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10-16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这一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日建交。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
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时期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课件显示;学生据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件显示)你们知道国际形势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吗?例如在政治上?第三世界力量发展(中国就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力支持下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西欧、日本、中国迅速崛起,这些说明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课件显示)
过渡: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请大家先看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论述。
邓小平论国际形势(课件分段显示)
材料一(1984年)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材料二(1985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有哪些?(学生看材料后回答)
再看材料三:
材料三(1985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上述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什么?(学生看材料后回答)
三段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主要有:(课件显示)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发展
不发生世界战争有可能
维护世界和平有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
2.调整依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课件显示)
过渡:那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再看邓小平的相关论断:(课件显示)
(1984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一贯的方针是什么?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又是怎样的?
(1989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再看材料第一句,外交活动的;实质是什么?外交活动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什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用刚才的两段材料解决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三个问题(课件显示)
3.方针、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主要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内建设
5.具体表现:实行不结盟政策
先阐述第4点:为了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请同学们结合P106最后一段回答“学习思考”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了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中国的正确做法——经济建设中与其他国家广泛交流、合作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工作重点转移的关系——相互促进
(思路:实际上我们要理解两层意思:①是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正确做法——②对外政策的目标——最后得出两者关系)
教师再阐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实行对外开放国策有密切关系。因为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这就需要进行“无敌国外交”。同时,对外开放是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既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也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强弱大小的限制。因此,正如课本所说:……(107页第二段)

(过渡)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是不结盟政策。
再阐述第5点:何谓不结盟政策?
刚才看过邓小平的话(P107页“资料卡片”):“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以前就打过苏联牌。1950年,中苏双方曾经签订了什么条约?(学生:《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这一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在当时美苏冷战的特殊背景下,它包含着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苏双方共同对付美国。到1980年,条约期满,中国方面没有再续约。课本105、106页两幅图片反映中美、中苏关系的什么状态?(学生: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图片放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中国政府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同他们搞好关系。
因此,所谓不结盟,是指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任何第三方的政治、军事同盟。
课件同时显示:
不结盟政策:
含义: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实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它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这样说?
先请学生据课本106页③回答。然后课件显示:
原因: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独立判断国际问题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教师同时强调:这一政策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地、独立地判断国际问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过渡: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交活动特点明显,成就辉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同时,活跃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同时课件呈现:
二.外交活动的特点和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首先让我们对联合国作一简单了解。
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全球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国际组织。课件同时呈现联合国徽章:
我国是联合国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台湾问题,新中国直到1971年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它目前有成员国192个国家,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同学们知道哪五个吗?(中、美、俄、英、法),可见,中国在联合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请看屏幕:课件呈现: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最根本的宗旨是什么?(学生:维护世界和、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来,为实现这一宗旨作了不懈的努力。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并结合实际解决两个问题:(分工合作)
(1)课本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你还能说出其它较为典型的事例吗?这些多边外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先解决问题(1):
首先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事例: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中国的倡议得以实现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然后教师利用表格相机阐述:从这张表格就可知,中国在20世纪的70、80年代,积极、全面地参与了联合国的重要事务,涉及到教育、科技文化、经济金融、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
当人类面临新的千年的时候,江泽民出席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中国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倡议得以实现。什么倡议?(学生: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会晤)请看课本108页图,这是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的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不仅如此,在会晤文件中还应中国要求加入了许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说明课本提出来的结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当人类迈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课本第107页“知识链接”从一个方面举例说明,哪一方面?(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这些多边外交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提问学生,之后课件显示: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除了课本这些事例之外,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阐述:老师也准备了其它一些事例,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同时提醒:请注意说明文字,体会这些活动的作用)
图一图二
图一: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图二:08年9月25日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温家宝在发言中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并不富裕,但已……为世界上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累计免除亚非等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247亿元;提供各类……无偿援助908亿元。”
这些活动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解决问题(2):课本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你还能说出其它较为典型的事例吗?中国在这些区域组织中的活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首先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事例:参加并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课前提示是如何概括的?)
2001年促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除了课本这些事例之外,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呢?(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阐述:老师也准备了其它一些事例,课件呈现下列内容:(同时提醒:请注意说明文字,体会这些活动的作用)
图一图二
图一: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图二: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一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会议。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题为《扩大合作 互利共赢》的讲话。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课本中的史实:
(1)现在一起看课本109页“知识链接”: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学生: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的政府间合作组织)它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倡议而成立的。中国于1991年加入这一组织。对这一组织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积极、负责、务实和合作的态度)我们从以下事实可以得到证明。课件呈现: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部分会议简介)
时间地点中国领导人的讲话
2001年上海加强合作,共同迎
接新世纪的新挑战
2008年利马坚持开放合作
寻求互利共赢
2009年新加坡
江泽民从1993年起连续八次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其中由中国主办的在上海举行的是第九次会议,注意,江泽民在会上讲话的标题是……,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第108页最后。去年在利马举行的是第16次会议,胡锦涛发表的讲话题目是……,今年的第17次会议胡锦涛将发表什么讲话,我们到时候再关注。
课件显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穿着唐装的合影
大家看,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家元首穿的是什么服装?(学生:唐装)对,唐朝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繁荣富强的国家,唐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象征,唐朝都城哪里?(学生:长安)也就是你们的家乡西安啊!你们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在中国参与的众多区域国际组织中,上海合作组织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这一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是从“上海五国机制”发展而来的。最初是在哪一领域合作?(军事领域)成立于哪一年?(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两段材料来深入了解上海合作组织。(课件呈现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材料二

