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9

《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新教材化学课实验探究课例: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实践。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化学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一、设计思路

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其中不少活动是探究性的实验。我们对这些探究性的实验要高度重视,要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边思考、边体验,这对于他们顺利地提出假设,探索现象,验证结果大有裨益。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本节课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实验探究、类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解决以下问题:

1.用多种方法鉴别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加碱法和加硫氰化物法

2.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提供多种氧化剂、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基本原理,提出有关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条件的假设,学生自主对药品分类、选择药品、设计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且记录现象,得出结论。重要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系统应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3.了解铁与人体健康的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

在设计过程中注意提倡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探究向所需的方向进行。通过这种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并且是潜移默化地接受,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索中最为重要的动手能力。做学结合,学以致用,两者相互促进

二、教学过程

[复习]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

[讲解]Fe3+、Fe2+与碱反应生成的氢氧化物颜色特征,可以作为检验Fe3+、Fe2+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继续研究Fe3+、Fe2+的性质。

[科学探究]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1]⑴Fe3+离子的检验:取3支试管,试管1加入4mlFeCl3溶液,试管2加入4mlFeCl2溶液,试管3加入FeCl3、FeCl2各2ml混合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再滴入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评价、小结]在Fe2+的溶液2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在含有Fe3+的溶液1和3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Fe3+的检验:Fe3++3SCN-===Fe(SCN)3(血红色)

[学生实验探究2](2)Fe3+离子的氧化性:在试管1中,再加入少量铁粉,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几滴氯水,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评价和小结]试管1中加入少量铁粉,溶液红色褪去;再滴入氯水,溶液又变红色。2Fe3++Fe==3Fe2+;2Fe2++Cl2==2Fe3++2Cl-

[思考]如何除去FeCl3溶液中的FeCl2?如何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

[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对Fe2+与Fe3+的比较,找出鉴别和检验它们的方法。

[教师评价和小结]:

①加碱法:②加可溶性硫氰化物法:

[学生实验探究3](3)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提供药品:铁粉、铜片、KI溶液、淀粉溶液、CCl4、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双氧水、Vc实验用品:试管、胶头滴管

1.根据化合价预测可能的氧化、还原性,对药品进行分类。

常见还原剂

常见氧化剂

检验试剂

铁粉、铜片、KI溶液、Vc

氯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双氧水

淀粉溶液、CCl4

2.利用已有药品用实验验证假设。

3.实验探究过程:自主选择相应的药品,设计实验,并开始实验。

预期转化

所选试剂

预期现象

实验现象

结论及反应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

Fe2+Fe3+:+强氧化剂

Fe3+Fe2+:+强还原剂

[思考]实验室中如何保存FeSO4溶液?

了解:铁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课后作业]

三、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切身的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和得到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为此我改进了教材的科学探究部分,进一步深化了实验内容,设计了“实验3”作为本节实验课的重点。学生在完成前两个实验后,了解到Fe3+中加入Fe会生成Fe2+,Fe2+中加入Cl2会生成Fe3+,那么是不是Fe3+中加入还原剂就会生成Fe2+,而Fe2+中加入氧化剂就会生成Fe3+呢?加入其他还原剂或氧化剂时实验现象一样吗?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自己得到结论,通过探究的方法认识到Fe2+与Fe3+的基本性质,同时巩固了氧化还原的基本原理。

1.改动了实验1与实验2的连接部分,让学生们在实验1的结果上直接进行实验2,保证了学习思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引导学生对实验3中的多种药品进行正确的分类,既使学生学习到如何对药品的氧化还原性质进行简单正确的判别,又防止学生不加思索的进行实验,影响探究结果和浪费时间。

3.引导学生通过Fe2+与Fe3+与多种药品的反应,如何正确判断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性质,并对这一结论进行推广。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在几个重点环节上我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使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实验探究。

