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9高一化学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化学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梁晓欢一、活动目的
1、通过趣味实验,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2、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温故知新。
4、实验尽量使用生活中的“废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对象:全体高一学生。
三、活动地点及时间:待定
四、活动形式
学生提前报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成功后,在活动当天在现场展示成果,并交流里边所蕴涵的化学知识。
五、活动流程
1、活动一个星期之前,学生报名选择项目。分组后,教师提供方案和实验原理、操作步骤。
2、教师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3、实验成功后,在活动当天,各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实验成果,并揭示实验原理,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六、活动内容
1、苏打——酸灭火器(钠的化合物、酸碱中和)
【实验用品】饮料瓶(大瓶子)、洗涤剂、浓盐酸、试管、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及现象】
A、用一个大瓶子配上一个单孔胶塞并插上玻璃管。向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氢钠溶液,取一支能装入瓶内的试管,盛满浓盐酸后,将试管缓慢放入瓶中,使试管能竖立起来,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使用灭火器时,倒转瓶子并将玻璃管口指向火焰。(注意:不要把管口对着别人和自己)。
B、向酸中加入洗涤剂以产生起覆盖作用的泡沫。将瓶子对准火焰,迅速倒转瓶子,剧烈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则气体的压力将液体从管口压出而灭火。2、制作“叶脉书签”——(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实验用品】树叶、软牙刷、10%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A、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会变成煮树叶汤)
B、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C、将树叶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3、火龙写字(硝酸钾受热分解)
【实验用品】KNO3饱和溶液,毛笔或刷子,白纸若干张,火柴
【实验步骤】
A、用毛笔或刷子蘸饱和硝酸钾溶液,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化学),重复写2到3编,然后在字的起始处用带色的笔做上记号。
B、把纸晾干,放在地上。用带火星的木条轻轻接触纸上有记号的地方,立即有火花出现,并缓慢的沿着字的笔迹蔓延,好似用火写字一般。最后呈现在纸上的是用毛笔写的字。4、指纹检查
【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
【实验用品】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
【实验步骤】
A、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B、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C、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5、自制火柴
【实验原理】利用摩擦生热,使火柴盒上的磷颗粒受热后在空气中着火,接着便引起具有氧化剂的火柴头燃烧起来,并继续燃烧着表面涂有蜡层的火柴梗。
【实验用品】点燃过的火柴梗(梗较长的)、研钵、蒸发皿、木夹、旧毛笔、酒精
灯。氯酸钾、重铬酸钾、硫、锌白、氧化铁、玻璃粉、骨胶、红磷、三硫化二锑、白垩。
【实验步骤】
A、配火柴头药先将氯酸钾、重铬酸钾、锌白、氧化铁粉、玻璃粉分别在研钵中研细,按表14-3的配方进行混和,用骨胶配成胶水后,把混和药品调成较稠的薄糊状。
在蒸发皿中熔化适量的石蜡,把火柴梗一端浸在液态的石蜡中(石蜡的温度稍高些,避免沾上的石蜡过稠)迅速地蘸一下,长约2厘米左右。
将附有石蜡层的火柴梗逐一蘸取火柴头药,搁在一边待干。
B、配火柴盒药按表14-4配方把红磷、三硫化二锑、氧化铁粉、白垩、锌白、玻璃粉等分别在研钵中研细后,用稀骨胶调成糊状,用毛笔均匀地涂在旧火柴盒边(或另用一条硬纸),晾干待用。
注意事项:
1.各种原料一定要分别研成细粉以利摩擦,但绝不能混和后研磨,以防爆炸。
2.火柴梗蘸蜡一定要均匀,只要涂薄薄的一层即可。
3.一定要等药干燥后再进行摩擦试验。6、白纸上变黑字(浓硫酸脱水性)
【实验用品】白纸、稀硫酸、毛笔
【实验步骤】取一张白纸,用稀硫酸写上字,然后在火上烤或者将白纸晒干,白纸上就变出所写的黑字。7、白糖变黑雪(浓硫酸脱水性)
【实验用品】浓硫酸、白糖、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迅速搅拌后将玻璃棒竖立,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黑雪”。8、自制豆腐(蛋白质聚沉)
【实验用品】黄豆、豆浆机、盐卤水等
【实验步骤及现象】
A、浸泡:加300mL水浸泡24小时(若气温较高时,中间可更换一次水),使黄豆充分膨胀,然后倒掉浸泡水。
B、研磨:将泡好的大豆放在家用粉碎机内,加入200mL水,进行粉碎。
C、制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和豆渣一并倒入放有双层纱布的过滤器中抽滤,另取100mL水,分多次冲洗滤饼,充分提取豆渣中的豆浆。滤液即为浓豆浆。
D、凝固变性:将自制的浓豆浆(或直接用市售的袋装浓豆浆)倒入一个洁净的500mL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80℃左右,然后边搅拌,边向热豆浆中加入饱和盐卤水,直至有白色絮状物产生。停止加热,静置片刻后,就会看到豆浆中有凝固的块状沉淀物析出。
E、成型:将上述有块状沉淀物的豆浆静置20分钟后过滤,再将滤布上的沉淀物集中成一团,叠成长方形,放在洁净的桌面上,用一个盛有冷水的小烧杯压在包有豆腐团块的滤布上,大约30分钟后,即可制成一小块豆腐。若用市售的浓豆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更为细嫩洁白。
F、保存:为了使制成的豆腐保鲜而不变质,将新制成的豆腐浸于2%~5%的食盐水中,放在阴凉处,可使豆腐数天内保鲜而不变质。
扩展阅读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课《师说》翻译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课《师说》翻译
师说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代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代,《诗》、《书》等六经经代及解释经代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理解化学平衡常数。
(2)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图像、解释图像,提高剖析化学平衡图像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炼铁高炉的改造史实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当把晶体N2O4放入密闭容器中汽化并建立N2O42NO2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若干N2O4气体,待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则新平衡中与旧平衡相比,其比值()。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
2.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气)+2B(气)2C(气)
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和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B)50%(C)60%(D)70%
3.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O22SO3,如果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增大
(D)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不变
4.某温度下将2molA和3mol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C(g)+D(g),5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有[A]a[B]=[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时,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60%(B)24%(C)30%(D)40%
