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6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一、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四、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用冰取火》课文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搞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

《用冰取火》相关知识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用冰取火》相关知识”,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冰一般存在于O℃以下的环境中,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可以用它来冷却食物或制成冷饮,如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之类。冰还可以用来引火、取暖,你大概不清楚吧。

用冰取火,这绝不是天方夜谭,绝不是梦想。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探索用冰取火的方法。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小说《哈特拉斯船员历险记》中,就有用冰取火的描写。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在丢失火种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寒冷和饥饿威胁,开动了脑筋,终于用冰重新取得了火种。

人们常听说钻木取火,而用冰是如何来取火的呢?这就是涉及到物理中几何光学的原理了。光通过两种媒质的界面时,要发生折射。凸透镜(会聚透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它对光有会聚作用。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光线会聚焦点,即平行光聚焦法。从而使热量集中到焦点上。如果在焦点处放些易燃物质,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钻冰取火,就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人们取大小适度的一块冰,首先将冰磨制成一凸透镜。然后,利用太阳光找到冰凸透镜的焦点,便可利用此冰凸透镜引燃火种。这就是所谓钻冰取火的奥妙!

小学生们,如果你手边有一放大镜(凸透镜)可以利用太阳光,采用平行光聚焦法,试一试能把一白纸烧黑点燃吗?能用冰磨制一块凸透镜吗?你能钻冰取火吗?亲自试一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4个生字,3个会认字。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重点句)。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凸透镜,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述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2.幻灯[课件辅助,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4自然段
(一)默读1至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画完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教师指导。
1.第三自然段。
(1)提问:火为什么这么重要呀?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没有火,()。
(2)教师渲染情境。(叙述)
教师: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中,你是探险队员,此时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指导朗读。
2.师生谈话。
师:你就是探险队员,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的一个孤岛上,火却丢失了,你有什么办法?
3.课件: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1)指名读。
(2)课件对比“绝望和失望”感知。
提问:哪句好,为什么?
(3)指名读。
三、默读自学5至7自然段
(一)学习提示:
1.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了用冰取火的方法?
画出相关词句。
2.思考后可与同桌说一说。
教师指导:
(1)不放弃的精神。
课件: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
练习朗读。
(2)智慧。
小声读6、7自然段,思考: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学生汇报。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感知取火过程。
重点词语的指导:摩挲。
指名读。
学生质疑,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a、为什么轻轻地刮?为什么摩挲?
观察抚摩透镜,感受凸透镜的特点。
指名读。
b、举、向。
教师指导:透镜取火的原理。
c、提问: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动作是对什么的利用呀?(板书:科学知识、冰与太阳)
d、小结。
(3)顽强的品质。
提问:看着这刮、这摩挲、这举、这向,除了智慧,聪明,你还有什么感受?
提示:在这冰天雪地中,在这样冷的情况下,他还用温暖手摩挲,用小刀轻轻地刮,
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自由读6、7自然段:感受年轻队员的智慧与顽强的品质。
(4)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看着年轻队员的一举一动,看着这救命的冰透镜,你是怎样的心情?
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指导朗读。
师生对读,体会大家当时的心情。
四、朗读第8自然段
1.出示图片,激发学生想象,体会探险队员此时心情。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件:这红红的火,()。
教师渲染情景。
3.齐读第八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2.总结。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通过教师的总结,告诉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运用我们的知识积极想办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生字组词北师大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生字组词北师大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生字组词北师大版

《用冰取火》生字【顽】

读音:wán

巧记:一元()一“页”。

字义:①固执,不容易变化②顽皮,小孩淘气

组词:①顽强顽疾顽敌②顽童顽劣顽皮

造字:形声法

造句: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

笔顺:“页”的第五笔是竖撇,行笔三分之二后出撇。

2《用冰取火》生字【暴】

读音:bào

巧记:“共”赏骄阳(日)与碧波()。

字义:①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②凶恶残酷的

组词:①暴发暴病暴风骤雨②暴行残暴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们要做好防汛工作,减少山洪暴发带来的损失。

笔顺:笔画要紧凑。中间部分撇、捺宜伸展,盖下。

字歌:有水瀑布淌爆炸加火旁猖狂的暴徒见日就曝光

3《用冰取火》生字【测】

读音:cè

巧记:左有水(氵)来,右有刀(刂),中间藏宝“贝”。

字义:①推测,料想②测量,利用仪器来度量

组词:①推测预测变幻莫测②测算测绘测验测量测角器

造字:形声法

造句:我推测这件事是他做的。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竖钩稳而直。

字歌:侧面有一人人有恻隐心厂旁建公厕需要测水深

4《用冰取火》生字【绝】

读音:jué

巧记:节约一半(纟)反增“色”。

字义:①绝句,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②极,极端的

组词:①绝句②绝妙

造字:会意法

造句:《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

笔顺:左窄右宽。“巴”末笔圆转。

5《用冰取火》生字【策】

读音:cè

巧记:竹(?)篮装枣漏了两颗(朿)。

字义:①鞭打②计谋,主意

组词:①鞭策②上策束手无策

造字:形声法

造句:面对这么棘手的问题,大家全都束手无策。

笔顺:“”书写宜左低右高;下部撇捺伸展。

字歌:策马往前赶荆棘阻在前玫瑰枝有刺脆枣树上悬

6《用冰取火》生字【索】

读音:suǒ

巧记:秃宝盖(冖)上立“十”,“小”“幺”下面藏。

字义:①大绳子②搜寻,寻求③讨取,要

组词:①绳索船索铁索桥②搜索遍索不得③索钱索赔索价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在网上搜索到了许多学习资料。

