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12.鱼书学案

幼儿园鱼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9

12.鱼书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2.鱼书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2.鱼书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柯灵: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著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柯灵先生善于捕捉散文的灵感、锤炼语言,因此其文章,美如画,意似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识记积累】
注音
更()易无垢()咫()尺
漂泊()融洽无间()隽()品
恶札()信笺()翘()首云天
一枝之栖()分道扬镳()懒散因循()

【背景介绍】
1.何为鱼书?
古代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中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桶内,故称鱼书桶。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鱼书就是信件。
2.书信名称种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课文解读】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入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进而说到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弛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酸甜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
读《鱼书》,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比如作者恰到好处地用了“暌违”“鱼书”、“参商”、“尺素”、“雁足”诸词,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此外,《鱼书》的作者还善于用四字句,像“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之类,也用得自然、简洁、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初探】
1.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2.“从不谒人谈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4.概括文章的主旨。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妇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喟叹/称谓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灼热/斟酌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倚靠/绮丽纤细/纤维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文学中,借屈原之名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家为数不少,提及屈原这位令人充满同情的诗人,往往使作家在身处坎坷之时顿将失意、挫折、忧愁、幽思都涣然冰释了。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张家界的神仙池满布箭竹,景观兼有九寨沟和黄龙寺的特点,其中的金银滩更是奇特有趣。全滩一半呈金黄色,一半呈乳白色,平分秋色,互不相干。
D.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了世人一个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倒计时数字,则让人们叹为观止。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堵”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D、究竟采用鉴赏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2.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www.jAB88.CoM

【阅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生活的诗意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请结合②③两段做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义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F.“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诗意。

【语言表达】
1.根据文意,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写一句话填在横线处。
—个企业,如果有了一两件拳头产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自满自足,就不思进取,它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不要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通过标点符号表示出来。请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使之成为意义不同的两句话。
①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
②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8个字)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维护职工权利的组织莫过于工会;然而在许多民营和外资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也是由资方掌握,发挥不了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
据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一亿多民工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民工;他们没有加入工会组织,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权益无法得到维护。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于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律程序时间过长等原因,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机构;这时如果有工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或指导他们与业主谈判协商,民工的权益就能够得到维护。
答:

12.鱼书
【识记积累】
更(gēng)易无垢(gòu)咫(zhǐ)尺
漂泊(bó)融洽无间(jiàn)隽(juàn)品
恶札(zhá)信笺(jiān)翘(qiáo)首云天
一枝之栖(qī)分道扬镳(biāo)懒散因循(xún)

【课文初探】
1、①用鱼书为标题富有神秘色彩,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②以鱼书为题新颖、别致、含蓄。
③具有古朴、文雅的气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2、谒,拜访、拜见。指人们自己很少主动去登门造访友人,却渴求着友人经常来作客和自己一叙旧情,收到朋友的书信总是因繁忙琐事而延迟回信,但却一样的期盼着经常收到朋友的来信。表达人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却又不肯付出的微妙心态。
3、这中社会的病态和变质的感情也凭借了雁足鱼书,简直是对鱼书的一种糟蹋,表达作者对社会丑态的愤慨。
4、《鱼书》以“鱼书”为话题记叙了写信的重要作用,描述了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并回忆了自己人生中与书信有关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信的特殊情感及对现代人不屑写信这一行为的惋惜,也抒发了他渴求朋友来信的心情。

【基础知识】
1.B(A项分别是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是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是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是cù/zú,yǐ/qǐ,xiān/xiān)
2.C(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指不信任身边的、熟悉的人的话,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
3.B(A项句式杂糅,“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可以改为“靠的是艺术”或者“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C项缺中心词,“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后应加“方向”一词。D项“秦俑成为当务之急”主谓搭配不当,应是“艳丽的秦俑彩绘如何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4.B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的结论;究竟——表示结果,原委。这里“毕竟”有分清主次的意思,故选用“毕竟”。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故这里用“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故应采用“鉴别”。

