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10.菱角的喜剧学案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6

10.菱角的喜剧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10.菱角的喜剧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0.菱角的喜剧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识记积累】
1.注音
菱(línɡ)角打捞(lāo)
棱(lénɡ)角劳(láo)作
模(mú)样翘(qiáo)首
模(mó)范翘(qiào)尾巴
2.字形
童谣稽首吸取
遥远稽查汲水
徭役慰藉泥沙俱下
招摇撞骗书籍
玩具
恐惧
飓风
3.词义
⑴酣然:酣畅的样子。
⑵筋斗:〈方〉跟斗。
⑶茫然:失意的样子。
⑷劳什子:〈方〉使人讨厌的东西。也作牢什子。

【课文初探】
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

2.找出课文7—12段中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了什么道理呢?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菱角角色搅拌缴械投降
B.泥淖拘泥呢喃风光旖旎
C.书籍荆棘极度岌岌可危
D.模样模范临摹厉兵秣马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童谣招摇蝴蝶最后通牒
B.嘉奖佳人挫折茫然失挫
C.贯穿灌溉嬉笑嘻嘻哈哈
D.蝗虫惊惶悍然酣然大睡

【疑难探究】
1.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①。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②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1.句①中,“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指什么人?


2.句②中“这样的认识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
(2)
3.农民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对于全文有着怎样的意义?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劳什子(shí)不啻(dì)枕藉(jiè)酣然如睡(hān) 
B.一刹那(chà)桎梏(gù)星宿(xiù) 翘首以待(qiào)
C.摔筯头(jīn)布衾(qīn)职分(fèn)清风飒至(sà) 
D.轧朋友(gá)霎时(shà)伺侯(sì) 病苦笞刑(chī)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凋敝 伸张 切磋 漫不经心 
B.流连 惟持 渺茫 独出心裁
C.恸哭 镂空 忖度 坚贞不逾 
D.书藉 怡然 寒暄 毅然决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该剧讲述的是一个老母亲和由她拉扯大的9个女儿之间的故事,其中的是深深的母女亲情。
②张学友济南演唱会曲目在大众网上评选的消息公布以后,歌迷们纷纷打来电话情况并提出建议。
③所谓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是那些平时忽略了的隐患、征兆等引发产生的、感到很的问题。
A.贯穿访问偶尔B.贯串询问偶然
C.贯串询问偶尔D.贯穿访问偶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在刚刚推出的EmporioArmani2006春夏男女系列中,像是早有约定,二者都在极力强调着自由和随性的无上地位,用极简的剪裁与随意混搭,把漫不经心的低调奢华表现得自然酣畅。
B.如果把冬奥会看做一个大客户,那么,这个客户所拥有的庞大复杂的网络、巨大的数据并发量、各种千奇百怪的故障,以及大相径庭的应用环境等问题令任何一个厂商都会抓耳挠腮。
C.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嗟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强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太空之旅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已经按照预定计划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祖国。
B.地图一般标明国家和地区所在位置、行政区划、山川河流、交通分布等。
C.据当地居委会的同志介绍,事故的原因确实是企业内部在给宿舍区更换供电线路时,将线路接错而造成的。
D.但不管是拼音还是五笔抑或其他门派的键盘写字族,总会有修成正果的。总之,思路终于不被经常打断了。

6.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仅仅作为一个季节,就有其他季节无可比拟的色态,只有春天能使其在总趋势上发生良性巨变:。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一片片浪漫的文字与一幅幅亮丽的风俗图,。
①山为之绿,草为之青,花为之艳,水为之盈
②山为之绿,水为之盈,花为之艳,草为之青
③与其说它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
④它不仅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个情境。

