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高中老人与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
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活动与探究
1.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2.阅读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三、板块运动
[讲授新课]
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2.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6.指导读图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1)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9.提出问题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3)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1.归纳板书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有裂缝的鸡蛋煮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这个实验,体会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美国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已经绘制出八百万年以后世界海陆分布图:巴拿马将消失在波涛中,佛罗里达半岛将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相连,格陵兰岛将远远离去。里海被填平,波斯湾变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变成新的海洋。花彩列岛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雄伟山脉。试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描述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一幅800万年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如下图)。

精选阅读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5.演示归纳
(1)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1渐变为画面2。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鼠标点击,演示由画面3渐变为画面4。说明东部海域原来是陆地,地面上有森林,地表岩层受到挤压逐渐凹陷海水进入,由陆地变成了海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2)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鼠标点击,回到“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画面;再鼠标点击,使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继续鼠标点击,使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6.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学生阅读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启发引导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板书大陆漂移
3.读图观察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第一次鼠标点击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第二次点击漂移成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第三次点击漂移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4.列举证据让学生阅读课本P34图2.14“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思考: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的?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思考: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列举出证据,选出代言人,在全班交流。
5.评价点拨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
(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6.设置悬念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要想知道答案,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课堂小结]
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活动与探究
1.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2.阅读课本P35图2.15“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说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书三、板块运动
[讲授新课]
1.简要介绍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
2.读图讨论电脑展示课本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3.归纳板书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见板书设计)。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说一块,鼠标点击闪动一块)。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鼠标点击闪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让学生指出是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然后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
4.形象比喻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蛋壳[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é)、地壳(qiào)不同的读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为六块的“蛋壳”。
如果把一个蛋壳破裂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如有遇到的同学,让其描述一下)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如感兴趣,同学们可回去做个实验,观察、体会一下。
5.提出问题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6.指导读图先让学生在课本最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查找红海和地中海。再对照“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看看红海和地中海分别在哪两个板块之间,并观察这些板块上交界地带的箭头,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去思考红海和地中海将来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观察,用课本当作板块,分成学习小组边演示,边讨论,作出解释。
8.演示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边演示印证,边分析说明。
(1)电脑展示课本P38图“东非大裂谷”。指图说明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背),使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于是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红海也就在不断地扩张。
(2)电脑动画演示课本P38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3)电脑展示课本P39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指图说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相对),使地壳板块发生挤压,欧洲或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因而地中海也就在不断地缩小,将会慢慢消失。
9.提出问题在上节课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地壳为什么会变动?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至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10.读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共同分析,作出解释。
(1)指导学生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上观察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的推挤方向(相对)。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0图2.2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结合上节课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的演示,按AD的顺序认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到高山的整个过程。
(3)让学生观察“根据卫星照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同“世界地形图”加以对照。并指导学生推挤课本,体会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长高。
11.归纳板书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有裂缝的鸡蛋煮熟,观察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这个实验,体会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美国科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已经绘制出八百万年以后世界海陆分布图:巴拿马将消失在波涛中,佛罗里达半岛将和西印度群岛、南美洲相连,格陵兰岛将远远离去。里海被填平,波斯湾变成大高原,非洲大裂谷变成新的海洋。花彩列岛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连成一体,成为一个新的雄伟山脉。试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描述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绘制一幅800万年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如下图)。

