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9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为例,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最本质体现。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学生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导航图,对学生化学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也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概念,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类比迁移,自主总结出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碱金属、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相互关系,也初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因此,只要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适当的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验证,完全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学习中,并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同周期元素金属、非金属的递变规律;

2、掌握并能运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周期元素金属、非金属的递变规律的推出,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类比迁移的归纳演绎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

2、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3、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课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课

教学重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和类比迁移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投影仪、酒精灯、烧杯、试管、小刀、玻璃片、镊子、滤纸、金属钠、镁、铝,稀盐酸、酚酞试剂、蒸馏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

[知识储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请完成导学案中表1: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最高价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氢化物


[设疑激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观察思考]

尝试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半径的递变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原子半径的递变。

[学生活动]预测: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教师设疑]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即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间接判断?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3、相互置换

[实验探究]探究钠、镁与水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实验报告1。

实验内容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Mg、Al分别与水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Na


Mg


Al


[实验探究]探究镁、铝与盐酸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实验报告2。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2,,对比分析,得出结论:Na、Mg、Al金属性逐渐

[教师设疑]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即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间接判断?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3、相互置换

[实验探究]


Si

P

S

Cl

最高价氧化物

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更强酸

单质与氢气化和的条件

高温

加热或磷蒸汽

加热

点燃或光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PH3

H2S

HCl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反应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及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学生小结]由实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Si、P、S、Cl: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氢化物的形成由难到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从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拓展提升]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1、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从左到右,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4.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PH3、H2S、HCl稳定性依次增强

(3)酸性:H3PO42SO4

(4)氢化物的稳定性:NH32O

2、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原子序数X

A、原子半径X

B、得电子能力X、Y、Z逐渐减弱

C、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2YO44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照X、Y、Z顺序减弱

3、下列各组的排序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K

B、酸性:H2SiO32CO32SO4

C、氢化物的稳定性:HF

D、碱性:NaOH23

[作业布置]:步步高章节检测训练6

精选阅读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3、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接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把ⅠA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成淡黄色的固体,并发出黄色火焰

比钠要剧烈

与水的反应

浮、溶、游、动、响

浮、溶、游、动、响

且反应要比钠快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

LiNaKRb


还原性增加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NakRb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递变性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师]有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

[投影]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单质

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100g水中)

F

9

F2

淡绿色的气体

1.69g/L

-219.6

-188.1

与水反应

Cl

17

Cl2

黄绿色气体

3.124g/L

-101

-34.6

226cm3

Br

35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

g/cm3

-7.2

58.78

4.16g

I

53

I2

紫黑色固体

4.93g/cm3

113.5

184.4

0.029g

[教教师]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学生总结]

[板书]颜色:浅深

状态:气液固

密度:小大

熔沸点:低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投影]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他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学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F2

冷暗处爆炸

H2+F2====2HF

HF很稳定

Cl2

光照

H2+Cl2=====2HCl

HCl稳定

Br2

高温

500℃

H2+Br2======2HBr

HBr较不稳定

I2

高温、持续加热

H2+I2======2HI

HI很不稳定

[讲解]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2HX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板书]H2+X2=====2HX(X=F、Cl、Br、I)

[讲解]其中H2与I2的反应不同于我们以往学过的化学反应,它的特点是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H2O======2H2↑+O2↑

2H2+O2======2H2O

通电

点燃

判断下列各对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1)(×)

2SO2+O2=========2SO3

2SO3=========2SO2+O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

[学学生活动]

F2Cl2Br2I2


剧烈程度:

学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板书]Cl2+2NaBr=====2NaCl+Br2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Cl2+2I-=====2Cl-+I2

[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但一般之中有特殊。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补充习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列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2.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碘水,淀粉溶液B.氯水,四氯化碳

C.淀粉,KI溶液D.硝酸银溶液,稀HNO3

3.砹(At)是卤族元素中位于碘后面的元素,试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备的性质是()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B.砹化氢很稳定不易分解

C.砹是有色气体D.砹化银不溶于水或稀HNO3

4、在H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种物质后,溶液立即变蓝。该物质可能是。()

A.FeCl3B.K2SO3C.KNO3D.Na2S5、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卤素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

D、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通式X2+H2O=HX+HXO表示

6、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C、F三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且这种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均能生成盐和水,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4个,E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比最外层电子数多3个。试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A,D,E。
(2)用电子式表示B、F形成的化合物。
(3)A、C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D的固态氧化物是晶体。含nmolD的氧化物的晶体中含D-O共价键为mol。