2.诗词讲究炼字,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这首词的上片中选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一个例字,并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提升】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刘伟林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只有置身于某种背景或者是某类空间的时候,才能显露出真正的生活之光泽。在潮湿而蓬松的土壤中居住着种子的信念,在黑暗中居住着爱情的誓言,在茂密的树梢后居住着鸟的翅膀,在木质或砖块结构的房间里居住着人的灵肉。
(2)对人类来说房间是最基本、最真实、最直接、最物化的空间形式。游牧民族喜欢自带帐篷,逐河而栖;产生猎手的民族喜欢用木质建构的房屋;而汉族人则用煅烧的砖块造就空间,这是怎样的把泥土地变成金子的过程啊!
(3)同样,我居住的房间是钢筋、混凝土之结构,环顾四壁,它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还包括清澈与湿润,在瞌睡中启合的梦幻。于是,空气、阳光、花朵都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形式。
(4)房间不大,来回只有七步之遥,在泥土之上,又被压在阳光之下。在七楼,七楼从另一种角度说,又是高于现实置于梦幻下的一个层面。我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认真地生活着,建立着自己内心的秩序,有时也怀想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另一空间。城市中总是充满着喧哗和躁动,但只要打开窗户,阳光与空气就横冲直入,而拉上窗帘,个人的梦想就已开始——黑暗是告慰的中心。
(5)随手关闭与启开的房门就像守候幸福与拒绝空难的过程,或者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地喊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一个坐在固定房间里的读书人并不因为贫困而丧失拥有精神的快乐。
(6)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间里的空气也似乎变得洁净如洗了,我注视着舞蹈的阳光和熠熠飞行的细碎事物。事物在既定的未被介入内心的真实状态下是引导我走向光明的场所。
(7)在房间的地面一角堆放着一名漂在城市里的打工者的书籍。窗前仅放着一张书桌。书桌已被肘部磨得有些发亮,变得熟糯,有一种典雅的沉着。我知道由于人们对材料的偏好,使得树木远离了森林,利刃的铁器早就听命于人类,毫不吝啬地袭击了其根部。在房间里我还依稀地听见铁器挥动的声响,一下一下的。
(8)树木变成材料后,占据着一方空间,空间也便显得愈是狭窄。这总让我想起那些被无故侵占的土地,前者与后者一样反映了某种被践踏的命运。
(9)除了书籍和木头,我想不起还有什么事情能够令我如此的亲近。依靠它们,我深受保护。
(10)树木有一种既存的神性之光,它的伤口是它流泪的眼睛,当它彻底沉睡之后(也只能是沉睡),它依然沉浸在美丽与忧伤之中,如同音乐的倾诉与颤动。
(11)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夜深人寂之时,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
(选自2004年第4期《散文》)
1.仔细阅读第(1)段的画线句子,请你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2.第(4)段中,作者说“黑暗是告慰的中心”。请联系“房间”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3.最后一段说“房间因有了这些,也就有了生命的呼吸”。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赞美房间开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以房间“温柔如另一种力量拂动在我的脸颊之上”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第(2)段作者运用诠释和对比的方法,抒发了“我”对房间的喜爱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本文自始至终都围绕房间的功能和作用来写,笔之所至,情之所染,喜悦之中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D.文章通过对“我”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
E.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主要是便于和读者交流,也便于抒情以及客观叙述,很有说服力。

【语言表达】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在横线上。(15字内)

本报讯(记者张永熙通讯员粤水婷)记者昨晚从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获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防办的通知精神和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指示精神,昨天下午李容根副省长在省防总召开防御今年第5号台风“格美”工作紧急会议,分析台风动态、水雨情及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研究对策,进一步部署。
李容根在会议上进行了紧急动员,提出五项措施:第一,要防止麻痹思想,紧急动员,做好防御台风“格美”的各项准备。第二,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第三,要突出防御重点、措施到位。第四,加强预报、科学防御。第五,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jAb88.CoM

2.以下是文化馆张鹏同志在他博客里写的一段日志,有改动。请你从语体风格、用语得体等角度思考,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哪些可能作了窜改,请你找出来,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填入你认为合适的词句。(不必和原词字数一致)
a得悉恩师李昂先生夫妇昨日b到达穗,我坐公车,乘地铁,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c下榻的旅馆。先生虽年过花甲,但依然d酷酷的。寒暄之后,我将自己的e拙作f惠赠与他,请他g斧正并h惠存。先生在穗期间,我请他吃了肯德基,喝了艇仔粥,乐得他连声称i爽,他的外籍夫人也忍不住翘起拇指:jgood,good!
①()
②()
③()
④()

3.仿照下列句子,从下列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写一句包含某种哲理的话。(4分)
例句:智慧智慧是一颗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答:天赋
理想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金钱;农民望着一望无垠的麦田说,财富就是收获的庄稼;学生推推眼镜说,财富就是知识;疾病缠身的病人说,财富就是身体健康……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是,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不同。
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0.菱角的喜剧
【课文初探】
1.本文由“我”吃到不同的菱角从而了解到菱角的多样性,再讲到生物(昆虫)的多样性,进而阐述一切事物都有着复杂性、多样性,从而得出本文的观点:“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2.第7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第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第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第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第11段: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第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道理: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

【夯实双基】
1.C(C都读jí。A“角色”的“角”读jué,其它读jiǎo。B“拘泥”的“泥”读nì,“风光旖旎”的“旎”读nǐ,其它读ní。D“模样”的“模”读mú,“厉兵秣马”的“秣”读mò,其它读mó。)
2.B(茫然失措)

【疑难探究】
1.提示:为了论证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只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2.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

【文段精析】
1.能认识到事物有规律可寻,并在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之后,又努力去了解事物特殊性的人。
2.(1)只靠生活经验认识事物。
 (2)只靠书本认识事物。
3.农民的事例表明,要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就要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文章提出了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这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呢?文章在这里已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这个观点又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C(A、啻chìB翘qiáoD伺cì)
2.A(B维持 C坚贞不渝 D书籍) 
3.B(①“贯穿”指穿过、连通,“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②“询问”指向人打听情况,“访问”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③“偶然”相对于“必然”而言,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是形容词;“偶尔”相对于“经常”而言,指间或、有时候,是副词。)
4.C(“自怨自艾”用于悔恨自己的错误。)
5.A(B“川”即河流,前后重复。C“的原因”与“造成的”杂糅。D“不被经常打断”应作“不再经常被打断”。)
6.A(第一句中“绿”和“青”写的是“色”,“艳”和“盈”写的是态。故应选①。“与其……不如……”“不仅……更……”二者都强调后一分句,但“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根据原文内容应选③。)

