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学案解析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8

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学案解析。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学案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学案解析

一、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1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要以已学的植物生长过程与植物的组成结构知识为基础,了解蒸腾作用现象及主要发生部位,自主思考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了对营养物质运输和植物组织结构知识的理解,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之后绿色植物的碳循环和碳——氧平衡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样才可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教学。)
二、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植物的组成器官,了解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等知识,知道了根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仍较弱,需要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循序渐进地学习本节内容。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过程;
2.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主要发生器官;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

1.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意识到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植物与生态环境的认识。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与知识点难易程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说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过程;理解蒸腾作用的现象和主要部位。

解释水分进出叶片的机制;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示范试验与多媒体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重难点内容,最后做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因此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之后设疑: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高温灼伤?进而引出这些都是由于蒸腾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水分在植物体中的吸收和运输。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输
1.首先我会播放一个演示实验视频(将带叶的茎放于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之后将茎横切与纵切观察),在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提出思考性问题:为什么茎表面没有变红,而叶片变红了?将茎纵切,为什么红色部分看上去像一条长长的管子?我会结合多媒体放映烟草植株叶片中的导管,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09、P110内容,提问同学进行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地评价,并引出对导管这个结构的探究。
2.我会再出示几张多角度的植物导管图片,提问:那么导管细胞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细胞有什么不一样呢?组织2人为一组讨论5分钟,看哪一组找到的不同点更多,之后随机提问小组代表,给予鼓励评价,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导管细胞是管状的,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导管细胞间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导管。最后总结并强调:植物中的水分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以上环节我沿着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补充资料—小组讨论—解释现象—归纳总结这样的思路进行,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水分的运输方式,加深记忆提高兴趣,之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系统清晰地了解此知识点。
第二部分: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部分是本章重点。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认识蒸腾作用: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取两株大小相同的小型阔叶植物,其中一株去掉所有的叶子,在植物外面紧罩一个塑料袋,放入液面上加入适量食物油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从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什么?(2)塑料袋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要加入食物油?(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与原因。
教师随机提问,并归纳总结,我们刚才看到的现象就是蒸腾作用,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指出植物的绝大多数水分就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上述实验还可以得出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此时提出问题:那叶片有哪些特殊的结构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接下来学习的叶片的结构。
2.合作探究,认识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多媒体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和气孔的电镜扫描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10分钟,带着如下几个问题共同探究:
(1)叶片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叶片上哪些结构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这个结构有什么特点?它又是调节植物蒸腾作用的呢?
(4)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呢?
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提问小组代表,并做出点评总结:叶片由叶肉、叶脉和表皮组成,表皮上的气孔可以调节蒸腾作用。教师设疑:那气孔什么时候张开,什么时候闭合呢?引导学生思考气孔根据昼夜进行张开与关闭。
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画出叶片的结构,气孔结构的示意图。并组织学生扮演植物中的“水”,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从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到散失到大气的过程,同时游戏结束后,邀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四)小结作业
开放性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同学们下课后自己预习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下节课一起讨论。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围绕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展开,描述了水的吸收、运输、散失三个过程。水分的吸收与根有关,根有许多特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水分的运输与木质部的导管有关,根、茎、叶中的导管相互连通,适于水分运输。水分的散失通过蒸腾作用进行,叶片的结构中有与水的散失有关的结构。水分吸收、运输、散失三个过程紧密相联,并体现了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关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植物通过根吸水,引起学生探索植物根吸水的具体部位的兴趣。然后,通过实际观察和估算,确定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安排学生课前独立完成植物根的培养实验等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始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做好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或让学生就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证实植物茎内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片、模型、切片或多媒体课件等,进一步了解植物(草本和木本)茎中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关于蒸腾作用的教学,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的结构,特别是理解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同时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5.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探究,学会生物实验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3.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明确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他人协作完成实验,交流经验,培养表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形态意识。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
2.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3.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4.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盆已经萎蔫的植株;半杯水;茎的切面模型及导管模型;搜集与水在植物体内运输有关的生活实例或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指导学生培养材料——可见根毛的小麦或者其他幼苗,芹菜或带有叶柄的青菜叶及稀释红墨水、放大镜等。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准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的材料用具;准备新鲜的菠菜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菠菜叶片(一般气孔关闭);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准备气孔开闭原理的动画课件。
学生准备:培养实验材料;在网上或图书馆查找不同植物根毛的数量;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就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内容提出问题。
(1)水是如何在大气、海洋、陆地之间循环流转的?
