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全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上)教案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温度与温度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3、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标的规定:
3、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体温计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测量时可离开人体)
4、实验室:分度值是1℃
5、寒暑计:分度值是1℃
三.热力学温度(T=t+273K)
四.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估、放、读、取)
(1)估:首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放:应使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得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4)取:。
学生实验(略)
拓展:不准确温度计的计算。
【作业】: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的熔点和沸点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2、让学生体验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能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会查熔点和沸点表。
4、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5、让学生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水的熔点和沸点的科学探究难点:熔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一、奇妙的水
云、雪、雨本质是自然界的什么物质?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样的存在形态?
固: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物质的三态:液:有一定体积无形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气:无一定体积无形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水之旅
实验结论: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
熔化:固态液态
: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固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原子的排列无规则,没有固定熔化温度。

【作业】:

二课时:
一、汽化:液态气态
二、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
沸腾
探究结论: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是0℃;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100℃
三、常见晶体的熔点

【作业】: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
一、熔化与吸热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
加热(加热过程要补充热量)
二、汽化与吸热
液体温度
1、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发生的部位条件有无气泡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表面任何温度无
(吸热)沸腾表面和内部达到沸点和加热有
三、升华与吸热
升华固体气体
升华吸热:人工降雨(干冰)

【作业】: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凝固、液化、凝华分别是熔化、汽化、升华的相反过程,认识到凝固、液化、凝华的放热过程。
(2)从与生活、自然现象有关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亲近感。
(3)培养学生利用手边常用物品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品质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学难点:难点是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冰与凝固液体固体
放热
晶体的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并继续放热。
二、雾与液化气体液体
条件:放热
水蒸气必须遇冷才能液化如何理解?100摄氏度比100摄氏度的水……
“白气“与水蒸气
水蒸气液化成“白气”时,水蒸气是如何而来的。
三.霜和凝华气体固体
放热
四、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吸热:熔化汽化凝华
放热:凝固液化凝华Www.Jab88.com

注:实际问题中:
1、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关键是明确初末状态
2、物态变化是否发生——关键是是否达到条件(沸腾?,熔化?,凝固?)

【作业】:

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2、增强学生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3、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科学活动之中。
[教学过程]]
引:缺水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在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缺乏获得安全用水的渠道。
我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也很严重,西北、东北、华北等北方城市已经被迫每日定量、定时供水。中国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大部分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污染。
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二、水资源危机与污染
1、天然污染与人为污染
2、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化学污染
二、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国家节水标志
1、开展“水资源”教育。2、工业用水是节水的重点
3、重复利用废水4、采取节水器件5、计划用水管理……

【作业】: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为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
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4、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5、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2、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2、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复习提问: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新课教学〗
分子势能总和
一、物体的内能分子动能内能为零的物体是没有的。
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减少
内能的改变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增加。
热传递
影响因素:内能:物态、质量、体积、温度等。机构能:……
注:内能与机械的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条件:热传递
二、热量(Q)本质: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内能内能内能(能的形式没发生变化)
(不一定温度降低,如晶体)
1、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本身是没有热量(有内能)的,Q属于过程量。
2、单位:J
3、热量只能说“吸收和放出”。

三、温度——大量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属于状态量。(不能说“传递”“转移”)

【作业】:

相关知识

科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科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1-8物理
一一
&16.1磁是什么新课
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知道磁极间有相互的作用。2、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3、知道磁感线,初步认识地磁场。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过程知道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磁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磁体的吸铁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磁场的存在和方向,知道磁感线并能绘制磁感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同学们用磁感线形象描述磁场这一抽象概念,从而体会到探究实验的魅力和乐趣。2、通过阅读、上网收集资历料,以了解更多信息。体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据。
1、正确认识磁铁的指向性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磁场的认识。
1、解释简单的磁化现象,磁极间作用规律的运用。
2、正确认识磁感线。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分析归纳
条形磁铁(2个),蹄形磁铁,硬币,铁钉,塑料尺,大头针,磁盘,
大指南针,小指南针,幻灯机,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模形,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模形。