【诗歌鉴赏】
1.①秦楼上,秦娥月下吹萧,思念离别的亲人。
②重阳节登上高原,极目远眺,直到黄昏,人稀尘绝,也无离人的音讯。
2.自圆其说即可。例:一个“咽”字,尽显箫之神韵,低沉如哽咽的箫声不仅表现了秦娥思念之情的悲苦绵长,同时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阅读提升】
1.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先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定下感情基调)。
2.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
3.①阳光、空气、书籍和木头。②使我实现了一个人的平凡、清贫和梦幻。③拥有精神的快乐。(后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4.作者并没有“含蓄地批评了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答案为D、E。

【语言表达】
1.广东严密部署防御第5号台风格美。(答案要饱含关键词:广东、防御、5号台风。)
2.b、抵(须和单音节词“穗”风格一致)d、风度翩翩精神矍铄(保持书面语体风格)f、敬赠奉送(别人赠送给自己才用“惠赠”)i、妙好(“爽”不符合老者的言语习惯)(意思相近则可)
3.答案示例:天赋是一棵幼苗,如果用勤奋浇灌,就会不断茁壮成长。(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要与原句一致。)

【写作导引】
首先要弄清财富的内涵。“财富”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写“财富”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打开自己的思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
其次要注意立意的深刻。如果我们在文章里谈具有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的大的财富,谈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那么就可以从推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众安居乐业的角度去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很大气,很有深度。

