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埃及” ,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埃及” ,。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埃及” ,”,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案示例

——“埃及”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埃及教学课件

(导入)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课件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WWw.JAB88.Com

(讲授研讨新课)

(展示课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课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展示课件)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课件展示)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学生回答)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5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课件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课件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课件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河

(提问)

(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

(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

(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5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呢?

(课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课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5节埃及 

一、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

二、埃及母亲河——尼罗河

1.尼罗河概况,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长度

2.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三、苏伊士

四、埃及的重要经济支柱

(1)过去:长绒棉

(2)现今: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教案点评:

--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内忧外患,局势动荡。穆罕默德阿里迅速崛起,掌握了政权。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进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农业和近代工商业。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统治,也促进了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

[学习要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学习建议]
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建议同学们不仅要充分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掌握改革的具体内容,同时要同前面学习过的各种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认识改革的多样性,从而全面了解这一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识记马木路克、包税制、帕夏、素丹,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
2、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识记反法同盟、拿破仑的入侵,理解西方殖民统治侵略所造成的危机。
3、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识记开罗三次起义、阿里夺取政权,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政治、经济状况。
2、通过情景再现、历史联系的方法,在阅读讨论中理解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对埃及造成的影响。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从而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
2、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
3、通过对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掌握,认识阿里政权面临严峻形势以及改革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难点: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

〔新课导入〕
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埃及地处亚、非两大洲的交界处,与欧洲隔海相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8世纪末,埃及成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抢占殖民地的目标。英法为争夺埃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埃及的情况怎样呢?正如当时一位法国情报人员报告的,进入埃及就像和平占领一个没有设防的国家。

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埃及的?
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
马木路克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前3200年开始,出现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先后被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法国人、英国人等征服和统治。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直到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195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共和国1953.6~至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土耳其原是中亚的一支突厥人的部落,1453年率20万大军灭亡东罗马帝国。1517年土耳其人征服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国。
1923年,凯末尔领导并取得埃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成为土耳其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1、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统治的表现:
(1)政治:①征服:16世纪初征服埃及,推翻马木路克王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管理:派遣总督(即帕夏)和利用马木路克共同管理(相互牵制,共同管理,维护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推翻了原来统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看历史纵横)。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奥斯曼素丹(即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原为“苏丹”,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力量”或“权柄”,引申为“君主”或“统治者”。为穆斯林国家广泛使用,成了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向埃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还在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但马木路克获准单独组建一支军队,还担任了各地的地方长官,残存势力仍然很大。

(2)军事:马木路克单独组建近卫军,导致埃及连年战乱。


马木路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末路克仍然保持7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3)经济:包税制——包税人(马木路克)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奥斯曼素丹只注重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对埃及的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是通过包税制的形式实行(阅读学思之窗),规定凡是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不仅负担各种赋税,还要服劳役。这样,他实际上不仅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并能转让或出卖,这样,包税人实际上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


包税制使农民在经济上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据埃及历史记载:“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走投无路时还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惩罚他们。”但也有人认为包税制节约了征收成本,提高了收税效率,因此是一种有效的税收制度。
你是怎么看的?