(2)水在植物体内的用途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引导:水对植物体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的?学生根据小学学习的知识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根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吸收水分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会找到答案。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盆有些萎蔫的花,提出问题:请分析这盆花主要是缺少什么营养造成的。学生分析原因:缺水。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浇水,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浇水的过程。教师质疑:我们看到的是叶、花缺水,而这位同学为什么把水全浇到了花的根上?学生积极发言并解释原因: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进一步引导: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和花的?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教师播放水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的动画。质疑:水是由植物体的什么部位进入到植物体内的呢?水的去向如何呢?学生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水由根部进入,再由根→茎→叶、花、果实等。教师引出下面的问题:根适于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那么根的成熟区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水?
请学生拿出自己培养的幼苗,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找到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一段幼根,估算一下幼根的数量。教师也可拿出自己培养的幼根,适时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即增加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方案二:教师用课件展示根部完好的植物和根的结构图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历,回答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在哪儿?你们认为植物的根有哪些特点利于吸水?学生可以说出根比较多、比较细、比较长等特点。
(2)教师引导:根适于吸水的特点还有哪些?
先由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再把培养的已经生出了幼根的小麦,发给学生观察。并出示问题以明确观察任务:是否看到白色的“绒毛”?它在幼根上的分布有何特点?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量白色的“绒毛”,即根毛。随后教师再用动画展示根毛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根毛的形成增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学生也能发现大量的根毛并非生长在幼根的最前端,而是长在成熟区。结合展示的根尖结构图,加深学生对根毛的分布及数量多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让学生思考后与同组成员讨论交流,结合分析准备移栽的秧苗,根部总是带有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因为植物主要是通过根部的根毛从外界吸收水分,如果根毛受损,植物就会因缺水而死亡,所以移栽植物时总带着土坨,以免损伤根毛,保证移栽后植物仍能正常生长。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茎的结构和作用。
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
资料1:千年的古槐树,树心已经烂成一个大洞,只剩下部分木质部和厚厚的树皮在支撑着树冠。可是,这棵古树依旧枝繁叶茂。
资料2:上小学时,小刚在自家的院子里栽了几棵竹子和梧桐树。几年过去了,梧桐树长得又高又粗,可竹子却明显细一些,特别是去年以来,竹子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粗。

质疑:①千年古树枝繁叶茂的原因是什么?②梧桐树能逐年长粗,而竹子不能长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先了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内有韧皮部,韧皮部中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本质部中有导管),再小组讨论归纳,明确茎各部分的作用:韧皮部中的筛管将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输到其他器官;形成层中的中间一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和木质部细胞;木质部中的导管是水分在茎中的运输途径。
教师强调: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是有区别的。构成导管的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根、茎和叶中的导管都是贯通的,保证了水分的及时运输。
通过上面的学习,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古槐树心部分烂掉的是储藏营养的髓和部分木质部,植物根吸收的水分仍可通过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到茎和叶等器官。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树皮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根。所以古槐树仍能正常生长。
②梧桐树茎内有形成层,能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和木质部细胞,而竹子没有形成层。
(2)探究茎对水分的运输。
教师提出问题:水分为什么靠茎的导管运输?茎的筛管为什么不能运输水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操作。在实验方法上有两种设计方案:一是假设导管运输水分,把带叶枝条的树皮剥去,去掉筛管,只留导管,再把枝条的下段插入染色液中,10分钟后,观察现象;二是假设筛管运输水分,把带叶枝条的下端去掉木质部,只留下树皮即筛管,再插入染色液中,10分钟后,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采用方案一的小组,10分钟后,发现枝条顶端变了颜色,由此得出导管运输水分。采用方案二的同学等了很久,也没见枝条的顶端变色,分析原因:筛管不能运输水分,只能是由导管运输水分。
学习目标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
方案一:教师演示实验:课前用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罩起来,在茎部扎紧。放在阳光下照射,请学生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现象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疑问:塑料袋内壁上的小水珠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
方案二: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
在学生明确了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后,进一步引导:水蒸气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教师演示实验,取一片开始萎蔫的菠菜叶,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用嘴含着叶柄的断面用力吹气。学生观察现象:看到有气泡从叶表面冒出来,还可以看到叶片的下表皮上冒出的气泡比上表皮上冒出的气泡的数目多。质疑:气体是由叶片上的什么结构出来的?该结构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
2.叶片的基本结构
教师展示“叶片结构”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学会区分上、下表皮并了解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共同合作,通过实验来验证叶片的结构,提出问题。

①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颜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②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教材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小组合作练习制作植物叶片的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进一步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表皮、叶肉和叶脉。
3.气孔及其开闭原理
方案一:学生完成观察叶片的下表皮实验。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阅读教材,产生疑问,学生互答,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①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上、下表皮的气孔数量有没有区别?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其张开和闭合是由什么结构控制的?