延伸阅读

10.项链教案


10.项链教案
1.文本全解。
(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吉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生于法国西南部诺曼底省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喜欢画画,母亲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在童年时代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良好熏陶。13岁时,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因厌恶其生活,而故意制造过错,最终被开除。后来,在大学学习法律,1870年应征人伍参加了普法战争。他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唯一的普法战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成为莫泊桑日后挖掘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复员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在老师福楼拜的指导下,在著名的《梅塘晚会》小说集中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又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闪而过。43岁时,因癫痫病复发而死。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的《阿马布尔老爹》、《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还有揭露资产阶级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情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处处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畅,又不乏幽默机智。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竭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2)基本解读。
本文的情节结构分为六个部分,课文里都已隔行显示。
序幕。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可惜,这些梦中的生活图景与她所处的地位和家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不断感到痛苦,以至于当她在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学回家后,会“连哭好几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的思想。
罗瓦赛尔太太接到晚会的请柬后,喜与忧是不矛盾的。接到请柬后她内心高兴,她很想抓住这一机会,去上流社会风流一番。但她首先考虑到的是晚会要穿什么衣服,而她的家境告诉她,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丈夫又全不“理解”,她因而“气恼”、“恼怒”、“痛苦”,变着法子抠出丈夫的积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要面子,爱虚荣。
借项链。面对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首饰匣子,罗瓦赛尔太太贪婪、焦急;借到项链之后又兴奋,欣喜若狂。
丢项链。在舞会上罗瓦赛尔太太受到追捧,“陶醉在欢乐之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为了不暴露寒碜的外套,匆忙离开舞会,结果丢了项链,由陶醉到惊恐,罗瓦赛尔“惶惶不安”。
赔项链。罗瓦赛尔倾家荡产,凑足数目赔了一根同样的钻石项链。罗瓦赛尔太太百感交集,忧愁、苦恼、喜悦、自豪、留恋、回味等各种滋味交织一起。
还债。为了还掉高利贷,玛蒂尔德从虚荣的少妇变成劳动的穷苦人,生活艰辛。
结局。遇见福雷斯蒂埃,真相显现。
莫泊桑小说情节结构精巧缜密,天衣无缝。他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丈夫带回的舞会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衣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的经历,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3)问题探究。
.关于小说的主题,以前大家的分析基本一致,即批判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主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
①表现了人生变幻无常的思想。作者在小说中写道:?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可以成为小说主题的一个提示或注脚。
②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玛蒂尔德渴望“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是命运却捉弄了她,毁灭了她的梦想,而她却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挣扎在更艰难穷困的生活中。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不啻是命运对她的嘲讽。
③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玛蒂尔德一心想改变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她好像得到了“成功”,在她无比“陶醉”的时候,命运却无情地粉碎了她的美梦。丢失项链后,她经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当她为自己的“英雄气概”自豪得意地“笑了”时,又得知项链是假的,再次被残酷的命运戏弄。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玛蒂尔德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姑娘”,但“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的幻想摆脱小资产阶级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梦想置身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玛蒂尔德性格中确有爱慕虚荣的、追求享受的特点,但玛蒂尔德比起许多贪婪的人来说,还是很纯真的。虽然她对自己贫苦的生活不满足、抱怨,但是她并没有想过用不正当的手段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参加舞会,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她买了新项链赔给福雷斯蒂埃太太,还担心朋友把她“当作一个贼”;为了还债,她忍受十年的艰辛,而没有离开丈夫、家庭,除了质朴纯真的本性以外,还有什么能解释她的行为呢?,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服。她想过好日子,让人追求自己,实际是和不公正的命运在作抗争。玛蒂尔德的不满足,也包含了对门第金钱世俗的一种反抗。玛蒂尔德为偿还赔项链所借的债务而过着艰苦的生活,是一种穷人的生活,它与玛蒂尔德原先所过的生活,以及所梦想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写玛蒂尔德为还债而过的这种穷人生活,主要是为了说明赔项链所付出的代价,即爱慕虚荣所付出的代价,传递出一种隐约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玛蒂尔德诚实勇敢的可贵品质。丢失项链后她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更明显地表现出她对命运的积极抗争。这和她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思想性格是一脉相承的。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参考答案:小说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请柬后却懊恼发愁。正当苦恼时,女友居然同意把钻石项链借给她。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了项链,乐极生悲。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入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合乎生活逻辑,十分可信。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福雷斯蒂埃太太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竟“没有当面打开”,验明一下是否“调包”,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了查账簿”以后说:“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向现实生活,学会反思人生。
