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

高中论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9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也给本科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负责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想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至于副标题么,非常简单。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某某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我这个人,文革受刺激,比较多疑,凡是热闹的东西,我都怀疑。比如现在的孔子热,我就怀疑。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唐吉诃德。

这是我的印象。

其次,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过去我不爱读《论语》,现在却要卖劲儿读《论语》,而且是当作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来读。

我先讲不爱读《论语》是怎么回事。

坦白地讲,我读《论语》,是重新补课。这本书,我过去读,中学就读,但不爱读,一直没下过功夫,一字一句仔细读。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我想,如果没有心理暗示,像我小时候一样,像很多外国人一样,既没人劝我尊,也没人劝我不尊,很多人的感受,可能和我一样。

我更喜欢《老子》、《庄子》和《孙子》,戏称老装孙子。

这是第一。

第二,我不爱读《论语》,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让我慢慢讲。

予生也晚。

我是生于旧社会(只呆过一年),长于红旗下,崔健唱的,红旗下的蛋。我有我的阅读背景。马、恩、列、斯、毛、鲁,我曾通读,现在不时髦;灰皮黄皮,也曾泛览,现在见不着。插队下乡,北京的孩子不一样,我的启蒙,是在文革当中,古书、杂书,看了一大堆。康有为的孔教会,我不及见;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也没赶上;新儒家的书,一本没读;尊孔教育,一点没有。

我不爱读《论语》,不是因为我只见过批孔,没见过尊孔。百年来,尊孔批孔,互为表里,经常翻烙饼,跟政治斗争有关,跟意识形态有关,在我看来,都是拿孔子说事。批林批孔之前,我就不爱读《论语》。

有人说,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往往最不了解;最不了解,也就最没发言权。

这话有点道理,但也不尽然。我没尝过梨子,也知道梨是甜的;没吃过狗屎,也知道屎是臭的。更何况,尊也好,批也好,不是前提,而是结果。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得阅读原典。不读原典的胡说八道,才最没发言权。

上个世纪,一劈两半,我是后半截的人,代沟肯定存在,没什么了不起。小时候,我跟大人听京戏、大鼓和相声,除了相声,几乎都听不下去。我总觉得,哐呔呔,哐呔呔,咿咿呀呀,长腔满板,远不如电影吸引人。有点兴趣,那是后来的事。我的态度,回想起来,和如今的80后没什么不同。我看他们看不惯,正像我爸爸看我也看不惯。这不是大陆不大陆,台湾不台湾,而是现代化下很普遍的问题。即使欧美国家,也是早就把古典教育撇一边,二次大战后,彻底衰落。你说传统是宝贝,我同意,处于濒危,要保护,我也赞成,但非要弘扬,直到把孔子的旗帜插遍全世界,我没兴趣。

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当然是外国了),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其实,敬不敬孔子,这是个人爱好。不敬又怎么样?比我小一点,王朔和王小波,他们说起这位老人,就是满嘴没好词。

五四打倒孔家店,孔家店变古董店,有人惋惜,我理解。但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是粮食店(他说道教是药店,佛教是百货商店),此店关张,我们就没饭吃,这是危言耸听。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我一看谁说这类话,写什么人生哲学,头皮就发麻。

我总觉得,不问世道好坏,上来就说好人多,既无标准,也无统计,这种说法,极不可靠;好人活着做好事,做了好人好事,注定有好报,也是陈词滥调。事情哪有这么巧?这类善言,早就叫人讲完了,而且不光中国,全世界的说法都差不多。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我们都见过。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那时,道德一事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比如,咱们的邻居老大哥,人家俄国,就是双头鹰、三色旗、彼得大帝、东正教。

什么人会出来吆喝,说我不讲道德?没有。什么时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别是缺德的乱世。

我还记得,文革前,没人卖劲儿捧孔子,也没人卖劲儿批孔子。您别以为,孔子不在,就没人讲道德,道德是孔子的专利。道德,管人的人,都好这一口,政治家爱,神学家更爱,没有孔子,照样有人讲。

比如文革前,我上的那个中学,就特重道德教育,当然是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为革命而学习,又红又专,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德育总是摆在第一。我还记得,团中央有个穿破棉袄的(胳膊肘露出棉花,显出艰苦朴素)常来我校演讲。他很会演讲,讲得我心惊肉跳。他说,人到晚年,扪心自问,我这一辈子到底有哪些污点?你要问自己。奥斯特洛甫斯基说过(大家常说那段话,我背不下来),人生的污点,留在心上,永远抹不去。我心想,我的污点那么多,怎么办呢?心里好难受。