②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到的结构,并对照教材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图片,认识气孔的结构;观看气孔开闭原理的动画,了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情况。
通过观察讨论、推理解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①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一般植物的下表皮气孔数量多于上表皮。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
②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一侧的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强,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教师强调生物绘图的要求,安排学生绘出观察到的图像。学生按课本要求画图,互相评价、相互认同。
方案二:教师演示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一般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教师播放气孔开闭的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完成问题。
1.当保卫细胞吸水或失水时,气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保卫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交流气孔开闭的原理。
教师演示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的模拟实验: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里注水和放水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最后得出结论:保卫细胞呈半月形,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即气孔,靠近气孔一侧的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为强化学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绘图。学生再次观察菠菜叶下表皮的临时切片,完成画图。
学习目标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方案一:学生阅读教材,就其中不明确的问题提问,学生互答,不能解释的教师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倾听学生的问题及理解,把学生不清楚的问题集中展示给所有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
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教师展示生物圈的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交流,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讨论交流如果没有绿色植物会对水循环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1.绿色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促进了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进行。
2.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海洋、湖泊等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如陆地的降雨会减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会增多、加快,等等。
教师强调: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但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同时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促进无机盐的运输等。
方案二:生物课外小组展示课前完成的实验:取两盆长势相同的盆栽植物(其中一盆的叶片全部剪掉),用透明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并在茎部扎紧。将两装置同时置于阳光下,进行观察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明确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圈的水循环”图片,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展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学生根据资料谈论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教师强调:绿色植物通过蒸发、吸收水分,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不但如此,绿色植物还是二氧化碳的转换器、降雨的发生器,等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训练问题。
1.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什么?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2.木本植物的茎有哪些结构?各结构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4.植物叶片的结构是怎样的?
5.蒸腾作用通过什么结构进行?由什么结构控制蒸腾作用的强弱?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有哪些意义?