参考答案:玛蒂尔德是一个平凡的、不足为人所道的小人物。我们都是小人物,既有非常心,也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指的是要坚强踏实地生活。玛蒂尔德就是一个坚强的女性。丢失项链后,由一个爱美爱幻想的女人回到现实生活,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而非常心,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幻想和追求。玛蒂尔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幻想来满足一个爱美少妇的理想,可以说是暂时让自己解脱生活的痛苦和苦恼。试想,哪一个人不在用幻想和追求来支撑着困境中的自己。她的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命运的反抗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和反抗。仅仅是依附于表面形式的虚荣和风光,则可能会重蹈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如果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脚踏实地的生活和追求,则是小人物获得幸福和实现理想的美好人生。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拓展知识面。
参考答案:偶然事件常常会改变人的一生的命运。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是普希金的《驿站长》。忠厚老实的驿站长与女儿相依为命,谁料女儿却被装病的上尉拐走,上门寻女却被拒之门外,最后落得抑郁而终。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生动地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有一次偶然得罪了一位将军——那实在是太偶然了: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看戏的时候打了一个喷嚏:唾星溅在坐在前排的将军的秃顶上,尽管切尔维亚科夫千再道歉,而将军再三表示毫不介意。过了一段日子,将军渐渐地忘了此事,可切尔维亚科夫却总认定卜里兹查洛夫将军大人肯定怪罪并且不久就会报复自己了。于是他接二连三地找那位将军去解释求情,直到将军厌烦地大骂他一顿方才中止,当然也不能不中止,因为他已惊惧而死。
还有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王子与贫儿》。韦小宝(《鹿鼎记》)也是一个典型。韦小宝是清朝扬州丽春院一个三流妓女的儿子,不知其父为何人。到京城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少年康熙的朋友,以后便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既做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又在清廷中当太监总管,官至一等公、大将军。
3、相关资料。
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玛蒂尔德━━重读《项链》
刁新艳
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郭定国主编《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事出无奈?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
“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幻影消失后,黯淡依旧的现实对于她必将是更深重的压抑和不堪。然而,尽管她在反抗意识的支配下经受的精神抑郁、心理斗争是剧烈的、痛苦的,却由于这种抗争仅囿于不自觉的、隐秘的个体内心活动层面,且得不到宣泄、解脱的契机和途径。故日常生活中的她常常是“非常痛苦”。鉴于此,我们说,借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内心里对命运的隐秘对抗只能是消极抗争,是软弱无力和毫无成效的。
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以往,她对命运的对抗和挑战因缺乏现实的对象和环境而注定只能是自我折磨。而今,这个难得的舞会无疑是她表现自己、求证自己的理想场所,舞会上云集的名流阔妇们正是她内心深处要比肩和征服的对象。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内在心理根源。最后,当她潜在的与命运较量的殷切期待终于付诸实施并成绩骄然,命运的阴霾终于败退时,她怎能不一扫愁容而欣喜若狂呢?
然而,由于玛蒂尔德现阶段对命运的反抗和不屈服仅源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不满足,反抗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跻身上流社会、与资产阶级的贵夫人们并驾齐驱,“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所以,她的反抗、斗争只能是低级、肤浅和庸俗的。这是由她的社会阶级和她的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二、丢失项链后积极、自觉的抗争
如果说丢失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对命运的抗争是不自觉的,消极无力的,那么,她丢失项链后为还巨债而劳苦十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跟磨难持久抗衡并最终胜利的抗争则是自觉、积极和成绩卓著的。这表现在:(一)“她一定要把它还清”。赔项链使夫妇二人倾其所有仍债台高筑。面对令人窒息的债款,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即使在厄运、灾难从天而降的危难之际,玛蒂尔德仍忠诚地信赖着朋友,从未怀疑过项链的真实价值,这表明她本性的善良、单纯;她诚实守信,丢了就赔,赔时从未动过造假充真,敷衍了事的狡诈念头。这种钱财事小,礼节信义事大的做法显示了她性格中可贵的侧面。可以说,她善良单纯、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是她能够与命运顽强对垒并最终胜利的深厚根基和保证。(二)“整整还了十年”。为还债,玛蒂尔德如换了一个人。“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她为了一个目标而苦心孤诣,吃苦耐劳,“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对价钱是百般争论”,“而且难免挨骂”。在此重压下,她“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劳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又老又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样的忍辱负重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
也许有人会说,她是被逼无奈呢!她还能怎么做呢?不是的。作为一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美少妇,在舞会上大显交际才能,连“部长也注意了她”的美人,如果她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和浮华的享乐主义者,为了还债不择手段,那她想在当时荒淫糜烂的法国中上层社会捞足还债的钱财绝不是无机可乘。她只要愿意(像《珠宝》中的朗丹夫人那样),她完全不必付出十年辛劳的惨重代价。然而,她“英勇”而毅然地选择了做“苦役”,选择了用辛劳和汗水移开命运设置的拦路大山。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真正现实地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怕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因此,面对“古怪”和“变化莫测”的命运、时有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的生活,玛蒂尔德勇往直前,终于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这种对命运的正面斗争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是充分显示了人的价值和力量的。
三、人物反抗意识的来源和局限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执着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玛蒂尔德形象与她“爱慕虚荣与追逐浮华”的一面并不冲突,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无需过多地批评传统评论和研究中“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蔑视嘲笑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仰慕”(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等的观点。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追求浮华和虚名,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讽刺是赫然在目,无需赘述的。传统评论一针见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并不算对玛蒂尔德多么大的冤枉。这也正是传统评论能够雄踞多年,玛蒂尔德作为虚荣的典型一直深入人心的合理化原因。因此,一味否定以往见解,大呼为玛蒂尔德“平反昭雪”未免失之偏颇。但或许恰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作者的讽刺太一目了然了,才使传统评论家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对小说的深层研读和分析,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虚荣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根源和还债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品质。事实上,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形象流露出的对小资产阶级反抗精神的肯定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和牵强附会的。这种肯定、同情和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嘲弄一样,可在作者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中找到确实可靠的来源和佐证。