18世纪末,马木路克已经实际统治了埃及,帕夏虽然名义上还是埃及的最高长官,其实已被架空,马木路克甚至可以废黜帕夏。帕夏
伊斯兰教国家高级官吏称谓。又译“巴夏”、“帕沙”。系突厥语音译。13世纪塞尔柱王朝首先使用这一称号。奥斯曼帝国时,为素丹授予军事最高统帅的称号,后用于称呼帝国高级文武官员。只属个人,不世袭。奥斯曼帝国在统治埃及、伊拉克等地时,将委派为该省区的总督也称“帕夏”。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宣布废除此称,后埃及、伊拉克也相继停止使用。约旦等国仍继续使用,其义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人的尊称,无特定职位。 
2、影响:
社会动荡(帕夏与马木路克争权夺利;马木路克实际专权;埃及连年战乱)
经济凋敝(18世纪末,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农田成为荒漠,粮食产量锐减,农产品仅仅只有古代产量的四分之一,传统的商业和贸易也在萎缩,很多有名的手工业生产中心逐渐消失,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只有8000人口,埃及人口因长期饥饿和瘟疫大大减少,19世纪初人口还不到10世纪时的一半)
外来侵略(统治内部内乱,从18世纪初,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战,国力弱小,随着埃及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入侵埃及,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马木路克首领们为了争权夺利,经常互相攻伐,导致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农田变成了荒漠,粮食产量锐减。传统的商业和贸易也在萎缩,很多有名的手工业生产中心逐渐消失。随着埃及的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1、原因:①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加紧对外殖民扩张;(根本原因)
②埃及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2、目的: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一直是外国侵略的军要目标。18世纪中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等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殖民扩张活动。
3、表现:
(1)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1798~1801)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法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法国决定占领埃及,进而威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1798年,法国政府派拿破仑率领军队侵入埃及。埃及军队一触即溃,法军迅速占领了亚历山大和开罗等地。
目的: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最重要海外殖民地印度。
占领:1798年(1797年夏,带领法国驻扎在意大利的拿破仑向法国督政府提出占领埃及的方案,拿破仑授命为东方军司令,统率陆海军占领埃及,要把英国势力清除出去,1798年7月,拿破仑率3.5万军队入侵埃及,埃及军队一触即溃,法国迅速占领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等地)
为了巩固在埃及的统治,拿破仑采取了很多措施。政治上,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了各级行政机构。在让埃及人管理埃及的名义下,迎回逃跑的帕夏,拉拢埃及上层为法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服务。实际上,拿破仑和法国殖民者掌握着对埃及的控制权。对人民的反抗,拿破仑则进行残酷镇压。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了食品厂、弹药厂等工厂,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还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带了许多法国学者。占领埃及后,他下令建立了埃及研究院,由法国著名科学家担任院长,自己亲任副院长。研完院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这些学者在埃及进行了全面考察,后来写出了《埃及纪实》等重要著作。拿破仑还指使随军学者发掘了埃及的文物并带回法国。
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在镇压埃及反抗者的同时,他也采取了其他措施巩固统治,这是拿破仑赦免被捕的埃及人的情景。
(2)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原因: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过程:法、英相继撤兵,英国支持马木路克割据
①英国联合奥斯曼帝国出兵埃及,1801年法国被迫从埃及撤兵;
②英国企图扶持马木路克占领埃及,由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对,也撤出埃及,但仍支持马木路克割据,为以后侵略作准备。
影响:①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②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拿破仑入侵埃及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军与入侵埃及的法军展开了争夺。1798年8月,英国海军在亚历山大附近海域摧毁了法国舰队,切断了法军同法国本土的联系。这一年年底,英国以帮助素丹恢复在埃及的统治为由,联合奥斯曼帝国,派兵入侵埃及。1801年,法国被迫从埃及撤兵,结束了对埃及的军事占领。英国企图通过扶持马木路克势力,实现占领埃及的目的。后来,由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军不得不撤出埃及,但仍然支持马木路克实行武装割据,为将来的侵略做准备。
拿破仑逝世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各国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学家和文学家频繁研究和评述的对象……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著作,论文和资料估计在10万种以上,至少有9个国家拍摄过拿破仑的电影达70多部。有人称他是“继亚历山大、恺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也有人骂他为“匪徒”、“暴君”、“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各派观点分歧仍然严重地存在者。——《法国通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评价:其侵略性是主要的:
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第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第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政治上打击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势力;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1、埃及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原因: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经过:
起义名称时间背景结果影响总影响
开罗人民首次起义1798.10拿破仑入侵埃及遭镇压掀开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影响: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1800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持续一个多月加速法军失败
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1804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胜利穆罕默德阿里加入起义,奠定改革基础
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遭到了埃及人民的英勇反抗,1798年10月,开罗人民发动起义,击毙了几百名法国侵略军。这次起义很快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但是,它掀开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史称开罗首次起义。
1800年,就在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之际,开罗人民再次发动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一个多月,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法军撤离埃及后,马木路克卷土重来。马木路克的横征暴敛,再度激起人民的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起义很快获得了胜利。
2、穆罕默德阿里掌权: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宣布废黜帕夏,拥戴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并得到奥斯曼素丹的承认。
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召开,宣布废黜奥斯曼素丹派来的帕夏,拥戴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奥斯曼素丹派兵进攻埃及,但都被埃及军队击退。不久,奥斯曼素丹只好承认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
3、阿里政权面临的内外形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原因)
(1)国内:①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马木路克仍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③宗教长老特权阶层的威胁。
(2)国外:①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步伐没有停止;
②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
(3)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不久,英国派兵入侵埃及,遭到埃及人民的顽强抵抗,侵略企图没有得逞。但是,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在。同时,埃及国内的形势也非常严峻。一方面,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随时准备消灭新生的埃及政权;另一方面,马木路克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着社会的安宁。
★教学小结:
本课着重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须向学生对本节课作一些归纳和概括:
埃及国内的三大政治力量:
①马木路克: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的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者。原意为“奴隶”(mamluk),曾是埃及阿尤布王朝时期从中亚买来的军事奴隶。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②帕夏:土耳其派遣驻埃及的总督,代表素丹,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
③近卫军:有土耳其近卫军和马木路克近卫军两类。
对拿破仑侵略埃及也要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揭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爱琴海沿岸海港卡瓦拉.阿尔巴尼亚族人,成年后,做过生意,交游广泛,结识了很多西方人,逐渐认识到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西方的先进。1801年,穆罕默德阿里应征入伍,随军开赴埃及,同法军作战。他能征善战,迅速成为高级将领,掌握了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大部分军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木课测评
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
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
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6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奥斯曼帝国的反动统治