文革前,入团是大问题,对人是吸引力,也是压力。

那时,大家都向团组织靠拢,像跟神父忏悔那样,交待自己的问题和罪恶。有个同学跟团支书交心,讲了自己的秘密,把团支书吓了一跳,他跟别人漏过点口风,说这个秘密太可怕。文革伊始,众怨所集,入不了团的人,我们班的干部子弟,开始围攻团支书,说他包庇坏人,情急无奈,他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写成大字报,我那位同学差点被打死。我们学校,可是个打手云集的地方。

文革前,我记得,团里曾派人找我谈话,非要定期谈思想,轰了几次都轰不走。我说,反正你们也没打算发展我,何必耽误功夫。他们说,你放弃组织,组织不能放弃你,你要好好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端正一下自己的认识。我心想,就我,连团都入不了,还读人家党员的修养干什么,不读。

当时,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现在也是。第一,我最不喜欢过有组织的生活,甭管什么组织;第二,也最不喜欢听人说教,甭管什么教,所以无党无教。

文革前,《修养》,我没读。读是在文革中。没人批,还想不起读。打开一看才知道,里面还有孔孟的话。

我讨厌道德说教,其实是在文革前,和批孔无关,但不爱听人讲道德,却是一贯态度。用一种说教代替另一种说教,在我看来,没必要。谁爱用谁用,我不需要。

说起读古书,港台人常说,大陆人,不读古书,不重传统,除了考古,一无是处,这是中了五四的毒,文革的毒。大陆的人听了,也跟着起哄,说是呀是呀,千不该万不该,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台湾、香港,我去过,他们的传统文化怎么样?研究水平怎么样?我心里很清楚,没必要这么吹。更何况,这条对我不适用。古书,我一直在读,现在也是靠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吃饭。

今天说五四,我还是充满敬意。

五四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启蒙,启什么蒙?关键是确立西学或新学的主导地位。当时对孔子,不管说过什么过头话,都要从当时的环境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揍出来的现代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不把华夏传统的小巧玩意儿搁一边,就无法摆脱被动局面。这一步,非走不行。不走,不能迎新;不走,不能保古。更何况,孔子当圣人,他所依托的科举制,这张皮没了,毛将焉附?大家把孔子从圣人的地位拉下来,让他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么不好?无形中,这等于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目。

五四挽救了孔夫子,挽救了传统文化。我一直这么看,今天也没有变。现在,大家喜欢讲大师,他们都是怎么来的?你可以去查一查,他们有几个是纯粹土造、原汁原味?还有,海峡那边,史语所是怎么来的?台大是怎么来的?胡适、傅斯年是什么人?蒋介石骂五四,胡适为什么反对?新学旧学,孰优孰劣?再清楚不过。

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我记得,有一次开会,酷爱道家的陈鼓应先生发言,他说,有人说,我喜欢道家是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在台湾,国民党天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他们把我的朋友关起来,用一把小刷子刷他的生殖器,这是一种刑法。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这把小刷子。他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想,他恨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孔夫子。

孔子只是符号。

国民党不是传统文化,港英当局不是传统文化,共产党大陆更不是,所谓传统文化,都是以现代化为前提,只有摆脱现代化的压力,才能腾出手来保一保,就像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铁桶合围、孤立无援,态度最激进,水平最低下,保古的生态环境不一样,现在喘过一口气,不要忘乎所以。

80年代,大家骂中国太传统,现在又骂太不传统,到底哪个对?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几回?

文革批孔,我是赶上了,但没参加。当时,批林批孔的主力是大学老师和工农兵学员,我是一介农夫,哪有资格?我记得,有一阵儿,陪我爸爸到北大图书馆查书,现在的那个教师阅览室,书是按儒法两家一分为二,教学是围着儒法斗争转。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和哲学系各有分工,每个系批一本书,热火朝天。

批林批孔,孔子不过是符号。当时的史学,都是影射史学,说话方式怪,阅读心理怪,大家特爱捕风捉影。那个年代,好端端一双塑料凉鞋,能从鞋底读出介石过海。孔子不是孔子,是前国家领导人,第一是刚刚摔死的林彪,第二是已经整死的刘少奇,第三是还在位子上的周恩来,这是当时的戏剧语言。

那时的我,已经20多岁,读过不少古书,但对《论语》毫无兴趣,有兴趣的,恰恰是批林批孔的人。他们怎么批,我倒是记忆犹新。大家不要以为,文革就是不读书,特别是不读古书。其实,举国若狂读古书,特别是读《论语》,恰恰就是那一阵儿。我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文科的知识分子,包括现在被捧为大师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卷入,所有古书也是翻了个底儿掉。就连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它们的整理出版,也是乘了这股东风。