参考答案:1、AD2、BD3、BC4、AC5、AB

6、(1)Na;Si;P(2)

Mg2+


(2)

(3)Al(OH)3+OH-==AlO2-+2H2O

(4)原子,4n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本节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然上课的起手式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浦东中学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我在化学课上选择性地穿插一点校史,学生颇感意外的同时,也会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1945年毛泽东与浦东中学第一任校长黄炎培作了一次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谈话。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时,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能跳出这历史的‘周期律’吗?”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政权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盛衰周期率”的现象。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但最终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历史证明,历代统治阶级都因没有办法真正接受人民的监督,无一例外地导致严重的腐败,从而不可能跳出盛衰周期率的支配。
历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生之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股市说:波浪理论。
时间说:春夏秋冬
佛说:要知前生事,今生应者是。要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生命:18年后又一条好汉!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这些事例我们或可多说,或可少说,把教科书中逻辑性的知识社会化、生活化、常态化,不仅赋予了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产生互动性。
在我们“罗嗦”了几句“课外话”后,舌峰一转,请教学生:元素的性质有没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引发的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样弯道圆润行驶,就很容易产生知识的过渡。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复习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复习学案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为例,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周期律的最本质体现。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学生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导航图,对学生化学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也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概念,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类比迁移,自主总结出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碱金属、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相互关系,也初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因此,只要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适当的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验证,完全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学习中,并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同周期元素金属、非金属的递变规律;

2、掌握并能运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及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周期元素金属、非金属的递变规律的推出,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类比迁移的归纳演绎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

2、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3、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课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课

教学重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和类比迁移法

教学用具:PPT课件、投影仪、酒精灯、烧杯、试管、小刀、玻璃片、镊子、滤纸、金属钠、镁、铝,稀盐酸、酚酞试剂、蒸馏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

[知识储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请完成导学案中表1: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最高价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氢化物

[设疑激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观察思考]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尝试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半径的递变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原子半径的递变。

[学生活动]预测: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教师设疑]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即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间接判断?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3、相互置换

[实验探究]探究钠、镁与水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实验报告1。

实验内容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Mg、Al分别与水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Na

Mg

Al

[实验探究]探究镁、铝与盐酸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实验报告2。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2,,对比分析,得出结论:Na、Mg、Al金属性逐渐

[教师设疑]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即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间接判断?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3、相互置换
[实验探究]

Si

P

S

Cl

最高价氧化物

SiO2

P2O5

SO3

Cl2O7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更强酸

单质与氢气化和的条件

高温

加热或磷蒸汽

加热

点燃或光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PH3

H2S

HCl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反应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及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学生小结]由实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Si、P、S、Cl: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氢化物的形成由难到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从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拓展提升]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1、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从左到右,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4.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PH3、H2S、HCl稳定性依次增强

(3)酸性:H3PO42SO4

(4)氢化物的稳定性:NH32O

2、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X、Y、Z,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且原子序数X

A、原子半径X

B、得电子能力X、Y、Z逐渐减弱

C、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2YO44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照X、Y、Z顺序减弱

3、下列各组的排序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K

B、酸性:H2SiO32CO32SO4

C、氢化物的稳定性:HF

D、碱性:NaOH23

[作业布置]:步步高章节检测训练6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课题名称

《元素周期律》

科 目

化学

年级

高一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学过碱金属,卤族元素等知识,但学生容易形成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探究推出元素性质变化规律。重在指导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盲目求快,要以学生理解、掌握为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2. 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归纳法、比较法;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 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掌握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 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资源

(1)每位同学自制一份元素周期表;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复习旧知,学生展示,问题导入

1.学生互动:互查同学自制的元素周期表,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请同学思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大屏幕显示周期表结构,请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3.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性质有相识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呢?大家知道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关系,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做高速运动,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以下观点。

教学活动2

 

(二)模型展示,合作探究

1.多媒体播放:电子层模型示意图。采用观察、体会、思考、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

1)问题一:观察这个示意图,它代表了怎么样的含义?

2)问题二: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联系?

3)问题三: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时电子是如何进入各电子层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1—2,结合初中有关知识及碱金属、卤族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努力找出其排布规律。学生共同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用大屏幕显示。

2.探究元素周期律

(1)探究一:在分析研究上表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表(一)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并投影学生填表,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探究二:观察并填写课本的科学探究表格。思考并讨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小组讨论合作总结出规律。多媒体投影1-18号元素原子半径模型和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填表、归纳和观察模型,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探究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活动3

 

(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1)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3)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活动4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5

 

(五)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问题:通过第三周期元素的一些化学性质,探究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