【诗歌鉴赏】
1、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2、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阅读提升】
1、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诗意”是: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2、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3、这是一句形象化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一节的观点是“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在这一句前,说“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答案: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4、A、E。(A项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第①段中的观点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不是说“没有诗意”。E项考查对段落内容要点的概括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对于诗歌而言,“丑”和“恶”不是不可以写,但要抓住它们,还要有诗意的发现,并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这样才会诗意盎然。)
【语言表达】
1、有仙之山仍需高,有龙之水仍需深。
2、①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
②我反对,他也反对,你怎么样?
3、民工呼唤(企盼、期望)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工会组织。
【写作训练】
“一草一木总关情”这一话题尽管相对宽泛,但也有较好的限制性,所写之“情”必须由“一草一木”引发而来,行文中不能只谈人或事,而置“草”“木”于不顾。材料中所提供的意境,令写作者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可以从以下两点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一草一木”化为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草木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鲜花绽放,枯叶凋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就让我们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吧。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常引起人们的诸多感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曼舞的黄叶展示着秋的衰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荒野的草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树叶,一株小草,短暂一生,令人感慨系之。
请以“一草一木总关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精选阅读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学案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美字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美文
感受曾巩散文之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于纡徐婉曲之中。行文从容不迫,节奏舒缓,平平说去,层层推进。感情敦厚,蕴气于内,给人以层次跌转、婉转缜密之美感。如《寄欧阳舍人书》也是一篇结构纡徐婉曲的文章。文章虽然开头直入其事,得欧阳公为祖父所作墓碑铭。按理,应该直接表示感谢之情。可是,作者却从“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引发出一大段议论来,大谈铭志与史传的异同。又指出“世之衰”,“铭始不实”。这段议论看起来似乎与感谢之主题无关,其实是为了引出“世之衰”,“铭始不实”的原因是“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这样突出了欧阳修所写的墓碑铭的重要价值,实是敛气蓄势,为下文颂扬欧阳修作铭之功德作铺垫。得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为文难以“公与是”的观点,暗中把笔锋移向了欧阳修。为了避免平板,文章在泼墨赞扬欧阳公前激起文势“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然后笔毫一挥,落到实处。点明主旨,尽情赞颂欧阳公的道德文章及所作道德墓碑铭的功德。全文由虚到实,内容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转折自然,变化曲折又毫无碍滞,将一片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
(选自梅丫头的家的博客,有删改)

【课内挖掘】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
太阳理想
每天,太阳都会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梦想,去追赶太阳。
当你背对太阳时,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而直面太阳,你会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背向太阳无法看到的事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太阳,并为之拼搏。
马克思穷四十年之心血,终成《资本论》,临终时还笔耕不辍。他的一生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共产主义事业即他心中的太阳;孙中山领导多次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他也成为了国父,民主共和的社会即他心中的太阳;曾巩多次科举考试无果,他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激发了斗志,最终金榜题名,终成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名人,文学事业即他心中的太阳。
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他们都为理想而奋斗,不断追赶着理想,最后取得了成功。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材:通“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遁:逃跑
解析:A项,严:尊敬。C项,勒:刻。D项,遁:隐居,遁世。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解析:A项,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C项,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获得荣耀。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A项是被动句。
答案: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送蔡元振序
曾 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从事等。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辟:征召,聘请
B.不惟其同守之同同:相同,一样
C.州为不治矣治: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从事材:有才能的
解析:B项,同:动词,附和、赞同。
答案:B
5.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组是()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 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 ⑤反是焉,则激 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②是一些人对从事职权范围的错误认识;③是探究上文提出问题的原因;⑥是明确蔡君升官后应尽的责任。
答案:C
6.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州从事呢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解析:C项,递进层级表述相反。原文是由州从事推及公卿大夫。
答案:C
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情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一律由太守一人做出决定。
(2)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
(3)(他)很超脱的样子,不把政事当作自己的事。
参考译文: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致如此。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由太守一人做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做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致如此啊。
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运地能有个有才干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大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
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做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序送给他。
三、创新语用
8.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出其构图要素,并对其寓意进行简单评述。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漫画由字母“w”“i”“f”和一个被吊死在“f”上的人一起,构成无线网络“wifi”字样。②警示人们,要理智看待和使用无线网络,否则会给人带来恶果。