我的启蒙是在文革时期。所谓启蒙,就是不能再糊里糊涂,更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崇拜知识,不崇拜知识分子。我见过的知识分子,好人有,但很多不是东西。大家要写文革史,千万不要以为,文革就是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都是受害者。其实,文革当中,真正整知识分子的是谁,主要都是知识分子。爬到权力颠峰的,很多也是知识分子。老百姓糊涂,是本来糊涂,知识分子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时过境迁,我对文革,印象最深,不是政治的云翻雨覆,而是人心的倾侧反覆,好好一人,说变就变。落下的病根,或曰后遗症,今天没断。据我所知,当年的批孔干将,有些还是急先锋,只不过换了尊孔而已。他们比我年纪大,原先受过尊孔教育。

从尊孔到批孔,从批孔再到尊孔,他们是轻车熟路。

文革批孔,当然和毛泽东有直接关系。

毛泽东对《论语》背得很熟,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他说,他读过六年孔夫子的书。从湘潭到长沙,他还尊孔,只是到了北京,受新文化运动感染,才开始批孔。他既尊过孔,也批过孔。孔子办教育、讲学问,很多话,他喜欢,但他个性强,温、良、恭、俭、让,不喜欢。斗争环境,爱讲斗争话。孔子反对学种菜种庄稼,他看不起。文革以前,他对孔子是有褒有贬,说好的时候有,说坏的时候也有,有时还自相矛盾。他既讲过孔子不民主,也讲过孔子很民主。总的看起来,原先的印象并不坏,不然,他不会用《论语》中的话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字(李敏和李讷)。

毛泽东对孔子的态度,急转直下,完全是政治原因。和蒋介石一样,他是政治家。政治斗争就是政治斗争,一切以对手为转移。这是问题所在。现在的尊孔和批孔,其实是欢喜冤家,斗争的逻辑并没变。

1942年,匡亚明劝毛泽东为孔子说点公道话。毛泽东说,重庆正在尊孔读经,还是别说,既不要批,也不要捧。1943-1945年,郭沫若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尊儒批法(也批墨,也批老、庄)。他以孔子比共产党,秦始皇比蒋介石,史学著作和历史剧,皆含隐喻。1954年,毛泽东还说,孔夫子是革命党,就是根据郭沫若。但1958年,轮到有人骂他是秦始皇,他就反过来了。越到后来,越讨厌孔夫子,越认同秦始皇。特别是刘少奇和林彪,他的政敌,都喜欢儒家,使他很生气(*江还批周恩来)。郭沫若和范文澜,本来是他喜欢的历史学家,但他们都尊孔,他就支持批孔派(杨荣国和赵纪彬),反过来批郭沫若。新民学会时期,他就检讨过,自己有以人废言的毛病,晚年更突出。政治放大了这种毛病。

我们不要忘记,批孔是政治,不是学术。对抗格局下的思维定势,永远都是翻烙饼。翻烙饼不是学术。学术不能跟着政治跑,跟着政治对手跑。政治是个好恶太深的领域,好恶深,则偏见生。学者要有超然独立的学术立场。尊孔和批孔,作为学术,本来都可以讲,变成政治,就是打烂仗。解放后,尊孔代表有两位,冯友兰和梁漱溟,他们在文革中的表现,适成鲜明对照。冯友兰,与世俯仰,推波助澜,批孔比谁都过分;梁漱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和毛泽东吵过架,挨过骂,居然一点不记仇,晚年仍推崇毛泽东,说平生最佩服,就是此公,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当年,他敢说,批林批孔是政治,批林可以,批孔不同意。观点对错不谈,他老人家,前后如一,表里如一,人格非常高尚。

我佩服的是这种人,批也好,尊也好,都不能随风倒。

最后,我要说一下,为什么我要读《论语》,我是怎样读《论语》。

最近几年,有三个刺激,逼我重读《论语》。

第一是竹简热。90年代,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都是以儒籍为主,内容涉及孔子,涉及他的主要弟子,不但和《论语》有关,也和大小戴《记》有关,为古代儒家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线索。过去研究儒家,主要是读孔、孟、荀,孔、孟之间的七十子,反而不讲,漏洞太大。我虽不同意,以儒家作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但儒家出现早,地位高,影响大,不容怀疑。我们要把这些新材料吃透,还要返回来读《论语》。此课不补,没有发言权。

第二是孔子热。现在,和80年代不同,我还记得很清楚。80年代,主要气氛是痛批传统,怨天尤人骂祖宗。现在,风气陡变,传统又成香饽饽。向左转,向右转,谁都拿孔子说事,孔子真是左右逢源。从骂祖宗到卖祖宗,这个大弯儿是怎么转过来的,前因后果,值得深思。美国学者史嘉柏(DavidSchaberg)有篇书评,是介绍西方的《论语》研究,文章的题目是《沽(贾)之哉,沽(贾)之哉》。用在我们这边,也很合适。传统和孔子都在热卖之中。作为文化现象,要想看得清,也要读《论语》。

