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掌握基础知识:大变革时代的主要诸侯国,奴隶社会政权的更替及原因、青铜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勃兴等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地能力,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诸子百家和商鞅变法
难点;奴隶社会政权的更替及原因;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知识网络梳理

夏商西周的兴亡(建立时间,、开国之君、都城、亡国之君)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和作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
青铜器造型奇特的是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

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繁荣时期
灿烂的青铜文明

奴隶的悲惨生活:牛马不如的生活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

大变革的时代:和的使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著名的都江堰:时期的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商鞅变法:时间、内容和作用

文字的演变→→→

时期发明24节气。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他发明了、、
、四诊法
中华文化的勃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他的作品是
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音乐是。

百家争鸣:各家代表、学派及思想观点

链接中考
[09汕头中考]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08淮安中考]
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下列文物属于这一文化的是:
ABCD
[09孝感中考]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08桂林中考]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民为贵”,“君为轻”。
请回答:
(1)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这一学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一被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之一。请你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材料二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1分)
[参考答案](1)儒家学派。(1分)“仁”的思想。(1分)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1分)尊重他人.宽容.平等待人。(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相传我国在哪一朝代就有了历法()
A、夏朝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中()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4、战国时期出现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这确立封建统治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D、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
5、战国时期韩国的韩非属于
A儒家B法家C纵横家D道家
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
7、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8、都江堰的作用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B、防洪蓄水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
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社会大变革D、士人的解放
10、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

二、连线题

将下列成语典故与相应的历史事件用线条连接起来。
老马识途吴越争霸
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卧薪尝胆齐桓公称霸
指鹿为马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秦朝暴政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矣。”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www.Jab88.CoM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学派?结果如何?

2、材料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在教育上有什么贡献?

四、填写诸子百家图
学派代表人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春秋《论语》“仁”、“礼”
道家老子春秋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兵家春秋
墨家战国
儒家孟子《孟子》“仁政”
道家战国《庄子》“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精选阅读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7课时
知新课、活动课
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

1、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禹
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汤
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盘庚
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
或者:
朝代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亡国之君
夏启前21世纪阳城夏桀
商(殷)汤前16世纪殷商纣王
西周周武王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
东周周平王前770年洛邑周幽王
四、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及经济发展的过程;
3、掌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历史情况及影响;
4、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知道甲骨文、金文,了解先秦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线索对学生应掌握知识作识记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目的]
1、通过本单元历史事件发展经过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人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掌舵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本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学习及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本时期文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并认识到我国家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中要有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通过对古代科技、文化成果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夏、商、西的更替及本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基本对中国奴隶制社会作了一个大概的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学习,对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单元这短短的几课时里,不但对我国古代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进行了讲述,也对奴隶制文本质及奴隶的悲惨命运作了全面的学习,同时对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及新旧时代的更替的残酷战争也进行了学习,最后对本时期的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提示、难点重点讲解等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来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来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
3、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2、司母戊鼎及青铜文明;
3、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4、先秦的文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方式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分组讨论探究、综合启发等教学方式
[教具]教材、教参、地图册、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
兴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与作用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
2、商汤作为:任用伊尹等措施;
3、盘庚迁殷: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三、西周
1、周国的发展:(学生自学找出周国强大的过程)
2、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3、西周分封制。
4、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师:提出本课提纲,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此部分知识,进行识记,并分组进行检查
师重点强调:

(“公天下”变“家天下”)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桀的暴政,为商汤灭夏作好辅垫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找出商灭夏及商迅速强大的原因)
(教师点拔,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纣的残暴酷刑及灭亡的必然性)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

(此为本课重点,要求学生对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要进行熟练识记并理解)

第6
课灿
烂的
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

2、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
3、陶瓷业: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青瓷
玉器制造业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
学生讨论,教师讲述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此时期的青铜制造业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发展,并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组织学生讨论: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

(2)“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
夏商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讨论过程中了解奴隶悲惨的生活)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东周分期:春秋和战国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①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②用管仲,改革内政
③"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二)、晋楚争霸
1、晋国强大原因
2、晋楚争霸过程
3、争霸战争的影响

二、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4、长平之战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教师讲述王室衰微这一时代特征,可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并指导学生思考王室衰微与诸候争霸之间的因果关系。

过渡提问: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本重点,争霸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可让学生概述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南方其他国家加入战争的情况。

(教师讲解过渡)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指出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学生读课本简述战争过程及结果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大变革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都江堰:战国李冰
(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4、变法意义: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春秋中后期出现铁农具,战国广范使用。
教师讲述,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并识记关于都江堰的知识点
教师可适当作检查

