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9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相关阅读

牛顿第一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达标自查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
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B、汽车速度过快C、紧急刹车D、汽车突然启动
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5、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靠右侧行驶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能力提高
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
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
1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并比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条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12、阅读材料
汽车刹车之后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因为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以上两段距离之和即为汽车的停车总距离。
下面是一个机警的司机开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刹车后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总距离(m)
40
50
60
80
1007
9
11
15
178
13
20
34
5415
22
31
49
73
阅读后回答
(1)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在交通要道为什么对机动车辆的最大速度要限制?
(3)你认为在雨雪天制动距离将怎样变化?司机在雨雪天气应注意什么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2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牛顿第一定律2”,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5.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6.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外力以外,还有质量。
学习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学习难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①时间:公元前。
②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
静止下来。
③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④所用方法:观察+直觉(由生活经验得出直觉印象)。
⑤错误原因剖析:没有对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只看到对车子施加的推力,而未考虑车子还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停止用力(即去掉了车子前进的动力),车子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还要向前发生一段位移;只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才最后停了下来。路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车子向前发生的位移就越大,假若没有摩擦阻力,车子将一直运动下去,这说明车子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恰恰是(阻)力的作用,才使车子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⑥危害: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十七世纪才受到伽利略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原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体验有相同之处,易于被人们接受,直接的生活经验使人们总是把力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①时间:十七世纪。
②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根据:理想实验。
④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
⑤理想斜面实验
将两个对称的斜面末端平滑地对接在一起,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伽利略认真观察注意到,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他断定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产生的,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则高度将恰好相等。于是他推论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若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则不管第二个斜面倾角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只是小球要通过更长的路径。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成为水平面),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为达到原有高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这就是有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这个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也无法将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叫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思想上的实验;是每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伽利略从可靠的实验出发,设想出这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的但又符合严格科学推理的理想化的实验,论证了物体在不受外力(理想实验中小球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作用时将永远运动下去的推测是正确的,说明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的作用。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科学推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深刻揭示自然规律,被爱因斯坦誉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伽利略也之无愧地成为动力学的创始人,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3.笛卡尔对伽利略看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
态不改变。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的原因,力还
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___________。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即与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可通过由它推导出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完全一致而得到证明。定律的实际应用场合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时,该方向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上。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
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例二】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
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速度改变(大小改变、方向改变或大
小方向同时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的物体_________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就越______________。
【例三】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
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四】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
(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
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
D.为了防止机器运转时振动,采用地脚螺钉固定在地球上,是为了增大机器的惯性。
3.某人推小车前进,不用力,小车就停下来,说明:()
A.力是维持小车运动的原因。
B.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力的作用的结果。
C.小车前进时共受四个力。
D.不用力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4.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
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
5.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D.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课后作业:
1.一个以速度v运动着的小球,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经时间t后的速度是
_______,经时间nt后的速度是________。
2.用绳子拉着小车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绳子突然断裂后,小车将作_______,这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
3.歼击机在战斗前为了提高灵活性,常抛掉副油箱,因为减少质量后___________。
4.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1.63m/s2,地球上一个质量为500kg的飞行器在月球表面时的质量为_________,重力为_________。
5.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6.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7.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8.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A.车厢加速行驶时B.车厢减速行驶时C.车厢转弯时D.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9.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物体获得速度的原因。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一定处于力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方向.
11.先后在北京和广州称量同一个物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用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相同。B.用杆秤(或不等臂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不同。
C.用弹簧秤称量时北京的示数大些。D.用弹簧秤称量时广州的示数大些。
12.从离开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同样高度处做自由落体实验,落地的时间分别为t地与t月,落地的速度分别为v地与v月,则()
A.t地t月,v地v月
B.t地t月,v地v月
C.t地t月,v地v月
D.t地t月,v地v月
13.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D.折线。

14.一个物体受四个力作用而静止,当撤去其中的F1后,则物体()
A.向F1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B.向F1的反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C.向F1的方向作加速运动。D.向F1的反方向作加速运动。

阅读材料:牛顿生平
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学、数学、天体力学的各个领域。
牛顿12岁进金格斯中学上学。那时他喜欢自己设计风筝、风车、日规等玩意。他制作的一架精巧的风车,别出心裁,内放老鼠一只,名日“老鼠开磨坊”,连大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3个基本定律一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引入了质量、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标志是他于1687年所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巨著。
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发现了牛顿环;制造了以凹面反射镜替代透镜的“牛顿望远镜”。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学》专著,阐述了自己的光学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上,牛顿与德国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学”;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在声学、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和贡献。
牛顿的一生遇到不少争论和麻烦。例如,关于万有引力发现权等问题,胡克与他争辩不休,差点影响了《原理》的出版;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问题,与莱布尼兹以及德英两国科学家争吵不止,给内向的牛顿带来极大的痛苦。40岁以后,他把兴趣转向政治、化学(贱金属变成黄金)、神学问题,写了近200万言的著作,毫无价值。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牛顿也是如此。但是牛顿终归是伟大的牛顿,他的科学贡献将永载史册。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发现法
教学用具: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设计理念
活动一:
引导提问1、展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并观看伽利略理想实验视频
3、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矛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活动二:
猜想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
2、教师统计分类提出一种纠正经验概念的学习方法——矛盾冲突法
活动三:
设计实验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明确操作思路
活动四:
进行实验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3、及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五:
分析论证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
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六:
评估与交流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及时反馈,学生个个有收获
活动七:
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掌握巩固知识
活动八:
理解惯性1、观看惯性视频理解惯性定律得出惯性定律
2、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
3、能力提升训练1---9题(投放在多媒体上)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报告
学习目标: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器材:

活动一:
引导提问1、例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一致的生活经验
2、由上述生活经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3、由伽利略的思想实验,你支持哪个观点?你的问题是
活动二:
猜想1、个人猜想
猜想的理由
2、小组猜想
猜想的理由
活动三:
设计实验你的实验内容与步骤是:
1、
2、
3、
活动四:
进行实验1、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实验记录
接触面滑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大、较大、小)滑块运动的距离
很光滑的木板
较光滑的木板
粗糙的木板

活动五:
分析论证
1、个人的结论:

2、小组的结论:

3、师生共同的结论:
活动六:
评估与交流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活动七:
巩固加深1、完成本实验报告
2、你观察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