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1课史学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第21课史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21课史学》,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1课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史学的起源、传统历史著作的编撰体例;知道希罗多德、司马光以及布罗代尔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了解《历史》、《资治通鉴》、年鉴学派史学研究的概况与各自的特点。
2.通过考察三位史学家的治史历程片断,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编撰、研究历史的特点,进而感受其治史精神与态度。通过比较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在研究领域、方法、基本理念上的不同,认识新史学,特别是年鉴派史学的历史贡献。
3.师生共同探讨史学的起源、三位史学家与他们的著作及史学流派,感受人类保存、编撰、研究历史的目的:记录人类的文明、智慧、教训与经验,照亮人类走过的印迹,指点人类前行的方向;同时,通过了解史学家们编撰历史的艰难历程,感悟其中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求真的态度以及伟大的智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希罗多德、司马光的治史精神。
难点: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特点差别。
说明:
1.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之父”,所撰《历史》一书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涉及希腊以外的历史,书中种族偏见较少,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该书叙事生动形象,写人栩栩如生,文章流畅可颂而有韵致,且开创历史叙述体这一叙史体例;司马光与助手们历时19年严谨而章法分明的修撰《资治通鉴》,这种严谨的修撰精神难能可贵,《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历史上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司马光撰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传统,故为本课重点。
2.从剖析新史学的代表——年鉴学派入手,通过布罗代尔的三个时段论的讲授,比较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特点的差别及其社会背景,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它依靠人的记忆、文字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传承后代。引起学生思考:最早的历史是如何世代相传的?(联系文明产生前的社会生产实际)
(1)口耳相传。