四、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教学之初。如果想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资源,上好实验探究课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谈、思、议、练、做等主动活动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教师“独占”。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和教师都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验探究”意义在于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经历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的过程,他们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紧密性关系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新课程思想理念。

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提升,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到生活实践应用。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对探究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关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和( )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 二氧化碳 记笔记 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 二氧化硫 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 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 (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磷在氧气中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习二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

(A)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 )

(A)氧化铁 (B)三氧化二铁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 )

(A)碳 (B)硫 (C)蜡烛 (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C 3.C 4.C 5.A 6.B 7.B 8.D 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中燃烧( ),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红光 (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 (E)发出淡蓝色火焰 (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可燃性 (B)能支持燃烧 (C)不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B)伸入燃烧的木条

(C)加水观察气体的溶解性 (D)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主题单元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复习三角公式,第二部分复习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第三部分复习正余弦定理,本节课是第二部分“收官”课,期待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螺旋上升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完美结合与灵活运用.难点则体现在知识转化和变通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上.

二、命题走向

近几年高考降低了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而加强了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因为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和应用技术学科的基础,又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三角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图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得出函数的性质,同时也要能利用函数的性质来描绘函数的图象,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又能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设计理念与思想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使“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堂”.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与传统理念相比,课堂和老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青岛2中分校近年来录取分数线有了明显提高,在孙先亮校长“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等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本届学生是2中分校成立以来即将毕业的第二届,高三.2班是本人高二分班后新接任的班级,班级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视频,自主梳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设计并解决问题,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通过独立思考和小讲师的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

1.播放吕良和刘雨佳同学创作的《三角函数——小苹果版》,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与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梳理】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

y=sinx

y=cosx

y=tanx

一个

周期

内的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周期性


对称性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单调性

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

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

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

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

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

最值

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大值1;

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

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大值1;

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巩固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小讲师搭建表现平台,也为本节课的目标2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自我检测】

(1)函数是上的偶函数,则可以是()

A.B.C.D.

(2)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小正周期分别是()

A.,B.,C.,D.,

(3)函数的对称中心是.

(4)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的图象,则函数单调增区间是.

[设计意图]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问题,常常先把函数解析式化简为正弦型或余弦型函数,通过正弦型或余弦型函数来解决问题.正弦型或余弦型函数一般都是由几个简单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这里让学生体会如何由一个题目完成几个知识点的考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4.【创新平台】请你充分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试着自编题目,相信你一定与众不同!

探究问题一:

对于函数,你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来考查此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探究问题二:

若想得到,你又可以怎样设计此题的条件呢?

[设计意图],从一题多问到主创条件设计,意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转化和变通,形成能力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

【环节一】预设问题,思维碰撞

命题人


自编题


[设计意图]围绕,从条件给出的不同方式和结论的不同问法两个方面,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创意和智慧的平台,是本节课期待精彩生成的部分,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课堂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交流中的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得到锻炼,数学课堂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环节二】典例分析,形成能力

实战演练:

已知向量,,函数的最大值为6.

(Ⅰ)求;

(Ⅱ)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的图象.求在上的值域.

[设计意图]实战演习为2012年高考山东理科卷第17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图象研究其性质,并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环节三】回顾反思,拓展深化

1.用思维导图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宏观把握本单元的思维主线,初步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

2.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课的情况为__________

你感觉收获最大的方面是


你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有


你的困惑


你的希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从过程和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概括提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环节四】课后研究,螺旋上升

1.课后互动:自编题漂流

2.观看《正、余弦定理》预习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和整合,使学生达到高考要求并为下节课做准备.

