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风筝》教学札记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风筝》教学札记。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淡淡的桂花香充满了整个教室。今天我正在上第10课《风筝》这篇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体会呀?

一生:我觉得这课文写出了作者童年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的情景。

师:是吗?

一生:是的,课文中就是有许多词语来表示我这一心情的。

师:好,大家能找出来并划出来吗?wWw.jab88.CoM

生(齐声):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不多时就纷纷划出了不少描写我们心情快乐的词句,并迫不及待地要求站起来朗读。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吧,我就让他们一一站起来大声地读了起来。

师:大家都找得很好,还有别的没找出来吗?

(一时的静场)

突然间,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女孩子站了起来,说:我还有补充,我认为他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我觉得也应该是他们快乐的表现。

是呀,这也应该是呀,这也是我开始并没有料到的。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风筝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与开心,所以才个取这个名字的。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赞同吗?

生(齐):同意!

快下课了,一个学生又站了起来:老师,课文最后面的标点为什么是省略号呀?

师:是呀,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上省略号呢?

孩子们一时是议论纷纷。

一生:这是说明文章还没有写完,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一生:这说明风筝找不到了。

一生:不,也有可能找到的。

孩子们争着发言各抒己见。

师:是呀,文章是可以继续写下去,但我们怎么样去写呢?我们又不是作者。

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当一次作者。

生:我以前也找过飞丢了的风箏,后来终于被我们找到了,当时大家高兴得大声呼喊,还跳了起来,好开心!

生:我也丢过风箏,可是当时我没有找到。,直到第二天才发现,可那风箏已经破了。

师:好呀!大家都有过放风箏和找风箏的经历,那我们就来当一回作者,从课文最后一节接着往下写。至于怎么样写才好,全凭大家自己的本事了,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一定要把他们的心情写出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得很好,行吗?

生(大声):行!

孩子们动手写了,写得是那么专注,又是那么的神往。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如此爱好写作,因为我知道这是融合了孩子们的感情,让他们也深深地走进了课文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孩子们是丝毫不动,还在继续着他们的作者梦。

飞吧,孩子心中的幸福鸟!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神情,我顿时感到一阵幸慰从心底涌起,教学就是如此美丽!

小编推荐

《风筝》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

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

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

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提分段,但是,但是对于有些结构分明的课文,抓总领句或过渡句进行分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王老师不避讳分段,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抓总领句,很快就让孩子们就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思路。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

【在这一板块的对话中,王老师以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作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察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进而领悟放风筝所蕴涵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情感。王老师不仅仅将教学指向与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析语言。从实录中不难发现,王老师深谙语感教学的策略,翩翩的语像感,憧憬的语义感,羡慕的语境感,被王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长期进行这样高品位的语感训练,学生必定获得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生:(继续汇报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

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

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

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

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

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让学生看《秦腔》?哈哈,太超前了!说实话,我翻了几页,送人了!因为看不下去》不如改为看他写的《月迹》《丑石》等散文。』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教师唱给学生听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

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

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

人人笑开颜

抓把泥土试试风

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

和白云去做伴

如今每逢春风暖

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

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

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

永把我陪伴

(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

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

(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

风筝致溪桥

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

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

书写飞翔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

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牵一牵,你近了

放一放,你远了

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这一教学环节,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王老师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可见一斑。教师由民歌中的风筝自然引出了网络中的风筝,并且将真人带进现场,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个教学环节拓展了风筝的内涵,激荡了孩子的思维,推进了情感的生发。】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对学生的言语作品来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即使学生的作品很差也要重在激励,即使再差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言语表现上的的充分信心。一个学生的言语自尊一旦受到了伤害,那将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教师对言语的摧残,就如鲁迅说的有些批评家对年轻的作者做的,是再嫩苗地上跑马。这种肆意的践踏,所造成的恶果怎么说都不过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伤害,而是对一个前程灿烂的言语生命的扼杀,是对天才的扼杀。王老师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巧妙,她先是充分肯定孩子的语言表达,并说自己也被感染了,接下来告诉孩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句话,请注意个别地方会有改动。这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点化,大雪无痕,如羚羊挂角。这一细节,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的智慧的爱。】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