学生整合知识点,组内交流讨论。
1.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即增加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2.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内有韧皮部,韧皮部中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本质部中有导管)。茎各部分的作用是:韧皮部中的筛管将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输到其他器官;形成层中的中间一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韧皮部细胞和木质部细胞;木质部中的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3.水分是在植物茎内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植物体的下端向上端运输。
4.植物的叶片一般由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5.蒸腾作用通过叶表皮上的气孔进行。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来调节的,而且与细胞内水分的多少有关。当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少时气孔闭合。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等。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测试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测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测试
一、选择题(共72分)
1.下列关于海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食用部分是它的叶B.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C.经常食用,可预防大脖子病D.它生活在海水中
2.关于裸子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B、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
C、多数能形成果实D、受精作用离开水
3.同学们在秋游中发现山上有一种植物,这种植物植株高大,结有种子,但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这种植物属于()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4.双受精是下列哪一类植物所特有的:()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
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候条件往往较好,如降雨量较多,夏天也较凉爽。这主要是利用植物的何种生理作用()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6.把一刚摘下的果树枝装在小瓶中,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测得重为5牛,光照6小时后,测得重为4.8牛。其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蒸腾作用B、运输作用
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
7.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水向高处移动的动力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吸收作用D蒸腾作用
8.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促进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C、降低植物体的温度D、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9.下列物质,一般不由植物体叶片上气孔进出的是()
A、二氧化碳B、水蒸气C、无机盐D、氧
10.经研究发现,同一株植物白天的吸水量比晚上的吸水量多,其主要原因是()
A、晚上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B、晚上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
C、晚上植物的呼吸作用加强,产生的水多D、晚上植物的蒸腾作用停止
11.温带地区,大部分树木的叶片在冬季会脱落。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使植物的呼吸作用加强B、使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D、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
12.叶片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
A.保卫细胞B.无色素的表皮细胞
C.栅栏组织细胞D.海绵组织细胞
13.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的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由此可以说明
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
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
14.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选叶遮光②酒精脱色③黑暗处理④碘酒显影⑤清水漂洗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B、③①②④⑤⑥C、③①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15.在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先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
A.将淀粉运走耗尽B.合成淀粉C.产生二氧化碳D.产生氧气
16.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用黑纸对叶片进行遮光,经处理过的叶片遇碘液变蓝的部位是()
A.被遮光的部分B.见光的部分
C.只是叶片的边缘变蓝D.整个叶片都变蓝
17.某人将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右图中甲),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右图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里棕褐色,B部位呈蓝黑色,C部位不呈蓝黑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A、水和二氧化碳B、叶绿素和阳光
C、水和阳光D、水和叶绿素
18.“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染成蓝色的叶片做叶的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变蓝的部位是细胞中的()
A、液泡B、细胞核C、线粒体D、叶绿体
19.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B.光C.无机盐D.空气
20.养金鱼时,常常在鱼缸内放置一些新鲜水草,这些水草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鱼缸内的养料B.增加鱼缸内的二氧化碳
C.增加鱼缸内的氧气D.美化金鱼的生活环境
21.小麦中的淀粉是通过下列哪个生理过程制造的
A.吸收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光合作用
22.A、B、C、D、四位同学到李爷爷家做客,李爷爷兴致勃勃的告诉他们,今年又是大丰收。种的萝卜、藕最大的重约5千克,冬瓜最重的二十几千克,四位同学就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请你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A.萝卜、冬瓜的原材料主要应是二氧化碳和水,而藕则是水和无机盐
B.萝卜、冬瓜、藕的原材料主要应是二氧化碳和水
C.萝卜原材料是水和无机盐,藕是水和泥池中的营养物质,而冬瓜则是二氧化碳和水
D.萝卜、冬瓜和藕原材料主要由水和无机盐组成,其次是二氧化碳
2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各项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A.表示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着能量)+氧
B.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C.产物利用:只为生物圈中动物和人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D.意义: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
24.在同一株植物上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部位摘取相同的三片叶子,用打孔器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进行脱色后,用碘处理,结果是()
A、早晨摘取的蓝色最深B、傍晚摘取的蓝色最深
C、深夜摘取的蓝色最深D、一样深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

27.“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28.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B.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29.图为测量动物呼吸作用的密闭实验装置,图中a为红墨水珠,b中装有NaOH溶液。随动物呼吸的进行,试推测玻璃管中的红墨水珠的移动方向是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先向右再向左移动D、先向左再向右移动
30.在阳光下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
A.呼吸作用停止B.呼吸作用渐弱
C.光合作用停止D.光合作用较强
31.右图为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示意图。为使实验获得好的效果,实验中选用的塑料袋颜色最好是
A.白色B.黑色C.红色D.无色

32.如果用保鲜袋把新鲜的水果封装起来,可以大大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保鲜袋的主要作用是()
A.保持袋内适宜的温度B.减少水果的水分散失
C.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D.减少水果的表面损伤
3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A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任何细胞都能进行
B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光照下才能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34.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也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通过()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35.如果绿色植物大量减少,大气中急剧增加并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甲烷气体
36.假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两黑纸片没用曲别针固定在天竺葵叶片上,而是用透明胶带上下两面粘在黑纸片四周来固定,则处理后叶片上的“未变蓝部分”的面积与黑纸片的面积相比()
A.一样大B.大于黑纸片的面积C.小于黑纸片的面积D.无法确定
二、非选择题(共67分)
37.(2分)我国的古典诗词,不仅隽永典雅,而且寓意深远,常包含一定的生物科学道理。试分析下列诗句:
(1)“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江水变绿的原因是。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山寺桃花晚开的主要因素是。
38.(5分)(1)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和有机物的运输等;
(2)在水涝地中,植物受危害的原因是根的作用受到抑制。在盐碱地中不利植物生长,原因是。新鲜果蔬在自然状态下贮藏久了要空心,这是因为,所以,新鲜果蔬常要贮藏。
39.(1分)科学家研究发现用“汽水”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生长,原因是“汽水”能加强。
40.(5分)右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所示结构名称:
②⑥
(2)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二氧化碳从[]处进入叶内,所需水分通过图中[]所示部分运输而来。
(3)叶片正面比背面颜色深,主要是因为图中
[②]所示部分含有较多的。
41.今有一实验,步骤如下:(每空1分,共5分)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__________.
