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游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9《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专题解说】
本专题包括两个板块:“心连广宇”和“伟大的情思”。专题采用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第一板块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王羲之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与自我排遣的情怀,而庄子则描绘了一个非经验、超现实的宇宙,让我们的精神“逍遥游”。第二板块探讨的问题是靠思想和理性来探究外在广袤宇宙和内在复杂的人性。帕斯卡尔谈到思想的重要性,罗素则说明一个脱离平庸的人所具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
【三维目标】
⒈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⒉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⒋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法建议】
1、从文本出发,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2、本文文学色彩较浓,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围绕“逍遥游”的理想精神境界进行探讨:文章极写鲲鹏的神奇,画面极其壮美,它们达到了逍遥的境界了吗?蜩与学鸠上下翻飞自如,作者为什么批评它们?作者谈小大之辨是不是否定小而肯定大?你认为逍遥的境界是什么?庄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迷你句子网 jz139.COM]
【学习重点】
⒈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⒉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学习难点】
⒈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⒈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⒉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⒊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延伸阅读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
【三维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部分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强调课前充分预习,预习要求:①反复朗读,运用工具书,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②提出疑难问题。
2.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做适当组织、引导。
5.确定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2、解题
《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楔()激湍()觞()
4、解释下列加线词。
山阴()崇()山峻岭映带()列坐其次()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放浪()形骸()
向()之所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课间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作者介绍
(根据课前案内容)
三、课文朗读
1、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1、读音正确2、停顿与流畅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乐的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句(投影显示)
癸(guǐ)丑会稽((kuàjī)禊(xì)急湍(tuān)、
流觞(shāng)、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词语助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整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七、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作诗缘曲兰亭修禊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后之览者有感于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帖》无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说,《兰亭集序》只适合作为字帖,文学性、思想性不强。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再度走进《兰亭集序》。
二、三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作业)
三、词句梳理疑难之处处理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分三组讨论:
2.是什么使作者乐呢?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除了写乐,作者还交代了什么?(第一组讨论)
人众、景美、事趣、时美、骋怀。(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
再次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
3.“痛”,是缘何而痛?(第二组讨论)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组讨论)
“一死生”、“齐彭殇”。
5.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五、设计讨论环节。
(一)讨论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二)讨论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可能的两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六、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七、学生思考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观,大家谈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下面再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而科学的人生观)
九、课堂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十、作业布置
1.比较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文学性与思想性两方面比较)
十一、板书设计:
享盛会乐
议死生痛
感斯文悲
【课后案】
一、课文研读: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同学看注解,弄懂下列词义,疏通文意:
人之相与()茂林修()竹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向之所欣()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试译本段文字。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在这人生感慨中包含着那些含义?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3段,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亦将有感于斯()文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与词语活用特点: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试译本段文字。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变化
1.思考:从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
2.作者的这种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说明理由。
二、课外延伸
翻译短文《王羲之爱鹅》中的语句: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欧共体的成立、《罗马条约》的内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盟的性质、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利用图表资料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洲一体化中整体利益与各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的关系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史料
图片
视频
教学过程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哪一种货币使用的国家最多呢?
(屏幕显示欧元)
用欧元导入2007年欧盟的50华诞之际,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到这片大陆,今天也让我们通过欧盟揭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神秘面纱,回顾昨天,了解今天,畅想一下欧洲,乃至世界的未来!学习新课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呢?以知识卡片的形式阐述概念.一背景欧洲经济一体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板书背景)看这组材料(屏幕显示)是什么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板书共同的文化)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近代又共同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洗礼。这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来看下一组资料:(屏幕显示)从这组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战争、死亡、仇恨和痛苦,(板书战争的灾难)再看下组材料(屏幕显示材料)美苏争霸,冷战中却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在欧洲陈兵对峙,(冷战中的尴尬)法德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欧洲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过程1950年的5月9日,二战后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屏幕显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要把煤钢工业共同管理呢?
“舒曼计划”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几个国家的支持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有人说《罗马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甚至我们今天说欧盟50华诞也从这一年算起,为什么?
