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6《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巉岩chán石栈zhàn喧豗huī
猿猱náo砯崖pīng飞湍tuān崔嵬wéi
扪参历井ménshēn吮血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延伸阅读
《蜀道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蜀道难》,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蜀道难》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体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李白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本课教学。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体读第一段:
1.词义点拨:
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
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2.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四.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五.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分析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师列出“寓意三说”(见教师用书),学生讨论。
共识:胡震亨的说法。“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同步练习。
5 蜀道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5 蜀道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5 蜀道难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高危险峻特点来写,展示了蜀道之难。
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成,但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而是重在描写。通过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呈现出了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状开道之艰难,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人于峰巅,则曰“扪参历井仰胁息”……可谓天马行空,思接千载,创造了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剖析: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起势突兀,感叹强烈,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雄放基调。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全诗的主旨。
这里,诗人运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是因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也表明了感叹之强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不断开拓诗歌的意境,感叹一次比一次强烈,反复渲染并逐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诗歌的三个段落中,每一段落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细细分析,每一次出现的方式和慨叹的内涵却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出了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慨,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第二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表明蜀道是畏途、险途,不可轻易前往。第三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的战祸之烈。总体说来,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乱。
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了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剖析:登上这“天梯石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诗人由上而下,运用夸张手法,借助神话,直写山高,衬以川险,惟其川险,更见山高,进一步突出了“蜀道之难”。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剖析: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举翅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那么,没有翅膀、不善攀援的人,又如何能翻越蜀道?因而,这一句正蕴有了“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剖析: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就是越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百步九折”形象而具体地刻画了青泥岭的盘曲和多折。真可谓“蜀道之难”,难而又难。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剖析:站在青泥岭的山巅,仿佛可以抬手触摸天上的星宿;行人到此呼吸紧张,抚胸长叹。这便突出了山势之高和山势之险。——哪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呢!
前面的诗句已是淋漓尽致地渲染太白山之高,这里又以奇特的想象和内心独特的感受来刻画青泥岭的高和险。蜀道,真让人望而生畏!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剖析:这里突出了蜀中要塞剑阁的险要。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这也当是对唐王朝的警告之言,希望统治者能注意防止一些重要关镇的守卫者据险叛变。
二、重点语段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剖析:这里诗人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了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诗人展开想象,告诉世人从蜀地开国以后多少万年间,秦国与蜀地因为无路可通而长期隔绝。
本来,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壮士,在为蜀王迎接美女的途中,见大蛇进入山洞而拽其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
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诗人不仅写险、写难,还倾注了自己对山川的感情。通过“壮士”开山的悲壮故事,诗人讴歌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剖析:这一段中,诗人借助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叠嶂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恐怖。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惨目伤心,朱颜凋改。
这一语段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描绘连峰,是“去天不盈尺”;状摹砯崖转石的“飞湍瀑流”,是万壑雷鸣,极尽夸张之能事。又加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们是在“争喧豗”,称那绝壁间的枯松是“倒挂”着的。真是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归结到一个“险”字,既概括又生动具体地写尽了蜀道山水的形势。最后以一个动人心魄的反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归结,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剖析:从秦至蜀,历经重重艰险,终于穿过了蜀道,来到蜀地。然而,前途如何?——“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又屹立在眼前了。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即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李白在此基础上,以豺、狼、猛虎、长蛇这些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事物作喻,大肆渲染剑阁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于是,诗篇很自然地归结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意思是锦城虽如天堂,也不应滞留,还是早日回乡的好。
诗人由剑阁之险要引出了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意在劝诫唐王朝,要警惕战乱发生,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大唐王朝太平景象的背后已潜伏着危机,后来果真发生了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还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结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次呼应开头,点出主题。
审美鉴赏
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认的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杰作。在诗篇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绘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壮伟,表现了诗人超凡的写作技巧与惊人的意趣。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嶂、千里不绝的图景一览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如此博大的眼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仅用十六字便将世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通过诗人的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先辈在高山上艰难地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让人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高峰时,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了,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激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漩涡——这幅画面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则是登上顶峰以后的感触。这里诗人似乎运用了一组摇动镜头,有趣的是“扪参历井”:似乎是人在星星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由静到动,其声动人心魄,其势非壮观所能言。这一句想象夸张,真正让人感到蜀道是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的了。
相传当时身为显宦的诗人贺知章读了此诗,对李白大加赞赏,称他为“谪仙”。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在反映现实上,偏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幻想,即按照作家的愿望和理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它往往具有想象奇特、极度夸张、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等特点。
应该说屈原和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屈原的《离骚》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成熟,而“诗仙”李白则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潮。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形象宏大,气势奔腾,豪放飘逸,善于运用新颖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来抒发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李白笔下: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船速之快,说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蜀道之高,说是“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性格豪迈,感情奔放,纯然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典题精讲
1.(2010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指点迷津:①可从修辞角度加以分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更为生动。②可从与下一句照应的角度分析,“雁引愁心去”意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映衬得体,想象奇特。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指点迷津:着重于夸张、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阅读李白的《将进酒》,分析一下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指点迷津:主要着眼于如下两方面:①要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大胆夸张的语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等加以体会;②要抓住诗歌中狂放激昂的情感宣泄来感悟。
答案:诗中的夸张在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之短;还有的借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贵,“万古愁”表现愁之深广。诸如此类,都显示了诗人的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再者,诗歌开篇写悲,“人生”句往下又转为写欢,“钟鼓”句以下又始写愤激之情,至结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复又写狂放之情。可以说,全诗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与力量,这也当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体现。
蜀道难2
蜀道难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5′)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入。
二、作家作品。(5′)【板书】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范读全诗(15′)
(一)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二)理解诗歌诵读要求。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15′)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
《蜀道难》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蜀道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蜀道难》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