(1)步骤①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每空1分,共5分)农业生产中,在保证水、肥等得条件下,要让农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单位面积地产量。下图(一)示叶片在阳光下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二)示叶面积指数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生理过程的关系(叶单位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A表示二氧化碳,则C表示,此时,物质B是通过运输到其他器官的;若C表示水蒸气,此时图(一)表示叶片正进行。
⑵叶面积指数为时,对农作物的增产最有利。
⑶通过对图(二)曲线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43.(9分)下图是某种树叶的外形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
①②③④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分别是:①②.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图中数字②所指物质是。
(4)以上三种生理活动,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有种,夜晚进行的有种。
44.(7分)请根据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银杏与杏树的主要区别是。
(2)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具有六大器官。但它们不是各自孤立的,从结构上看,依赖于细胞间的______________和由输导组织参与构成的______________,使植物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右图示A、B两种植物的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如果遇到长期阴雨的天气,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植物在a点可以进行的生理活动有。如果白天光照强度长期维持在b点,该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______。
45.关注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惑,让农民增产增收,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请你帮助农民解决下列各问题:(5分)
(1)玉米开花时如遇到连阴雨,为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植农作物时,为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射到农作物,利于提高产量,应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栽农作物幼苗时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为提高成活率,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分)根据下面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惟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
(2)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你认为影响柳树生长的外界因素还有哪些?

(3)柳树吸收的水分中,一部分作为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散失到空气中。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对植物体本身的意义是。
47.试一试,你能运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植物生理作用的原理解答实际问题吗?(4分)
如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_;同时,植株根部总是带土移栽,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根毛,保证移栽后植株对______和无机盐的正常吸收,防止移栽后植物萎蔫;大棚内栽种作物,在增加光照的同时,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其目的是提高植物的_______,促进有机物的合成;农田土壤板结或水淹时,植物受害的原因是根的_________受到抑制。因而栽种植物时要及时疏松土壤和防涝排涝。
48.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6分)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阴暗、低温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实验材料同样多株韭苗同样多株蒜苗
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环境中一段时间
(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_______,乙组_______。
②实验材料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
甲组植株_________,乙组植株___________。
49.(4分)下面式子表示绿色植物光和所用的过程,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面式子中a表示,b表示。
⑵绿色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⑶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农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50.材料分析(4分)
下面是植物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把萌发的小麦种子包入纱布袋中,用线扎紧袋口,纱布袋挂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内,纱布袋不能碰到石灰水,塞上瓶塞,把瓶移到温暖处,1——2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如果石灰水变混浊了,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实验是否一定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
你认为用这个实验能证明“植物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这个假设吗?若不能,说明原因。

答案与提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CCDCADBC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BCCABCDBC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BCBBBCAAD
题号313233343536
答案BCAACB

二、简答题(共67分)
37.(1)水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2)温度
38.(1)无机盐的吸收
(2)呼吸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低温
39.光合作用
40.(1)栅栏组织;气孔(2)⑥;③(3)叶绿体
41.(每空1分,共5分)绿、黄白(各1分);蓝色(1分)(1)使叶片内从前产生的淀粉运走、耗尽(1分);(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1分).