一、复习:
1.什么叫力?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必须要接触吗?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什么?
3.物体带电后具有什么性质?
二、引入新课:
吸铁石只能吸铁吗?为什么能用磁铁做指南针?
三、新授:
1.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展示各种磁体、条形磁体、蹄形磁铁、磁针。

2.演示:磁极的吸引力最强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极在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最弱)
3.演示:磁体的指向性
两个磁极中一个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
两个磁极中一个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4.演示: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5.演示:磁化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钢具有保持磁性的性质,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铁不具有保持磁性的性质。
6、两个磁铁它们相互靠近并未接触,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力的作用的呢?
演示:①用手指接触小磁针,使其转动;
②用粉笔接触小磁针,使其转动;
③用嘴吹小磁针,使其转动。
是什么是小磁针转动起来的?(学生:力的作用是小磁针转动起来。)
④用磁铁与小磁针相互靠近;
⑤用粉笔、木棒与小磁针靠近。
导语:磁体与非磁体周围不一样,表现在:磁体与磁体之间虽不接触但有力的作用;而非磁体与磁体之间不接触就没有力的作用。
引入磁场的概念
1.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体与磁体之间的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发生的。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我们可以通过它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它、研究它。这正是科学的力量所在。
7.磁场的方向
力是方向的,那么磁场有没有方向呢?
演示:1.磁场中的一个确定的点,小磁针的指向不变
2.磁场中不同的点,小磁针的指向不同。
人们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个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如何显示各点的磁场方向呢?
投影仪投影:磁感线的分布
①条形磁铁的磁感线观察立体模型
②蹄形磁铁的磁感线观察立体模型
③同名磁极的磁感线
④异名磁极的磁感线
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磁感线谱:

磁感线的特征:
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磁感线可形象地描述空间的磁场的分布情况;
③磁感线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④磁感线不相交。
三、小结:
磁性、磁极、磁化的概念
一个磁铁的南北极标记已模糊不清,如何判别它的南北极。
一根钢棒靠近小磁针的N极,若吸引,则钢棒原来有磁性吗?若磁针躲开钢棒,钢原来有磁性吗?
1.磁体之间为什么能发生力的作用?
2.磁感线的作用;
3.磁场中某一点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方向
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小磁针北极的受力方向

作业:《九年级同步提速训练》P83-86
板书:&16.1磁是什么
1.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极在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最弱)
3磁体的指向性
两个磁极中一个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
两个磁极中一个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4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5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钢具有保持磁性的性质,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铁不具有保持磁性的性质。
6、磁场
1).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
1)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个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2)①条形磁铁的磁感线
②蹄形磁铁的磁感线
③同名磁极的磁感线
④异名磁极的磁感线

一一
&16.2电流的磁场新课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3、知道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条形磁铁。4、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或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电器设备的观察、认识、讨论交流,知道电与磁有着密切的联系。2、通过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通电螺线管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电磁铁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到认识电流的磁现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一个飞跃,这个过程历时约二千年,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通过历史的追溯,培养我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尊重,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奥斯特实验的结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方法。
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方法的应用。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讨论法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初三1-8物理
一一
&16.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样会转动新课
知识与技能: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了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过程,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知识转化成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造发明的意识。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直流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特点。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
归纳总结法
挂图,直流电动机模型

一、复习引入,实验激趣。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导体AB放在蹄形磁体的磁场里,并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闭合电路。

(1)合上开关,接通电路,导体AB中产生由A向B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左运动起来。
(2)将电源上的正、负极接线对换,合上开关,导体AB中产生由B向A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右运动起来。
(3)将蹄形磁体的磁极上下翻转,导体AB的运动方向也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二、进行新课
1、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如图所示,在图甲中,通电线圈的ab边和cd边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因两边中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两力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线圈就转动起来。当转到图乙所示位置时,这两个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线圈保持平衡。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平衡位置。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通电的线圈在磁场中要受力而转动。

初三1-8物理
一一
&17.1电能的产生新课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造的电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能获得的或持续发展情况,增强环保意识。
1、了解电池的种类,干电池、蓄电池及太阳电池、燃料电池的特点及应用。各种发电机能的转化。
2、了解发电机的种类,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及核能发电各自的特点
电池和发电机制类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演示、讲授
归纳