第三是读经热。现在鼓吹少儿读经,不是读《五经》,而是读蒙学课本,也是甚嚣尘上,我是不以为然,但怎么读古书,确实是问题。现在,我在北大讲四大经典,《论语》是其中之一。我想认真思考一下古书的经典化,以及现在如何选经典、读经典的问题。

说实话,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古代思想史,有很多争论,我是像看戏一样,坐在台下看,并没打算加入哪一拨。学道德,更不沾边。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我读《论语》,就是要摆脱这套咒语。

我的读法是:

(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仔细读,先参合旧注(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筛。

(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

(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4)最后,是我的总结,所谓总结,是用原书说话。

孔子这本书,有不少道德格言,有些比较精彩,有些一般般。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

我于《论语》,也是如此。

读《论语》,要心平气和。

2006年10月15日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精选阅读

《再别康桥》•剑桥的桥


叹息桥,金柳垂在康桥上

从伦敦乘火车到剑桥只消一个半小时,但就是这短短的100分钟,却足以让时光倒流了起来。80年前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当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完成了日后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那么剑河上哪一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不仅成了志摩迷的一个有趣话题,更成了游剑桥的一个经典。甚至还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摇。

最新迹象表明,圣约翰学院那座叹息桥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圣约翰学院的这座叹息桥又称失意桥,因在以往的很多年间,圣约翰的许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纷纷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平时那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想不通时便一头栽进河里。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

在剑桥游历,要想真正体会学院的真谛,一定要去参加两项活动:学院的会餐和学院教堂里的礼拜。剑桥的每个学院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举办各种会餐,这是剑桥的传统。会餐时院长不但要出席,而且还要用拉丁文带领参加会餐的学生们诵呤《圣经》。学院会餐允许个别客人参加,但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当然还要交费。

做礼拜最好去国王学院的大教堂。大教堂从都绎王朝修到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享利七世,亨利八世以及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教堂有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拱形屋顶以及最大的管风琴。英国每年的新年唱诗全都安排在此举行并向全世界转播。

而初来剑桥,首先要造访的一定是三一学院。在三一教堂的前厅,设立了一个名人堂,摆放着六尊令人生敬的石雕像,他们就是被誉为三一之子的牛顿、培根、巴罗、麦考菜,魏伟尔和丁尼生。《小熊维尼》的作者弥尔顿亦是三一学院的学生,所以他的手稿自然成了图书馆的新宠。想进著名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都要付4到6英镑,方能进入参观。

在剑桥的果园里喝杯下午茶是再惬意不过的一件事了。穿过那条著名的格兰彻斯特乡间小路,很快就到达了这个世外桃园。木制的躺椅和小桌懒散地点缀在果树花丛间,在一个有阳光的午后,要一壶伯爵茶和几块爱尔兰小饼。

魔法学校叫牛津

牛津就在剑桥边上,也许很多人对牛津的印象不如剑桥那般优美,觉得那不过是一座古板的学术古堡。其实,写下《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曾在牛津当过数学老师。牛津里的一物一景都能找到爱丽斯的影子。如果你爱幻想,牛津是多么适合你。

牛津城是座千米石楼贯穿的中世纪古城,和所有的英国小镇一样一条中心街成了热闹的中轴。做成教授脸谱的滴水嘴高距屋檐,或托腮,或皱眉。牛津人喜欢开个小店,卖的多是中国加工的木制工艺品。

中心街的一端是巴德里图书馆,巴洛克风格的圆形拱顶象征着牛津的宝藏积累。从巴德里图书馆出发,踩着草地上的恐龙大脚印可直达牛津大学的自然博物馆。而基督堂学院的围墙是全牛津最长的,贴着墙根走仿佛回到皇城根下。戴圆礼帽的门卫老爹热情地为你指引哪里是《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爱丽丝掉进去的那个兔子洞。

基督堂学院的汤姆方庭东北角,有一扇蓝色的铁门。半掩的门里,薰衣草、百合花在光影里摇曳。在栗子树下喝一杯下午茶,享受的可是贵宾的待遇。

基督堂学院的主楼被叫做草场,原来主楼面向的大草场在19世纪常遭水淹,这番历史奠定了此地的童话基调。难怪《哈里波特》的摄制组在这里搭魔法学校的外景。而牛津的食堂成了哈里波特到达魔法学校的第一站,餐厅里叮叮当当,碟飞叉游。