笔顺:中间的“冖”要写得宽些,盖住下面的“糸”。

字歌:细搜寻找线索心中怕打哆嗦

7《用冰取火》生字【镜】

读音:jìng

巧记:“竟”然是金(钅)家。

字义:①利用光学原理特制的各种器具②用来反映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磨制,现代用玻璃制成

组词:①眼镜望远镜

造字:形声法

造句:他戴着漂亮的眼镜。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要紧凑,竖弯钩不宜过长。

字歌:轻推眼镜问个究竟环境优美渐入佳境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取火的过程。

3.能说出年轻探险队员身上的优秀品质。

4、读丛书p148《爱迪生和电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爱迪生遇到困难时的做法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板书课题:用冰取火。

2、检查复习

3、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提升。

(一)自学提示(一):

自读第1-4段,思考:

1、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没有火就陷入了绝境呢?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3、此时,大家是什么反应?

﹙自主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3分钟后交流﹚

学生自学后交流。

指导读。

教师小结。

(二)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第5--8自然段,思考:

《用冰取火》教案1、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大家处在危难时刻,年轻队员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么做冰透镜的?

4、探险队员是怎么用冰取火的?

﹙自主学习2分钟小组合作3分钟后交流﹚

学生自学后交流。

指导读。

教师小结。

三、总结解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巩固应用。

1、当堂检测:

课文记叙了一支探险队员到()去考察,在一个(),()不见了,年轻队员做()取火的故事,赞扬了年轻的探险队员坚持不懈的()和使自己绝处逢生的()。

2、以一带多,带丛书《让世界多一点绿》。

(1)画出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及自己的读后感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用冰取火

找不到火机--做冰透镜--用冰取火--快乐激动

12寄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寄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2寄冰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寄、热、希、望、块、收、退、扫”这8个生字的音。认识部首“反文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汉字“收、块、退、扫”。
2正确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展开合理想象,并和同学用合作打电话的形式续编故事。
4、初步了解非洲、南极的不同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10个生字并认识部首“两点水”,在语境中理解“希望、扫兴、糊涂”的意思。
2、能通过朗读感悟角色心情的变化。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有趣的课文《寄冰》,课题中就有两个生字,谁来带大家学习。
出示“两点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两点水”的字?
2、下面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们觉得奇怪吗?有问题吗?
(如谁给谁寄冰?从哪里寄到哪里?为什么要寄冰?冰怎么可以寄?结果怎样?收到了吗?)
二、学习课文,解疑。
1听老师读课文。
2故事有趣吗?现在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1)是谁给谁寄冰?(企鹅非非——狮子洪洪)
(2)从哪里寄到哪里?(南极——非洲)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2那么南极在哪?非洲又在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极和北极的有关图片。
(1)请大家说说,南极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你们知道非洲吗?正如同学们所说,非洲炎热干燥,请大家看,它与冰天雪地的南极,气候截然不同。
3那么住在南极的企鹅非非为什么要给住在非洲的洪洪寄冰呢?洪洪收到了吗?自己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课文中还有8个生字,请你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封、箱、块”,把课文读正确。
4学习其余生字。
(希望:就是期望。扫:组词。退:找反义词。封:读准后鼻音。块:说说“一块什么”?)
5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思考:企鹅非非为什么要给狮子洪洪寄冰?能不能用课文里的句子来告诉大家?
(1)读读1~2节,读出洪洪疑问的语气。
(2)指名读——生评议——小组内再读读。
(3)齐读。
7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节。
(1)“扫兴”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很扫兴?为什么很扫兴呢?
(2)这时候洪洪很生气,如果你就是洪洪,你会怎么读呢?大家试着读一读。
(3)个别读——生评议——男生读、女练读、小组分角色读。
(4)非非到底寄的是冰,还是水啊?冰怎么会变成水了呢?
8当企鹅非非收到退回的箱子和信的时候会怎样呢?谁来读读第四小节,体会一下企鹅的心情。
企鹅非非真的糊涂了,现在你们能帮帮企鹅吗?
出示:企鹅啊,企鹅,我来告诉你。
三、复习巩固。
1刚开始,我们有那么多问题,现在通过读书我们都弄明白了,看来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全文。
2可你们知道吗?狮子洪洪还在生气呢!你们能不能也帮他解开这个谜团?下面我们做一个“打电话的游戏”。非非收到洪洪退回的箱子和信后,马上给洪洪打了个电话。他们在电话里会说些什么呢?和你的同桌分角色演一演。
3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
4
四、指导描摹
1师:出示“过、退、久、冰”,读一读。
2复习新部首“两点水”。练习书空“两点水”。
3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退”。(媒体演示)
4描摹“过、退、久、冰”。
教学板书

《用目光倾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母亲的教诲中体会母爱的伟大,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用目光倾听的含义。

教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倾听,理解词意。

2、补充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自渎感知:

1、读全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2、指名分别读诗,说说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诗文,谈谈自己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找出相关的诗句回答、朗读。

三、交流评议:(说完就请人读出理解)

1、第一节:用目光倾听指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

2、第二节:用目光倾听指对人要真诚。

3、第三节:用目光倾听给人以温暖。(抓比喻句指导:明亮灿烂怎样理解?)

