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札记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札记。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杂交水稻之父》教学札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我问孩子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袁隆平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了一些我极为满意的答案,他说:我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下定决心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的,到了第六小节,我们就看到了袁隆平在1970年,才刚刚发现一颗种子,中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要想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你能有几个十年呢?更何况在这十年当中,袁隆平可是一直在找寻适合栽培的种子啊,他一定吃尽了千辛万苦!

另外一个孩子估计是受到了他的启发,说道:我也是联系课文的前面来理解的,在文章的第二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以前一直是待在湖南安江农校做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十年后,他却是在海南的三亚发现了适合的种子,这两个地方相隔的有多远呀,这说明了袁隆平在这十年里,说不定是跑遍了祖国的很多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至宝,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这两个孩子的答案我特别欣赏,因为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他们真棒!

小编推荐

《杂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三


教学目标

自学课文,了解袁隆平敢于创新,经过细致、艰苦的科学研究,历经失败和磨难,终于取得大面积栽种水稻的成功的历程,学习其身上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作业设计、安排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概况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住全文,指导读懂

1、分清课文层次

学习第二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阅读第二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2、袁隆平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阅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

想像当时的情景,如何艰苦,如何细致等,指导朗读。

3、默读第六自然段。

找出这部分内容里的几个有关数字,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袁隆平经受的无数次失败

4、自读七、八自然段。

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3、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后感: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块要大,让学生谈课文中最深的感受,不必逐字逐句去理解,学生愿意谈哪一方成就谈哪一方面。可以结合朗读、想象说话、算算帐等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杂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二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杂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阅读课文,学会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可是,另外一个奇迹却少有人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这伟大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完全依靠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认真奉献、执著追求。为此,国家重奖了他。他是怎么获得如此殊荣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你们课前搜集了袁隆平爷爷的相关资料,现在分小组交流。说说通过这些资料,你对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给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

三、自由读文,运用抓住中心句阅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体现文章的思想?请用笔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

教师出示主要问题:袁隆平为什么学农?杂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为什么说袁隆平还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文章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找出来做上记号。(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和中心句进行交流,感受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使文章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3.结合阅读感受和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师就给以鼓励。对于说得特别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4你们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教师提示学生,小标题要能反映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尽量简洁明了。

(2)学生自己练习。

在学生练习加小标题的时候,他们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一次一次比较,在反复的练习和比较中逐渐懂得加小标题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让有困难的学生以缩句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创设情境,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录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爷爷的伟大和可亲可敬。

播放袁爷爷领奖的现场录像,展示当时新闻和媒体对袁爷爷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让学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发他们为科学献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随后话锋一转:有人说袁隆平不过是种出了几株水稻,不配受到这么高的赞誉,对此你怎么看?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有意让学生联系我国60年代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袁隆平培植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的伟大。

6.回顾全文,指导朗读。

袁隆平爷爷多么伟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着对他深深的敬仰与钦佩,请大家把这种感情融入朗读中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练习

学了本文,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

五、回顾全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附: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大科学家

追求农业高产

改良水稻品种

可亲可敬的长者

爱好广泛

语文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标题的理解:

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níngjīngbóyǎnzhǔzhì

凝重紫荆停泊掩映世人瞩目旗帜

四、研讨课文: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明确:(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5、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明确: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6、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明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五、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杂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杂交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给了袁隆平崇高的荣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期间有来自于同行的怀疑,有来自于实验失败的苦痛,更有来自于社会的打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是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进行他的科学实验,表现出一位科学家超人的素质和崇尚科学的品质。本则新闻正是集中表现了袁隆平的这种精神和品质。

二、课前热身: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xiānzhàoruǐfánzhíjìngshǐ

籼型笼罩雄蕊繁殖大相径庭矢志不移

bōjiǎojiéyāngjiě

坛坛钵钵搅拌劫后余生秧苗兵不解甲

2、重点词语解释: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三、研讨课文: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明确: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物种学的,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感到很惭愧,很自责。表现了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杂交水稻最重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明确: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3、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4、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提示:作者在这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