密集了魔法故事的不止于基督堂学院。泰晤士河流到牛津就改名成了艾希斯,浇灌出植物园和玛德莲学院。在金色的午后,沿中心街直奔隔街相望的两个大庭院。在植物园可以看见维多利亚的圆盘睡莲,足以托起一个婴儿。走过鹿园,二三十只鹿老远就睁大了眼睛,甩开颀长的腿,不带一丝嘈杂地奔走。

自主·探究·实际——《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想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喷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的动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字音,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学的口和土来进行识记;自己学笔顺,利用描红掌握字的整体框架,最后落实写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实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理念,我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研读:我是谁?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难点,理解壮观及心愿一词,然后,探究为什么要去看看?练习我会读中的句子,最后,我会怎么说?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长找几个能读的来读一读。

三、背诵课文,进行实践。

1、谁能有感情地来背一背课文?

2、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3、自由实践: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请去过北京的学生当小导游,接受北京美丽的风光,也可用我我想________说或写上几句话。

语文教学提倡做、说、写相结合,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应立足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忏、患、痹、嬉、缚、锁、燎、觅、痊、愈、谅。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本课出现的词语:忏悔、不知所措、悔恨交加、又愧又悔。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简要地复述课文。

3.懂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懂得谅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忏悔”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简要地复述课文。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家里养过小狗吗?你对小狗是种怎样的感情?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与狗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24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1)师: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2)学习生字:忏

理解词语: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感到痛心)

你能换一个词语来说说吗?(找近义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课题中怎么有个“逗号”?(用人物的语言作为课题)

2)一条狗为什么让我忏悔?

3)我做错了什么事要忏悔?

4)我为什么会永远忏悔?

5)课题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哦”字?

随机板书:我狗

4、师:课文中除了提到“我”、“狗”还提到了谁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还提到了谁?

交流板书:小豆子

2、师:小豆子是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

学习生字:患、痹。

理解词语:小儿麻痹症。

(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骨髓引起的,患者多为1∽6岁的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头痛,严重的会瘫痪)。

说明:

3、师:我、狗和小豆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年前,我把小豆子()来一条狗()在高高的砖堆后面。小豆子在到处()狗时,由于受到我的惊吓受了伤。但她并没有怪我,反而把狗()给我,我觉得()。

交流板书:捡、藏、找、送、悔恨交加、又愧又悔。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忏悔”就是“后悔”的意思,那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后悔呢?

再读读课文第2、3、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

i.我便去偷出狗来,藏在高高的砖堆后面。

a理解交流:(犯了错误,赌气,故意的)。

b指导朗读。

ii.我急忙大吼一声:“你下来!”她被我一惊,从砖堆上滚下来,拐杖丢了,手也擦出了血。

a句式训练:

我心想:———————————,急忙大吼一声:“你下来!”她被我一惊,从砖堆上滚下来,拐杖丢了,手也擦出了血。

b指导朗读。

iii.我吓得不知所措,竟丢下她逃走了。

a理解词语:不知所措。

b句式训练:

我吓得不知所措,心想:——————————,竟丢下她逃走了。

c比较句子:我吓得不知所措,竟丢下她逃走了。

我吓得不知所措,丢下她逃走了。

你觉得哪句好:“竟”是什么意思?(由于害怕)

d指导朗读。

3、把三句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正是由于我的一错再错,才使得小豆子受了伤害,所以当时的我才会

师指板书,齐说:悔恨交加。

说话训练:(逐步出示)

因为(),(),(),

所以()。

5、有感情地朗读第2、3、4小节

6、师引读第5节前半部分:两星期后……再也不会原谅我了。

学习生字:痊、愈、谅。(选择正确的字)

理解词语:痊愈(病好了,健康)

7、引读第5节后半部分:可是一天早晨……我真的不怪你。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豆子”的话。

8、师:是啊,小豆子的话让我十分感动,觉得——

板书:又愧又悔。

理解词语:又愧又悔(羞愧,后悔)

所以,才会忍不住大哭起来。

学生齐说——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9、现在,你对课题理解了吗?

重点理解:哦(醒悟了),永远忏悔

板书:宽容

10、想想:我听了小豆子的话,忍不住大哭起来,还会说些什么?

句式训练:

小豆子的话使我又愧又悔,忍不住大哭起来,————。

11、积累句子: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不会宽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四)复习巩固,练习写字:(做欢乐操)

1.火眼金睛:

愈()谅()拄()悔()

愉()凉()柱()海()

2.指导写字:重点:愈、患、痊、痹

3.复习部首:心、疒(书空)

4.选择一组字写下来

讲评:写正确,大小适中,字在横线条的中间(不要顶天立地)

五)复述课文:

1、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朋友,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在训练复述课文,接下来,老师又要考考你们了。

出示:(1)、可以看着板书讲一讲课文中的内容。

(2)、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说一说。

(3)、可以发挥你的想象,结合板书内容讲个小故事。

3、自己准备

4、四人一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拓展训练:

师:这是一件三年前发生的事,直到今天,我的心中还充满了感慨,还时常想起小豆子,想起这件事,并且让我永远的忏悔。

现在,就请你们做一回课文中的“我”——星星,给小豆子写一封信,把自己三年来的心情告诉她。

前不久,我们在语言直播厅中已经学会了书信的格式——复习写信的儿歌。

出示:

亲爱的小豆子:

你好!