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二、写作背景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褪(tuì)坍(tān)圮(pǐ)撅(juē)窸窣(xīsū)
捋(luō)窥(kuī)蝉蜕(tuì)颓(tuí)熨帖(yù)
一宿(xiǔ)尴尬(ɡānɡà)迄今(qì)福祉(zhǐ)
2.词义
坍圮:倒塌,坍塌。
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代。
灼烈:鲜明而热烈。这儿形容气味浓烈。
熨帖:妥帖舒服。
福祉:福气。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在“活的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在园中,经过十多年的苦苦思考,作者终于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自己的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二、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推敲: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第5段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了。
作者在他那金子一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痛苦难耐:“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一连几小时地专心致志地想有关死的事,想了好几年。作者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21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们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在作者逃避在这个园子中,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感悟到在他面前的这个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给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些小生命卑微、弱小,却顽强地活着,充满生机地活着。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灭,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需有一颗敏感的、沉静的,忘却时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是什么呢?
于是他有另一番领悟。他说甚至是地坛这荒园要荒废他的双腿,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的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是寻回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作者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园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解悟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说“死”,他比之为“节日”。“死”已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在作者笔下,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由此,史铁生也有了对生命的深刻的感悟。
想通了,就会觉得“活”中注入了新的浆液与能量。原来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就是富有生气、富有朝气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照得灿烂;譬如……譬如……”作者一连用了六个“譬如”,浸透了浓浓的生的味道,充满新的希望。而这些都是在园中默默思考十五年人生后的所得。于是,地坛,这荒园,便因此得到充分的人性化,它仿佛是一个洞察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时间老人,带着强烈的慈悲之心,或者说这位老者是要以“让我残废了双腿”的代价带领“我”去体悟更深层的生命意识——活着是一种责任,并让作者带着这种深悟的意识,以一个传道者的情怀与责任感,普及到广大的世人心中,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生命意识,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使生命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
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是作者对生命的解读。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
第二部分一起笔,作者假设有一位“园神”注意到了自己,实际上是转换一个角度继续深层次地进行自我观照。作者提出了“骚扰”“陪伴”自己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我干吗要写作。”因为这三个问题是“编织在一起的”,所以从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写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重点写的是第三个问题,即“我”与写作,写作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苦恼。为什么要写作?作者坦诚地透露是想“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这是他创作的初衷。写作给他带来了欢乐,因为写成了,发表了,被人家称说“写的还不坏”,他“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写作使他有继续活下去的欲望。当然写作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整天像中了魔,他又担心文思枯竭。在这两种思想的反复较量中,他终于明白“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解开对写作的潜在欲望,以“你”和“我”的答问过程剥开作者灵魂的外壳,露出一直藏在内里的核心:写作作为生存方式,同时是罪孽和福祉。
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这一部分,作者其实是回答了一个活着干什么的问题。前面的铺垫,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一步步地看清楚了生命究竟是什么。从时间上说,它是在永恒的时间流程里的一段;从空间上说,上帝则安排了一个参差不齐的世界,以达到总体的和谐;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被分配了角色,而这个角色不管是什么都有到头的一天,就像一场戏一样。当他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还能做什么呢?就是说当一切处在被动的状况下,我们还能不能主动地去做什么呢?他想,“我”必须要做点事情,“我”做什么呢?“我”写作。“我”写作就是为了活着。他已经看明白了,实际上上帝把他安排到这儿来,就是一个瞬间的事情,就像一场戏,可即使是这么一个瞬间,我们也应该善始善终地把它完成。
米兰昆德拉使一句犹太谚语广为流传: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是的,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智慧的还是愚蠢的,所有人类的思考,对于造物的上帝来说都是幼稚可笑的,是全无价值的,是真正的札人忧天。然而,心和脑却又是上帝给的,于是,人类用心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用脑思索着这个世界的奥秘。即使所有的思想都只是强作解人,人类也一样地会如同遭到惩罚的西绪弗斯那样永无止境地思想下去,除非寂灭为尘,为土,为无。所以,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其实,“思”也是欲望之一,好奇就是它最强大的动力。可是,“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这里,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或许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劳永逸的答案。关于为何而活着,诠释太多了。实际上,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活的有意义,每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活得有意义。冬眠了500万年的青蛙醒了过来,虚度了光阴;蜉蝣一生,只能见到一次夕阳,但做足了一生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史铁生的生命比一般人充实得多,有意义得多。
《我与地坛》是一部文学交响乐,它虽然没有史诗般华丽的篇章,优美的辞藻,却有着大气而又舒缓的音符,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年迈长者,在向你平静地诉说着生死的奥妙,娓娓道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与地坛》向中国文学展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调散文”,每一个音符都在尽情地挥洒着激情,挣扎,受难,不安,恐惑,警醒,每一个乐章都在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理性的反思、审视和对自我人生的一次超越,几乎在绝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三、技巧鉴赏
1.情景交融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的思绪。十五年来,作者在园中思考了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生?“我”要不要活下去?“我”怎样活着?很显然,第3、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所蕴藉的道理是要回答以上第1、2个问题的,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如:第3段写园子的荒凉冷落之景衬托出我的失魂落魄。第5段写园子中的昆虫草木,作者体察到“园子荒芜但不衰败”,由此得到启示:一个人即使是残疾人,也应该勇敢顽强,不幸的生命在困厄的时候,也应该勇敢顽强。第7段的六个譬喻鲜明、生动,浸透了浓浓的生的味道,充满了新的希望,体现了作者经过思索后对人生的镇定、顽强、坦然的态度。
2.语言精辟,蕴涵哲理
如:“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这是作者经过生与死的较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审视,从而获得的辩证认识。
“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面对对死亡的威胁,谁不恐慌,作者在几经求生与求死的挣扎中,总结出了宝贵的人生经验,那就是消灭欲望。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生当作舞台,把生活在其中的人比作演员和观众来阐释人们与生活的关系,形象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些句子朴实无华却寓意深刻,闪耀着作者睿智的光辉,给人以警策。
四、疑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②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撒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探究思路:判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一要研究景物描写本身,二要联系文段的中心思想,因为景物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参考答案:本段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等。这些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都是那么勇敢顽强、充满生机。在荒芜的地方,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作者进行这样的描写,突出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给作者以人生的启示。
2.第②段一连用了六个譬喻给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启示?
探究思路:分析每一组譬喻,挖掘出形象深含的意蕴。
参考答案:落日的热烈、雨燕的勇敢、古柏的镇定顽强、孩子的脚印及草木和泥土的气息给人深深的思考,给人带来希望。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写景并不是信马由缰,写景应为表达主题服务。本题设计意在使学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体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由此得到启示: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尚且勇敢坚强地活着,充满生机,人也应该勇敢顽强;不幸的生命在困厄的时候更应该勇敢顽强。活着是一种责任。
二、点拨提示:考查抽取信息和对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可借助原文的关键句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写作给他带来了欢乐,因为写成了,发表了,被人家称说“写得还不坏”,他“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写作使他有活下去的欲望。当然写作也给他带来了痛苦,整天像中了魔,想着写小说,他又担心文思枯竭。
三、点拨提示: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寓意深刻的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人的欲望就是追求和永不满足,作者的欲望就是活着、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对付文思枯竭的恐慌,他认为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河渠书学案