军事、政治领域,发展到经济、能源、交通、司法等广泛领域。2001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3年,举行首次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0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叶卡捷琳堡召开。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新华网
请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特点、合作模式、意义。
先看上海合作组织的会徽。它的主体是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包括哪六国?(学生:中、俄、哈、吉、塔、乌)最后一个加入的是乌兹别克斯坦,你们从示意版图还能看出什么信息?(提问学生:都是中国的邻邦;这些成员国有大、有小;)会徽的上方和下文分别用中文和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知道为什么?(学生:因为中俄两国始创)再看材料一,它能反映哪些信息呢?(提问学生:合作广泛、从军事政治到其他领域)。
综合刚才这些信息,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特点、合作模式分别是什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
上海合作组织:
1.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2.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3.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合作领域的扩大过程)
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刚才会徽的有关信息还没有看完。同学们看,会徽左右环抱的是橄榄枝,这象征着什么?(和平)会徽选用的是绿色和蓝色,这些都蕴含着这个组织的宗旨:和平、友谊、进步、发展。因此,会徽主体图案的创意是:象征着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综合这些信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可据课本说出第一点)第二点教师引导、补充:从中国方面讲,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补充完后)课件呈现:
4.意义:(1)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这些方面也就证明了课本的一个结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国际组织的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这里所说的新,新在何处?(提问学生:各国之间,不论大小,平等、合作、互利、互信,共同发展等)。因此,中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其主要作用是(课件呈现)
作用:促进了区域政治经济的合作、发展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活跃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从国内来讲,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了综合国力。从国际上讲,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爱和平的大国形象。(课件呈现)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和世界实现了“双赢”局面。


1.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其调整的主要背景是?依据是?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方针原则是?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主要表现是?(师生互动,同时课件呈现)
2.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外交活动有哪两大特点?(提问学生)
(课件呈现后)阐述: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外交活动在国际国内都具有重大意义。
3.1949年新中国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到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新突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的作用、影响日益增强。你从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的光辉历程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同时课件显示角度提示;学生发言后呈现答案提示。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国际地位根本上取决于综合国力
从外交政策演变看:制定政策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从外交活动的实质看:外交体现国家意志、国家利益
从外交活动的影响看:中国在和平崛起,国际影响力在增强
4.在今天这堂课上,你得到哪些收获?
学到知识外交活跃……
分析材料关注现实……
与时俱进增强国力……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5.请搜集、整理近年我国政府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分析它们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怎样的特点,指出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关推荐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独立试航(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问题导读

1.1982年12月,通过了新中国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2.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中国的一个里程碑。

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和有机统一起来。

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这对我国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的改革,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上来。

关键信息

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2.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4.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我的发现:

合作探讨(师生互动,点拨解疑,共同学习,轻松又愉快。这可是新课标的理念哟!)

主干知识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⒈过程及措施

(1)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

(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出一些新的重要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在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197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4)在人大的组织建设方面,相继增设了一些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

(5)在人大的工作制度方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6)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立法和监督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并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⒉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使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

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措施: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七部法律。②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⒉依法治国

(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意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

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⒈背景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包,市场基本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在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仍有许多关系还没有理顺。

(3)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⒉措施: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进作风、提高效率。

⒊意义:更好地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要点透析

⒈健全法律制度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党政机关、工厂、农村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到处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了激烈争斗,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公民的权利、国家法律的尊严遭到肆意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宪法还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它是对建国3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⒊关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创新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的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规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工作,仅1979年就制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内的七部法律,在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又提出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们还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精彩例题

例1:“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此项规定源于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思路分析:此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再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例2: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法制建设里程碑的措施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

思路分析:根据教材可知:中共十五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答案:D探究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本节课内容以及有关知识回答: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2)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那些探索?“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又是怎样严重践踏的?

