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

高中老人与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准备:师:课件、图片、挂图生:剪刀、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出示大连星海湾新旧图片。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大连哪一个旅游景点呢?

生:星海广场。

师:新旧对比这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海湾由人工填成了陆地。

师: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呢?出示材料(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煤矿、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生动物化石)

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也存在海陆变化。

师:确实海陆是变迁的。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生:(观察、分析、讨论)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坚强意志品格。

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

大陆漂移假说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生:分组讨论。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1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讨论。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三、板块的运动

1.两大地震带: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师:出示世界地图,分别演示有关日本的地震、印度尼西亚的火山、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智利的火山文字或图片资料。

师:我们刚才领略了几个国家著名的火山地震情况,这些国家分布在哪儿?

生:太平洋沿岸。

师:依次演示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维苏维火山、庞培城,阿富汗及印度的地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师:这几个国家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

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为什么地震、火山多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2.六大板块

师:出示六大板块图。

生:它们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师:哪些板块交界处?

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生: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非洲板块。

师:为什么在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师:做个小实验,四人一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块薄泡沫板,挤压底部,发现什么现象?受到什么启示?

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讨论。

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

生:四人做实验,讨论启示。

生:①板块内部结实,板块交界处不结实,不稳定。②火山、地震集中于板块交界处。

师:火山、地震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生:①山崩地裂;②房屋倒塌;③桥梁断裂:④形成湖泊、温泉,旅游,疗养。

师:人们可上天揽月,遨游太空,却不能人地三尺,研究究竟,那么,如何预报地震、火山?

生:民间总结的震前预兆知识;

生:仪器测量;

生:现代仪器的使用;

师:演示各种仪器。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先进的仪器为人类造福。

3.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师:出示有关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的有关图片、文字材料。

师: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如此年轻雄伟,科迪勒拉山系如此狭长,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师:用两手挤压两本厚书,会发生什么现象?再挤压一本书,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①两书交界处隆起;②两书交界处凹陷;③一本书也会发生隆起和凹陷。

师:板块受挤压会怎样?

生:形成山地、洼地、海沟或其他。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箭头表示,试着用板块运动分析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红海的形成原因。

生:分组讨论

师:巡回了解讨论情况。

生: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系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生: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生: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师:演示喜马拉雅山和红海的形成过程图。

师:正是地壳板块的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态。

师:千奇百怪的形态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证据?

生:不是的,喜马拉雅山在不断长高;红海在不断扩大;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师:这是为什么?

生:地壳板块在不停地运动着。

师:是的,20世纪60年代,地理科学家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并不是由一整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由板块运动引发了大陆漂移,形成今天这样的地表形态。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生:(略)

精选阅读

海陆的变迁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快乐点击
1.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出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如图2.2-3所示)
②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证据: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
本节主要考查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一般联系当前世界地震、火山发生地点,用本节理论理解。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块分布和名称。
澳大利亚属大洋洲,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如果对六大板块分布图不熟悉,难以确定是A还是B。对照六大板块分布图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亚大陆所属的板块。
答案:B
金钥匙:地理的知识点在文字中找不到时,别忘了查找相关的图。
(2000淄博)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分析:主题主要考查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台湾省的位置。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典型例题剖析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欧洲板块
剖析:此题考查的依然是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学生往往把板块的分布与大洲、大陆的分布混为一谈。这个题提到的阿拉伯半岛,属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上,但却属印度洋板块。学生们常常误认为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答案:C
金钥匙:大多数板块的分布与大陆的分布大体一致,如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少数例外的要特别注意,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剖析:本题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应用。根据这种学说,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联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大西洋在不断扩张。
答案:C
创新例题点拔
科考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
点拨:此题主要考察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及应用。
地下煤层是古代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现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洲没有任何森林生存,却有丰富的煤矿。只有一个可能,数年以前南极洲所处位置应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或热带,后来由于大陆漂移到达现在这个位置。
答案: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中海与红海面积会出现什么变化。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教材六大板与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由运动方向看处于扩张状态,因此红海将变成大洋,面积将扩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且处于碰撞、挤压状态,因此地中海将消失,甚至隆起形成山脉。
答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面积缩小,将会消失,红海面积扩大,将形成新的大洋。
学用方法指导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B.板块内部
C.日本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B.俄罗斯C.美国D.加拿大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8.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9.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碰撞B.张裂C.分裂D.隆起
10.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二、填空题
1.地壳的变动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德国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块大陆。
3.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一般来说,板块,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三、读图题
1.读“六大板块示意”(如图2.2-6),完成下列要求: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大板块。它们是:A板块,B板块,C板块,D板块,E板块,F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现象。
(3)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2.读图2.2-7,回答: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和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图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板块的接触地带。
(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3.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参考答案
一、1.A2.B3.B4.B5.A6.B7.C8.B9.A10.A
二、1.海平面的升降2.魏格纳一3.板块运动六4.内部交界
三、1.(1)六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洲美洲南极洲
(2)运动碰撞或张裂(3)交界火山地震
2.(1)略(2)亚欧印度洋南极洲美洲(3)环太平洋
3.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大屏幕]题目

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

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到黑板上指出)

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

导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沧海桑田(板书)

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

[大屏幕]东海的古河流遗迹

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能或不能

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

提问: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大屏幕]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

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问: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大屏幕]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

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

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

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

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大屏幕显示)。

[大屏幕]

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着。

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第一次上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

这两种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思考回答

地壳的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荷兰人填海造陆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周围就可能发现很多这两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0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观察,他叫魏格纳,德国人。

[大屏幕]魏格纳头像

大家谁知道魏格纳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下。

对学生讲的故事给给予评价。

[大屏幕]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

当魏格纳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之后,就多方面的考证。大家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观察这幅图,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这幅图中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

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如果是魏格纳,你会联想到什么?