海陆的变迁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快乐点击
1.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出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如图2.2-3所示)
②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证据: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
本节主要考查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一般联系当前世界地震、火山发生地点,用本节理论理解。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块分布和名称。
澳大利亚属大洋洲,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如果对六大板块分布图不熟悉,难以确定是A还是B。对照六大板块分布图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亚大陆所属的板块。
答案:B
金钥匙:地理的知识点在文字中找不到时,别忘了查找相关的图。
(2000淄博)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分析:主题主要考查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台湾省的位置。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典型例题剖析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欧洲板块
剖析:此题考查的依然是板块的名称和分布。学生往往把板块的分布与大洲、大陆的分布混为一谈。这个题提到的阿拉伯半岛,属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上,但却属印度洋板块。学生们常常误认为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答案:C
金钥匙:大多数板块的分布与大陆的分布大体一致,如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少数例外的要特别注意,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剖析:本题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具体应用。根据这种学说,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联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逐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其中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欧大陆漂移分离,形成了大西洋。目前,这种运动仍在进行,大西洋在不断扩张。
答案:C
创新例题点拔
科考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
点拨:此题主要考察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及应用。
地下煤层是古代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现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洲没有任何森林生存,却有丰富的煤矿。只有一个可能,数年以前南极洲所处位置应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或热带,后来由于大陆漂移到达现在这个位置。
答案: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中海与红海面积会出现什么变化。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教材六大板与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由运动方向看处于扩张状态,因此红海将变成大洋,面积将扩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且处于碰撞、挤压状态,因此地中海将消失,甚至隆起形成山脉。
答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面积缩小,将会消失,红海面积扩大,将形成新的大洋。
学用方法指导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B.板块内部
C.日本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B.俄罗斯C.美国D.加拿大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8.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9.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碰撞B.张裂C.分裂D.隆起
10.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二、填空题
1.地壳的变动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德国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块大陆。
3.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一般来说,板块,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三、读图题
1.读“六大板块示意”(如图2.2-6),完成下列要求: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大板块。它们是:A板块,B板块,C板块,D板块,E板块,F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现象。
(3)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2.读图2.2-7,回答:
(1)请将字母A(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和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图相应的位置上。
(2)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板块的接触地带。
(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3.想一想: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参考答案
一、1.A2.B3.B4.B5.A6.B7.C8.B9.A10.A
二、1.海平面的升降2.魏格纳一3.板块运动六4.内部交界
三、1.(1)六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洲美洲南极洲
(2)运动碰撞或张裂(3)交界火山地震
2.(1)略(2)亚欧印度洋南极洲美洲(3)环太平洋
3.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海陆的变迁》示范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准备:师:课件、图片、挂图生:剪刀、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出示大连星海湾新旧图片。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大连哪一个旅游景点呢?

生:星海广场。

师:新旧对比这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海湾由人工填成了陆地。

师: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呢?出示材料(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煤矿、喜马拉雅山顶发现海生动物化石)

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也存在海陆变化。

师:确实海陆是变迁的。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生:(观察、分析、讨论)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坚强意志品格。

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

大陆漂移假说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生:分组讨论。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1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讨论。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三、板块的运动

1.两大地震带: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师:出示世界地图,分别演示有关日本的地震、印度尼西亚的火山、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智利的火山文字或图片资料。

师:我们刚才领略了几个国家著名的火山地震情况,这些国家分布在哪儿?

生:太平洋沿岸。

师:依次演示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维苏维火山、庞培城,阿富汗及印度的地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师:这几个国家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

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为什么地震、火山多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2.六大板块

师:出示六大板块图。

生:它们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师:哪些板块交界处?

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生: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非洲板块。

师:为什么在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师:做个小实验,四人一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块薄泡沫板,挤压底部,发现什么现象?受到什么启示?

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讨论。

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

生:四人做实验,讨论启示。

生:①板块内部结实,板块交界处不结实,不稳定。②火山、地震集中于板块交界处。

师:火山、地震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生:①山崩地裂;②房屋倒塌;③桥梁断裂:④形成湖泊、温泉,旅游,疗养。

师:人们可上天揽月,遨游太空,却不能人地三尺,研究究竟,那么,如何预报地震、火山?

生:民间总结的震前预兆知识;

生:仪器测量;

生:现代仪器的使用;

师:演示各种仪器。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先进的仪器为人类造福。

3.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师:出示有关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的有关图片、文字材料。

师: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如此年轻雄伟,科迪勒拉山系如此狭长,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师:用两手挤压两本厚书,会发生什么现象?再挤压一本书,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①两书交界处隆起;②两书交界处凹陷;③一本书也会发生隆起和凹陷。

师:板块受挤压会怎样?

生:形成山地、洼地、海沟或其他。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箭头表示,试着用板块运动分析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红海的形成原因。

生:分组讨论

师:巡回了解讨论情况。

生: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系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生: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生: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师:演示喜马拉雅山和红海的形成过程图。

师:正是地壳板块的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才使地球表面形成千奇百怪的不同形态。

师:千奇百怪的形态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证据?

生:不是的,喜马拉雅山在不断长高;红海在不断扩大;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师:这是为什么?

生:地壳板块在不停地运动着。

师:是的,20世纪60年代,地理科学家研究表明,地球表面并不是由一整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由板块运动引发了大陆漂移,形成今天这样的地表形态。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