高二化学教案:《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二、实验器材:

试管、胶头滴管、长胶头滴管、具支试管、导管、烧杯

常规配制NaOH溶液、FeSO4溶液;用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FeSO4溶液;6mol/L的NaOH溶液、7mol/L的NaOH溶液、8mol/L的NaOH溶液、9mol/L的NaOH溶液;H2SO4溶液、NaHCO3溶液;石蜡油。

三、实验创新点:

1、打破定式思维:以往的实验研究几乎都放在如何除去O2上,而本实验同时考虑了浓度对实验的影响,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2、试剂的改用:

(1)用7mol/L的NaOH溶液与0.2mol/L的FeSO4溶液反应,使生成的Fe(OH)2白色絮状沉淀下沉、几分钟后才变色,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2)用NaHCO3代替Fe粉与H2SO4溶液反应产生CO2来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快、无残留、生成的CO2密度比空气大,有利于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在CO2的氛围中Fe(OH)2能保存24小时之久。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影响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过程中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实验中收获学习化学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往Fe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几乎观察不到白色絮状沉淀(图1、图2所示)

2、讨论并优化实验

(1)提出问题:

(a)为什么白色絮状沉淀最终会变成红褐色?

(b)哪些部位的O2会对实验产生干扰?

(c)如何排除O2的干扰?

(2)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出改进装置并实验: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NaOH和FeSO4溶液、用石蜡油液封并将吸有NaOH溶液的长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中挤出。

现象:沉淀上浮且迅速变色,但下层的变色较慢(如图3、图4所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

(a)能否让生成的Fe(OH)2下沉以达到液封的效果?

(b)如何能让沉淀下沉?

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用NaOH的浓溶液与FeSO4溶液的稀溶液反应

(4) 探究NaOH的浓度对实验产生影响:由FeSO4溶液的浓度和酸度决定用6Hmol/L、7mol/L、8mol/L、9 mol/L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并进行两项操作:将NaOH溶液加入FeSO4溶液中或者将FeSO4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

将不同浓度的NaOH加入0.2mol/L的FeSO4溶液中

对比以上两组实验,选择将7mol/L的NaOH加入0.2mol/L的FeSO4溶液进行实验,沉淀量较多且下沉。(如图5所示)

(5) 如此制得的Fe(OH)2也只能保持几分钟的时间,学生提出:装置中的O2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如何除去?

经讨论,我们设计了如图6所示装置:

往NaHCO3溶液加入H2SO4 溶液后注入FeSO4溶液再注入NaOH溶液

如此制得的Fe(OH)2能保存24小时之久

六、实验总结:

1、探究历程:由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几乎观察不到白色絮状沉淀提出O2对实验的干扰,设计出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溶液并用长的胶头滴管伸入溶液中实验,效果不明显;由下层沉淀变色较慢,进一步改进,用7mol/L的NaOH加入到0.2mol/L的FeSO4溶液实验,实验效果好,但保存时间不长,进一步设计出用NaHCO3与H2SO4溶液反应生成CO2排出空气,生成的Fe(OH)2能保存24小时。

2、学生反馈: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改进后的装置有什么优点?

装置简单,实验效果好,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

(2)在实验探究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方法,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3、实验小结

本实验主要有以下特点:常规的试剂、常规的仪器,简单的操作,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推广性强。

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同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胶体微粒分散质的直径(1—100nm)在溶液(100nm)之间,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次要原因是胶粒小质量轻,不停地作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AgX胶体(AgNO3过量)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如硅酸胶体、土壤胶体、As2S3胶体等。胶体粒子可以带电荷,但整个胶体一定呈电中性。胶粒是否带电荷,这取决于胶粒本身的性质,如可溶性淀粉溶于热水制成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但胶体中的分散质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个分子,不带有电荷,因而也无电泳现象。

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电解质溶液;②加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③长时间加热等。

胶体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或光学性能,如有色玻璃;在医学上可以诊疗疾病,如血液透析;农业上用作土壤的保肥;在日常生活中的明矾净水、制豆腐;还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等。

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憎液胶体的性质,即胶体的凝聚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即亲液胶体)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例题分析