接上学习

此内容为本课重点,学生重点识记,教师重点检查,可分小组进行提问或默写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课本动脑筋;引导学生回答出商鞅变法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2、扁鹊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
1、《离骚》诗歌赏析,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四、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思想:
2、教育:
3、文化: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赏析屈原的《离骚》
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3、百家争鸣: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五、知识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的是()
A.商汤B.盘庚C.商纣D夏禹
2.下图是“夏桀把人当坐骑”,它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是一种体育活动B.奴隶地位低下C.夏桀残暴无道D.没有交通工具
3.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不同的是()
A.实行王位世袭B.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C.实行分封制D.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4.使用“炮烙”等酷刑,说明()
A.奴隶主对战俘处理的残酷B.奴隶反对奴隶主发展手工业
C.奴隶主具有独创性D.奴隶主阶级的残忍
5.今天的家禽家畜主要品种都有的时间是()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6.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下列器具中,夏朝人不曾使用的是()
A.青铜器B.陶器C.铁器D.玉器
8.下图是曾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国,做了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秦穆公D.晋文公
9.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
A.晋国B.齐国C.宋国D.吴国
10.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11.对都江堰性能说法最全面的是()
A.便利交通B.防洪灌溉C.灌溉D.防洪
12.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相同点有()
①都注意发展生产 ②都注意训练军队 ③都利用“尊王攘夷”的口号 ④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⑤都善于使用诱敌深入战术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
13.下列人物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晋文公与城濮之战B.墨子与百家争鸣C.秦孝公与商鞅变法D.孟子与《道德经》
14.我国使用牛耕最迟在()
A.春秋末年B.战国初年C.春秋初年D.战国末年
15.封建社会形成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A.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奴隶主阶级与奴隶之间的矛盾D.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16.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在于()
A.人民群众的拥护B.秦孝公的支持
C.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D.符合地主阶级愿望
17.我国古代“钟鼓之乐”盛行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18.下图是墨子和弟子在一起的想像图,墨子给大家宣传他的主张是()
A.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B.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C.各种事物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互相转化D.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19.对于孔子的“仁”,解释最全面、正确的是()
A.人人相互爱护,相互关心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减轻赋税
C.人人相互爱护,反对不义战争
D.包含一切美德,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0.下列思想家属于学派创始人的是()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老子 ④庄子 ⑤墨子 ⑥韩非子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
21.夏朝经历了_________多年。最后一个国王____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2.商朝后期,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迅速发展起来,国君_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步强大。
23.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_________大型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4.公元前770年,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时期。
25.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______、_____等历史上一些著名战争,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26.战国时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7.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_________也发生了变化。
28.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要求统治者用“_________”治国,_________。
29.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和他的主要辅助者,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0.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三、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商纣建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殷都附近还有从全国掠夺来的巨大粮仓。
材料二周厉王霸占山川林泽,不准平民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平民表示不满。周厉王竟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谁有不满,就杀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商纣王、周厉王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在夏朝的历史上也有一个类似君主,他是谁?

(2)他们的做法造成了什么后果?试举两例。

(3)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总结出什么教训?

32、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在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七、板书设计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3、“三星堆”文化。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分为春秋和战国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十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二、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
三、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附练习题答案:

一、1.A2.B 3.C 4.D 5.A
6.B7.C 8.D 9.A 10.B
11.B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B 19.D 20.C
二、21.四千 桀
22.渭水 周文王 姜尚
23.青铜面具 青铜立人像 青铜神树
24.周平王 春秋 战国
25.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26.铁农具 牛耕
27.竹简 丝帛 字体
28.孟子 仁政 轻徭薄赋
29.齐桓公 管仲
30.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
三、31.(1)商纣王:生活奢侈;周厉王:贪财好利。夏桀
(2)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人民的反抗。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3)暴政必然导致国家的衰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言之有理即可)。
32.(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贵族反对,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州的特权。
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因为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平民拥护,因为变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符合人民的愿望。
(3)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统一大业中国奠定地基础。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
2.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两目内容,回答1-4题
1.西周时期,农业生产采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样的耕作方式?木制、石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2.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什么时期?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期: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各国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4.战国时期,魏国首开变法之风,主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等。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回答5-6题
5.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看下图,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本课课题“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的?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个体生产取代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2)随着个体小农的发展,一个新兴的阶级——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地主阶级的来源有多种),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就要求取得统治地位,于是他们在各国纷纷改革。
(3)商鞅变法就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
注意:其实,本题就是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学生能理解就理解,学生不理解我们老师知道就行了。
2.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填写关于商鞅变法的表格(填写变法内容序号即可)。