一、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个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从教学过程的推进来看,王老师确实是一个有着很强的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老师。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首先来自于她对文本的生民命化感悟和个性化处理。王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她的解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她将自己整个打开,全然进入文本,让文本获得了新生。王老师心中的风筝,不仅仅是贾平凹笔下的那只风筝,而是熔铸了王老师全部人生阅历的全新的风筝。这只风筝,是放飞着希望、自由、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因着这样的理解,王老师对文本中的一些细微的地方,才有了敏锐的洞见和发现。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洞见和发现,王老师才得以对话参与者的身份,引领孩子们去发现风筝的意义。

这种感悟力和感染力,还来自于王老师高超的点化艺术。王老师深谙学生言语生命生长的规律,她深知,言语生命的生长,是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向着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适时的唤醒和点化。王老师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扮演的就是唤醒和点化的角色,而不是教化和教导。我们看到,她引导孩子感悟孩子们放风筝的心情时抓住一些很富有感情色彩和温度的词语(如翩翩起舞、羡慕等),让孩子们反复揣摩体悟,从而带领孩子们走进同龄人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一起享受风筝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们又看到,王老师将自己和网友之间的一只网络风筝放到了课堂上,当小青老师的那首诗的出现,当诗的主人王老师的网友小青老师亲临现场,孩子们一下子对语言,对风筝,有了最为真切的体验。他们读懂的不只是风筝的故事,而是人间最美的友情。我们还看到,当王老师对孩子们说: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只轻轻一点,孩子们酝酿已久的情感便喷涌而出,饱含着真情和诗意的话语也就汩汩流出。

《风筝》一课书的教学,王老师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亲身的读、写活动,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读写经验的感性互动。教师用自己的读写活动中的体悟,唤醒、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生发,促进他们言语生命意识的自觉形成,实现了师生间言语生命的对接。这种对接,靠的正是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召唤和回应。

二、以视野融合为基点,巧妙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

风筝,是一件游戏器具;风筝,是一个文化意象。对于孩子来说,放风筝,无比快乐;对于成年人来说,放风筝,显得那样的风雅。风筝维系着友情亲情,风筝寄托着对往事的怀恋,对未来的憧憬,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的追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对于风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小风筝,意蕴无穷。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建构他心中的风筝,使得风筝这个文化意象在他们的脑际鲜活起来,丰盈起来,这当是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一件事。

解释学派哲学家加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而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一种视野融合。达加默尔对理解的解释告诉我们,理解一个文本,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去追求文本的客观意义,而是以我们的自身情境和前见(也叫前理解)去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教师、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与视野融通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生成。这种生成,是阅读主体从各自的视野出发的,一起参与,逐渐达成融合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站在视野融合的高度来处理文本,通过巧妙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文本的文化意蕴,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文化张力。在视野融合上,王老师着力于如下两个层面的处理:

其一,重视文本视野和学生视野的融合。阅读就是一种理解,而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因此,阅读,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理解。阅读文本,就是在阅读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阅读文本,也就是在阅读自我,理解自我,体验自我。因此,阅读教学,就是对世界的洞察,生命的提升,灵魂的唤醒。王老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理解的层次非常清晰:古诗中的风筝贾平凹笔下的风筝民歌中的风筝网络中的风筝鲁迅笔下的风筝学生自己的风筝。这一系列文本的呈现多而不乱,由浅入深,由远而近。学生在这么多的风筝中,走进了不同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了不同的风筝情怀。文本渐次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视野学生多重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向文章完全敞开,把自身的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对风筝的理解,逐渐由物质升华到精神。这种理解,是真切的,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

第二,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逐步达成视野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对话、沟通与视野的融合。因为不同的阅读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因为不同层次的人的学识和前见的不同,阅读教学中才会产生众声喧哗、多元并存的分歧与争论,这种多层次的智慧碰撞与生命经验的共享,不但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而且推动文本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重视野的重建与提升,从而由个体的特殊性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普遍性。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始终将自己作为对话的一分子,而不是做裁判者,始终平等参与着对风筝的理解,建构着风筝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对风筝的理解是多元的,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风筝上蕴涵着亲情、思乡、朋友情、爱国情正是因为有了视野的不断融合,孩子对风筝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物质走向精神。他们的感悟,甚至超越了教师的预设。

《风筝》一课,因为有了多重视野的融合,显得充满文化气息,显得大气而厚重。

三、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向美的情怀,向真的思想,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唯有精神的家,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作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我们要重视儿童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不是架空地喊口号,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成为家的主人,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首先,王老师着力于大文本的构建,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风筝的意义。风筝是什么?表面上看,答案非常简单,但是风筝中寄寓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王老师不是去告诉,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小文本组成的大文本,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涵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分享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孩子发现风筝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其精神家园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展开得充分而饱满。通过读书,孩子们感悟到,这是一只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的风筝;通过写话,孩子们感悟到,风筝中蕴涵着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国情。