莫泊桑出身破落贵族,约有十年的光景一直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放荡淫逸、虚伪无耻等腐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长篇小说大都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揭示其丑恶内幕,对资产阶级有产者的道貌岸然、损人利己、冷酷贪婪等丑态予以尖刻的揭露和批判(《漂亮朋友》《温泉》)。同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受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浸染所表现出的许多不良习气,如自私、势利、爱慕虚荣,向往豪华享受的生活等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人士如出一辙的思想和行径,他的鄙夷和鞭挞也是毫不留情的,这类短篇除《项链》外,《珠宝》《骑马》《保护人》等也是出色的例证。另一方面,长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莫泊桑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深入的体悟。因此,他对这个阶层的人物虽不免讽刺和嘲笑,却又对他们的苦难深表怜悯和同情。“小说中饱含憎恨与愤怒的痛苦讥笑,要比幽默大师的欢笑声更为响亮。.莫泊桑像福楼拜一样揭露庸俗习气,并且对备受这种庸俗习气之害者的悲惨孤独处境深深表示同情。”(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项链》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典型。
莫泊桑的同情具体体现在他对玛蒂尔德不向坎坷命运妥协,而是顽强持久反抗的充分肯定上。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止是玛蒂尔德个人的性格,而是对当时法国整个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深刻体悟后的真实展现。法国资产阶级在一八七O年九月窃得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的权利,又于次年五月血洗了巴黎公社。从此,金融资产阶级为扩大资本输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操纵政府对内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对外加紧殖民主义侵略。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强。七八十年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崛起的时代。巴黎公社失败时遭受严重摧残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复苏;一八八O年法国工人党建立,更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向新的高潮。在这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白热化的氛围中,《项链》于一八八四年应运而生。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职员的辛酸经历,使作者自身不可能没有反抗的要求;作为一个对时代风云和芸芸众生有着积极关注和敏锐触角的作家,下层人民的反抗呼声、斗争精神深入作者的意识中,从而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下文所说,“莫泊桑的民主主义倾向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在他不仅怜悯被压迫者,谴责有产阶级,而且正如我们在《羊脂球》里所看到的,他还力图表现社会下层群众在精神面貌上的优越性。”(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
然而,虽然生活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并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频频做出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莫泊桑却又力图超脱于政治之上。他明确表示“不愿把自己同任何政党、宗教、派别和团体拴在一起”。这使他不可能正确认识到劳苦大众真正的矛头所向,认识到他们不幸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差距,从而把玛蒂尔德痛苦和气愤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安排的不公。这样,玛蒂尔德英勇顽强的反抗也就仅限于对神秘、虚缈的所谓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而不可能上升到反对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高度。事实上,在这里,命运充当了社会制度的替罪羊的角色。但我们又说,尽管莫泊桑笔下下层人物的这种反抗斗争是不彻底的、有局限性的,但他毕竟敏锐深刻地反映出下层人民强烈迫切的内在要求和真实复杂的思想面貌。比之单纯的表现对小资产阶级的讽刺或同情,这种渗透着同情、肯定的讽刺的出场无疑体现出作者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和思想深度的重大提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欣喜的。
那种既看不到玛蒂尔德的反抗意识的可贵性,又看轻作者对主人公的讽刺嘲弄,而仅仅凭项链丢失后作者的几句微不足道的议论,就认定小说“夸大了偶然事件对人生的影响,无形中宣扬了宿命论思想”(刘念兹等《欧美文学简编》)的观点只能是挂一漏万。最近两年,更有人认为“莫泊桑写作项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批判谴责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仅仅是对小资产阶级庸俗虚荣心理的嘲讽,而主要的在于宣扬世间一切贫贱富贵皆天定,天命不可违逆,企图借美貌姿色、灵活脑筋、高雅才干去抗天逆命只能自食苦果,从而劝诫人们要安于现状,知天认命,不要想入非非,抱有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宁子红语)这种把整篇小说解读为鼓吹宿命论,把莫泊桑看做除了二脑子宿命论的顽固思想外别无是处的偏见只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带有不可知性、偶然性,但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生活的辩证法。作者非但不是劝诫人们要知天认命,不要抱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相反,他对玛蒂尔德的英勇反抗和不甘屈服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四、讽刺与同情共在的包容性
正是《项链》对讽刺与同情这一对立关系因素的兼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这是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学史表明,具有包容性的“圆形人物”常常是伟大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朽的典型阿Q那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性格系统无疑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其多重对立统一的复杂矛盾性格的出场,使读者既感到可笑可鄙,又产生出深重的可怜和哀痛。阿0性格的这种包容性与作者对阿Q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如徐岱先生所言,“作品能否具有‘包容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襟气度。”伟大的戏剧家莎±比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剧作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胸怀和气度。“有一种感情,只有莎士比亚在舞台上才加以表现,那便是怜悯,一种对受难者并不带有赞赏之意的怜悯,一种对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有时甚至是对卑鄙角色的怜悯。”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诗人普希金在把他与莫里哀的名剧《悭吝人》里的主角阿巴恭比较后发现:“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悭吝、机灵、复仇心重、热爱子女,而且敏锐多智。”这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包容性使得莎剧比《悭吝人》显出真正的审美力度和大家风采。因此,讽刺和同情非但可以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如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所指出的:“讽刺并不妨碍同情,正相反,如果分寸掌握得好,讽刺往往也加强了哀戚的一面。”其名作《包法利夫人》正是成功实践这一观点的范例。恰如纳博科夫所说:“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与悲悯相当精妙地融会在一起。”在写作的诸多方面颇得恩师真传的莫泊桑也毫不逊色。短短一篇《项链》中,讽刺越无情,肯定越有力,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显露出深刻、丰富、辩证的包容性,折射出作者深沉厚重、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这正是《项链》一百多年来仍余音绕梁,魅力永驻的深层思想价值所在。