我非常想念你。三年前(),现在()。希望(

)。

想你的星星

1.挑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写或全部写,写完后交流。

2.评比交流:

①内容

②语句表达

③有否错别字

④用词是否恰当

板书设计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悔恨交加又愧又悔

送↙↖藏

狗狗

找↘小豆子↗捡

宽容

本课小结本篇课文的教学围绕“忏悔”一词展开,课题中出现了“忏悔”,先学习生字,再用换词法理解它的意思。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后,教学中又先后出示“悔恨交加”和“又愧又悔”,这两个词的意思都和“忏悔”相近,课文从头至尾洋溢着作者的忏悔之情,最后又回到课题: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条狗让我永远忏悔?有的学生一下子说不上来为什么是永远,这时,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第一小节和相关句子,就能悟到这里用“永远”这个词的用意了。学习课文后,学生懂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懂得谅解。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换部首,再组词

跛()()缚()()

拄()()谅()()

我读窦桂梅有感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读窦桂梅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读窦桂梅有感

读窦桂梅有感

昨天看了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前的讲话,感慨颇深。从年龄上讲,我们大概同龄人吧,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同是从事教育,但是从成就上说,她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颗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窦桂梅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今天读窦桂梅,很受启发。一时找不到自己,自己太渺小了。平时目光太浅,追求不高,人浮于事,随社会的喧嚣而躁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阅读大纲、备课、写教案、传授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届一届,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工作中偶然出现的成绩,自己又感到满足。教之未思,思之未深,思之轻浮,行之不坚,坚之不恒。有时灵感冲动,但在实行之前,又烟消云散。

近一个月来,自己腾云驾雾一般,找不到北:为一个新的目标(喜忧未卜)空想(现刚有眉目),为应酬教委布置的一大堆工作而空忙碌(尚未结束),为学生在最后一个月的关头冲刺鼓励加油(正在进行),为在十万火急中突来的一节全市公开课临时抱佛脚(结果惨败)······想象中很美,犹如一场美梦,醒来带着十分满足,依然老套地就轻驾熟,反正大家都如此。悲哀!

近期接触孤独的美丽(陈老师),他是一个豪爽的汉子,一位善思考、有理想、有恒力的同行,说话直言不讳。总是手不离书、本子、笔。天天看书,天天做笔记,一有感悟马上写下,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教学日志。在三槐居井喷式地发表独到的体会。有孤独,但赏其美丽;有寂寞,但观之如花;有失意,但更富理想。张大嘴巴奔跑,还不时呐喊,严责当今教育之病。我想这样一位年轻善思有志之人终有大成。

提起笔来,我思绪奔涌,但笔力艰涩,不能表达内心。原因我清楚。想的多了,懒于写了,心与手失协了,心灵曾经关闭过,笔头闲置生锈了。

也许明天,不,今天,找到自己,抛却美丽的空想的幻影,踏踏实实,多读一本书,多批判自己,多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读对联识汉字


教学,目标:

1、 认识美、 民、 岁、 欢、 笑、 新、 年、 百、 万 9 个生字, 会写万、百、 民、 竹 4 个字。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对联, 了解对联意思。

3、 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角度识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态度。 让学生受到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认识美、 民、 岁、 欢、 笑、 新、 年、 百、 万 9 个生字, 会写万、百、 民、 竹 4 个字。

教学难点:

1、 正确、 流利地朗读对联, 了解对联意思。

2、 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角度识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态度。 让学生受到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引入新课

1、 课文共有几幅图? 每幅图画的是什么?