1、“认识电池”部分的教学
(上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尽可能多的种类不同的电池)
师:同学们,把带来的电池拿出来,点点数,看看找到多少个不同的电池?
生:我们8个!
生:我们13个!
……
师:都找了不少哦。一个电池算一分,计算一下,自己小组已经拿到了多少分?
生:老师,有的小组没有找到实物,用图片代替,不能算分。
生(反驳):可我们是在找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才用图片代替的啊,又没有偷懒。
生:其实有些电池我们知道,但却找不到,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用图片代替。
(多数同学表示赞同)
师:大家的讨论好像已经有了结果,那就给他们算分。下面,我们进行竞赛的第二个项目:擂台赛。请一个组的同学拿起一个电池,要求回答者说出这个电池用在什么地方?开始。
生:(走到讲台,用实物投影投出):你们知道这个电池是用在哪里的吗?
生:知道!用在MD上,我经常听MD,就是用这种电池,充一次电可以用好几天。
师:有的小组动作不够快,那么在第三个项目就要努力了。请同学们对刚才全班所搜集到的电池进行分类,只要说得合理就行。
生:根据使用的材料来分,这就是锌锰电池,这就是锂电池……
生:老师,他看书的,我根据价钱来分,手机电池几十块钱,属于贵电池,一般的干电池1块钱几个,属于便宜电池。
师:不错,不错,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这样一分类,对各种电池的了解就更清楚了。那么,除了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池,你们对那些新型电池有多少了解呢?电池使用完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生:现在广州街头都有那种分类垃圾箱,我们应该把电池扔到指定的垃圾箱里。
生:我上网看到有的地方开始使用电动汽车了,它的动力来自燃料电池,而不是内燃机,这样可以减少燃料消耗,产生更少的污染物排放,更环保了。而且,燃料电池不像蓄电池电动机汽车那样需要长时间充电,而只需补充燃料即可继续工作,这对于司机来说很方便。
生:我看到一则新闻,在广州开了一次国际燃料电池研讨会,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这一方面开的专题研讨会。
生:你在报新闻啊?
师:希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能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我们中国自己开
一一
&17.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新课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磁生电过程中能够转化。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初步了解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我国使用的交流电主要参数。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磁生电现象,感知逆向思维。
2.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电磁感应转化成发电机这一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认识在创新中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
探究、讨论
探究、讨论
小电动机、耳机、电流表、导线、线圈框、U型磁体、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多媒体。

一一
&17.3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新课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能的转化。2、知道什么是交流电和直流电。3、了解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我们从直观现象中感受采用高压输电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输电导线上的电能损耗。
2、通过讲授、观看影碟等手段让我们了解高压触电及其防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磁感应产生电流到发电机的发明、电能从电厂输送到家庭中、家庭中各种用电器能顺利工作这一系列环节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物理、接爱科学技术的兴趣、使我们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真谛,树立学好本领,服务社会的人生观。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能的输送过程。
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
发电机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讲授法
讨论法
交流发电机挂图、闭合线圈、交流发电机模型、电弧发生器、高压输电实验器。

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教案


第七章运动
一动与静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常识性了解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运动和静止一样有相对性

典例精析
【例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不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分析】诗人坐船向远看,看到山川向自己走来,这是把船作为参照物,山川相对船是运动的,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山是静止的,是船在动,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山川相对地面是静止的,船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解答】B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
【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为。
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可把运动为和。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
3.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称做。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
4.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
实叫做运动的。
5.“水涨船高”说的“船高”是相对于而言的,如果以作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
6.小船顺流而下,船上有人,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的,船是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的,树是的。
7.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绿茵场上健儿飞奔B.气温升高C.电灯发光D.声音传到远处
8.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看到树木迅速向后退去,这位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树木B.迎面开来的汽车C.乘客乘坐的汽车D.房屋
9.地球同步卫星静止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心B.月球C.太阳D.随意选定的物体
10.夜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以下面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月亮B.云C.地面D.观看的人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选参照物也能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B.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C.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D.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要选一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12.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静止,乙车向东行驶
综合与提高
1.第一次大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身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的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是一颗德国子弹,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抓住一颗子弹?