第10课在桥边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0课在桥边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在桥边
人生需要一点空白
给他人留一点空白,我们人际交往中,如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坦白给他人,那只会伤了自己,伤了他人,留一点空白才是最真的选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留一点空白,学会珍爱自己。给他人留一点空白,他人有自己的个性,人格尊严,我们不必要求别人什么,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才能愉快地跟人相处,欣赏对方的优缺点,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
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必强求什么,留给自己一点空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淡泊之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让我们考虑一下世界的一切,在留一点空白中得到发展,在失去中得到所要,在遗憾中得到圆满,在哭声中得到欢乐,挥挥手告别失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微笑对待空白。给人生留一点空白,不要让生命失去本色;留一点空白,让生命焕发色彩。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写作背景
在伯尔68年的生命岁月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争让他无比痛苦,但战争也同样为他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其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这类“小人物”,通过描写出“小人物”在战后的德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战后德国社会的种种不正常的、不公正的现象。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怜悯() 蒙眬() 幽灵() 不朽()
料想() 比较() 鸿运() 捷报()
答案 mǐn lónɡ yōu xiǔ liào jiào hónɡ jié
2.多音字
漂()漂亮()漂白缝()缝补()缝隙散()散步()散漫
答案 piào/piǎo fénɡ/fènɡ sàn/sǎn
二、词语辨析
1.消失 消逝
都是指没有了。“消失”指不复存在,表示结果,“消逝”具有连续性,指的是逐渐消弭的过程。“消失”是表示某种事物短期或者长期不见了,但是还有出现的可能。而“消逝”是指长期消失(也就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1)截至本报发稿前,朱攀家人仍一直守在火灾现场,至今已经半个多月时间。他们担心,随着时间________,一些证据将可能灭失,会影响火灾的调查认定。
(2)目前,扶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________,亟待引起重视。
答案 (1)消逝 (2)消失
2.停滞 停止
都有“使行为、动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意思。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止:指不再进行。
(1)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多数对这项业务持观望态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上海房价大幅上涨以来,该项业务基本处于________状态。
(2)一些不法分子还经常用一些国家的非国际流通或________流通的废钞进行诈骗,其中尤以秘鲁币居多。
答案 (1)停滞 (2)停止
三、成语积累
1.精明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光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2.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3.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地执着追求,表现了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1.文中姑娘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中过桥的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忠实、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2.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请简要分析这一矛盾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情节的发生部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由于很容易蒙混过关,由于主人公明白如何“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在高潮阶段,这个矛盾充分激化,以至于“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矛盾的双方互相交错:表面上看,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恪尽职守;而在深处,则仍然是鲜活的情感和生活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只是一个小小的故意漏计,就击溃了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情节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3.文章在描写“我”的暗恋,即目送她过桥时,语言表述及语气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部分文字写得如散文诗一般。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大量使用短句,甚至不惜有所重复(这种重复更增加了感染力),如“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就是三个有力的短句;大量运用逗号、顿号、分号、破折号,把长句的意思和语气断开。但有时又故意保留一个较长的语言成分,故意设置文气上的阻碍,然后再奔泻而下,使语言摇曳生姿,如“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此处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正是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的。长短句搭配,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作者通过皆大欢喜的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中这样一句话“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5.文中有多处展现主人公工作时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否看出在主人公眼中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抱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台“计时器”了。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
从文中的细节来看,“我”对这份工作是相当不满意的,甚至是非常讨厌的。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的统计:“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写作特色
1.独特的视角
舍弃传统小说惯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观察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具有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细腻的描写
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来记叙故事,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细腻的内心活动之中。例如,“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如散文诗般,调子欢快。表现了“我”看到姑娘后的那种快乐和兴奋,暂时忘记了工作的枯燥。“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这些描写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他的工作的厌恶之情。
3.摇摆的情节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卖笑人
海因里希伯尔
如果有谁问起我的职业,我就会感到窘迫,就会脸红,就会期期艾艾。我,一向以稳健著称。我羡慕那些能够说我是泥瓦匠,我是会计、理发师以及作家的人。因为所有这些职业就它们本身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作繁琐的解释。可是,要问我的职业,我只得被迫回答:我是卖笑的。这种自白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人家提出:“您是以卖笑为生吗?”我也只好以“是的”作为答复。
老实说,我确实是以卖笑为生的,而且还生活得不错,因为我的笑(按照商人的口吻)是畅销的。我是个出色的、训练有素的卖笑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我这样笑,没有人能掌握像我这样笑的艺术。我自称为演员(这样称呼是为了避免那些累赘的解释)已经由来已久。可是我的演技和表情却太差劲了,因此,我觉得这种称号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我喜欢讲实际,而实际情况是:我是卖笑人。我既不是小丑,也不是滑稽演员。我不会使大家开心,只会引人发笑。我会像罗马皇帝或者多愁善感的高中毕业生那样地笑,我能学会每个世纪的笑,每个社会阶层的笑,各个年岁人物的笑。就像人家学绱鞋一样,我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笑。在我的胸膛里蕴藏着美洲人的笑,非洲人的笑,白色、棕色、黄色人种的笑,而对于相应的报酬,恰似导演指定的一般,听之任之。
我成了必不可少的人。我的笑灌了唱片,上了磁带,就连广播剧的导演也对我倍加谨慎。我笑得忧郁、温和、歇斯底里;笑得就像一个电车售票员或一个食品店的伙计;早上笑,晚上笑,半夜笑和黎明笑,总之: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需要我的笑,我就笑。
有人认为:这样一种职业是费力而紧张的,尤其是我还得掌握富有感染力的笑(这是我的专长)。这些我自然明白。这样,我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这样的演员理所当然地要为全局的成败而提心吊胆了。我每天晚上都在游乐场上抛头露面,在节目低潮时发出一通富有感染力的笑,以招徕一片不可捉摸的喝彩声,这,就需要见机行事了:我那种尽情的、放荡不羁的笑不可来得过早,也不可来得过晚,必须恰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我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计划,突然狂笑一下,引起全体观众的哄堂大笑,于是局面也就改观了。
节目完了,我疲惫不堪地悄然走进更衣室,披上外衣,这才感到终于到了下班时间,这是再幸福不过的时刻了。回到家里,通常已有电报在等着我:“我们急需您的笑。星期二录制。”于是,我稍微躺上一会儿,几小时后又匆匆踏上即将启动的快车,去为我的命运奔波了。
我在下班后,或在假期里,对笑兴趣甚少,这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挤奶员为忘记奶牛而高兴;泥瓦匠为能忘记泥灰而快慰;木匠家里十之八九有开关不灵的门扉和费尽力气才能打开的抽屉;糕饼师傅爱吃酸黄瓜;屠夫喜欢吃杏仁糖果;面包师宁要香肠而不要面包;斗牛士喜欢和鸽子打交道;拳击师看见自己的孩子出鼻血会脸色发白: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心领神会,因此我在下班后是从来不笑的。我是一个极严肃的人,人们把我看成是(也许有道理吧)一个悲观主义者。
妻子在我们结婚的最初几年里经常对我说:“笑一笑吧。”后来她明白了,我是不会满足她这一愿望的。我紧张的面部肌肉,过度劳累的情绪,如果通过极严肃的表情能得以松弛一下的话,那么我也就感到欣慰了。是的,别人的笑也会给我精神上带来刺激,因为这种笑很容易使我想起自己的职业。就这样,我们夫妇俩过着安静和睦的生活,因为妻子也忘记了笑。有时,她偶然露出一丝笑意,我就当场提醒她,随后我自己也微微一笑。我痛恨游乐场的喧闹,痛恨录音室里的噪音,所以,我们彼此交谈也都是悄没声儿的。
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许我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不得不常常咧嘴卖笑。
我整天呆板着脸打发日子,有时偶然也露出一点儿温存的笑容。我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笑得是否得体。我自己认为是不得体的。毫无疑问,兄弟姐妹们也数落我,说我从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孩子。
我就是这样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卖笑的,可是我自己也不明白这种笑的含义所在。
【品读】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细节、心理描写和环境的渲染等来细致入微地全面解剖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文中的“我”以笑为职业,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笑。他把“笑”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的笑其实已经没有了内涵,生活中,他笑不出来是因为没有了职业氛围,所以他也苦恼。文章语言中带有一种调侃讽刺的意味,同时讽刺的语言下体现了作者生活的苦衷。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列表归纳南戏和元杂剧的兴起的背景、剧种特点及其影响。
剧种兴起时间兴起地点兴起的背景剧种特点成就
南戏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以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带。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体制较自由,剧本结构可长可短,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种形式。我国戏剧开始走向成熟。
杂剧元朝北方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统治者的喜爱。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出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标志我国戏剧已经完全成熟。