⑴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①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

⑵政治上,派遣称为②的总督。

⑶军事上,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允许单独③。

⑷经济上,实行④,包税人成为实际的土地所有者。

2.马木路克的争权夺利

⑴18世纪末,马木路克实际统治了埃及,甚至可以⑤帕夏。

⑵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伐,导致埃及战乱和经济凋敝,从而给⑥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1.原因

⑴埃及①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⑵18世纪中后期,埃及②衰弱,局势动荡。

⑶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③活动。

2.法国的殖民统治

⑴1798年,法国政府派④率军入侵埃及。

⑵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⑤。

⑶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⑥。

3.英国的殖民侵略

⑴1798年英国联合⑦,派兵入侵埃及。

⑵英国企图通过扶持⑧势力占领埃及,遭到其他国家反对。

⑶后来被迫撤出埃及,仍支持马木路克势力实行⑨,为将来侵略做准备。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1.三次开罗起义

⑴1798年10月,开罗人民发动起义,虽然被①镇压,但它拉开了埃及人民反抗外来殖民侵略的序幕。

⑵1800年,在英国和②联合攻打法军之际,开罗人民再次发动起义,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⑶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再次激起人民的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③站到起义者一边,起义获得胜利。

2、课堂识真

1.下列对埃及包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8世纪在埃及盛行②有能力预付一年土地税即可成为包税人③包税人享有绝对权力④包税领地内的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低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

A.埃及战略地位优越B.埃及国力衰弱

C.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D.拿破仑的个人野心

3.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④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埃及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B.彻底消灭了残存的马本路克

C.帕夏由埃及人选举产生D.马木路克可单独组建一支主要由骑士组成的近卫军

5.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C.开罗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第三次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①埃及面临着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人侵③马木路克反动势力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④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英国实现占领埃及的目的,企图通过的途径是()

A.结束法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由其单独占领

B.帮助素丹恢复在埃及的统治

C.扶持马木路克势力

D.联合奥斯曼帝国赶走法国,再驱逐奥斯曼帝国势力

8.18世纪末,英、法等西方殖民者加紧对埃及的侵略,原因包括()

①埃及的战略地位优越②埃及的自然资源丰富③埃及国力衰弱,社会动荡④马本路克与侵略者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⑴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思考:16-18世纪,马木路克在埃及处于何种地位?对埃及有何响?

⑵开罗人民再次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穆罕默德阿里的身份是什么?在这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采取了什么立场?结局如何?

⑶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状况?他是如何解决的?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处罚他们。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农民在埃及的地位。

⑵上述材料是指埃及的哪一经济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拿破仑统治埃及时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16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1、课前导学

一、①征服;②帕夏;③组建军队;④包税制;⑤废黜;⑥资本主义国家;

二、①战略地位;②国力;③殖民扩张;④拿破仑;⑤行政机构;⑥包税制;⑦奥斯曼帝国;⑧马木路克;⑨武装割据;

三、①法国殖民者;②奥斯曼军队;③穆罕默德阿里;④埃及帕夏;⑤英国;⑥奥斯曼帝国;⑦马木路克;

2、课堂识真

1-8DCABBCCA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地位:16-18世纪,马木路克逐渐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垄断了包税权,架空了帕夏。

影响:马木路克首领们争权夺利导致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传统的商业和贸易萎缩,手工业生产中心消失;英法乘虚而入,埃及形势恶劣。

⑵原因:法军撤离,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引起人民反抗。身份:素丹派往埃及的将领。立场:站到了起义者一边。结局:起义获胜,阿里被拥戴为帕夏,建立起政权。

⑶状况:国外:英国派兵入侵,列强威胁;国内形势严峻,人民要求独立,但奥斯曼素丹随时准备消灭埃及政权;马木路克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着社会的安宁。措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侵略扩张

5、拓展空间

10.