2.明和小华都坐在车里,车沿着公路前进,小明和小华为自己在动还是没动在争论着,小明说他没动,小华说她在动,请你说一说他们谁是正确的呢?

3.为什么机场附近的鸟群会给飞机的降落和起飞造成很大的危害?
4.在校运会上,明明为晨晨拍了一张赛跑的照片,冲印出来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模糊,后面的景物却很清晰,第二次,为了拍清小高跑步的照片,明明拿照相机,在跑道旁边一边跑一边对准晨晨,冲印出来的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清晰,但后面的景物却是模糊的,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
1.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目的】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等。
【步骤】
(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如图8-1-1)。
图8-1-1
(2)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_。橡皮相对于课桌是_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______。若以______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
2.与同学们在一起做游戏,两条长约一米的木板,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把脚绑在长木板上,一起走完约30米长的路程,看谁先到终点。并讨论这个游戏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用到了我们所学的什么物理知识?

3.意观察一些生活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事例,特别是相对静止的事例(飞机加油机,联合收割机等),想一想,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物理在线

飞机的空中加油
飞机的空中加油技术起源于70多年之前,1923年4月,美国陆军曾用两架小型飞机作试验,在飞行中靠人工用手抓住导管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空中对接加油,现代的飞机空中加油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机在800米以上的高度,在同温层(或叫平流层)进行的,在这个空城中,大气温度基本上不随高度发生变化,气流很平稳,现代大型飞机和先进的加油机最佳飞行高度在10000米上下。
实施空中加油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汇合,必须保证受油机和加油机不发生碰撞,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先在加油机锥管5米以内3米以外编队飞行;然后再以比加油机快0.6至2.5米/秒的速度慢慢地将输油管与受油管插好;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两机的高度、速度、航向、倾角度必须完全一致,双方必须小心翼地操纵着自己的飞机,使之保持相对静止;加油完毕,受油机缓慢减速,退出加油插头,双机脱离。
请思考并回答
1.飞机在加油的过程中,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

2.你认为飞机加油时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

二快与慢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步认识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和千米/时的单位换算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简单的数据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索科学和真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对速度知识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一列火车长200m,已知它用2h,跑了144km,(1)这列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合多少m/s,(2)若火车仍以此速度通过1.6km的山洞,则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多长时间?
【分析】火车的平均速度由公式易求,火车在通过山洞时,所用的时间,应为从火车头进洞至车尾出洞所经历的时间,设火车长为s1,山洞长为s2,则整列火车通过山洞所行驶的路程应为s=s1+s2
(1)=s/t=144km/2h=72km/h
∵1m/s=3.6km/h∴72km/h=20m/s
(2)由可得∴
【解答】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20m/s,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90s。
【例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8-2-1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甲图表明:
乙图表明:

图8-2-1
【分析】在图甲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相同,表明他们所用的时间相等,三个运动员的位置不同,说明他们通过的路程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长,他跑得最快,在图乙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不同,表示运动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表明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
【解答】甲图表明:在时间相同时,通过的路程长的跑得快。
乙图表明: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少的跑得快。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物体在运动时,运动的和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物理学中引进了一个重要物理量速度,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
2.物体速度的公式是,其中用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用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做单位,符号是。
4.当只对物体运动快慢作粗略研究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求物体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5.一个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120m,它通过300m路程需要s。
6.36km/h=m/s;20m/s=km/h
7.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B.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的速度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D.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8.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
A.15m/sB.15km/hC.1.5m/sD.150km/h
9.一辆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前一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B.40km/hC.45km/hD.50km/h
10.长20m的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980m长的大桥所用时间为()
A.102sB.100sC.98sD.96s
1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的过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12.汽车从甲地驶到乙地共用了6h,它最初2h行驶了60km,中间的2h行驶了80km,最后的2h行驶了40km,求:
(1)汽车在这6h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最后2h内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前4h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用食物诱使一只小狗、猫或鸡跑过一段直路,测量它们这种慢跑的平均速度。请大家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蚂蚁、蜗牛、毛毛虫的爬行平均速度。

2.猎豹的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而蜗牛是动作缓慢闻名的动物,它1h
只爬出5m,请你算一算,如果猎豹跑1min,蜗牛要爬多长的时间呢?