这些内容往往是一些给当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现象,往往出现在以后的神话故事中,比如自然灾害。(见材料一)
(2)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口耳相传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原因是叙述者的表达能力、听众的记忆和复述能力都会影响传播的效率。古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遇到他们认为对于本部落、本民族、本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会依靠一些简单的辅助手段进行记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史料可以说明:如《庄子》中说:“民结绳而用之。”《周易正义》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刻木记事历史上有很生动的记载。(见材料二)
(3)绘画记事。
与口耳相传相比,绘画记事更进步了,严格地说,符号与图画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符号尽管形式简单,却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图画可以相当复杂,却很直观。国内外许多考古都发现了先民用天然的矿物或植物性颜料画在岩石上的壁画。这些壁画传递了某种信息,包括打猎以及宗教等方面。
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应该提请学生注意结绳、刻木、绘画记事都是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寻求用符号记载历史的尝试。
2.讲授传统史学编撰体例及其个案。
(1)历史的概念。
文字出现后,人类开始使用这种成熟的符号记载过去的事情,研究人类过往的物质、精神文明,“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纪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以上列出概念,让学生明晰:不是过去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历史记载的对象,而是经过史学家筛选的信息才成为历史记载的对象,另外历史学不仅研究如何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还包括对人类过往经历的研究与反思。
(2)传统史学的编撰体例。
提问:人类记录历史的形式有哪些呢?
古代世界各国的史书,大体采用三种体例,即:以年代为中心的历史编年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
(3)讲授西方传统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与《历史》。
结合课本简单介绍希罗多德的生平。教师与学生一同讲述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过程。
希罗多德广泛搜集了官藏的档案文献、雄辩家滔滔不绝的演说词、世间广为流传的“贤者名言”以及神托所的宗教文献等。可以突出讲述其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情况。对此,可以同司马迁写《史记》遍访秦时故人相比照。
引发学生思考希罗多德亲身采访、实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希罗多德研究历史的闪光点何在?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验证了某些事实的可靠性,这种探究的精神,为不少希腊罗马史家所效法,为日后许多严肃的西方史家所继承。另外,希罗多德也很注意对史料进行鉴别和批判,如课本中所写他对“涅乌里司人会变狼”传闻的批判。(另有事例见材料三)可以提问学生,这又说明了什么?体现了希罗多德对读者的负责精神,更说明他是一位态度严肃的学者。有时间还可以说说《历史》一书涉及东西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说明希罗多德有“世界史”的眼光。
(4)讲授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与编年体史书的辉煌成就:《资治通鉴》。
结合课本简单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并介绍《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编年体史著的巅峰,让学生关注整个编撰过程。
可见司马光与他的助手工作有条不紊,治史很有毅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求真的精神,严谨的态度。
让学生关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作用,可与中国传统史书的作用联系起来思考。
资治之用。用司马光的话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也说明了司马光选取材料的标准:“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样一来,固然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却也使中国历史的泛政治化倾向更为严重,此后,所有的史书都是以“资治”为中心,只能根据政治统治的实际需要来取舍史料、解释史料,按照统治者所认可的价值评判来撰写历史,历史的唯一作用就是为统治者总结经验、提供教训,历史学家从此成为专制王权的附庸。
(5)小结传统史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政治、军事、外交、英雄人物;研究方法:史料考证、重在叙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不多。
3.讲授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新史学。重在剖析三个时段的理论。
(1)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重在讲授三个时段的理论。
教师应该浅显地解释三个时段的理论,并指出年鉴学派开拓了历史研究新的广阔领域以及运用史料资源的大幅度拓展。
可以通过布罗代尔某本著作的行文结构来讲,如将布罗代尔著作的目录作为材料,很能够说明问题,比如《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的目录清晰地显示着布罗代尔三个时段理论的写史风格。
(2)分析新史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注重各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重在解读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学科交叉、综合普遍存在。
与传统史学特点可以连成一个表格,在本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特点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3)结语。随着历史本身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学本身的功用的看法也在不断地改变,但是人们记载、研究历史的传统不会丧失,因为人类的记忆并不属于过去,而是关乎未来。
以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话结束本课:“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交流。”
[资料附录]
材料一:由于先民几乎都受到过洪水的威胁,所以在不少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大洪水的故事流传下来。公元前1990年左右在西亚的闪族人中形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着一对老夫妇在上帝决定发洪水毁灭整个人类前躲入一艘方舟中幸免于难;中国的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P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一〇《蛮俗门》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作者在精江府灵川县(今广西灵川县)做官时,有瑶人手持木契来告状。木契刻一道大的刻痕,其下有数十道小的刻痕,又刻一箭头,上有火烧痕迹,并钻了十多个小孔,穿上稻草打结。周去非不解其意,请人翻译才明白,大小的刻痕指仇人及其带领的部下,箭头表示仇人用箭射我,火烧痕迹是表示十万火急,十多个小孔并穿上稻草指希望仇人赔偿十余头牛。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P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当时又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说波斯大王薛西斯乘船归国,海上遇到狂风暴雨,全船人危在旦夕,此时掌舵的腓尼基人说唯一得救的办法是把一部分人扔到大海里去。薛西斯这是要波斯人表示对他的爱戴,于是有许多波斯显贵纷纷投海自尽,以表示对国王的忠心。后来船到码头,波斯大王下令赏赐舵手一顶金冠,因为是他救了国王的身家性命,但由于他是许多波斯人丧身,因而又下令将他斩首。对此,希罗多德说,在这样紧急的关头,国王只会叫波斯人下到船舱,并把那些相等数量的腓尼基浆手投入海里,而不会与之相反。
——张广智、陈新《西方史学史》,P1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板书设计]
传统史学新史学
史学家中国:司马迁、司马光
西方:希罗多德西方:布罗代尔(年鉴学派)
代表作(或主要理论)《史记》(司马迁)
《资治通鉴》(司马光)
《历史》(希罗多德)布罗代尔:“历史时段论”
研究对象政治、军事、外交、英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地研究历史
研究方法史料考证、重在叙史注重各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重在解读历史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不多多学科交叉、综合普遍存在
历史编年体
传统史学著作主要编写体例历史传记体(纪传体)
历史叙述体(纪事本末体)
[训练设计]
材料一: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虽然历史科学已经提出更高的问题,但这种叙事史永远不会被废弃,永远不会死亡,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能够满足永远存在的需要。
——汤普逊《历史著作史》P30,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材料二: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相信这些事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希罗多德《历史》P525,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问题:
1.为什么说“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
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而其所著《历史》一书承袭了此前爱奥尼亚散文纪事家的传统,在体例、内容上自成一格,表明古希腊乃至西方历史学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历史》一书系“历史叙述体”,因此汤普逊说“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
2.为什么希罗多德要把不一定相信是真实的事件写在著作中呢?
希罗多德对历史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之所以记录下自己表示怀疑的史事,是为了给后人证实、研究提供珍贵的史料,这种批判求真的精神赋予史学庄严高贵的品质,使后世治史者仰慕不已。
[课件]
见附件。

