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的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0-09-25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
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时期[1]气候变化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具体如下: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按再生性质分: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等)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主任签字:

精选阅读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②分类

城市和乡村

2、地形的影响

①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②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3、地形的影响

①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状分布。

②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 ,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2)自然环境特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国西北地区:

属温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积广大;河流少、径流量小且多为内流河、内流湖;

(3)气候特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A、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国气候特征: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4).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叙述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5)河流水系特征——从流域面积、长度、支流、流向、河网密度、水系轮廓等方面概括:

长江水系特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河流;径流量丰富;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6).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以国营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7).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日本工业生产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齐全、结构完整;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工业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8)自然资源的特征: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种类、资源组合状况

中国矿产资源特征:

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9).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如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之间存在不协调

(10)、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特征——分段叙述

美国冬季0度等温线走向:

西段大约与海岸线平行(西北段为南北走向,西南段为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海洋生态系统依水深的程度可分为沿岸区与
远洋区。远洋区通常指远离岸边,深度超过200
公尺以上整个海域(如下图)。试问生活在远洋区
海面上的主要生产者是()。
A.大型水生植物B.海带
C.硝化细菌等D.绿藻等藻类
2.很多沙漠植物的种子都包有一层抑制剂,只有雨水把抑制剂冲掉后才能发芽,接着便在短暂的雨季迅速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整个生活周期。这个实例主要说明了()
A.水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生物对水供给状况形成的适应性
C.水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水在地面分布不均匀
3.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B.竞争C.共生D.捕食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6.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动模型是()

7.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几乎为0B106KJC2х106KJD3х106KJ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共同特点是()
A.都循环流动B.都通过食物链流动C.都逐级递减D.都单向流动
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10.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1.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2.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和营养级
C.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和生物类型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4.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15.右图是虾、蛇、狒狒三种动物的存活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曲线代表狒狒
B.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死亡率基本相同
C.丙曲线代表的动物繁殖能力一般比狒狒低
D.哺乳动物幼体存活率高

16捕蝇草是一种原产在北美洲的森林沼泽地带的植物,其叶子不仅能捕食苍蝇等一些昆虫,有时甚至还能捕食青蛙等一些小动物。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A.捕蝇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B.捕蝇草的同化作用类型既是自养型又是异养型
C.捕蝇草捕食苍蝇的过程中能量从高营养级流向了低营养级
D.捕蝇草的这种生活习性是对环境中缺氮的一种适应
17.下列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相等
B.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C.生态系统中各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数量不变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期保持动态平衡
18.1998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与人工林比较,其最大优势是()
A、自动调节能力强B、调节气候能力强C、水土保持能力强D、涵养水源能力强
19.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描述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20.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21.(16分)小张、小王、小李3位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究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相关的实验。他们从池塘采集水样,过滤出水中的绿藻,用清水冲洗后,将绿藻分为3等份,再分别放入甲、乙、丙3只加入清水的烧杯中,另向乙中加入少许尿素、向丙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将三只烧杯同时置于向光处培养,室温约20℃。3天后,发现甲中绿藻未增多,乙中也没有明显增多,丙中绿藻大量增加,水样变成浓绿色且液面有浑浊样。据此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将从池塘中采集的绿藻用清水冲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的推测如下:
A.小张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过磷酸钙就是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B.小李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C.小王认为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D.你认为谁的推测更有道理?_______你的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你以上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提示: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多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及远洋区的海面上。
2.B3.D4.C5.A7.A8.B9.D10.B11.D12.A13.C14.C15.C16.C17.D18.A19.D20.C
21.(共13分)(1)将绿藻表面的池水洗去,防止池水中N、P对实验的影响(2分)
(2)小王(1分)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是池水的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2分)
(3)实验步骤:将清洗过的绿藻均分为四份,置于A、B、C、D四只加入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向A中加入少许尿素,向B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向C中加入少许尿素和过磷酸钙,将四只烧杯置于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烧杯中绿藻生长情况。(2分)
实验现象:烧杯中水样的浓绿程度依次是CBAD(2分)
实验结论: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在池水的富营养化中发挥主要作用(2分)
(4)池水中过滤出的绿藻中含有固氮微生物,通过生物固氮获得氮肥(1分)
(5)减少含N、P废物,特别是含P废物的排放(1分)

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复习提纲整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复习提纲整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

形态

走向

平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

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