实验探究
1.怎样测蚊香的燃烧速度?
器材:停表、细线、蚊香、刻度尺
步骤:
结论:
2.从高处释放一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向下自由运动,这种运动我们把它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当然,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空气阻力小,我们也可以把日常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试探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需要测量的数据:高度(路程)、时间
需要的器材:
我的合作伙伴:
测量过程:
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

物理在线

天文学家的尺子
现在很多人都已知道,日地距离为1.5亿公里,这个距离常被当作“天文单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从1984年起天文单位为一规定值:1.49597870×1011米,但与日地平均距相当接近,故仍可认为是地球的轨道半长径。)天文学家也常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行星、小行星乃至彗星的距禽
可这个结果却来之不易。
古人以为太阳在天上,所以到太阳距离就是“天”的高度。我国西汉年间,天文学家数学家从若干处竹竿影子长度的区别,曾推算出“天高八万里”,虽然这结果“谬之千里”,但这种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却是很可贵的。
几乎差不多的时代,古希腊有人利用月亮上、下弦时,日、月、地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测出太阳比月球远17~19倍,如图8-2-2所示。
这似乎比万里的结果好一些,但当时月地距离本身
也不清楚,所以可能仍是一笔“糊涂账”。何况实际
上,二者的距离相差近400倍。
16世纪时,哥白尼估算的太阳距离也只有300万英里,按现在的比例,则相当于480万公里。一个世纪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则认为应是2100万公里。稍后的牛顿又进了一步:8640万公里……这样巨大的数字实在已超出了想象。
前文说过,第一次科学测定天文单位是法国乔卡西尼完成的。他当然不会相信牛顿的推算。而且他也的确获得了很了不起的结果:13800万公里。一直到近代,由于小行星的功劳使这个值更趋准确:14958万公里,使得误差从卡西尼的8%减少到了0.01%。现代则利用了雷达和激光技术,使天文单位a的值定为149597892±1公里。别对±1公里误差耿耿于怀,因为相对误差只十亿分之六,如果能用这样的精确度测量南京到上海的距离,那误差只有2毫米——相当于1粒绿豆大小。
其实地球的轨道是椭圆,日地距离本身时刻都在变化。为了协调起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从1984年元旦开始,日地距离的平均值为:149597870公里。一般情况下,谁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完全可以讲1.5亿公里。正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1990年7月1日零时的大陆人口为1133682501人,考虑到这几年的增长因素,一般便说12亿人口了。
1.5亿公里有多长呢?一般人可能还不易想象,因为地球上任何两点的“直线距离”都不会超过2万公里,根本无法与此比拟。
不妨这样来比喻这1.5亿公里的漫漫之路:如果以步行速度(5公里/小时)“长征”,则要昼夜不停地走上3500年,让唐僧当初去朝圣太阳,至今不过走了全程的30%左右。如果铺上了“月地高速公路”让小轿车疾驶,也得花上170年。以声速行进,则需要13.7年。事实上从太阳上发出的光,也需过了8分钟才到达地球的。如果太阳上有1台与我们同步的钟,则如果太阳在某天12时突然熄灭,那未我们在12时8分前还可尽情享用这“最后的光明”。
请思考并回答
1.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数据,算一算太阳光的速度是多少?