2.分析京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而;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从上层权贵逐渐走向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形成了一种大众化趋势。

※巩固与拓展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图是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这一文物与哪一古老的戏剧形式相关?
A.傩戏
B.南戏
C.皮影戏
D.傀儡戏
2.两宋之际,在闽浙沿海城市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
A.傩戏B.南戏C.杂剧D.京剧
3.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
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流行
C.元杂剧的兴起D.京剧的形成
4.元杂剧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④元朝统治者重视戏曲文化的发展
A.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右图的杂剧作品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6.下列剧种中于2001年5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是
A.南戏B.徽剧C.昆剧D.京剧
7.京剧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发生于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道光年间D.同治年间
8.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A.产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
D.其他剧种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
9.简述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参考答案
知识结构填充:
温州泉州福州知识分子市民阶层歌唱舞蹈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关汉卿马致远徽班同治光绪

巩固与拓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
答案ABCCDCBB

二、非选择题:
9.特点:①讲究唱、念、打、舞。②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变化,轻重缓急。③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④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的性格、忠奸。
成就:①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出现“同光十三绝”。②经过不断创新,体系更显完备,表演更加精美,流派更加丰富。成为“国剧”。③京剧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和人类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10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背诵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然后请用8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再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一)、识记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也叫文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本文是一篇书序,介绍兰亭集会,并为诗集作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癸丑()会稽()修禊()

放浪形骸()趣舍()若合一契()嗟悼()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修禊事也——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幽情——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能喻之于怀——

(四)、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趣舍万殊()

(五)、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六)、一词多义

若合一契()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殇一咏

二、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提升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癸丑(kuǐ)会稽(kuài)修禊(xì)巳日(sì)

B.峻岭(lǐn)激湍(tuān)流觞(shānɡ)骋怀(chěnɡ)

C.娱乐(yú)会晤(wù)形骸(hái)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酣畅(hān)玄理(xián)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部B.仰观宇宙之大。之: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曾经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陈:陈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四、复习小结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然后请用8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再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答案

(二)、注音

崇山峻岭(chóng)清流激湍(tūn)流觞曲水(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癸丑(guǐ)会稽(kuàijī)修禊(xì)

放浪形骸(hái)趣舍(qǔ)若合一契(qì)嗟悼(jié)

(三)、解释加点字

修禊事也——一种风俗祭祀

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

映带左右——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流觞曲水——觞,酒杯,两侧各有一耳

列坐其次——地方

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一觞一咏——饮酒

幽情——幽雅的情怀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信可乐也——实在

感慨系之矣——随着

向之所欣——过去;高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短;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四)、通假字

悟,同“晤”

趣,同“取”

(五)、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形作动,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数作动,看作一样;齐:形作动,把。。。。。。看作一样

(六)、一词多义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一殇一咏:一点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附答案:

1.D.思想情趣。2.A.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4.D.“由”通“犹”。

5.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三、提升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癸丑(kuǐ)会稽(kuài)修禊(xì)巳日(sì)

B.峻岭(lǐn)激湍(tuān)流觞(shānɡ)骋怀(chěnɡ)

C.娱乐(yú)会晤(wù)形骸(hái)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酣畅(hān)玄理(xián)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全部B.仰观宇宙之大。之: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曾:曾经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陈:陈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答案详解:1.解析:A.癸:ɡuǐ;B.岭:lǐnɡ;D.诞:dàn,玄:xuán。答案:C2.解析:曾:竟然。C3.A.“由”通“犹”,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答案:D4.解析:B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答案:B5.解析:像带子一样环绕在亭子的四周。答案:A

四、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