河渠书学案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艾(yì),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拟:比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悼:怜惜
⑵古今异义
害中国也尤甚。中国:中原地区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至于:到了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异时: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径。径:道直少曲折
漕从山东西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
水颓以绝商颜颓:水向下流
⑶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菑通灾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通导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通斯,分开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通疲,疲惫,又活用为使动。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通傍,依靠,沿着
2、文言虚词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以:来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以:因此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于:比
汤问其事,因言因:因此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诚:如果
3、词类活用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富,使……富裕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东南,向东南
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漕:漕运,动词。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肥:使动,使……肥沃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表: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名作动
漕从山东西西:西行,名作动
则田者不能偿种田: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下:名作动,(天子)交给(下属)
从斜下下渭。下:流入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决兮将奈何?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倒装句,谓语“甚哉”倒装了。
难句翻译现场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参考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告,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使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翻译指导:本句要落实这样几点:“河”是黄河;“所从来者”,“从来”是水从上游来;“厮”是分开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译成“来”。“引”是疏引,疏导。另外,课本的译文没有把“于是”翻译出来,应该翻译为:这个时候。
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郑国作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几个实词:“罢”:这里是通假成“疲”,同时又活用成使动;“并”也是通假,翻译为“依靠,沿着”;还要落实“兴事”“间”“东”。另外,要注意译文的前后连贯。
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参考译文: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文言词语:“用事”“临”“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译文中“于是”也要补出来。
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参考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翻译指导:本句翻译注意全句的倒装,翻译的时候要把谓语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时,要注意“为利害”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自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阳县西南)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确表明他写《河渠书》,是因为西汉初年所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业绩的延续与发展。他说:“唯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作到兴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
 