相关推荐

第一单元第2课历史学什么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一单元第2课历史学什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

第2课历史学什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一门特殊学问的具体表现

理解中国历史学的悠久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学和人生修养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观。感悟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学编纂学等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列表比较

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中国史学历史赋予历史教育几个突出特点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问题探究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难点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

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

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

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

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

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4)口传材料。这类历史资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准确。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对使用材料的考订,成为历史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差异很大。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古代史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的伪书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及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以及它的各个方面前后上下的变化的面貌,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种制度的演变,靠断代研究不行,必须打破断代局限,进行上下比较研究。各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因而表现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横向研究,当前多是国内诸地区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可以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这种研究中,可以借鉴他国、他地区之间的有益的经验、教训。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教材首先肯定了历史学具有教育功能。然后从“历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层次性;历史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超职业性”等方面分析中国史学赋予历史教育的突出特点。

史学功能的发挥,着力于用历史知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给予休闲的读物,令人身心愉悦;以人物、故事的典型形象使读者主动思索做人的道理,讲求人生修养、志向与情操。

当今史学的社会功能已经呈现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括传统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功能,这构成了史学社会功能的最基础层次;历史知识的教育功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史学所获得的新的应用功能或预测的功能,则属于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及其特点,教师可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然后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说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列举史实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历史学是什么”。教师把自己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和归纳教材中历史学的特点,理解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和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一目的教学。教师用电脑制作的课件,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推荐一些有关历史学的书籍、文章、刊物、网址等,如:《二十五史新编》(胡礼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赵以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中国历史文献学》(曾贻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梁启超,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2000年12月);《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于沛,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瞿林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西方史学史》(杨豫,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中学历史教学网:http://lsjx.wo.to;历史频道:http:///subject/history;历史与理论:http://www.historyandtheory.org;史学史研究(清华同方):http://sysj.chinajournal.net.cn等。使学生理解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概念和内容,从而对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然后投影梁启超的名言:“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梁启超《新史学》)然后联系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实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如设计这样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你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举例回答。(2)学历史有用吗?请用你自己的话,谈谈你学习历史知识的看法(实话实说)。(3)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点”,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点,你有转折点吗?在你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知识起了什么作用?请举例回答。(4)我们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迄今为止,在你所学过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件)史实或哪些(个)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学习或其他方面最有启发?你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来?(5)俗话说“儿不嫌母丑”,请你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把“儿不嫌母丑”这句话改为“儿不让母丑”,这一字的改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请你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谈谈这一字改动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思考与探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2.教学案例

关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一目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的形式来完成。由老师确定辩题,如“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再由同学们自己组成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由正方与反方组成。双方观点是,正方:科教兴国史学可以大有作为;反方: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定出比赛规则,进行认真准备,分头查找资料,体会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信息素养,学习获取、解读有关史学在科教兴国中作用的历史信息,并能处理、提取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探讨、论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培养理解与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赛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特点。发展观察、感受、参与社会公众生活与交往、沟通能力,学习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和规则,尊重科学合理的规则与权利,加强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提高辩论和评判能力。

