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小学奥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6

2.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2.2有理数与无理数导学案(苏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2.2有理数与无理数导学案(苏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2.2有理数与无理数导学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它们,初步感悟逼近的数学思想,体会“无限”的过程,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无理数概念,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
难点:数的分类及判断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写两个有理数
2.写两个无理数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它的边长在两个相邻整数之间,
这两个整数是和
二、课堂探究
(1)有理数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吗?
(2)有理数的分类:
①分两类,即
_____________
有理数

_____________
活动一:(1)你能把0.81、1.56化为分数形式吗?
(2)你能把0.3333…、0.2666…化为分数形式吗?
活动二: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

下面再请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a可能是整数吗?a可能是分数吗?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举例圆周率π,0.1010010001…、—1.4141141114…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主要区别
(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的形式,而无理数则不能.
3.例题讲解:
例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集合内: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例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0,,3.14,-,,,-0.55,8,
1.1212212221…(相邻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2),0.211,999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与疑惑
五、课堂检测
《课课练》2.2有理数与无理数
六、课后作业
1.已知下列各数:
其中正数是,负数是,
整数是,分数是.
2.关于0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B.是正数C.是负数D.是正整数
3.既不是正数也不是整数的有理数是()
A.0和负分数B.负分数C.负整数和负分数D.正整数和正分数
4.把下列各数填在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括号内:
-6,9.3,,42,0,-0.33,-0.333...,1.41421356,,3.3030030003...,-3.1415926
整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的减法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理数的减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4.2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弄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加法运算可以省略括号及括号前的“+”号。
重点、难点: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黑板)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多少千米?
2、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总量,学生根据表中右表赢余的有理数相加求和,易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的高度为:
(+4.5)+(-3.2)+1.1+(-1.4)=1(千米)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高度变化情况,起点定为0,上升用加法运算,下降用减法运算,也可求出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的高度:
0+4.5-3.2+1.1-1.4
=1.3+1.1-1.4
=2.4-1.4
=1(千米)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分析:我们发现:
4.5-3.2+1.1-1.4=(+4.5)+(-3.2)+1.1+(-1.4)
这个等式左边是加减混合运算,等式右边只有加法运算,也就是说,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了加法运算,反过来,等式
(+4.5)+(-3.2)+1.1+(-1.4)=4.5-3.2+1.1-1.4也成立,这就是说,如果式子是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的形式,加号可以省略,这个数的括号也可以省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计算:(1)(-8)-(-3)+7-2(2)3.12-3.08-(-4.88)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分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并进行比较
2、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运算
解:原式=+(-)++(-)
=(+)+[(-)+(-)]
=1-

教师指出:此题交换-和的位置,目的是命名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简化运算。但要注意在交换
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练习:课本P.26第1、2、3题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是在学习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及把式子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注意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先应转换为加法运算,然后省略括号,再计算。
五、作业:P.27习题1.4A组经3、9、10题

教学后记

有理数的乘方


课题1.5有理数的乘方课时本学期
第课时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
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重点
难点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
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中符号的把握。
关键:把乘方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板书课题,电脑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感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二、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4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乘方?幂?底数?指数?举例说明其含义。
2、(-3)2与-32的的底数分别是什么?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注意:
⑴指数为1时通常省略不写,底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加括号
三、知识应用: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13)-26
四、探究规律:
电脑展示:完成下列计算:
222425
(-2)(-2)(-2)4(-2)5
观察计算结果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3、完成42页思考。乘方的符号法则,是怎样的?
4、an当n是偶数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

五、课堂达标练习
课本第42页练习1、
注意:运算中只有乘方时注意先确定符号,再求其绝对值。
六、课堂小结:
请大家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七、作业:47页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到次数少的还可以,次数多起来之后,学生明显感觉书写吃力,面对这种情况,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自学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解答、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交流讲解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释疑
教师点拨进一步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计1.5有理数的乘方
指数
底数an

规律: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