5、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

明确: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6、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生动有力地解释和深化主题。

四、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著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著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

五、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2、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掩映()瞩目()展拓()

冉冉升起()凝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5、本文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请写出文中表明时间和事件的标志性语言。

A、B、

C、D、

6、这篇课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则特写,文中许多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富有深意,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l)课文中“最后”一词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认真找出来,并体会每一句中“最后”的含义。

(2)课文中有两处打双引号的词,分别是“日落余音”和“日落仪式”,它们分别用来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词,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概念外,还有什么用意呢?与课文中其他用双引号的地方相比较,学习双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哪种用得最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课文的题目中“不列颠尼亚”是船的名字,作者仅仅是对一艘船告别吗?体会这种写法。

7、填空。

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里作者运用的是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

8、课文的语言庄重而含蓄,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深刻的含义。

“从海上来”是指:;

“从海上去”是指:。

二、强化阅读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9、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10、“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涵义。

【试题答案】

一、

1、略

2、(1)序(2)杆(3)治、即(4)幕

3、香港平稳过渡。

4、D

5、A——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B——晚上6时15分: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C——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D——7月1日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6、(1)略

(2)分别用来形容降下港督旗帜时的号角声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英国历史上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这里用“日落”一词,含蓄地点明了英国对香港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3)(4)略

7、对比,饱含对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的欣喜。

8、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

9、英国将结束对香港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10、香港被英国统治的历史将结束,一切将成为历史,就像港督府一样成为历史遗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步练习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所给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横渡(hèng)累计(lěi)秧苗(yāng)

B.鉴定(qiān)丰硕(shuò)笼罩(zhào)

C.披挂(pī)曲折(qū)邀请(yāo)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扁远锻练大相径廷

B.繁值遗传矢志不移

C.雄蕊搅拌收效甚微

三、选词填空

1.与会人员对袁隆平()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A.精彩B.精湛C.优美D.严谨

2.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A.迅猛B.迅速C.凶猛

四、根据语言环境解释加粗字

1.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

劫后余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不解甲,袁隆平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

兵不解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成绩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

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练习

(一)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过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乱()。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了什么,把衣服一(),“扑通”一声()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1.当他的实验受到打击后,他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原文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3.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表现了袁隆平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热爱生命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1.结合语境解释“稍纵即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用直线在原文中标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选段,你认为作者有哪些生活态度?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摘抄至少两句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活动

1.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课外练笔:将自己近日从广播、电视中听到或看到的新闻记录下来,从中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经过概括与提炼,写成“一句话新闻”,并在班级或小组举行的交流会上交流。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

二、C

三、1.A2.A

四、1.灾难,浩劫。

2.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解开。

3.自豪。

五、

(一)1.发疯似的寻找秧苗,执著地进行实验。

2.奔,走,发现,脱,跳

3.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对实验的痴迷,对秧苗的关爱。

4.对科学实验的疯狂迷恋,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

(二)1.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

2.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3.乐观、珍惜时间、关心生活

4.略。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标题的理解:

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níngjīngbóyǎnzhǔzhì

凝重紫荆停泊掩映世人瞩目旗帜

四、研讨课文: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明确:(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5、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明确: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6、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明确:“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五、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杂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杂交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给了袁隆平崇高的荣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期间有来自于同行的怀疑,有来自于实验失败的苦痛,更有来自于社会的打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是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进行他的科学实验,表现出一位科学家超人的素质和崇尚科学的品质。本则新闻正是集中表现了袁隆平的这种精神和品质。

二、课前热身: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xiānzhàoruǐfánzhíjìngshǐ