⑴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依附于包税人,受其控制;不得弃田逃亡,否则会受到重刑。实际上还是农奴。

⑵包税制。消极影响:①这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②在这一制度下,包税权基本上落入了马本路克手中,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统治埃及的基础,最终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力量。

⑶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巩固法国在埃及的统治。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2课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努比亚古埃及神庙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通过对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兴起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性。

1.例举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兴起等知识,说明其在埃及文明中的历史地位,探讨努比亚遗址的宗教建筑艺术特点。

2.例举分析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典型代表及艺术价值,说明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3.列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史实,说明人类文化遗产拯救活动中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1.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非凡艺术价值,树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命运的责任感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2.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庙的艺术文化价值,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

3.由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大规模拯救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援助精神。

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建筑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大神庙的建筑特征;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菲莱神庙的建筑艺术特征。

通过对阿布辛拜勒神庙等杰出文化遗产代表的认识,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认识阿布辛拜勒等神庙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

问题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援助抢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及意义。

由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史实,理解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神庙历史遗址的:努比亚遗址神庙群是古代埃及神庙艺术的集中体现,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与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气势宏伟,浮雕因精美而闻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庙文化转移到安全地带,按旧貌重建,避免被人为毁坏的命运,国际力量积极参与,一次国际性救援活动大规模展开了,成功地拯救了几十处古迹,这次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活动,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课涉及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吸引力,一些具体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把教学活动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态度,达到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空泛而谈,也不宜用历史结论充当情感感受。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历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并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分析重点,逐步深入探究“为什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一问题,为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埃及神庙是埃及典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与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创造了奇迹般的历史,也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神庙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是哪儿?你游览归来后,你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古埃及神庙的艺术价值吗?问题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旧址,你还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旧貌吗?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历史标志性意义?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本目内容叙述了古埃及神庙文明的兴起状况、古埃及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庙的艺术特点等问题。

(1)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兴起。

教材先叙述了神庙文明产生的背景: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此时期,古埃及王国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逐渐取代了金字塔,神庙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随后,教材指出神庙建筑的总特征:古埃及神庙,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努比亚遗址的神庙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数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2)神庙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两座神庙,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庙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

教材叙述外部特征说: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这些雕像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是古埃及艺术中绚丽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内部特征说:神庙内部与一般神殿相似,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其进深达60米。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教材惊叹神庙的精湛之处: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这道阳光被称之为“天堂的火焰”,据说从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阳光都会这般投射到神庙最深处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议教师在知识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教师提问:你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部,了解该神庙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可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图”,观察出:神庙雕凿于崖壁上;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态威严,气势雄伟等内容。

教材对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由外观到内部依次叙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只是规模稍小。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丽的塑像,与多数古埃及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学习阿布辛拜勒小神庙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艺术内容有哪些?学生可说出:神庙在崖壁上雕凿,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神庙其他图片,并根据图片的直观内容,提出与图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神庙艺术特征的认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识拓展过多。

对菲莱神庙,教材择其精要说:坐落在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努比亚地区另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众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神庙建造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内容”,说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既顶礼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绩与威严”吗?学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上“对太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内容来回答问题。

本目教学,教师还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神庙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回到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出几名同学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莱菲神庙的游览导游家,让导游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畅览神庙艺术美景。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本目内容叙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简单内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等问题。

(1)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

早在1901年时,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1960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1959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问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抢救努比亚遗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一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教师引导学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文明价值来说明问题。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的呼吁发出后,先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个国家派出考古专家实地调查和勘测,决定将这个遗址整体搬迁,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与保护运动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具体方案是瑞典的专家提出的。根据这个方案,埃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特殊的工艺,把大庙小庙切割成块,分别编号。然后用起重机吊装,搬运到新址,再按原样重新复原。正面的缝隙,全部用石头颜色一样的灰浆补齐。由于切割时注意了接缝尽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装配后的神庙外观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迹。只是在神庙内部,故意留下接缝,以便游客可以联想起神庙的搬迁。尤为令人钦佩的是,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两天早晨,太阳的光线可以从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阳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国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亚遗址的四十多处古迹。其中的22座神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按旧貌重建,避免了被人为毁坏的命运。为纪念这次搬迁,在神庙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动工兴建了努比亚博物馆,以纪念这次国际救援活动,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努比亚博物馆建成以后,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对本知识点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之二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的辛勤劳作”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中,你觉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问题,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目内容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所在。建议教师要采取提问对话的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什么要搬迁?为了搬迁社会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你能向同学们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吗?这次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给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师生对话,解决教学重点知识,学生阅读课文知识,配合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思考提供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师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学习目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装图》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图》,以此两幅图片设立情景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现场的一名指挥者,你说一说搬迁施工现场需要哪些技术人员?你说一说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的简单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参与搬迁活动的内心感受吗?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师生对话或学生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本目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是如何产生的?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问题二、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样的艺术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神庙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述“阿布辛拜勒神庙”时,可设计挑选若干名同学分别充当“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导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