其次,王老师水到渠成地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孩子们在抒发情感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本课教学高潮不断,而将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当数最后的写话环节。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非常深情而饱含诗意的话语,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你简直难以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五年级的孩子之口。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正像《风筝》一文中所言,风筝就是一只幸福鸟。王老师是在上课,也是在和孩子们一起放飞着一只只美丽的幸福鸟。

愿美丽的幸福鸟放飞在每个人的天空!

《风筝》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教学设计1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背景知识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五、字词教学

1、读一读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确:

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

七、布置作业

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精神虐杀那一幕。

2、品味语言,体会其中深意。

3、多角度理解课文。

4、学习自我解剖,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精神虐杀的深意所在;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课文──《风筝》。作者──鲁迅。鲁迅是作者的笔名,那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二、课文分析

1、这篇散文写我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下面请你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我回忆往事的段落。

明确:回忆往事(2~11小节)

那么第1小节与第12小节说了什么?

明确:第1小节:惊异和悲哀──引入回忆;

第12小节:回到现实,呼应开头。

3、研读课文,探究性学习: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还不太理解的地方或是觉得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尝试自己在课文中找找答案。下面小组讨论,现提出问题,然后归纳、解决问题。派小组代表提出本小组问题。归纳问题:

⑴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⑶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我对小兄弟放风筝态度的语句,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⑷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⑸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不幸?

⑹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⑺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⑻课文最后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小组代表尝试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⑴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⑵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⑶略。

⑷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但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被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所支配。从我的身上,可以明显看出那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所打下的烙印。

⑸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说,良心受到了谴责,可谓不幸。

⑹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是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偷做的风筝抓断踏扁了。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的天性、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而付出代价。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⑺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内心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⑻因为我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又是没有预料到的。

三、拓展延伸

1、我对待小兄弟放风筝的态度前后有巨大的变化。由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反对小兄弟放风筝,毁坏风筝到后来接触到课文后送他风筝,赞成小兄弟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中间,我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从这里看出,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2、作者在叙述二十年前儿时的一段生活时,心情沉重地感到自己当时对小兄弟做了一件错事,是怎样充满内疚的书写自己的心绪的?你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这种做法的?

明确:鲁迅先生写道:心也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多下去了。

《风筝》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习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⑴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⑵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⑶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⑷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⑴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⑵练习朗读。

⑶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⑷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第二教时

一、检查

1、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习。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案例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满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之情。

⑵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⑴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⑵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⑴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⑵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⑶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⑷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⑸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的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1、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说明他酷爱风筝。

生:惊呼、跳跃说明他天真活泼。

师:这里还可以看出他热切向往放风筝。

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害怕兄长,软弱,胆小。

生:他做蝴蝶风筝说明他心灵手巧。

生:多病,瘦得不堪说明小弟体弱多病。

师:体弱多病该怎么办?

生:该多照顾。

生:该多锻练,比如说去放风筝。我爸爸是医生,他说多参加户外活动,能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益。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总结一下小弟的形象特点?

生:天真、活泼、聪明、瘦弱。

生:可爱,又可怜。

师:为什么说可怜?

生:他身体不好。

生:我觉得最可怜的是他痴迷风筝,却只能呆看着,而且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却被哥哥残暴地毁掉了。

师:说得真精彩,文章越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越反衬了我感情重负的力量。那我在这部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古板,连看风筝都认为可鄙。

生:粗暴、野蛮、残酷。

生:非常专制,凶神恶煞。

生:我不同意用这些词,因为作者只希望小弟读书,不玩风筝,他是为小弟好。

师:我是风筝的毁坏者,更是精神的虐杀者。因为我毁掉的不只是一个风筝,更残酷地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虽然我的立场是好的,结果却很糟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同意吗?