2、 借助图画和老师的介绍, 让学生粗略的了解对联。

二、 出示课题, 学生朗读课题

三、 自学生字

1、 出示第一副对联, 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读准字音。

2、 说说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3、 依次出示第二、 三副对联, 标出要求认识的字, 学生自主识字。

四、 朗读感悟

1、 指导朗读对联。

2、 引导学生了解每副对联的意思。

3、 熟读对联, 鼓励学生背诵。

五、 你家贴过对联吗

让学生说说看对联认识的字。

六、 指导书写

我读《人类的“老师”》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仿生学的文章。学生对它会有很多疑问,如:科学家是如何制造潜水艇?苍蝇、蚊子、蜜蜂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上课时有的问题可以少说或不说,免得上着上着偏离语文的轨道。主要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体味语言文字上。下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粗浅认识。纯粹是就课文说课文而已。

一、课题

课题的关键词老师,加上引号,显示它的特别之处。读后才明白,课题的老师指的是生物,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相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物为人类解开哪些惑呢?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说明所在。

二、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按总分总方式可把七个自然段分成三大段。第一、二自然段写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的故事导入,很多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有详有略地说明人们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发,进而发明创造。第七自然段总结并发出感慨。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它们是并列关系。三大自然段内在结构大同小异,按现象原理创造而写。

第三自然段发生现象: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

生物原理: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是防止颤抖的关键。

启发创造:造出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第四自然段发生现象:圆圆的大头的鲸能轻而易举地超过尖尖头的轮船。

生物原理:鲸的外形是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放在水中的阻力是最小的。

启发创造:模仿鲸的形体,改进设计,提高航行速度。

第五自然段发生现象: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生物原理:因为鸡蛋能够反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启发创造: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三、插图

课文共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着蝙蝠、小鸟、蜻蜓、袋鼠、鲸,第二幅画着人民大会堂。两幅插图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但课文中却没有提到关于蝙蝠给人类启示的内容,编者在这儿画上两只蝙蝠的用意何在?我想应该与课后的第五题相联系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想到人教版有篇课文《蝙蝠与雷达》可作为补充教材让学生阅读。

四、课后问题

课后第四题: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概括,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以降低难度。如:人们从_________中得到启示,造出了(改进了、设计了)______________.

重识“春笋”——我读《春笋》


竹笋对于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笋,尤其喜欢吃笋的嫩头。每到春天,很多孩子都能从自家的竹园里看到春笋。可大多数孩子对笋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笋能吃。

《春笋》一文,让孩子们对笋有了全新的认识。课文很短,但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活泼、向上的生命气息,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小春笋醒来了,用它们那尖尖的小脑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争先恐后地冒出来。细细品读着课文第一自然段,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嫩生生的娃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厚厚的泥土,坚硬的石块都阻挡不了它跃出地面的强烈愿望。春笋,让我们读懂了强大的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春风抚拂,阳光照耀,春雨飘洒的大好春光中,春笋丝毫没有停歇,它们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春笋,又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锐意进取,不断向上。

至此,我以为,教材把《春笋》安排在第一课,是有一定道理的。课文把春笋比作嫩生生的娃娃,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班上的那些娃娃,而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不也正预示了孩子们在春光中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不断向上,茁壮成长的大好势头吗?我以为,这才是《春笋》一文给我们的最大的,也是最有益的启示。

我读《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课文起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只一句话,干净利落。接着从三个方面写了北大荒的景色:先写天空,写天空的云;次写小河,写小河的清澈;再写原野,写原野的热闹。然后用一句俗语“大豆摇铃千里金”轻描淡写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呼应开头,赞美北大荒的秋天。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陶醉的景色,展现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副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读之令人神往。

神往之一:北大荒的绚丽色彩

在文中作者了运用大量色彩的词,仿佛一位画家,用五彩的颜色在描画北大荒的秋景图。瞧!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这是北大荒秋景图干净明亮的背景。在这明净的背景上,抹上“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的流云,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无限绚烂。天空下是“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这“蓝绸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颜色,还仿佛是可以让我们触摸到的,闭上眼感觉一下,柔柔的、凉凉的、滑滑的,无比舒服。河边的原野上有“黑红黑红”的高粱,“红得像一团团火”的榛树叶子,这里的“红”与上文的“血红”,同样是写红,但其中的深浅浓淡却有极细微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就显出了这位“画家”用色的精到绝妙了。这样的一簇簇黑红,一丛丛火红,一道道血红点缀在北大荒“金黄”的九月里,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令人沉醉于北大荒迷人绚丽的世界里。

神往之二:北大荒的宁静与欢快

北大荒很宁静,广袤的大地,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一样的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静得那样安详,静得那样神秘,连小鱼的游动都只能漾起“一道道波纹”,而没能激起一朵朵水花,也许这波纹,很快也就归于平静了。这样的静,让人的心霎时也沉静起来。

北大荒又是欢快的。听,原野上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地里挺拔的高粱正在“乐呵呵地演唱”。它们在笑什么唱什么呢?是因今秋自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欣慰地笑?是为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民的勤劳而自豪地唱?看,榛子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火”跳跃在山坡上,跳跃在大路口,跳跃在村子口,也跳跃在北大荒的人们的心上。这哗啦啦的笑,这乐呵呵的脸庞,这跳跃的“火”,就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在北大荒的原野上热闹着、欢腾着……