42.(每空1分,共5分)⑴氧气筛管蒸腾作用⑵40⑶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合理密植(其他答案若意思表达正确亦可赋分)
43.(1)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2)氧气二氧化碳(3)水(或者水蒸汽)(4)32
44.(共7分)(1)孢子繁殖,不能形成种子银杏不能形成果实,只能形成种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2)胞间连丝维管束3)A呼吸作用(或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不能45.(1)人工辅助授粉(2合理密植)(3)根部尽量多带土,以保护幼根和根毛或去除部分叶片,减少蒸腾作用
46.(1)土壤中的无机盐被柳树吸收
(2)光照、二氧化碳和温度等(至少答出2条)
(3)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47.蒸腾作用水(水份)光合呼吸(每空1分,共4分)
48.(1)三(或3)(2)①甲:阴暗、适宜的温度乙:光照充足、适宜的温度
②同样材料(同样多株韭苗或同样多株蒜苗)(3)甲:变黄乙:变绿
(每空1分,共6分)或:(2)①甲:光照充足、适宜的温度乙:阴暗、适宜的温度(3)甲:变绿乙:变黄
49.⑴叶绿体氧气⑵光⑶合理密植
50.不是不能证明。因为缺乏对照实验,应另用一包煮熟的种子做同样的实验。

七年级生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7章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内容精讲
1.在植物世界,有一类植物叫做食虫植物,这些植物能捕食像昆虫这样的动物,为什么这些食虫植物食虫呢?
剖析:这些食肉植物大多数生长在经常被雨水冲洗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由于这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营养,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变成了一类能吃动物的植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食虫植物,为一种生长于爪哇、婆罗洲的猪笼草,其囊叶的容量可达八千克,据说可捕食小老鼠。
据现在的资料已经知道,地球上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类行为独特的食肉植物(亦称食虫植物),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5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也有的叶子上长满腺毛,能分泌出各种黏液来消化虫体,它们通常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但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
2.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所得的能源最终来自于太阳能,没有绿色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剖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自然界中的人类和动物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因此有机物还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太阳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则需要阳光。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将食草动物的尸体吃掉,食肉动物死后被细菌分解最终成为植物的“食品”,这一切将归功于太阳。
3.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千克。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问题:
(1)查阅资料,袁隆平院士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
(2)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产生什么影响?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经过近多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千克,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进行大面积试种推广。
探究:(1)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缓解我国粮食紧张问题有很大帮助。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典题精讲
例1下列生物不属于绿色植物的是()
A.玉米 
B.白菜 
C.小麦 
D.蘑菇
思路解析: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蘑菇属于真菌,不属于绿色植物。
答案:D
例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完成后面问题。
沙尘暴也称沙暴或尘暴,指的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天气,沙尘暴发生时,常常造成树倒屋塌,人畜死亡,农业减产,危害极大。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中国西北地区是中亚沙尘暴高发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地区每年沙尘暴日数达30天以上。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呈加重趋势,并危及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1)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你能分析出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2)设想自己是一个地方防治沙尘暴的负责人,面对所在城市的多发沙尘暴的现象,你能否采取一些方法防治呢?
思路解析: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介绍说,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多受冷空气过境或雷雨、飑线影响。
这是河西走廊春季常见的浮尘天气,北方地区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能见度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千米。
答案:(1)沙尘暴多发生在平原地区,四周没有高山围绕,缺少树木、植被的地方。
(2)种植大量树木,形成防护林等等。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内容精讲
1.世界人口的增多、人类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但是到目前为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剖析:生物圈的大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二氧化碳为0.03%,它们是相对平衡的。虽然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都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是现在由于植物被乱砍滥伐,导致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所提高,引起温室效应,如果再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会影响到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例如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呼吸麻痹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因为窒息而导致死亡。
2.炎热的夏季,人们都爱在树阴下休息,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剖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及环境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植物的叶片能遮挡阳光,减弱阳光的炙烤;叶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带走了空气中的大量热量,使树阴下的温度降低几度;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还能散失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植物叶片上还有很多的绒毛吸附尘埃粒子使空气清新宜人;植物还能降低噪音。这些都是夏天树阴受人喜爱的原因,让我们一起种树吧!