辩论赛应鼓励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全体同学参与性,形成平等、自由、互动的交流与探讨问题的浓厚气氛。根据各参赛组表现和评分内容,可设置多项奖项,如合作奖、辩论技能奖、最佳辩手、创意奖、信息素养奖、提问奖等。赛后,每位同学都应对本次活动写点评、体会和小结,评价、小结应注意将辩论内容与团队精神相结合,注意科学性、兴趣性、情感性、思辨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还可将各参赛组搜集的资料、辩论提纲、辩论内容稿件、评语、体会等汇编成专题专刊或专题板报壁报;同学们也可据此写出专题小论文,并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修改,然后共同汇编成册。

四、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历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对象。

思路引领:历史学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对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的理解。

答案提示: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它与其他学问最大的区别是以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实际而不是以现实为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主要表现在:它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可重复性;它研究的对象的运动性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性;它研究的对象所包含内容无限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容纳内容的有限性;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研究者反映客观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

2.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

解题关键:历史学研究的观点、资料和方法。

思路引领: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等方面去思考。

答案提示: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史学方法即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历史编纂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历史观上的不同,你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2.阅读与思考

要求学生阅读历史学家白寿彝谈历史教育的一段话,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并整理成文。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资料收集
问题探究
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图片或视频。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注:“知识与能力”一栏,具体分成几个层次,要依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表述,但不能照搬课标的原话)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宋休小四着重)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
(2)设立特区的原因及国家政策
(3)经济特区的概念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的历程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二、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
3、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

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
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楷休五)
1、经济特区的设立(凡是图片,不一定必须附在教学设计里,但必须提供详细出处,以下同)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问: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课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2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3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播放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问:视频中反映的对外开放步骤有几步?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浦东
原因:(课本上,略)
经济特区实行“请进来”“引进来”策略。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宋休小四着重)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可把上个问题穿插在演示中)
提出时间
设置经济特区主要地区
特征和国家政策
意义
开放沿海城市开放上海浦东
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开放内陆城市
开放边境城市和口岸
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宋休五着重)
2、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导入下一标题)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吸引外资,向外国逐步开放我们的市场,但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二、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宋休小四着重)
设计思路:对“走出去”战略,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领会“请进来”,然后用图表适当介绍我国目前“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现状,学生搜集资料展示、介绍部分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概况。
2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从最开始进口消费品到后来引进设备、技术,再到引进资金、人才、管理乃至引进全套的外国企业等等。通过以“引进来”为主的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从而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中国还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应当说,“引进来”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
(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展示)
用柱状图和曲线图便于学生形象地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在课堂展示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导入下一标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加入世贸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入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同时,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设计思路:通过图片或视频,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分析原因,探究中国加入世贸的机遇和挑战。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1、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前身建立原则
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关税和贸易
(1948年1月1日)(1995年1月1日)准则的多国国际协定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
结合学生和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议,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展示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成为它的一员的史实。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3、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小结:
战略“引进来”“走出去”
实践创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入世贸组织”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初步形
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地入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走出
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去”的必要性,同时,入世也为中国企业
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从而加快了“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工业化的进程。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履行对外承诺,这可能给中国的一些产业带来挑战和压力。但是,我们有改革开放20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一定的承受能力,我们有信心迎接这个挑战,并通过改革,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应把握GDP增长的表现、原因与意义;把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原因、意义;把握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时尚。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经济腾飞

1.从GDP看沧桑巨变

(1)概况:

①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GDP平均年增长。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

②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位。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3.2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位(第一美国:13.98万亿美元;第二日本:5.29万亿美元)。

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含义:城镇化又称,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转向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

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阶段。

③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走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特征:

①进程快,城镇化的道路多样。

②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雏形。

③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社会巨变

1.互联网时代

(1)原因:

①的到来;