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案例二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最需要的?”。

观点一: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技术上,可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观点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资金上,可弥补经费不足,度过困境。

观点三: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效应上,可产生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观点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环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活动。

……

案例三 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马木路克
包税制
帕夏
素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与西方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危机共同作用,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

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

反法同盟
拿破仑的入侵
和殖民统治

情境再现
历史联系

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开罗三次起义
阿里夺取政权

问题探究
综合分析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埃及近代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难点

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

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内外矛盾:一、16世纪初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对埃及的侵略及其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三、在反抗法英两国侵略的斗争中崛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内容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全景式背景,揭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层次根源,并将其放置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大背景中,促使人们思考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应对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多国历史的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形成较为宽泛而完整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从教材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引言部分以18世纪末英法争夺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埃及为切入口,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引导学习者去了解当时埃及的基本状况。这种导入主题内容的方法符合《改革》这一选修模块的特点。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按专题要求编排,只具有主旨内涵上的一致性,却缺乏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构成的顺延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富有自身特点的突破与创新。

本课引言明确要求学习者着重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埃及的?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这样,学习者明确了学习本课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即必须抓住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背景中的内外两大因素。引言还选出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马木路克、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这三个概念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意图,并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支撑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教材用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情景图片,介绍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法国入侵前的埃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基本状况,重点放在马木路克与包税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以来,奥斯曼帝国对于埃及的统治在政治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即宗主权的明确,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帝国对于埃及的赋税征收。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路克控制,经济上埃及的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路克的手里。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猛烈的碰撞,迫使埃及社会进行改革,以寻求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和埃及历史发展是贯穿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线索性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适当介绍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扩张、16世纪前埃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其统治下庞大的疆土,则在此后成为西欧列强与俄罗斯长期争夺的目标,人称“土耳其遗产”。巴尔干半岛、北非和西亚成了西欧强国纵横捭阖的场所。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尼罗河流域即进入奴隶社会,此后历经许多王朝的统治。教师可适当回顾。

马木路克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重要的国内背景,代表着改革前埃及内部落后的封建制度及经济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在及图片中对马木路克的介绍,适当补充一些较为具体的史料,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另外,为扩大知识面和加深理解,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比较马木路克与俄国哥萨克、日本武士、西欧骑士等。

埃及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后期,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购买大批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这就是马木路克。后来马木路克势力渐大,于125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素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路克管理。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路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路克包税人占有。

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以后,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严厉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势力,埃及的封建军事主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法军撤出埃及后,在英国支持下,马木路克卷土重来。在开罗第三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崛起。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设计将马木路克的头目一网打尽,并在全国范围搜捕并处决马木路克骨干数千人。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封建军事主集团马木路克从埃及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包税制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对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税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税制内容涉及到赋税征收和土地制度;包税制与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从这三方面把握包税制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因此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本目主要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活动。

本目内容可分两个层次:英法侵略埃及和英法之间争夺埃及的斗争。英法两国的侵略特点及其影响各不相同: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这一区别,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把握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具体、辩证地分析殖民侵略的影响。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法军入侵开罗》《拿破仑赦免被捕的埃及人》和,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拿破仑远征军的入侵(1798~1801年)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此后几十年里,长期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开始向前迈步。

本目内容涉及到了英法两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过程中始终隐约地发挥着作用,对改革进程的深入与成败有着不小的影响。建议教师注意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本目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埃及人民反抗法军的殖民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三次开罗起义)、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

三次开罗起义。第一、二次开罗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两次起义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第三次开罗起义是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次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政权前提得以成立。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内外形势均十分严峻:外有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危险,内有奥斯曼帝国的镇压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这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必然性因素。