籼型笼罩雄蕊繁殖大相径庭矢志不移

bōjiǎojiéyāngjiě

坛坛钵钵搅拌劫后余生秧苗兵不解甲

2、重点词语解释: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三、研讨课文: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明确: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物种学的,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感到很惭愧,很自责。表现了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育杂交水稻最重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明确: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袁隆平提出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3、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4、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提示:作者在这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

5、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

明确: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6、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生动有力地解释和深化主题。

四、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著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著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

五、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1、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2、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掩映()瞩目()展拓()

冉冉升起()凝重()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5、本文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请写出文中表明时间和事件的标志性语言。

A、B、

C、D、

6、这篇课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则特写,文中许多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富有深意,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l)课文中“最后”一词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认真找出来,并体会每一句中“最后”的含义。

(2)课文中有两处打双引号的词,分别是“日落余音”和“日落仪式”,它们分别用来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词,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概念外,还有什么用意呢?与课文中其他用双引号的地方相比较,学习双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哪种用得最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课文的题目中“不列颠尼亚”是船的名字,作者仅仅是对一艘船告别吗?体会这种写法。

7、填空。

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里作者运用的是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作用是:。

8、课文的语言庄重而含蓄,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深刻的含义。

“从海上来”是指:;

“从海上去”是指:。

二、强化阅读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9、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10、“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涵义。

【试题答案】

一、

1、略

2、(1)序(2)杆(3)治、即(4)幕

3、香港平稳过渡。

4、D

5、A——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B——晚上6时15分: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C——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D——7月1日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6、(1)略

(2)分别用来形容降下港督旗帜时的号角声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英国历史上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这里用“日落”一词,含蓄地点明了英国对香港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3)(4)略

7、对比,饱含对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的欣喜。

8、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

9、英国将结束对香港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10、香港被英国统治的历史将结束,一切将成为历史,就像港督府一样成为历史遗迹。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初二语文同步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A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籼()黔()钵()鉴()于

2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本:参与杂交的亲本之一。在动植物中是雄性个体或产生雄性生殖细胞的个体。

B大相径庭:比喻相差的太远。径:路,庭:房子

C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

D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3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

B1926年,英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

C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D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4简要总结一下,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在科研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试分析一下原因。

6结合附文,说说袁隆平的梦有什么含义?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人物通讯的节选,回答问题:

在世界肾病学领域争金夺银

——记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红

她,创造了三次中国第一:第一次走上国际肾脏病讲坛、第一次在《国际肾脏病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

她,攻克了两道困扰国际医学界的难题:首次攻克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的发病机理;首次找出免疫球蛋白A肾病与紫瘢性肾炎的关系;

她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最近,江泽民主席又亲笔签署通令为她记一等功。

她,就是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红。

“我们是中国的国家队,就是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

1996年10月,第七届国际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研讨会在新加坡召开。当大会执行主席宣布中国肾脏病专家刘志红作报告时,与会的各国专家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走上这个高水平的国际肾脏病学讲坛。

当刘志红阐明了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的发病机理时,听众的热烈掌声响彻大厅。他们没有料到这道困扰国际医学界20多年的难题竟然被这位年轻的中国女性破解了。也是在这一年,她的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学术杂志《国际肾脏病杂志》上,这是第一篇来自中国的学术论著。此后,刘志红在该杂志上又连续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论文。

此时此刻,刘志红忘不了她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任黎磊石。“我们是中国的国家队,就是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正是导师的这些话激励着刘志红朝世界肾脏病学研究的高峰不停地攀登。

1998年11月,刘志红应邀在第31届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美国肾脏病年会是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讲坛之一,刘志红所要阐发的免疫球蛋白A肾病与紫瘢性肾炎的关系是近20年来肾脏病界争论不休的课题,难题在这个坚韧的中国女性面前又一次破解了。她的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当年这一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从那以后,连续3年她都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在那里作学术报告。

7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是谁?