在他有了这个发现的两年后,魏格纳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

[大屏幕]大陆漂移假说

谁能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价。

同桌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

大家在观察这幅图的过程中在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它又会怎样变化?

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试着讲述格纳的故事

古老的地层似乎存在着某种连续性

学生谈谈听这则故事的感想

回答: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大洲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学生试说

同桌在有一个人复述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后人并没有停止过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可分成六大板块。

[大屏幕]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FL:板块运动方向。

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

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屏幕]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

[大屏幕]东非大裂谷

大家来看,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大屏幕]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

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

两大板块挤压会使海洋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结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示意,谁能用板块运动理论配上旁白?

[大屏幕]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

对学生的旁白做出评价。

板块运动用它巨大的威力在地球上塑造了众多的山脉,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山系。

[大屏幕]世界两大山系空白图

请在地图上找到这两大山系。

指名说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大屏幕]两大山系图和板块示意图

问题:

小组讨论两大山系由哪些板块挤压形成?

板块互相挤压的结果会怎么样?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

大家观察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大屏幕]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

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指名同学到大屏幕上指一下,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的地方。

小组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认识板块运动方向

观察得出结论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之间

裂谷和海洋

回答:

隆起山脉。

对照大屏幕做旁白

对照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

小组讨论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指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善于观察的魏格纳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是:(指名说出)。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1.全球共分六大板块;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相对的张裂运动和相对的挤压运动,张裂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而挤压运动则会使海洋消失,隆起山脉,形成海沟和岛链弧等;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回答老师随机提出的问题。

[大屏幕]反馈练习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请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5.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完成反馈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到现在大家能不能谈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大屏幕]七嘴八舌话收获。

或谈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或谈谈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体验。大家掌握得还不错,通过,课后给大家留个题目,请你收集海陆变迁的实证,越多越好。大家在这节课上表现得非常棒,希望有机会大家能够再一次合作。谢谢大家,下课。

学生从知识、方法与情感方面谈谈收获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六、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南美洲和非洲及六大板块卡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或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猜成语:
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广泛比喻事物变化之快)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表形态变化

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这张图片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在此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学生回答]以前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后得出:地球上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陆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

从这张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为什么海底会有森林的遗迹?难道森林曾经生长在在海底吗?

[学生回答]以前的陆地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变成了今天的海洋。

展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片(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1/4陆地低于海平面,因此荷兰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在百年中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这说明了海陆的变化除了受自然力作用外,还受什么作用的影响?

[学生回答]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表面是在不停的变化的,现在的地球表面有“七大洲和四大洋”。

过渡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游戏。

展示自制的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卡片

游戏:拼图

并请同学把非洲和南美洲按照合理的位置关系贴在黑板上。(以赤道为参照)

提醒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恰好拼和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拼合在一起的大陆的图片

看着拼好的一整块陆地,你会有疑问吗?是巧合,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的科学家

家魏格纳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展示魏格纳的图片
介绍他的故事
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

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理论?

[学生回答]古生物一致,古地层一致。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应用与提高:出示南极大陆的图片

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南极大陆发现了巨大煤层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略

[教师纠正]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南极大陆在地质时期曾位于暖湿的中低纬度地带

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的应用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魏格纳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魏格纳对科学执着的精神;魏格纳为了探索科学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等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过渡

大陆漂移假说的局限性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开拓学生的思路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读图回答:全球有哪六大板块?

[学生回答]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游戏:拼图

在黑板上把六大板块拼合起来(两个小组比一比,谁拼的快)

[教师总结]其中四个板块是以大洲的名称命名的,两个板块是以大洋的名称命名的。

展示“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1.全球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有什么关系?说明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还是比较稳定?能举例说明吗?
2.现在发生地震怎么办?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全球火山和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边缘,说明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

发生地震时尽快跑到开阔处,来不及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发掘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

应用

提高

应用

提高

展示红海示意图和红海扩张的动画

思考:
经科学家观测,红海现在在不断扩大。红海在几千万年后能成为第五大洋吗?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回答]因为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这两个板块之间是张裂运动,距离在拉大,所以红海会变海洋

通过动画演示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锻炼的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展示地中

海示意图

现代测量表明: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消失。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边界,这两个板块之间是碰撞挤压运动,距离在缩小,所以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动画演示:板块挤压产生的造山运动

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学家,请你预测一下今后喜马拉雅山脉会“长高”吗?并说出你预测的理由。

[学生回答]会“长高”
[教师总结]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现在印度洋板块仍继续以每年5——6厘米的速度向亚欧板块俯冲,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继续抬升中。

出示

问题

1.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缘还是内部?
2.红海的扩张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长高”说明板块之间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3.地中海的缩小,说明板块之间在做什么运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块边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有的做张裂拉伸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有的做碰撞挤压运动形成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习挖掘问题的本质

小结

请同学说说本收获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培养学生概

括总结能力

拓展与

提升

课下作业

作业:请大家收集本地海陆变迁的资料,也一篇小报告。

学生自己搜集答案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发烧友”

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为什么测量数据由8848.13变成了8844.43呢?

学生自己搜集答案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城英才学校

张新国

2007-5-8

附: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次,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如,在学生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学生一时无法做出解释或答偏了,

能够引导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解释。最后,采用了较多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一大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讲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是通过读图来完成的。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如读图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小组讨论、表演、拼图等。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表演时间过短,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