2.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怎样探索科学真理。

三直线运动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理的重要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

典例精析
【例1】小强和大勇同时骑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前往相距18km的乙地,小强做匀速运动,大勇做变速运动,且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出发1h后小强到达乙地,则:()
A.大勇也同时到达乙地B.出发20min后,小强离乙地12km
C.大勇到达两地的中点一定用了半小时
D.途中小强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分析】编制本题的目的,在于使解题者体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根本区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强,骑车的快慢程度始终不变,速度的数值为一恒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而大勇做变速直线运动,他骑车时快时慢,速度的数值为一变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其含意是“在全部路程中,小强的快慢程度跟大勇的平均快慢程度相等”。
【解答】依据物理规律和题意,对四个备选答案逐个考察:
A.由于两人都是从甲地前往乙地,路程s相等;“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v也相等,根据t=s/v则两人所用时间t必相等,两人又是同时出发,所以一定同时到达。
B.小强做匀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出发20min(全部时间1h的1/3)后,小强应该通过了全部路程18km的1/3,即6km,此处距离乙地为18km—6km=12km。
C.大勇做变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即大勇通过全部路程的1/2(到达两地的中点)所用的时间不一定(并不是不可能!)是全部时间的1/2(半小时)。
D.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小强快慢不变,大勇时快时慢,可知必定“途中小强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例2】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600km/h,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已知:v1=3×105km/st1=2.56s/2=1.28sv2=3600km/h
求:t2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
即s2=s2而s=vt则有v1t2=v2t2
所以t2=v1t1/v2=(3×105km/s×1.28s)/1km/s=3.84×105s=106.7h
答:这架飞机需要106.7h才能到达。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2.直线运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物体沿着直线做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5.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通过的路程为120m,比较可知()
A.甲物体运动最快B.乙物体运动最快
C.丙物体运动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它在第8s内的速度是()
A.2m/sB.12m/sC.2.4m/sD.无法确定
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快慢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C.快慢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8.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
A.时间越长,它的速度越大B.路程越短,它的速度越大
C.它在0.6s内通过的路程是4mD.它在1s内的平均速度是0.15m/s
9.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和后半段的时间相等,这辆汽车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运动()
C.前后两段路程上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10.从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在缓慢的增大,因此测出它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前半程最大B.后半程最大C.全程最大D.几个平均速度相同
11.某同学在60m的赛跑中,头2s内跑了12m,接着又用了6s时间跑了40.8m,最后用1s跑完余下的路程。
求:(1)头2s内的平均速度。(2)中间6s内的平均速度。(3)最后1s内的平均速度。(4)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如图8-3-1所示,是一辆小汽车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
获得的合理的物理信息是:
信息一:他们是同时经过O点的;
信息二:;
信息三:。图8-3-1
2.甲、乙两人要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河边,甲离乙20m远,他们站在一条河岸到峭壁的直线上,甲喊了一声,乙听到两次声音,测得两次声音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V声=340m/s)

实验探究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来的平均速度
需要的数据有:路程和时间
需要测量的器材是:
实验步骤:

物理在线

时间的单位——秒的规定
长度、质量和时间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量,这三个量的单位不仅在物理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其它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们。在国际单位制中这三个量的基本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那么这些基本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米和千克的规定已有叙述,而对时间的基本单位——秒的规定未作介绍。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用目前中学使用的理化教材中的知识对“秒”的规定的主要方面及其前后变迁情况作一介绍。
一.秒的最初规定:太阳早升晚落是人们经常观察到的现象,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观察时间的依据。太阳连续出现在天空同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叫做一天,也就是天文学中的“真太阳日”。应该说明的是真太阳日
并不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这是由于地球除自转外
还绕太阳作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同时在公转轨道上地球经
过一段孤长,相应地地球自转必需多转一定角度才能在
地面上观察到太阳和前一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情况。
如图8-3-2所示。可见用太阳的位置来观察时间,其结果不仅和地球自转有关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不幸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的,根据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可知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因之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它的线速度最大,而在远日点时线速度最小,如图8-3-3所示。
也可以作如下简单推导,设在近日点处地球速度为v1地日距
r1;远日点处地球速度为v2,地日距为r2。面积速度相等即
v1r1=v2r2,由此式可得,因为r2r1,所以V1V2。公转
轨道上速度的差异使得各个真太阳日的时间间隔不等,这对观
日定时是不利的。于是人们把一个回归年的所有真太阳日加以平均,其平均值叫平太阳日。1789年法国成立特设科学委员会研究时间计量标准,历时近30年于1820年正式提出最初的秒长定义:平太阳日时间长度的86400分之一规定为一秒。秒长的这一规定由1820年使用到1960年。由此定义,明显看出它是建立在地球自转的基础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观测到地球的自转也是不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但自转的总趋势是减慢,这就使得前面的定义中的秒长不是一个不变的时间间隔,它的准确度只能达到10-7数量级,满足不了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要求。
二.历书时系统的秒长定义:力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根据力学规律可以精确计算出各时刻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反之如果能够观测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运动体在该位置的时刻。在浩翰的宇宙中,将地球看作一个质点,在地球质点上观测其它星体的位置,例如,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同样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相对地球位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观测太阳或月亮相对地球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时间,这种时间系统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是均匀的,称为历书时。历书时规定当太阳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时(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的瞬时)作为1900年1目0日12时正。历书时秒的定义为:由1900年1月0日12时开始的一个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这一分数的分母是1900年回归年的天数×24×60×60而得到的。1985年国际天文学会通过决议:自1960年起采用历书时秒作为天文学的时间标准。这种时间标准由于对星体准确位置观测上的困难,使得秒长误差在10-9数量级,历书时秒仅使用了数年时间便被原子秒所代替了。
三、原子秒的定义:在介绍原子秒之前首先了解一点原子方面的基本知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所构成的,核外电子在一定轨道上绕核运动,允许的轨道有多个。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原子就具有不同的能量,用原子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原子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原子受到电磁波辐射时吸收电磁波能量,电子由低能轨道跃迁到高能轨道,这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反之电子由高能轨道回到低能轨道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电子处在最低能量轨道时原子能量最低,称基态原子。原子辐射或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严格满足下列条件:,式中W1和W2分别表示原子在跃迁过程中初末两个能级,h为布朗克常数。原子的各个能级是固定的,这使原子只能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的电磁波,该电磁波频率所对应的周期为:,这一周期稳定度极高,如果我们规定这一周期的若干倍为一秒,我们就会得到重复性极好的秒。但是,原子秒并不是由电子轨道的变化所定义的,而是由所谓的核自旋的变化来定的。原子中除电子绕核转动外,原子核本身在作自转,称核自旋,由量子力学理论得知核自旋的方向只能取几个不连续的方向。对应核自旋的不同方向,使原子处在不同的能级,即所谓的超精细能级。当原子发生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时,也就是核自旋由一方向跃迁到另一个方向时,伴随着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的辐射或吸收。
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年10月)作出规定:铯原子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振荡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也就是说当原子量为133的铯原子处在基态中时核自旋由一种自旋方向转变为另一种自旋方向时原子能量发生变化,所对应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间隔规定为一个原子时秒。原子时秒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其准确度可达10-13~10-14。国际单位制中的秒长就是按照上述规定在海平面上得到的。
请思考并回答:
1.秒的规定经过了哪几个变迁过程?