河渠书赞(唐)司马贞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爰泪后世①,非无圣贤。鸿沟既划②,龙骨斯穿③。
填阏攸垦④,黎蒸有年⑤。宣房在咏⑥,梁楚获全。
【注释】
①爰(yuán圆):何处,哪里。
②鸿沟:古运河名。楚汉相争时,以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作界限分明。本句当指鸿沟自荥阳北引黄河,东经中牟、开封,折而向南,经通许、太康,至淮阳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水道交通网。
? ③龙骨:俗称“龙筋”,指船底中线通连首尾的主要纵材。穿:透。
? ④阏(è厄):阻塞。攸(yōu由):语助词,无实义。
? ⑤黎蒸:指黎民,众民。
? ⑥宣房:古宫殿名。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道:通导
C、水颓以绝商颜绝:渡,穿过
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3、下列每组中对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4、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今:现在,今天
B、故道多阪,回远。回:回来
C、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拟:比拟
D、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漕:通行漕船
5、下面每组中加点的虚词语法和语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汤问其事,因言。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B、以车转,从斜下下渭还军灞上,以待大王之来
C、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于其身也,则耻师矣。
D、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译文:
②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名:名称
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匮:缺乏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阗:充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时议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为贤于己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门曰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
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
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文: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D(D中的“登”是丰收的意思,今天的成语“五谷丰登”仍保留此意。)
2、A(A中的“并”都是通“傍”,依靠,沿着的意思。而B中前一个“罢”是使动,使疲惫,后一个“罢”是罢了,作罢。C中前一个“至于”古今相同,后一个“至于”是“到了……”,D中前一个“于是”是“这时候”,后一个“于是”和今天相同)
3、C(A中前一个“而”指的转折关系,后一个“而”是承接关系B中的前一个“以”是来,后一个“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中前一个“于”表示在,后一个“于”表示比)
4、D(今:如果;回:回环;拟:比)
5、D(A因而;因为B用;表目的,来C比;对于)
6、①现在如果凿穿褒斜道,少山坂坡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②这样,汉中的粮食边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没有险阻,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7.B名:动词,称名。
8.D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9.B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10.C前后无因果关系
11.D“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12.(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17.与妻书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17.与妻书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7.与妻书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林觉民(1887年-1911年),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黄花福州十杰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
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课本[1]及台湾国中中文课本。
林觉民的故居位于福州南后街杨桥路口,现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
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林长民是林觉民堂兄,林觉民也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的堂叔。

【识记积累】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与妻书》)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课文初探】
1、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2、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堂上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意映卿卿如晤()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嗟夫()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使之肖吾()
2.解释下面的字词
①如晤:②腥云:
③婉:④切切:
⑤第:⑥抑:
⑦破镜:⑧率性:
⑨的的:⑩独善其身:
3.翻译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4)卒不忍独善其身。
(5)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6)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文段精析】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2.“汝忆否”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4.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课外文段】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八岁能属文,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
梁普通二年,晋安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引陵参宁蛮府军事。中大通三年,出为上虞令,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风闻劾陵在县赃污,因坐免。久之,起为南平王府行参军,迁通直散骑侍郎。
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
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
天康元年,迁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陵以梁末以来,选授多失其所,于是提举纲维,综核名实。自是众咸服焉。
废帝即位,高宗入辅,谋黜异志者,引陵预其议。三年,迁尚书左仆射,陵抗表推周弘正、王劢等,高宗召陵入内殿,曰:“卿何为固辞此职而举人乎?”陵曰:“周弘正从陛下西还,旧籓长史,王劢太平相府长史,张种帝乡贤戚,若选贤与旧,臣宜居后。”固辞累日,高宗苦属之,陵乃奉诏。
及朝议北伐,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陵避席对曰:“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
史臣曰:徐孝穆挺五行之秀,禀天地之灵,聪明特达,笼罩今古。及缔构兴王,遭逢泰运,位隆朝宰,献替谋猷,盖亮直存矣。
(《陈书列传第二十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纵横:合纵连横。
B.风闻劾陵在县赃污风闻:传闻,听说。
C.高宗入辅,谋黜异志者。异志:有叛变的意图。D.性又清简,无所营树营树:经营生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御史中丞刘孝仪与陵先有隙。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
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高宗苦属之,陵乃奉诏。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
D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徐陵“器局(才识及度量)深远”的一组是()
①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
②陵闻之,乃为奏弹
③提举纲维,综核名实
④若选贤与旧,臣宜居后
⑤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
⑥容止可观,性又清简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博览群书,能言善辩,魏收本想嘲弄他一番,结果反受他的嘲弄。
B.徐陵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因弹劾安成王,最后被免去了侍中、中书监的官职。
C.徐陵知人能荐,他向高宗推举吴明彻担任北伐将领,终于收复了淮南的大片土地。
D.梁末以来,选授的官员众多职称,徐陵全面地核实他们的官职和才能,得到了众人的信服。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史臣”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臣认为徐陵品德优秀,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B.史臣认为徐陵秉承天地的灵气,聪慧明达,才能出众,古今无人能比。
C.史臣认为徐陵虽然才识卓越,但能位至宰相,还是运气好的结果。
D.史臣认为徐陵忠诚正直,敢主动尽献好的计谋,否决不好的策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