生:我也觉得他是好心干了坏事。

师:看来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生:

师:那大家讨论一下吧。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或许一经思维碰撞,难题倾刻瓦解。

生:大概是封建思想吧。

师:对,我当时也是一个少年,平时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耳濡目染以至潜移默化,思想受到毒害而不自知,才做出这样的事。因此,我也是一名受害者,而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悲剧。

2、学生表演看风筝、毁风筝、当面悔过这三个情节,以合作形式多角度解析主题,课件展示结果。

师:大家还有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古人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有错就改、严于自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不是你的错,都是社会惹的祸。

生: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因此,他不会怪你的,你就不要一直悲哀下去了。

生: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爸,希望他双休日别老是把我关在家里。

六、课堂小节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大屏幕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七、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文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课外阅读鲁迅《野草题辞》,写一篇读书心得。

(本环节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风筝》教学设计7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风筝》教学设计7,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文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3、课前上学生去放一次风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认识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3、精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做风筝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憧憬和希望)。

师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颐和园》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札记”,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村居》教学札记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记得语文课标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今天,我教学了《村居》一诗,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了课文,同桌互学了生字之后,就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近几天说道要去放风筝,学生兴趣浓厚,毕竟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检阅》教学札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检阅》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觉得课文写得好并口若悬河激动不已,学生却一脸茫然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师理解了文本但没有想方设法将学生带进文本。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再造情景、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容能有效的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并深入理解。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中有一些很感人的课文:《检阅》、《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妈妈的帐单》等,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理解,学生很难被感动并受到深刻的教育,必须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去感悟。

我在教学《检阅》时,首先让学生明白检阅的意义和要求,然后让他们谈谈如果自己参加这样的仪式会有怎样的感觉,孩子们畅所欲言,大家都表示会很紧张甚至会因为训练辛苦而放弃参加。接着,我带领他们读课文,请他们发表意见:如果你是俱乐部的一员,你会赞成哪种对待博莱克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仿佛不是课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倒变成他们在讨论了。在七嘴八舌中,孩子们对文中人物的感情理解了,对文中人物的行为非常佩服。理解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他们抢着说:博莱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博莱克练得都忘了吃饭;博莱克练得受了伤,但他仍然坚持练习;他一定想着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走进了文字的背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师便不需要再作什么分析了。

我认为,饱含情感的文章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老师只需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不需要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了。

《小虾》教学札记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蜜蜂》教学札记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15只=17只剩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


昨天匆匆见了一面,说说紧张吗?告诉大家,他们关心着我,爱着我们,还紧张吗?

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要实话实说。

生:美好的印象。

生:亲切的印象。

师:注意到了吗?注意老师长得怎样?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纸船,看老师写纸船这个词。哪个同学来读读这个词。出示风筝,写风筝,齐读。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连读。筝读轻声。齐读课题。

师: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读课文,提要求,拿起铅笔,划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会认的生字。(8个)

师: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生:必须读熟课文

师:借助拼音是认识生字的好方法。

师:玩识字魔方的游戏,游戏规则:哪个字朝上就读出那个字。

学生自由活动。

师:看来都认识并且记住了,出字谜考考你。

还有几个难读的词,小松鼠想考考你。

(扎的读音)

师:写字的本领怎样?写幸福出示幸,应该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字写出格。

指导书写福

师:认真看老师写幸福这两个字,可以书空。

师:看课本上的字,写一遍,描一遍。看前面两位同学姿势坐得多端正呀。

(写得真棒,不如写得端正、匀称)

师;字和词都回到课文中去了,还认识吗?接读课文。

(在黑板上贴上松鼠和小熊)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的2、3自然段。

学生读

汇报。

(出示句子:松鼠折了一只纸船出示另一段话,比较有什么不同。)

师:从漂呀漂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很长时间。

师:读的时候要读出很长时间,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出示画面:看小熊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快乐、兴奋,

师:从动作上看。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课文是怎么写得呢?出示句子,小熊拿起

(说的地方多了,应该指导学生去朗读,这样会更符合低年级特点。)

师:相信通过努力,4、5自然段会读的更棒。

(学生自由读)

推荐读得最棒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出示:风筝乘着风比较漂呀漂飘呀飘学生比较。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汉字,男女生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好。

出示:可是有一天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想哭。

师:他都想哭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段话。一会找同学来读。

师: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子:如果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感情吗?感叹号体会到松鼠太难过了,太需要朋友了,你们也带着这种感情读。

指名读,不但有感情,而且有表情。

出示画面:一溪纸船。

出示画面:纸船、风筝

学到这里,想对他们说什么?

送给大家一句话:拥有朋友一生幸福

《风筝》教学设计之二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风筝》教学设计之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风筝》教学札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