【例题1】已知有三种溶液:FeCl3的溶液、Na2SiO3溶液、盐酸,现有下列说法:①将FeCl3滴入冷水中,边滴边振荡,便可得FeCl3胶体;②在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的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③用光照射硅酸胶体时,胶体粒子会使光发生散射;④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⑤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⑥常温下,pH=2的FeCl3的溶液和pH=2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之比为1010: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制备Fe(OH)3胶体是将FeCl3的浓溶液(或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①错误;胶体粒子直径大小介于1~100nm之间,②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具有的性质之一,是由于胶体粒子使光发生散射形成的,是鉴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③正确;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④正确;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⑤错误;强酸弱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浓度等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10-12;⑥正确。

答案:C

点拨:胶体考查的重点是与常见分散系的比较与判断,以及胶体的概念、制备和性质,常将胶体的基础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进行命题。胶体在高考题中并不常见,有时会出现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中。复习时注意识记胶体的概念、性质,注意与其它分散系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其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带了电荷,故A项错;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溶液中溶质粒子没有规律,C项错;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答案:D

【例题3】下列实验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用丁达尔现象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欲制备Fe(OH)3胶体,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煮沸

C.利用渗析法可以分离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和Cl-

D.称取10gCuSO4·5H2O晶体溶解在40g水中既得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溶液

解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即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应将FeCl3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并加热煮沸而得到;胶体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即利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提纯胶体;D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2.8%

答案:C

点拨:正确把握胶体、溶液等分散系的概念以及其性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如胶体和溶液都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能通过半透膜,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滤纸,而不能通过半透膜,浊液不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分离提纯胶体可以利用渗析法等。

【例题4】“纳米材料”(1nm=10-9m)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领域及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对所得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溶液②能全部通过半透膜③有丁达尔现象④可以全部通过滤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纳米材料”指的是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故“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应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粒子可以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等。

答案:D

点拨: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题给信息,获得相关知识,并迁移到胶体的相关性质来分析作答。掌握了胶体的性质就能顺利解决该题。

【例题5】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中施加含氮质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A.(NH4)2SO4B.NH4HCO3C.NH4NO3D.NH4Cl

解析: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所以容易吸附阳离子,如果氮元素全部在阳离子中肥效就不会丢失。硝酸铵中有一部分氮元素在阴离子硝酸根中,而其它三个答案的氮元素全都在阳离子铵根中,故C答案肥效最差。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里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及其应用。只有对其原理理解透彻,才能作出正确选择。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因此胶粒可以吸附异性电荷。

【例题6】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凝聚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该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说明它带正电荷,蔗糖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镁属于电解质,硅酸胶体粒子带负电荷,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答案:B

【例题7】在Fe(OH)3溶胶溶液中,逐滴加入HI稀溶液,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1)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写序号)

解析: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粒聚沉,H+能使其溶解,生成Fe3+又能氧化I-成I2;而稀盐酸中的Cl—不能还原Fe3+,只能使其先聚沉后再溶解,导致现象不同。解答此题时不要仅把HI当作“电解质”,也不要仅把HI当作酸,更不能忽略I-的还原性。特别是在非填空型问答题中,由于没有像本题一样分层次设问,而是仅问: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样极易以偏概全。

答案:(1)HI是电解质,电解质能使胶体聚沉。

(2)Fe(OH)3+3H+==Fe3++3H2O

(3)有I2生成,2Fe3++2I-==2Fe2++I2

(4)(1)(2)。

【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部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能在外加电场下发生定向移动,即电泳,而有的胶体的胶粒因为不带电所以不发生电泳;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特征,可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C

【练习2】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A.2mol·L-1H2SO4溶液B.2mol·L-1NaOH溶液C.2mol·L-1MgSO4溶液D.硅酸溶胶

解析:H2SO4、NaOH、MgSO4均属电解质,都能使Fe(OH)3溶胶产生沉淀,硅酸溶胶带负电荷能使其聚沉,但2mol·L-1H2SO4溶液还能和Fe(OH)3发生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