4、第四节:用目光倾听教会我怎样生活。

5、小结:再读全诗,联系生活,你们认为用目光倾听是什么意思?我究竟懂得了该怎样生活?(自渎、讨论)

6、指名回答,试着用上真诚、倾听、千言万语等词。(说完,就请他再读诗,加深理解)

四、总结升华:

1、学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现在,请你们在课题的目光前加一个词的话,你想加什么词?(用目光倾听),在后面加一句话,你想怎样加?(用目光倾听,)

3、教师总结。

4、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7、用目光倾听

真诚

温暖

(胜似千言万语)

放飞蜻蜓--阿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放飞蜻蜓--阿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放飞蜻蜓--阿冰

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劝这群孩子放飞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你能找到描写蜻蜓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的句子吗?(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学了这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呢?蜻蜓真的会吃自己的尾巴吗?(教师点评)

教学后记:

我的教学分两条线进行。第一条线,通过启发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指导。并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深入体会

。使学生逐步理解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和对孩子们的关爱。第二条线,我引导学生找找描写蜻蜓的各部分特点和功能的句子,再说说学了课文之后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来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在课文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查找“蜻蜓真的会吃自己的尾巴吗?”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学会质疑,不盲目相信权威。

《用数学》集备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用数学》集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能正确理解图意,会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能够列式解答,并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例3和做一做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二、利用图片资源,传授新知:揭示课题师:放学以后,你和小伙伴都喜欢做什么游戏?师:今天我们就用你们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喜欢吗?师:板书;用数学师:教师这里有小朋友放学以后参加游戏的活动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小朋友在干什么?师:根据捉迷藏的这个游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在小组内讨论怎样解决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师:大家讨论的一样吗?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生:喜欢做捉迷藏、丢手绢、踢足球、跳绳、跳皮筋……生:我们喜欢生:可以和同位说一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捉迷藏、丢手绢、踢足球、跳绳、跳皮筋……的游戏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的结果,13个同学玩捉迷藏游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生:我们和他提出的问题一样。生:13-6=7(人)师:老师提个问题可以吗?指着算式,13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7是什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三﹑巩固练习内容:做一做P20师:能说出你们组解题思路吗?师:评价:你们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用数学的知识,教师奖给每小组一颗智慧星。第2、3幅图的丢手绢和球的游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和表现最好的小组,准备交流。反映名小组展示交流的情况。师:你能说出算式吗?师: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师:你还能看着这三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小结:同学们根据题意的理解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用数学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聪明!我奖给每个小组一颗智慧星.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都有什么?看到图画中的景色你能想到什么?师:这么美丽的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可以按自己组的解题思路去说一说。(别的小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生:分组在小组内说一说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生:①要有16人来球,现在来了9,还要几个人?

②做丢手绢游戏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生:①16-9=7(人)②8+6=14(个)生: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掌声鼓励。生:1、做丢手绢游戏的有14人,有男生6个人女同学有几个人2、现在有9个人玩球,又来了7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生:这幅图中有小鸟、小、鱼、树……这幅图画真的很美,我想去这个地方去玩……生: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树上有几只小鸟?生:有17只小鸟,树上有9只,飞走了几只?师:你们有问题想要问他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四、独立练习:练习四五、全课总结: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师:图中还有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请你按书上提出的问题把算式填在方格里.集体订正。第一题: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第二题:根据图意与要求列式计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板书设计:用数学13-6=7(人)16-9=7(人)8+6=14(人)17-8=9(只)15-6=9(只)生:有15只小鹿,水里的有6只,跑了几只小鹿。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有几只?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还有几条鱼?左边有6条鱼,右边有7条鱼,一共有几条鱼?生:有13条鱼,游走了7条鱼,还有几条鱼?…….教后记: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有个别学生,把减法应用题,列为加法应用题,应该引起教师重视。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学习例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

3、小组汇报,全班评价。

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

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

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6*4=24,所以要租6条船。

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24/4=6,所以要租6条船。

4、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训练,拓展应用。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用奇谋孔明借箭》优秀原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1:

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的文言字词,并结合板书加以强化。

方案2:

学生翻译文言词语障碍颇多,不能顺利的理解课文。教师先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意境,通过在字音和语气等方面的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使其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得以缓解,逐步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小组让学生探索学习,依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词句。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回顾故事内容。

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

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

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

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会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

预设:多数学生对周瑜的认识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东吴的利益角度给予理解人物。

师: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稚子弄冰》教案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