富国措施:②奖励生产④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措施:③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⑤建立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湖北宜昌)“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A.使用耒耜B.牛耕C.使用耧车D.使用曲辕犁
2.(2010江苏南京)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右图。该变法发生在何处?()
A.①B.②C.③D.④
3.(2010广东东莞)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注意:本题考查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4.(2010贵州毕节)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贤”的官僚制
5.(2010福建福州)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齐国B.楚国C.燕国D.秦国
6.(2010湖南岳阳)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A.禅让制B.土地私有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7.(2010陕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8.(2010贵州毕节)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D.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本题与第3题考查的是同一知识点。
9.阅读材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①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商君”指的是谁?
商鞅变法;前356年;商杨。
②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A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E建立县制
F统一度量衡
③用材料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探究预习提纲: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情况;理解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式学习法,实地调查,共同讨论,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改进农具,培养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参与式学习,生成自己的新知识,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参与式学习法,调查了解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如果教师过多挖掘理论,学生将难以接受。因此,对本课内容的处理,要深入浅出,讲现象,淡化理论,只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理论性的内容难以接受。针对本班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对小农具比较熟悉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并从中去吸取知识。
本教案设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新知识,把学习融入生活。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只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而重点放在学生课上课下的参与过程,教师从过去的主导者转化为平等的参与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讨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在合作参与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品质。
〖板书设计〗

石器
骨器――――铁农具――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铜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工作则迟,分地则速”
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争取政治权力进行变法――商鞅变法
现实――历史――现实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作业
收集农村小型手工农具的种类,选择一两件,绘成简图。
收集2001年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
讲授新课
教师导课:同学们,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工具的进步已进入智能化时代,但我们生活中还随处可见一些简单的手工农具。下面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农具用简图展示。
展示农具:每个同学先在组内展示,然后每组推选两件,在全班展示(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对简图进行解说;教师将自己准备的农具简图参与全班展示;推选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锄头、镰刀;说明其制作材料。
教师设疑:对铁工具进行分析。说明在铁工具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工具情况,把这些工具与铁工具进行比较,突出铁工具的优点及其作用。(这部分内容可分组进行讨论,将各组讨论的结果书写在教师为每组准备的大白纸上,在班上交流)
石器:粗糙、不精细、硬度不够
骨器: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器:太珍贵,硬度不够
铁器:蕴藏丰富,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
明确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教师导课:请同学们借用书上一句话来概括铁工具出现以前,人们劳动的情况,引出“千耦其耘”,再回到铁工具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说明铁工具的出现对生产的影响。(这段分析从奴隶主的愿望、奴隶劳动的热情二者之间矛盾的解决为突破口)
教师小结:从石器、骨器、铜工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牛耕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这就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又促使个体农耕成为现实,奴隶转化为农民,奴隶主转化为地主。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教师小结:
石器
骨器――――铁农具――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铜器
完全人力 人力牛耕――个体农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工作则迟,分地则速”
教师导课(提问):为什么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改革之路走得最成功的是哪一次呢?
教师导学:为了更好地展示商鞅变法的史实,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辩论。
秦孝公:发布招贤令
商鞅:陈述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反对派:陈述维护奴隶制,阻止变法的理由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破旧立新才能发展经济,才能富国强兵。
辩论结束后,由秦孝公和商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变法的作用)
由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秦国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内容如下: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此法推行,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教师: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中表现出来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的政治家,而且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请同学们穿越时空,聚焦当今的中国,请大家把收集到的2001年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展示出来。
选出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
这些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例证。
教师总结
同学们,历史和现实同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展开,我们亲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开放的中国正在腾飞,我们应该牢记,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应该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自我测评
填写关于商鞅变法的表格。
建议
(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信息,使每个同学都能与老师平等交流)
教师建议:写一篇有关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有设计爱好的同学,改进或设计简单农具。
学生建议:可以是作业建议;可以是对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机器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课件:教学挂图,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回忆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制作材料工具优点与缺点
木、石、骨、蚌耒、蚌镰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
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原始生产工具的使用,劳动效率如何?
由于劳动效率低下,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铁制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怎样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并在犁上安装了铁犁铧。
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
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改革家
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韩国申不害
齐国邹忌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前356年,变法开始。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提问:具体怎样实施?这项措施会产生什么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2.奖励生产。
重视农业生产,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结果?
3.奖励军功
这项措施的效果怎样?但是,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
4.承认土地私有。
这项措施保护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它又引起了哪个阶层的不满?
5.推行县制。
通过这项措施,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6.统一度量衡。
看插图《商鞅戟》、《商鞅方升》,帮助学生了解统一后的秦国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秦国哪些地方与以前不同了?
总之,经过变法,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结: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商鞅的结局?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有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了成功。同时,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认识,只有勇于战胜波折,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