②的大力支持;

③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2)概况:上网用户不断增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3)影响:

①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②改变着中国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了人们的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时尚中国

(1)思想观念上: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的变化:

①穿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讲究,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看时装表演,买时尚服装,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②家居: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并由此引发了“”;追求宽敞舒适的住宅。

③语言: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创语、外来语、流行语等生动地体现了的更新。

④饮食: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

⑤出行: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

1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重大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传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二次

1912年

1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措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2.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谈谈你的观点。

(1)优势:①资源优势:内容丰富,集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经济优势:用途广泛,费用低廉。③互动优势:高效互动,双向传授。④时效优势:可以更便捷、更主动、更及时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不足:①缺乏严谨性。②缺乏深刻性。③缺乏权威感。

(3)观点一:利大于弊: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便可以遨游天下的机会,青少年不仅可以查阅资料,听老师讲课,还可以进行互动式学习,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搞些小制作,提高能力。

(4)观点二:弊大于利。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青少年自制力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例如长时间上网,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视力及身体的正常发育;不良的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非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技术实力和休闲娱乐,相反却大大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十四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请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其主要表现,并谈谈其对我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①相关资料:可以是各类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与当前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着打扮、历史影视、以及爷爷奶奶、父母亲的回忆等等。

②表现: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上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到2004年,我国综合国力已经上升到全球排名的第七位。

③影响:为实现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1.(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例2.(08全国卷Ⅱ,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B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根据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最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例3.(08北京卷,1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解析:C。A项中分别为1960年,“八字方针”的内容和1981年叶剑英提出。B项分别是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中提出,“改革开放是1978年提出。C项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和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D项是1962年雷锋牺牲后毛泽东于1963年为雷锋的题词和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例4.(08天津卷,20)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析:B 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做后盾的,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A是直接原因,B是主要原因。

一、单选题:

1.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②新文化运动③新中国的成立④改革开放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2.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①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3.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②青少年上网成瘾③互联网欺诈贸易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4.现在城乡广大民人对吃饭的要求是

A.吃饱即可B.大鱼大肉天天有C.科学合理D.无所谓

5.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变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D.公民素质的变化

6.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7.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体现在①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③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④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8.我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在

A.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B.1992年十四大 

C.2002年 十六大D.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9.(2007四川文综)图5所示票证曾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0.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11.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B.第六、第一C.第十、第四D.第四、第一

128.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13.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①长三角城市群②珠三角城市群③大厦门城市群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4.下列哪组事物或者现象可以表明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A.身份证户口银行帐户个体户B.移动电话豪华住宅私人轿车

C.肉票棉花票粮票人民公社D.居委会菜篮子工程互联网再就业工程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二、非选择题

1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

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95年开始我国粮食

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

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

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4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三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口减少到2300多万人。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1)材料一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4分)

(3)“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英国卫报学者为什么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一观点?(4分)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BCACACDC11-15.DDBCD

二、非选择题:

16.

(1)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4分)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2分)

(2)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4分)

(3)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

17.

(1)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分)

(2)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3)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分)

(4)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中国逐步融入世界,2001年加人WTO。④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4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加上每一目时间的安排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设问: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学案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帜民主科学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

 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思想

革命

提倡______与_____

反对____与___

提倡_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文学

革命

提倡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教师: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同步检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

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B.《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

C.《新青年》歌颂了十月革命D.《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3.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

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C.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烈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4.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A.民主与自由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D.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当时文学革命的内容包括

①提倡白话文②文学要为工农服务

③使用简化字④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6.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祟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反孔教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民主政治

B.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是封建的儒家思想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的道路

8.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

A.鲁迅的《药》B.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

C.鲁迅的《狂人日记》D.鲁迅的《呐喊》

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等思想文化的新潮流。下列现象反映了文化平民化趋势的有

①诗体解放运动②打倒孔家店③京剧的市民化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

答案ABBDCD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