论齐国发展经济的优势。)
师小结:齐桓公率先称霸的原因:那就是齐国负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你是怎样看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齐国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当时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表示认可。
(2)晋楚争霸
假若你是晋国的国君,要想使晋国能够迅速强大,成为中原霸主,该怎么办?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内陆国不利的方面。(离东周王室较近,不能太过分,西有秦国,东有卫国,南有楚国,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唯一的出路就要靠自己发展。)
当晋国发展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利益冲突,矛盾尖锐,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城濮大战。(出示《城濮大战形势图》)
看课本了解“退避三舍”等故事。
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近百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3)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的行列。(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和蒲松龄书斋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先让学生了解吴越的地理位置,再自学书中楷体字内容,然后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中学到要胸怀大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统一,是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成之为战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南、西、北、上中下)七个大国。
让学生比较“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形势图”有哪些不同?(一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目减少,春秋时期的宋、卫、吴、越等都消失了。二是春秋时期曾为霸主的晋国被韩、赵、魏取而代之。进而引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开始被诸侯所取代,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的地位又开始被卿大夫所取代,权力中心继续下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的局面,历史上叫做战国七雄。
2、著名的战役:战国时期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战役呢?出示《围魏救赵形势图》让同学们先仔细读图,之后了解“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说一说你知道的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成语?(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窃符救赵、三令五申、完璧归赵、退避三舍、朝秦暮楚、邯郸学步、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
课堂总结(争霸战争的历史作用):一方面争霸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社会的动荡,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在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3)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情况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过程;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地位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由此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生产工具从石、木到铁制农具的不断变革以及农耕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是在进步和反复、成功和失败的矛盾中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创新的意识和为实现理想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变法。
难点: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要真正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课,揭示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
学习新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
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
如何调动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劳动者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叫农民,那些开明的奴隶主就成了新兴地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主要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的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两点:第一,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第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原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便来到秦国,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
现在我们一起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民间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4、实行连坐制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学生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看书43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同学们讨论一下,商鞅为变法而死,值得吗?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资料。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课、秦的统一
-、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要求对本课教材内容整体把握,培养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所学秦始皇的主要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要点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
(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雄?(生答。《战国形势》图依次显示七雄)
(2)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师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师补充归纳)
导入新课: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称雄,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问)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国家最有条件实现统一呢?(生答:秦)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观察地图,谈发现。然后引出: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细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三、合纵与连横
阅读教材:何为纵、横?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
认真听讲,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第8课 商鞅变法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

第10课陈胜吴广起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三、张骞出使西域
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阅读找出答案)
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9页辅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
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
四、西域都护府
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
(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1、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
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
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学生阅读书74——75页的内容)
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汉与欧洲的往来
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
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请几个学生将三国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
2、曹操势力的膨胀:再读教材,归纳。三点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先请学生一起朗诵曹操诗《龟虽寿》,再请一个学生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最后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写心得与疑问。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
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
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
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
改进东汉——蔡伦
数学《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
地理《水经注》——郦道元
3、过渡:先来看“造纸”。
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
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

边看书,边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读表第一行
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

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

培养读书能力

各个击破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设问:东汉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
设问:怎样降低成本?
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环保?
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
设问:什么是负数?
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
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
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C=2πr
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旁白:介绍割圆术圆周率
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答:“降低成本,
提高产量。”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
答:“反复思考、试验”
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
我国——东亚、中亚、欧洲
有所思?
学生想办法测量:
“祖冲之”看图像。
阅读表格第4行
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

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

培养分析能力

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小结

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
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
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
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
重现表格
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

上台演评

学生总结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
感情升华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
燃起学生的热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

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拓展思路
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听、讲,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讲、听

阅读、讨论、发言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阅读、理解、思考、发言。
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
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阅读教材。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小结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