(2)定策出自圣衷,非臣之力也。

◎拓展提升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蜚声(fēi)押解(xiè)簇拥(chù)呕心沥血(ǒu)
B.对峙(shì)诘难(jié)奸佞(nìnɡ)苦心孤诣(yì)
C.讣告(pù)脉脉(mò)熨帖(yù)殚精竭虑(dàn)
D.迄今(qì)桎梏(ɡù)咫尺(zhǐ)
口瞪目呆(dè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张灯结彩勤能补拙随声附和
B.浩淼歇斯底里暗然失色摧枯拉朽
C.擎天璀璨多彩烦燥不安真知灼见
D.震憾大相径庭黄钟大吕力挽狂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通往这个天堂(自然科学)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和诱人。
②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③除了母亲,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的。
④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A.舒坦迷茫期望剥落
B.舒服迷茫企望侵蚀
C.舒坦苍茫企望剥蚀
D.舒服苍茫希望剥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某些错误做法,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经过一轮苦战,终于迎来了一场久违的胜利,大家都趾高气扬回到教室庆祝。
C.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录。
D.上个世纪8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就鼓噪一时,至今,仍拥有广大的读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B.当我们年青一代今天重温这段极为感人的片段时,就会发现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正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C.出生地历来有争议的大诗人李白,在新近出版的权威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明确认定其出生地为四川省江油市。
D.这场森林大火,经过数千名森林警察、公安干警、解放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九昼夜奋战,已于上午8时特大火全部扑灭。

6.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2)第三联对仗工整,写了“秦苑”“汉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尾联中的“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你为下面的电视画面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要求思想健康,文字简洁,有内涵。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里,一对年轻的夫妇正与一个小孩嬉戏……突然,雨点沙沙地落了下来,夫妇俩都忙着为小孩遮雨,小孩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写作训练】
按要求写作文。
 勇敢是一种基于自尊的意识而发展成的能力。——拿破仑
 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而做出的疯狂举动,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一种炫耀,真正的勇者不需要炫耀,勇敢只是他们的本能行为。
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风雨莫测,这些困境需要靠你的勇敢去战胜。或许你会觉得很艰难,但当经历艰难再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一直都掌握在你手中。
请以“真正的勇敢”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7.与妻书
【课文初探】
1、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2、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点拨:联系本文的中心句“吾至爱汝”考虑。

◎堂上演练
1、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
2、①如见面②带血腥的云。③婉转,温和而曲折。④形容声音很细。⑤但,但是。表示转折。⑥还是,或者。表示选择。⑦比喻夫妇分离。⑧顺着本性(去做)。这里有断然、干脆的意思。⑨真实,确实⑩致力于自己的道德操守。这里指只顾自己好。
3、
(1)但是以今天的形势来看。
(2)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我在呀。
(3)我平时没有把我追求的理想告诉你。(4)我终究不忍心只顾自己而不管国家大事啊。
(5)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6)就想趁机把这次出行的事告诉你。
【课内文段精析】
1.(1)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点拨:注意关联词语“与……无宁”的解释。(2)就想乘便把这次走的事情告诉你。
2.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点拨:从与上下文的联系考虑。
3.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点拨:抓住事情概要。
4.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的感情。点拨:从三件事共同蕴含着的对妻子的“挚爱”考虑。

