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小学三角形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9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一课时7.1-1三角形的边
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一、阅读教材P63-P65的内容
二、独立思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三角形.
2、如图的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_,它的三条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顶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三个内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共有_________个三角形,其中以AC为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B为其中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2,4B、3,4,1
C、5,6,12D、5,5,8
5、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边长分别是6和4,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2B、1
C、4或2D、4或6
6、三角形按边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角分成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下图中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

: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厘米和4厘米,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试化简:
(1)|c-a-b|-|b-a-c|(2)|a+b-c|-|b-a-c|
一、课堂练习:
1、教材P65练习第1、2题
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厘米,、4厘米,则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7厘米,第三边长是偶数,则第三边长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
二、作业布置
教材P69第1、2、6题;
教材P70第7题,
三、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ABC的三边长为a,b,c,且abc,若b=6,c=2,则a的取值范围是()
A、4a8B、2a8C、6a8D、7a8
2、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米,OB=10米,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20米B、15米C、10米D、5米
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8厘米,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4厘米B、5厘米C、6厘米D、13厘米
4、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0xB、xC、xD、0x10
5、如果线段a、b、c能组成三角形,那么它们的长度比可能是()
A、1:2:4B、1:3:4C、3:4:7D、2:3:4
(二)填空题
6、一个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它们的长分别为50厘米和7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设第三根木条的长为x厘米,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7、如图,在ABC中,AB的=所对的角是__________,∠BAC所对的边是_______,AC在ABC中是_________的对边。
8、两边长分别为3和10与另一边组成的边长都是整数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个。
(三)解答题
9、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之比为2:3:4,周长为36厘米,求三边的长。

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厘米。
(1)若已知腰长是底长的2倍,求各边的长;
(2)若已知一边长为6厘米,求其它两边的长。
1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3a-1,4a-2,试求其周长。(提示: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12、如图,P为ABC内任意一点,试说明PA+PB+PC(AB+AC+BC)

13、某木材市场上木棒规格和价格如下表:

规格1米2米3米4米5米6米
价格(元/根)101520253035

小明的爷爷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架养鱼用,现有两根长度为3米和5米的木棒,还需要到该木材市场上购买一根。
(1)有几种规格木棒可供小明的爷爷选择?
(2)选择哪一种规格的木棒最省钱?

第二、三课时7.1-2三角形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1、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有关概念、表示、画法及应用。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重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难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一、阅读教材P65-P68的内容
二、独立思考:
1、如图,AD是ABC的中线,AE是∠BAC的平分线,则BD=_________=______,∠BAE=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具有___________性,而四边形没有_________性,要使一个六边形木架(如图)不变形,至少要钉上__________根木条。

3、关于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射线B、都是直线C、都是线段D、只有高线是射线
4、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DBC=20°,则∠AED=__________。
5、如图所示,AM是ABC的中线,若ABM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ACM的面积。
画出下列三角形中每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同学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下列三角形中每条边上的中线,看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下列三角形中每条边上的高,与同学们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堂练习:
1、教材P66练习第1、2题。
2、教材P68练习题
3、在RtABC中,CD⊥AB于D,若AD=4,CD=6,BD=9,求:
(1)ABC的面积。
(2)SADC:SBDC以及AD:BD,你发现了什么?
二、作业布置
教材P69第3、4、5题
教材P70第8题
三、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2、如果三角形本条高的交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以上都不正确
3、如图,若∠1=∠2,∠3=∠4,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D是ABC的角平分线B、CE是AC的角平分线
C、∠3=∠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4、如图,AD⊥BC,垂足为D,则图中以A灰高的三角形共有()
A、4个B、5个C、3个D、10个
5、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BC、AD的中点,SABC=4平方厘米,则SABE等于()平方厘米
A、2B、1C、0.5D、0.25

(二)解答题
6、如图,写出以AE为高的三角形。

7、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三角形的周长分成24cm和30cm的两部分,求三角形三边之长。

8、农户张大爷家要把一块三角形的土地平均分成4份,种植不同的蔬菜,并比较他们的产量,应如何分?试画出三种不同的分法。
9、在ABC中,AD是∠A的平分线,DE//AC交AB于E,EF//AD交BC于F,试问,EF是BDE的角平分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10、如图,在ABC中有一点P,当P、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在三角形内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三角形;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为2个时,在三角形内可构成五个不重叠的三角形;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为3个时,在三角形内可构成七个不重叠的三角形。
(1)若其它条件不变,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为88个时,在三角形内可构成多少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2)若其它条件不变,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为n个时,在三角形内可构成301个不重叠的三角形,试求n的值。

相关阅读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2三角形的外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2.2三角形的外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1.2.2三角形的外角
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
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与其有关的实际问题.
阅读教材P14~15,完成预习内容.
1.如图1,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像这样,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
图1
如图2,一个三角形有________个外角.每个顶点处有________个外角.
图2

