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高中理论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一、学法指导
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使社会主义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1)形成的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必要性)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可能性)
(2)形成过程:
①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③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⑤92年南方讲话: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历史地位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①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②国内:A.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B.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条件:
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②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
③以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
(3)内涵: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
A.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B.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C.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根本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精神实质:
①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②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③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2)历史地位: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中共十二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是()
A.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B.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C.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D.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辨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答案为C。
例二:邓小平理论()
①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邓小平一人的独创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④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辨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可见②不正确。故答案为D。
例三: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②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③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辨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科学体系。其相互关系是辩证的,总体来看,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而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答案为A。新课标第一网
例四:“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答案:B
辨析: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一九九二年”,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
例五: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答案:B。
辨析: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故答案为B。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9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辨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做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两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答案为D。
例二:(2009山东基本能力,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答案:D
辨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思想体系形成的先后顺序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故答案为D。
例三:(2009江苏历史卷,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C
辨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
例四:(2007年广东历史单科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
 辨析: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朝代的主题。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故答案为A。

扩展阅读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3、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划片生,学生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初中历史已有部分基础知识,本课主要是提高学生归纳要点和材料解析能力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完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教师提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央负责同志领导和支持下的一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在北京开幕。邓小平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设问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设问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过程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九、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
3、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及会议内容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科学内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5、历史地位
理论是对继承与发展
理论价值:是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意义:是新世纪实现的强大思想武器。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和首次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的党代会。
2.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确认的基本史实,简要地概述其基本内容。
4.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体会自我完善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二、学习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向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思总结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四、当堂检测
1.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C)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D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4.与下图人物无关的事件是(D)
A.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B.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D.发表《论十大关系》
5.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是指(C)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D)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B)
A.皖浙泸考察工作时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80周年大会
8.“三个代表”内容是(A)
①代表先进文化②代表先进生产力③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④代表先进科学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是(C)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0.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形成是在(A)
A十三届四中全会B.十四届五中全会
C.五届六中全会 D.十六届二中全会
11.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
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
C.中共二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D.中共二大.八大.十三大.十六大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D)
A.社会主义发展方面问题B.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138.“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
A.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B.如何实现祖国统一问题
C.如何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问题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4.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是(A)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经济
C.发展科学 D.发展邓小平理论
15.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C)
A.先进政党 B.先进阶级 C.人民群众D.先进思想
16.1998年长江发水灾,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的是(A)
A.人民的利益B.党的利益 C.国家的利益D.民族的利益
17.请看图片,在图片所显示的会议中作出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D)
A.宣读“三个代表”的内容
B.全面深刻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C.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
D.确立“三个代表”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C)
A.中共十三大B.南方谈话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2.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思想是指(C)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是:(D)
①一国两制②和平与发展③什么是社会主义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D)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D)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6.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C)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列宁主义
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D)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C.七大,十五大,十五届七中全会D.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9、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内容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产生
发展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⒀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
②(提供经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5、历史地位
理论来源:是对继承与发展
理论价值:是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意义:是新世纪实现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片段,体会讲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使社会主义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模块链接:
必修Ⅰ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新时期外交建树”。
必修Ⅱ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14课“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教师提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这个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7年底,主要内容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争论。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底到1978年11月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广泛开展讨论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大讨论还持续了一段时间。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
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公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的忧虑。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他在1977年4月10日给党中央的信中就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同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重申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他的观点受到了叶剑英、陈云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响应。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拨乱反正的好文章,促进了思想界、理论界的思想解放。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陆续予以转载。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谴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并严肃地批评“两个凡是”论者:虽然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仅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邓小平指出: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只许照抄照转,不许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奇谈怪论,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思潮。它反映了林彪、“四人帮”把我们党的思想搞乱到什么程度,把我们的革命学风败坏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邓小平的讲话进一步驳斥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9月16日,邓小平在东北视察工作时,再次批评了“两个凡是”的主张,指出:这不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央负责同志领导和支持下的一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在北京开幕。邓小平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设问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设问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1989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江泽民同志作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报告。
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14年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成果做出了郑重结论,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对90年代的主要任务做出了部署,同时明确确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明确确定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确定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作为武装我们全党指导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5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过程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如下几个方面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教学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问题解答

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学习延伸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两个凡是”的提出

文革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问:“两个凡是”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977年2月,国内一些主要报刊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背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它的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目的:从根本上纠正极“左”路线,冲破禁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性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1982年)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的单一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一步到位的思想——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意义: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十四大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肯定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5、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6、邓小平理论其他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主要内容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指出,只要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形势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1)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6)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了广东高州。在参加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考察广东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具体体现:①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②确定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提出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性;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体体现: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④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⑤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⑦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支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具体体现: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1)根本要求:(“三个坚持”)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的生命力所在;

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要求:(“四个必须”、“四个不断”、“四个新”)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A.城市B.农村C.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

2.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系统概括是在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这段话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5.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上说都是

①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之所以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主要是指这次会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D.中共十三大后

10.党中央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

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

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D.曾经历过严重经济挫折

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实现祖国统一????B.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于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4.把邓小平理论明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5.下列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纲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四项基本原则

C.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根本意义在于

A.开始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

17.《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D、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错误的根源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是()

图一图二

第16题图

A.中共七大、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D.开国大典、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主要的成就是(,)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D.纠正了“文革”错误

2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

A.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九大”

2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颂了党的领导人

A.胡锦涛B.邓小平C.刘少奇D.毛泽东

26.开辟新时期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邓小平“南方谈话”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两个凡是”方针B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2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中共十五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30.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爱国统一战线C和平与发展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1.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形成的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2.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33.《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进行整风

C.开展社会主义竞赛D.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5.认定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低B.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D.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36.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坚持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愿望要求

37.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你觉得不准确的是

A党的方针政策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

C党的方针政策要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8.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力量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调整C人民群众D先进文化

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是

A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B怎样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运用“一国两制”思想,实现国家统一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0.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的是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②是江泽民同志个人的智慧结晶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材料二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曾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请回答:

①请概括邓小平在两则材料中所持的主张。

②材料二中为什么强调要“走自己的路”?

2.阅读江泽民的一段评价,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1)“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什么重大贡献?简述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问题的基本内容。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指的是什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哪些方面的新回答?

(3)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武器主要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C5.B6.D7.A8.C9.D10.A11.D12.B13.c14.D15.C16。C17.C

18.D19.A20.D21.C22.A23.C24.A25.B26.C27.C28.A29.C30.D31.B32.A

33.A34.A35.A36.B37.D38.C39.D40.B

二、材料解析题

1.①基本主张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因为五六十年代在借鉴苏联经验方面忽视了中国的客观实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命进程。(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回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