思路点拨: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必须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取得更大的成绩。

建国初期,中共领导人民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代表。

“文革”期间,处处可见违宪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多年没有召开,人民政协的工作中断。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整合全案(重组、综合、迁移、拓展教材,三维目标整合,学以致用,这是新高考方向!)

整合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所以,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此外,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阻碍,要完全清除它们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例题: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C.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路分析: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蒋介石颁布的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宪法,所以B选项可以排除掉。C、D两项是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宪法,它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学生能判断出它们应该由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但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以应该是最早的。

答案:A迁移拓展

从4000年前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到今天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向我们展示着钢铁一般的事实: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和谐的历史,就是法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依法办事正日益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

例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

A.领导干部B.党员

C.公职人员D.全体国民

思路分析: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由此可见,领导干部是关键。

答案:A

达标提高(自主测评:我行,我一定能赢!交流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达标训练(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⒈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宪法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做出许多新规定,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坚持和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⒉1982年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举措有①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④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荣辱与共”的方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核心是

A.民法B.刑法C.宪法D.经济法

⒋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一届人大B.二届人大C.三届人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来

C.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D.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以来应用创新(跳高一步,摘下丰收果)

⒍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创新性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⒎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宪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立法对象不同B.人民权利不同

C.立法的意图不同D.立法的结果不同

⒐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不包括

A.人事自治B.民主选举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⒑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最基础的一环是

A.平反冤假错案B.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推进基层民主选举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

——邓小平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人大相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法规,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

回答:

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所遵循的法制建设方针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二,简要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新时期里我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上,主要取得了哪几方面的成就?各有何重大意义?

开阔视野(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有趣味的思维体操!)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一个创举。

我的收获(记下我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背景)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时间、地点:1978、12北京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可以说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十三大的召开表明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之。“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总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尤其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3、创立及内涵:
(1)创立: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两个凡是”的提出

文革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问:“两个凡是”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977年2月,国内一些主要报刊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背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它的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目的:从根本上纠正极“左”路线,冲破禁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性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1982年)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的单一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一步到位的思想——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意义: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十四大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肯定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5、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6、邓小平理论其他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主要内容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指出,只要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形势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1)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6)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了广东高州。在参加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考察广东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具体体现:①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②确定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提出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性;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体体现: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④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⑤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⑦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支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具体体现: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1)根本要求:(“三个坚持”)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的生命力所在;

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要求:(“四个必须”、“四个不断”、“四个新”)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A.城市B.农村C.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

2.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系统概括是在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这段话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5.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上说都是

①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之所以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主要是指这次会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D.中共十三大后

10.党中央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

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

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D.曾经历过严重经济挫折

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实现祖国统一????B.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于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4.把邓小平理论明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5.下列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纲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四项基本原则

C.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根本意义在于

A.开始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

17.《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D、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错误的根源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是()

图一图二

第16题图

A.中共七大、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D.开国大典、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主要的成就是(,)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D.纠正了“文革”错误

2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

A.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九大”

2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颂了党的领导人

A.胡锦涛B.邓小平C.刘少奇D.毛泽东

26.开辟新时期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邓小平“南方谈话”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两个凡是”方针B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2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中共十五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30.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爱国统一战线C和平与发展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1.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形成的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2.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33.《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进行整风

C.开展社会主义竞赛D.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5.认定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低B.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D.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36.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坚持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愿望要求

37.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你觉得不准确的是

A党的方针政策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

C党的方针政策要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8.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力量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调整C人民群众D先进文化

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是

A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B怎样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运用“一国两制”思想,实现国家统一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0.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的是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②是江泽民同志个人的智慧结晶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材料二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曾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请回答:

①请概括邓小平在两则材料中所持的主张。

②材料二中为什么强调要“走自己的路”?

2.阅读江泽民的一段评价,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1)“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什么重大贡献?简述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问题的基本内容。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指的是什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哪些方面的新回答?

(3)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武器主要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C5.B6.D7.A8.C9.D10.A11.D12.B13.c14.D15.C16。C17.C

18.D19.A20.D21.C22.A23.C24.A25.B26.C27.C28.A29.C30.D31.B32.A

33.A34.A35.A36.B37.D38.C39.D40.B

二、材料解析题

1.①基本主张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因为五六十年代在借鉴苏联经验方面忽视了中国的客观实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命进程。(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回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的过程

提问: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师小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之后教师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通过文革的危害,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我党我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与必要,理解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历史性转折的的伟大历史意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文化的极大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启发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和政策探索;会议在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

关于改革开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的原因(结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在毛泽东“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的结果重点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两个方面的措施分析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身边的事实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应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部分进行讲述。对内改革应着重于目的和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具体措施。

3.归纳总结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体系。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乡的变化,来谈一谈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采访,请他们谈谈改革开发前后家中生活的变化,从而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意义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