2.如图1,△ABC中,∠A=80°,∠B=4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则∠ACD=________.试猜想∠ACD与∠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试结合图形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C作CM∥AB,延长BC到D.
则∠1=∠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所以∠1+∠2=∠A+∠B,
即________=∠A+∠B.
知识探究
一般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________________.
自学反馈
1.判断下列∠1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2.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活动1小组讨论
1.如图∠1+∠2+∠3=?
解:∠1+∠BAC=180°,
∠2+∠ABC=180°,
∠3+∠ACB=180°,
三个式子相加得到:
∠1+∠2+∠3+∠BAC+∠ABC+∠ACB=540°.
而∠BAC+∠ABC+∠ACB=180°,
所以∠1+∠2+∠3=360°.
2.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活动2跟踪训练
1.求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2.求下列各图中∠1和∠2的度数.
3.已知三角形各外角的比为2∶3∶4,求它的每个外角的度数?
4.如图,AB∥CD,∠A=40°,∠D=45°,求∠1和∠2.
活动3课堂小结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预习导学】
1.三角形的外角622.120°∠A+∠B=∠ACD
3.∠ACD
知识探究
两个内角的和
自学反馈
1.略.2.略.
【合作探究】
活动2跟踪训练
1.∠1=90°∠1=80°∠1=95°.2.略.3.设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2x、3x、4x,由三角形外角和为360°,得2x+3x+4x=360°.解得x=40°.所以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80°,120°,160°.4.∠1=40°,∠2=85°.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体会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难点】
1、三角形稳定性的得出;
2、体会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如图,在△ABC中,AD⊥BC,BE=CE,AF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那么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根据上述条件,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2、在我们生活和生产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

※合作与探究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1)如图,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间,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

(2)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变吗?

(3)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变吗?

(4)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对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变吗?

通过上述实验操作,可以得到结论:三角形_____变形,即三角形_____稳定性,四边形____变形,即四边形_________稳定性。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随堂检测
1、如图,建高楼常需要用塔吊来吊建筑材料,而塔吊的上部是三角形结构,这是应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图形中哪些具有稳定性?

3、要使四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再钉上几根木条?五边形木架和六边形木架呢?

教(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使用课时______节)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1章三角形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复习目标】
1、复习三角形及其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证明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条边,结合三角形的中线介绍三角形的重心。
2、体会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1、由不在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用符号_______表示,如右图,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
2、三角形两边之和__________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__________第三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______,连接____和_____之间的_____,称为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都能画出____条高;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____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____的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____交于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________;所有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的直线_______一点。三角形高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____心。
4、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______的线段,称为三角形这边上的中线。
每个三角形都有____条中线;并且三角形的中线都会交于______点;三角形中线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_____部,三角形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____心。
5、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______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每个三角形都有____条角平分线;并且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部交于______点,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____心。
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不一样,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_____,有长度,角的平分线是一条______,没有长度。
7、三角形_______稳定性,四边形___________稳定性。
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线段的长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cm,3cm,4cmB、2cm,3cm,5cm
C、2cm,5cm,10cmD、8cm,4cm,4cm
2、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将它们首尾连接后,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
A、1,2,6B、2,2,4C、1,2,3D、2,3,4
3、下列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2,2,4B、3,4,5C、1,2,3D、2,3,6
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2、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1≤x≤3B、1<x≤3C、1≤x<3D、1<x<3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A、2B、3C、5D、8
6、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4,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A、2B、4C、6D、8
7、下列每组数分别表示三根木棒的长,将它们首尾连接后,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
A、1,2,1B、1,2,2C、1,2,3D、1,2,4
8、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

9、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A、正三角形B、正方形C、正五边形D、正六边形
10、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A、B、C、D、
11、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D、直角三角形
12、已知△ABC中,AB=6,BC=4,那么边AC的长可能是下列哪个值()
A、11B、5C、2D、1
1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2,3B、1,,3C、3,4,8D、4,5,6
14、下列各组数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
A、1,2,4B、4,5,9C、4,6,8D、5,5,11
15、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9,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4B、5C、11D、15
16、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5B、10C、11D、12
17、有3cm,6cm,8cm,9cm的四条线段,任选其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则最多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
A、1B、2C、3D、4
18、如图1,M是铁丝AD的中点,将该铁丝首尾相接折成△ABC,且∠B=30°,∠C=100°,如图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M在AB上
B、点M在BC的中点处
C、点M在BC上,且距点B较近,距点C较远
D、点M在BC上,且距点C较近,距点B较远
19、长为9,6,5,4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选法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20、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5B、6C、12D、16
2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6,10B、5,6,11C、3,4,8D、4a,4a,8aa(a>0)
22、如图,有一△ABC,今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D点,以C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E点.若∠B=40°,∠C=36°,则关于AD、AE、BE、CD的大小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A、AD=AEB、AD<AE
C、BE=CDD、BE<CD
二、填空题:
23、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满足,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
24、各边长度都是整数、最大边长为8的三角形共有个。
25、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值可以为(只需填一个整数)
26、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3,若它的第三边长为奇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教(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使用课时______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