本目教材提到英国对埃及的两次军事入侵:第一次,1801年10月,法军撤走后,英军便进占开罗、亚历山大等主要城市,并竭力网罗马木路克残余势力,试图长期占领埃及。后来,由于法国和其他强国不断对英国施加压力,奥斯曼帝国强硬抵制英国在埃及的渗透,1803年3月,英军被迫撤出埃及。第二次,1807年3月,英军6000余人攻占亚历山大,随即进攻罗塞塔。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全国人民掀起抗英卫国的浪潮,在人民的推动下,穆罕默德·阿里下决心抗战,亲赴前线,打退了英军对罗塞塔的进攻。英军于这年9月撤出亚历山大。新生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得到了巩固,得以集中力量清除国内隐患,推行改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阐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内容涉及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多个方面及相互碰撞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较高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好本课知识构成的层次和结构,避免教学中教学知识呈散乱芜杂的状态,更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课导入,建议教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建议教师教学中突出马木路克在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特权,以帮助学生透过奥斯曼帝国宗主国统治的表象,真正认识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对埃及的封建统治现状。

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建议教师将教学分解为三个相互渗透的层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关系;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

由于本目内容涉及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海上霸权的斗争等更为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达到旧知与新知的融合和重构,解决本目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重要问题。如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英国组织反法同盟的主要原因、评价拿破仑与评价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等。课堂教学应以提出的问题为教学切入点,集中突破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分析与评判,突出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建议教师在介绍穆罕默德·阿里的出身来历基础上,以这一人物为线索,构建本目乃至本课知识的框架: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提出穆罕默德·阿里如何巩固其政权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命题,将教学及学生思维延展到下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使整个单元教学浑然一体。

本课小结,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马木路克”的教学拓展

投影两图:

图一:《马木路克在训练》

图二:《马木路克的城堡》

投影: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表现的文字归纳:“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教学构思:通过图文演示,直观启发学生形成对马木路克的基本判定:军事封建势力,埃及的真正统治者,阻碍埃及进步的主要国内因素。在此认定得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引起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体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规律。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类似现象有: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日本武士、俄国哥萨克。

案例二评价拿破仑的文化侵略

引用材料,指导阅读:

“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有个阿拉伯学者曾参观由这些新来的人建立的一个实验室,法国科学家的影响就反映在他以下这番表示惊讶的话中:

‘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些最奇妙的事,其中有件事是,一个负责人拿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从瓶里取一点蒸馏水倒入一个试管中,再从另一瓶里取少量液体倒入蒸馏水中。两种液体上升,一朵彩色的云从液面上升起,直到它消失为止。试管里的东西完全变干,成为一块黄色的石头……一块我们摸过、检查过的干石头。他又用不同的水如法炮制,制造出一块蓝色的石头。他第三次用其他的水重复这一实验,制造出一块鲜红色的石头。接着,他取一撮白粉放在一块铁砧上,用锤轻轻地敲,结果是响起一种可怕的声音──类似于枪声的声音,使我们十分惊讶。所以,他们都嘲笑我们。’”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教学设想: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呈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案例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的导入

投影三幅图片:

图一:《法军入分开罗》

图二:《英国军队侵入埃及》

图三:《穆罕默德·阿里像》

法军和英军相继侵入埃及,带给埃及以社会的动乱、民族的屈辱、国家地位的沉沦。在此期间,一位来自奥斯曼统治下阿尔巴尼亚年轻人,参加奥斯曼军队,来到埃及,很快他就成为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主力之一──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指挥官。两年后,他又成为埃及总督。他是谁?他又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埃及的历史命运?

四、问题解答

1.(对包税制)你是怎么看的?

解题关键:包税制的不同层面整合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思路引领:埃及包税制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答案提示:上述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税制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奥斯曼素丹只关心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包税制实行后,马木路克为获得和确保其包税权,必须向奥斯曼政府提前预付一年的土地税。这样,奥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

但是,马木路克获得包税权后,实际上在包税区内不仅控制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马木路克在其包税区内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在经济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境遇极其悲惨。农民地位的沉沦,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们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军事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并由于内部矛盾而争战不休,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因素。

2.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解题关键: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析、评价法国殖民统治。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课文,分析、评价拿破仑具体的殖民措施。

答案提示: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其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其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因此,埃及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拿破仑在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势力,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科学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一)本课测评

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统治措施。

思路引领: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

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

解题关键: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的背景与条件。

思路引领: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封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埃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

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

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

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二)学习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