3.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202106克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204228克
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有人测量过,在城市露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的时候,树阴下的气温只有22℃左右。
问题:
(1)玉米在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到哪里去了?
(2)既然植物体通过根吸收了水分,却又通过叶散发到体外,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浪费水源?
蒸腾作用会引起植物大量丢失水分,常常会引起水分亏缺和脱水的伤害,因而它对植物来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坏事。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交换气体的门户。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发生气体交换;同时通过气孔蒸腾也会使植物丧失大量水分。蒸腾是水的汽化,是一个物理过程。蒸腾作用的强弱除受环境(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外,还受气孔开关的调节。而气孔开关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尽量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需要而尽量减少水分的消耗。因此,在生产上应适当降低植物的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损耗。
但是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具有一些作用:首先,它是植物被动吸水的一个主要动力,能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传导水分。其次,蒸腾作用引起水流通过植物能提供一个运输系统,矿质盐随水分从根运至植物上部,有机物也在植物体内运输。再次,蒸腾作用还可有效地降低叶片的温度,在强烈阳光下,通过蒸腾作用散热,能保持植物生理上合适的体温。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好地调节了气候:①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气温;②增加了空气湿度;③增加了降雨量。
探究:(1)由此可见,植物吸收进入体内的水分,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分却被蒸腾掉了。
(2)植物体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并不是简单的浪费,对于植物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减低叶面温度,避免被灼伤;②促进水分的吸收;③促进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典题精讲
例1移栽植物时,常常去掉几片叶,是为了()
A.降低光合作用 
B.减小呼吸作用 
C.减少水分蒸腾 
D.移栽方便
思路解析:移栽植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移栽的植物尽快吸水成活,如果移栽的植物带有较多的叶片,其根系吸水后就容易使水分被大量的叶片蒸腾掉而脱水死亡。植物成活后才考虑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问题。
本题易错选B项。植物叶片减少后,虽然其呼吸作用可减小,但那是已成活的植株上才表现出来的。人们为使移栽的植物较快成活,往往要带上土以保持根系,剪去部分叶片以减少水分蒸腾。
答案:C
例22003年4月3日因造纸厂有毒废水泄漏,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北部部分地区的饮水源遭到严重污染,造成当地60多万居民饮用水断绝。当地陆军当天紧急出动,协助解决居民饮水问题。据报道,与里约州相邻的米纳斯吉拉斯州造纸厂的废水池日前发生泄漏,2000万升含有氯和苛性钠等有毒化学物质的废水被排入中。大量的有毒物质使帕拉伊巴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在人口约5万的圣安东尼奥—帕杜阿市,发现有大批动物、鱼类、禽类等因有毒河水而死亡。
为解决当地居民吃水问题,巴西陆军驻当地的工程兵部队于当天紧急出动,利用移动饮用水处理机为居民提供干净的饮用水。不久,因河水被污染而出现的当地居民饮用水紧张局面大大缓解。
(1)当河水被污染后,对附近植物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
(2)通过上述资料,设想一下当你面临这种问题时,你该如何面对?
思路解析:(1)当河水被污染后,在河岸附近的植物将受到影响,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可能吸收到有毒河水;(2)都市中正常饮用的水都是经过若干道程序消毒过的,所以,人们不必担心。但一旦水源突遭污染,市民们应镇定面对。
答案:(1)植物可能死亡,因为植物生长需要吸收水分,根部可能吸收到有毒河水。(2)在接到政府正规渠道发布的水源被污染的通知后,应立即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无论是通过管线,还是自取的各种水。不应相信小道消息或传言,居民们应保持镇静。居民们应有自觉的节水意识,在水源污染警报没有解除前,居民们应保证饮用水,停止一切诸如洗澡、洗车等耗水量大的活动,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节约点滴生命之水。

第三节 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

内容精讲
1.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在绿化时以大树为主,不再单独用草坪了?