5.在t1℃反应2A(g)B(g)+Q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1,t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2,则当温度从t1℃升到t2℃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M1M2,则平衡向右移动,Q0
(B)若M1M2,则平衡向左移动,Q0
(C)若M1M2,则平衡向左移动,Q0
(D)若M1M2,则平衡向右移动,Q0
6.对于可逆反应:mA(气)+nB(固)pC(气)+qD(气)
其反应过程中,其它条件不变时,产物D的百分含量D%与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C)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mp+q
(D)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如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Q达到平衡状态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b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b→c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若增大压强时,把反应速率变化情况画在c→d处。
8.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FeO(固)+CO(气)Fe(固)+CO2(气)-Q。
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O2]/[CO],已知1100℃时K=0.26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平衡常数K值_____(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1,c(CO)=0.1mol·L-1,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____(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υ正___υ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课堂被充练习答案
1B,2A,3D,4D,5C,6AC,
7.升温;减小SO3浓度;如图2-2-5。
8.(1)反应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CO2]/[CO]要增大。所以答案为:增大,增大。
(2)平衡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浓度比值等于平衡常数,若比值不等于平衡溶液,就处于非平衡状态。将c(CO2)=0.025mol·L-1,c(CO)=0.1mol·L-1代入可得:
==0.250.263
所以此时不是平衡状态,为了使浓度值等于平衡常数,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大,一氧化碳浓度将减小。所以,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高二化学《醛》第二课时学案
高二化学《醛》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师:乙醛的分子式及结构简式应怎样书写?
(学生思考回答:C2H4O,CH3CHO。)
【设问】如果结构简式为CH3CH2CHO,CH3CH2CH2CHO应叫什么名称?你能否概括出什么是醛?
(学生思考回答:丙醛、丁醛。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醛的概念)
【板书】二、醛类
1.概念及结构特点:
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
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分析,推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追问】③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
④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板书)
【板书】2、醛类的主要性质:
①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②推测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
⑤如果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学生积极思考,猜测应该是氧化性和还原性。)
师: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
3.甲醛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强调】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
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提示】根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考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4)用途
师: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
【小结】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补充】丙酮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总结】指导学生对这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整理、归纳得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2NH4++2e—=2NH3↑+H2↑(还原)【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2、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1)铅蓄电池(2)镍-镉碱性蓄电池(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2H2+4OH—-4e—=4H2O(氧化反应)正极: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思考与交流】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练习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观察其构造学生阅读课本P40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作业:课本P422、4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理论练习实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电源,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板书设计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2.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2H2+4OH--4e=4H2O(氧化反应)
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小结: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做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突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本案例通过学生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样使学生做到了眼到——提高观察能力,手到——提高动手能力,心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本案例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等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深入探究,从反复的改变条进行探索,不断使学生认知结构和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案例通过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体验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让自主实验探究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