【课外文段】
1、解析:此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纵横”虽有“合纵连横”之意,但理解词语还要考虑该词语所在的语境。因其前一句是“博涉史籍”,即“博览群书”,后面的词语是说徐陵有口才,故可推断“纵横”与写文章有关,进而判断该词解释为“挥洒自如”更妥当。
答案:A
2、解析:该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能力。做虚词题必须要能熟练地掌握一些重点虚词的常见用法,近几年高考又经常结合课文中经常出现的虚词来一起考查,因此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虚词要重点识记。A.同、跟/亲附;B.凭借/用;C.才/是;D.于是。
答案:D
3、解析:本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器局深远”的含意,“器局”即是“才识和度量”之意,然后可用排除法。②体现了徐陵刚直不阿;⑥写徐陵外表英俊,性情清廉。这两句与题干要求无关,进而排除②⑥,得出答案。
答案:C
4、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徐陵是被免去了安成王的侍中、中书监的官职。做此题主要是排除选项中一些无中生有或似是而非的说法。
答案:B
5、解析:该题是史臣对徐陵的认识评价。“运气好”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又要能大致理解这段话,再联系全文即可。
答案:C
6、解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还要抓住重点字词。
答案:(1)谋略和才能,当今也没有能超过他的人。
(2)决策是出自圣上你自己,不是我的功劳。

参考译文: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地人。八岁时就会写文章。长大后,博览群书,写文章挥洒自如,有口才。
梁朝普通二年,晋安王担任平西将军、宁蛮校尉,召徐陵参与宁蛮府的军事。中大通三年,出京担任上虞县的县令。御史中丞刘孝仪与徐陵的先辈有过节,凭着传闻弹劾徐陵贪赃,徐陵因为这获罪而被免职。过了很长时间,复官为南平王府行参军。后来又升迁为通直散骑侍郎。
太清二年,徐陵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北魏,魏人安排住宿并宴请他们。这一天天气很热,负责接待的官员魏收嘲讽徐陵说:“今天这么热,应当是徐常侍带来的。”徐陵马上回答说:“从前,王肃到这里来,才为魏国制定了礼仪;现在我出使到这里,让你又懂得了什么是冷,什么是热。”魏收感到很不好意思。
天嘉六年,徐陵被授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的官职。当时安成王萧顼担任司空的官职,凭借着是皇帝弟弟的尊贵,在朝野上下占据着很大的势力。直兵鲍僧睿依仗安成王的权威,包揽诉讼,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徐陵听说后,就上奏弹劾他们,免去了安成王的侍中、中书监等官职。自此以后,朝廷秩序井然。
天康元年,升迁为吏部尚书,兼领大著作。徐陵认为自梁朝末年以来,选拔的官员多是无才之人,于是他制订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全面地核实官员的职位和能力。这以后大家都很信服他。
废帝即位,高宗辅佐他,想罢免那些有叛变意图的人,召徐陵参与商量此事。太建三年,升迁为尚书左仆射。徐陵不接受并上书推荐周弘正、王励等人。高宗召徐陵到内殿,说:“你为什么坚决拒绝这个职务并推举别人呢?”徐陵说:“周弘正跟随陛下从西边回来,是旧朝长史,王励是天平相府长史,张种是陛下家乡有才能的亲戚。如果选择有才能的人和旧属,我应该排在他们后面。”徐陵坚决地推辞了很长时间。高宗苦苦地嘱托,徐陵才接受。
一次在朝廷上商议北伐的事情。大家因为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权重,都联名推举他为将军,徐陵独自一人说:“吴明彻家在淮南,熟悉那里的情况,他的谋略和才能当今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当天,高宗就下诏任命吴明彻为大都督,于是攻下了淮南数十州的地方。于是高宗设酒向徐陵敬酒说:“奖赏你能知人。”徐陵离席回答说:“决策出自圣上的心中,不是我的功劳。”
徐陵至德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徐陵才识和度量高远,外表英俊,生性清廉节俭,家庭没有什么经营生计,他的俸禄与亲族共同享用。
史臣说:“徐陵品德优秀,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非常优秀,秉承天地的灵气,因而特别聪明,古今无人能及。后来缔造陈朝,辅佐主上,遭逢好运位至宰相,进献否决策略,忠诚正直一直长存于他的心中啊。”

◎拓展提升
1.D(A押解jiè簇拥cùB对峙zhìC讣告fù)
2.A(B暗—黯,C燥—躁,D憾—撼)
3.C
4.(B“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为贬义,此处应为“兴高采烈”;C“前所未有”与“新”重复;D“鼓噪一时”为贬义,应为“名臊一时”。)
5.(B句语序颠倒,应为“那四句自勉诗是他一生的写照”。C句主谓搭配不当,认定李白出身地的不是李白。D句式杂糅,删去“所用”。)
6.(1)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
(2)今昔对比,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凋敝对比,写出了历史的变迁。
(3)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7.参考:享受自然,感受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