剖析:树木是草坪光合作用效率的66倍。选择种植树木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且对维持空气湿度的作用更大。当然,效率最高的应是自然的生态林,在这样的环境下,植物的层次更丰富,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
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不同植物在绿化设计时的选择不同。一个正常人每天吸入的氧气量要25平方米的一块草坪提供,而树木是草坪光合作用效率的66倍。绿化的地面面积是固定的,在绿化时,选择不同的植物是可以人为改变的。选择种植树木就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的效率,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增加一份贡献。有时还可在同一块地上种植草坪、灌木和大树,充分利用立体空间,使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
2.法国梧桐为什么在世界很多国家广泛种植?
剖析:法国梧桐对有害气体的抵抗能力较强,遮阴效果很好,吸附灰尘的效果也很好,常作为行道树、防护林及绿化树种。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广泛种植。
本题在知识上考查绿化时对树种特性的认识和应用中的选择。法国梧桐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抵抗能力较强,它的叶片大,遮阴效果很好,叶上有毛,吸附灰尘的效果也很好,常作为行道树、防护林及绿化树种。在前20~30年间在全世界被广泛推广。由于它的果实中有星状毛,在每年4~5月掉落时容易飞入眼睛,损伤眼角膜;再加上它的落叶和树形不易固定,现在已在逐步被淘汰。
3.亚马孙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480万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内。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繁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被称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
然而,亚马孙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人们从16世纪起开始开发森林。1970年,巴西总统为了解决东北部的贫困问题,又作出了一个最可悲的决策:开发亚马孙地区。这一决策使该地区每年约有8万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的森林被毁掉了11万多平方千米,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
问题:热带雨林在迅速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将会带来哪些危害?
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制造大量的氧气,亚马孙热带雨林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如果亚马孙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热带雨林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亚马孙热带雨林储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森林的过度砍伐会使土壤侵蚀、土质沙化,引起水土流失。巴西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就因为毁掉了大片的森林而变成了巴西最干旱、最贫穷的地方。在秘鲁,由于森林不断遭到破坏,1925~1980年间就爆发了4300次较大的泥石流,193次滑坡,直接死亡人数达4.6万人。目前,每年仍有0.3万平方千米土地的20厘米厚的表土被冲入大海。
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巨大的基因库,地球上约1000万个物种中,有200万~400万种都生存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在亚马孙河流域的仅0.08平方千米左右的取样地块上,就可以得到4.2万个昆虫种类,亚马孙热带雨林中每平方千米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地球上动植物的1/5都生长在这里。然而由于热带雨林的砍伐,那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个物种。
探究:热带雨林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烧荒耕作、过度采伐、过度放牧和森林火灾等,其中烧荒耕作是首要原因,占整个热带森林减少面积的45%。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马孙森林,把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
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典题精讲
例1森林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一般为15%~40%,林下苔藓、枯枝落叶层对降水还可以再截留,并且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渗透性。据研究,某地一个森林覆盖率高的小溪水区,在干旱季节其水流量较无林小溪水区高4倍左右,这说明森林能够()
A.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过滤尘埃
思路解析:森林中的绿色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答案:B
例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新华社今晨电 联合国11日公布的研究报告说,全球大约1200种野生竹种中,将近一半因砍伐而面临消亡危险。而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报告指出,在250种最濒危竹种中,每一竹种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千米,这使它们极易遭砍伐而灭绝。此外,这些竹种都具有独特而难以捉摸的生长周期。单种竹子每20年至100年开一次花。这意味着,快速砍伐会导致一片竹林突然消亡。
(1)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乱砍滥伐绿色植物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样的影响?
(2)为了缓解植被迅速减少的现状,你能想出一些有效的治理办法吗?
思路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制造出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是植物自身生长的需要,更是大多数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利用,维持了地球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改善了气候。植物还稳定了水循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利用现在的绿色植物中的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将有利于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答案:(1)动物以绿色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如果植物被大面积的砍伐,食物来源不断减少,动物就会因为食物减少而死亡。(2)大面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绿色植物,就能使下述作用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减轻环境的危机和压力,减弱温室效应,使地球环境能更长久地适合生物生存和居住。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