《罗马条约》签定后到1992之前,欧洲一体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我这里有一个表格并不完整,请大家参照教材为我补充一下。1992年欧共体的12个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马约》内容)大家发现欧洲一体化的什么趋势?欧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屏幕显示盟旗)根据〈马约〉欧盟成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什么?用憨豆先生的故事导出欧元的启动。思考欧元诞生的意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欧盟也在忙着另一件事情。看这样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什么?(屏幕显示护照、驾照、欧洲杯、电影节等图片)
课前探究一体化对世界的影响?小组展示探究成果1对成员国2对美国:3对亚洲课后探究1、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你认为他的梦想会实现吗?谈谈你的想法。2、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冲击下,你认为国家会消亡吗?说明理由。教师小结用欧盟盟歌欢乐颂结课里程碑1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学生思考归纳填充
里程碑2学生分析里程碑3显示变化的地图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背景:昨天过程:今天影响:明天共同的文化《罗马条约》……战争的灾难《马约》冷战的尴尬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n)坳(o)蜩(tio)
决(xu)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
斥鴳(yn) 数数(shu)然泠(l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鲲(kūn)抟(tun)坳(o)蜩(tio)
决(xu)起而飞抢(qiāng)小知(zh)
斥鴳(yn) 数数(shu)然泠(l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物
1、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人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附
《至乐》记载: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当惠施责怪他太不尽人情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逍遥游
教学目标
【积累】1、识记庄子的文学常识2、识记字音字形
3、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
【审美】4、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创新】5、评价鲲鹏、蜩、学鸠等所谓的逍遥游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完成知识积累
1《庄子》是时期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篇。
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的境界。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领略《庄子》()的奇丽色彩和()的艺术风格。
2给下列字注音
北冥()有鱼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我决起而飞,
宿舂()粮斥鴳()笑之曰未数数()然也泠()然善也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2其正色邪?“”通“”
3三餐而反,“”通“”4此小大之辩也。“”通“”
5而御六气之辩“”通“”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
7小知不及大知“”通“”
4抄写第一段(或学习后默写本段)
二、研读课文【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二】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现象
1、怒而飞2水击三千里
3而后乃今将图南。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彼于致福者6绝云气,负青天
7不过数仞而下【三】指出句中的倒装现象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奚以知其然也?4彼且奚适也?而彼且奚适也?
5其自视也,亦若此矣6彼且恶乎待哉!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闻强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聊斋志异
寻向所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项脊轩志与天地兮比寿
高宗胛上有赤志比权量力
赋比兴风雅颂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栉比如鳞
斯用兵之效也朋比为奸
恐托付不效比至夜深
何以效之天涯若比邻
信者效其忠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莫效此儿形状行比一乡
以警效尤宰严限追比
【五】、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如
三、阅读导引与补充
1精段品析:精读“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体会其用寓言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从而超出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的表现手法。
《逍遥游》开头的“鲲鹏”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的意志,这是属于庄子个人的,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
2学习难点:对“至人无己”境界的理解。
《逍遥游》中“逍遥”有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等含义。本篇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赞美。可以说追求逍遥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邀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却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2把握其宗旨: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欣赏其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的艺术手法。
庄子生活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看透了人世间的沉浊肮脏,于是耽溺于美丽而自由的理想境界。庄子醉心于花鸟虫鱼以及“至人”、“神仙”的境界,所以,文章中的事事物物绝大部分都是虚的、空的、幻想的。即使涉及到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经过了作者的虚构加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庄子》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以及“逍遥游”境界产生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清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庄子》同《离骚》、《史记》、《杜诗》、《牡丹亭》、《水浒传》等一起列为“六才子书”,足见对《庄子》一书的重视。我们在教学课文《逍遥游》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学习、借鉴写作技巧,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外,对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若能细加品味,那么会更加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庄子其人其书的。..逍遥游朗诵.rm高中语文第四册目录
四创新写作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结合本文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自由的?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