8她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9标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维度C探究应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想一想,人物通讯的写法与小说有什么不同,找几篇人物通讯,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看看它的独特之处在哪。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中国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对“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基于这一成果,中国在1999年宣布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袁隆平身兼多职,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70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

1976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虽年届70,袁隆平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看书、听音乐和拉小提琴。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迎接一个学期的到来。期间,考生可以适当放松,同时也要静下心来做好下学期的规划。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

1 给加点的词注音: 籼()    黔()        钵()           鉴()于

2 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本:参与杂交的亲本之一。在动植物中是雄性个体或产生雄性生殖细胞的个体。

B大相径庭:比喻相差的太远。径:路,庭:房子

C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

D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3 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

B1926年,英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

C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D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4 简要总结一下,用课文中的数字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

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在科研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试分析一下原因。

6 结合附文,说说袁隆平的梦有什么含义?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步练习


内容预览:

语文版八上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堂训练(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我最棒!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的字吗?

籼米()雄蕊()丰硕()颁发()秧苗()衣钵()

2.你能补全下列词语吗?

夜不能()()后余生大相()庭

()成名就披挂上()()志不移

3.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①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②。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③的表现。

A.①飘落②荡漾③融洽

B.①飘飞②游荡③融会

C.①飘扬②浪荡③融化

D.①飘荡②荡漾③融通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10级四班班长陈娜学习好,工作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B.进入九年级以来,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诣的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停留的时间也算长的了,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D.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5.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用_______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_______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____________的精神。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②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

③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

④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

⑤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

A.③⑤②④①B.①②④③⑤C.③②⑤①④D.①③⑤②④

8.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恰当的一项是()

我快乐,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______,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长忙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9.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写部分不得超10个字。(任选两句作答)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难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挫折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分析,我能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节选)

①听了向富财的话,袁隆平的心情很沉重。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③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它的科学实验。

④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起,他转向了研究水稻。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九十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10.袁隆平听了农民向福财的一番话,心情为什么就沉重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段中的问句有什么作用?袁隆平为什么会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袁隆平为什么会转向了水稻研究?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动手写作,我可以!

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模仿课文写一篇文章,报道你身边的优秀人物。

请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1.xiānruǐshubānyāngbō

2.寐劫径功阵矢

3.A

4.C

5.人物通迅、事实、杂交、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6.C7.A8.D

9.奋斗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斗的那双桨。勤劳说: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黄牛。困难说:人生就是那在暗礁中行进的船。挫折说: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山路。

10这是因为袁隆平觉得自己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而是人们还在挨饿,所以内心充满歉疚。

11.文句表现了袁隆平的深深思考,从表现手法上能引起读者注意。不安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12.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

《颐和园》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札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村居》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记得语文课标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今天,我教学了《村居》一诗,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了课文,同桌互学了生字之后,就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近几天说道要去放风筝,学生兴趣浓厚,毕竟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检阅》教学札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检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觉得课文写得好并口若悬河激动不已,学生却一脸茫然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师理解了文本但没有想方设法将学生带进文本。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再造情景、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能有效的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并深入理解。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中有一些很感人的课文:《检阅》、《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妈妈的帐单》等,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理解,学生很难被感动并受到深刻的教育,必须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去感悟。

我在教学《检阅》时,首先让学生明白检阅的意义和要求,然后让他们谈谈如果自己参加这样的仪式会有怎样的感觉,孩子们畅所欲言,大家都表示会很紧张甚至会因为训练辛苦而放弃参加。接着,我带领他们读课文,请他们发表意见:如果你是俱乐部的一员,你会赞成哪种对待博莱克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仿佛不是课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倒变成他们在讨论了。在七嘴八舌中,孩子们对文中人物的感情理解了,对文中人物的行为非常佩服。理解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他们抢着说:博莱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博莱克练得都忘了吃饭;博莱克练得受了伤,但他仍然坚持练习;他一定想着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走进了文字的背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师便不需要再作什么分析了。

我认为,饱含情感的文章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老师只需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不需要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了。

《《杂交水稻之父》教学札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