神往之三:北大荒的富饶

北大荒“大豆摇铃千里金”的九月,该是怎样一幅富饶景象呢?“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又将会“用双手捧出”怎样“沉甸甸的宝物”呢?红彤彤的高粱?绿油油的大豆?金灿灿的麦穗?名贵的人参、鹿茸?还是河塘里的小鱼、草甸子里的野鸡?就留待亲爱的读者们去寻宝吧。

这一幅绚丽的画,这一场盛大的晚会,这一片富饶的土地,藏在这一些美丽的词,这一些欢快的句中,该赏的赏,该品的品,该读的读,该议的议,该搜寻的去搜寻,一切皆由教者把握了。

《子恺漫画选》自序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子恺漫画选》自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见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他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见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见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故乡的"水墨画"》探究感悟


探究

1、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于是课文的题目便把故乡的景形容为水墨画。

感悟

2、起初,细小的菱叶疏蔬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3、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外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大家听了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4、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幕,弥漫整个村庄。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

《故乡的"水墨画"》课外拓展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故乡的"水墨画"》课外拓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菱角百科知识

菱:又名:芰,水栗子

科属名:菱科Trapaceae、菱属Trapa

(1)一种水生植物。中国南部各省均有栽培或野生。其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有角,俗称菱角。生长在湖里,菱角藤长绿叶子,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

菱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又称「水中落花生」,果实「菱角」为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通常在进入二月春天后,就要设置育苗地,密集的培育种苗,到初夏五月底到六月初第一期水稻收成后,就将稻田整地筑地、筑埂,引水入田,移植菱角种苗。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皮脆肉美,算是佳果,亦可做为粮食之用。一般都以蒸煮后食之,或晒干后剁成细粒,熬粥食之亦可。菱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元素。古人认为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因为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据近代药理实验报导:菱角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方法是用生菱角肉20个,加适量水用文火熬成浓褐色汤服用,1日3次;或用菱角肉100克,加薏米30克,煮成粥吃亦可。

(2)性味:生者甘、凉、无毒;熟者甘、平、无毒。

归经:入胃、肠。

功效: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

主治:疮毒,赘疣,近期民间用于治食道癌、胃癌。

验方参考:

1、鲜菱草茎(去叶及须根)120克,水煎服,治小儿头部疮毒,亦可解酒。

2、老菱角煤炭存性,研成细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治头面黄水疮。

3、红菱角晒干研末,空腹服10克,红痢用老酒送下,白痢用米汤送下,治痢疾。

4、鲜菱蒂(菱柄),搽擦患处,一日数次,治赘疣(青年性扁平疣、多发性寻常疣)。

5、菱角、诃子、薏米、紫藤瘤各1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治食道癌、胃癌。

6、生菱角肉煮成褐色浓汤,每日用20-30个菱角。汤作2-3次分服,可治子宫癌、胃癌。据日本报道,此方长期服用,屡有收效。

7、菱角粥:大米100克,煮粥,煮至半熟时,加入菱角粉30-60克,同煮熟,用适量红糖调味食用。有健脾益胃,补气防癌作用。适用于慢性泄泻,营养不良,年老体弱等症。并有防治胃癌,食道癌,子宫癌作用。

8、菱角粉10-50克,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毒作用。适用于因酗酒引起之口苦、烦渴、咽痛等症。

物极必反!菱角虽然药用价值很大,但食用时要注意不宜过量,注意不宜同猪肉同煮食用,易引起腹痛。

读《我的老师》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的老师》有感 学生作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龙源口镇海龙学校

今天,我意外地看到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我很想出知道别人的老师是怎样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看了一番。读了《我的老师》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感触,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面充满了作者对老师浓厚的敬意。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自己的老师。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在学校,老师犹如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一棵大树,而我们就是小苗。大树将自己的营养全都给了小苗,让小苗成为苍天大树。老师你犹如火光,将我们个个点亮了,但是自己却熄灭了。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尊敬的职业了,我敬仰世界上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是伟大的。老师,您犹如一座山,这一座山为周围的景物都给予了最好。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老师将青春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在老师付出的背后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每到了我们舒舒服服睡大觉的时候,老师此时此刻就正在灯光下改作业。老师这么拼命地给我们上课,得益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老师拼尽了努力去为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校甚至有些学生不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为了我们真是辛苦了。在这里我对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你。是你让一个无知的小孩成了一个知识也挺丰富的学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你为成长的路上付出了许多,让我人生这一条路上有了许多精彩。让我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老师是我的第二个父母,在我遇到了困难的时候。老师,您是第一个伸出双手为我解决困难的,您对我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为有你们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古诗诵读•秋思


古诗诵读秋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论语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