2.原子秒是怎样规定的?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案(苏科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案(苏科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信息与信息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2、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习重点]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
[学习难点]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放映一段录像(学生上课举手、汽车转向灯亮、电话铃声响、电视广告等)
问:在刚才的录像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
问:那什么叫信息呢?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欧姆定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_________________、文字的诞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息与生活密不可分,如天空乌去密布,标志着大雨可能降临;上课时,同学们举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不属于早期信息传播工具的是()
A.可视电话B.在古代每隔一定的距离会设置一个驿馆
C.飞鸽传书D.以前有急事时,经常会用的电报
,4.下列传播信息的方式中,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的是()
A.利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传播
B.利用发电报的形式传递信息
C.利用打电话的形式传播
D.飞鸽传书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
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
问: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哪些?
再介绍一些早期的传播工具:海军用的手旗、灯光、擂鼓、鸣金、风筝邮、以邮行与以次行
让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设计: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分别在自己一方按下开关时,对方一侧的电灯就会发光。
指导完毕让学生看图17—6
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图的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参照课本上的莫尔斯电码指导学生发“电报”
等学生发完后问:这种有线电报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问:请设想一下应该怎样传播信息才更加合理?
四、导学导练: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通俗地讲,信息是各种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息中包含的内容越多,信息量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列举出三种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发明电报机的是美国的发明家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发明了利用“点”、“划”和“空白”的不同组合构成的电码——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人类通信史的新纪元。
4.人类特有的信息是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利用摄像机就可以把这三种信息组合起来,它的信息含量就会大大增加。
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传播信息形式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并且传递信息的量也_______________。
6.比较下列各类传递信息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最多的是()
A.电话B.电报C.书信D.可视电话
7.下面关于数字“6”的莫尔斯电码组合,正确的是()
A.————B.—C.———D.—
8.下列信息传播中属于第四次信息变革的产物的是()
A.利用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的声音、图片和文字籍
B.人类用来记录历史的书
C.人们可以用收音机收到电台播出的节目
D.人们利用语言和手势来交流自己的看到的现象
9.网Z,X小明同学在课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到了一些记载信息的工具如下图17-1所示,请
你帮他分析这些记载信息工具的优缺点。
[来10.小明想自己制作一个楼梯门铃,他首先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自己设计的可行性。现在有器材:电池组、一个电铃、一个电动机、开关导线若干。要求:当楼下有人按开关时时,楼上的门铃响;他可以通过室内的开关来控制开门的电动机。
课题:电磁波及其传播
[学习目标]
1、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能量、以及信息。
2、实验观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出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屏蔽等现象。
3、引发学生对波动现象的好奇心。引导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归纳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了解电磁波”并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及其特性
[学习难点]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辆电动小汽车,现在老师分别开一下,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对比后说出它们的特点。
开动第一辆普通电池小汽车。
开动第二辆线操纵电动小汽车。
开动第三辆遥控电动小汽车。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欧姆定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频率表示,通常用字母表示。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光波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电磁波。
3.赫、千赫、兆赫是的单位,其中以_______为最小,1千赫=______________兆赫。
4.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
C.频率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较长。
D.电磁波的频率由接收电路的接收装置决定。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一)波的基本特征:
观察以下现象:
1.水波.(演示,实物投影)问:哪儿是波源?它在怎样运动?水波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2.演示:绳子抖动时形成的波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再利用课件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对现象有个长时间的再现。

找一找这二个波的共同点?
(版书)1.凹凸相间,向外传播

3.演示:悬挂着的弹簧受到撞击显示的情形(或视频)问题:这个波的特点是什么相间?我们再仔细的看一段课件。找出这种二种波的共同特征来。
(视频:横波和纵波的课件)

播放波形图的课件。
介绍波形图,引出波的特征物理量:(定义、字母、单位、)
设问:波源振动的平衡位置在哪里?图中所示振动的振幅是多大?

1.振幅:(A)表示振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单位:米(m)

2.周期:(T)振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单位:秒(s)
布置小实验

3.频率:(f)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导出周期与频率的关系式:
f=1/T
5.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米(m)
指导学生从图形上认识波长。
6.波速:(v)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m/s)
波速的公式:v=λ/T
或v=λf
练习:有一列波的频率是200Hz,波长为0.4m,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二)了解电磁波
播放电磁波被预言和被证实的资料。
1.介绍:
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2.活动:
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实验一:在打开的电视机前方接通电吹风电源,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二:⑴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
⑵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
⑶你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
电磁波速:
例题: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波长为5.71m,频率为52.5MHz.试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1MHz=106Hz)
介绍: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光波属于电磁波。
引导:我们知道了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电磁波,那么这些电磁波有些什么特点呢?将学生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1.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2.电磁波能被阻挡(屏蔽)吗?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其设计实验验证。

针对同学们的设计开展实验。
1.和2.
结论:
⑴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⑵金属容器能屏蔽电磁波。

设问:为什么在建筑物中或在电梯中,手机信号有时很不好呢?

转承语:刚才我们说过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还说了光波其实就是电磁波。那还有哪些也属于电磁波电磁波谱:
指导学生看书:69页图17-17电磁波谱,了解:
各谱段的名称,和对应的频率波长情况。

和电磁波的应用。
师生互动:
适当介绍电磁波的一些应用。

介绍:电磁污染。
见附件《电磁波的危害》
四、导学导练:
1.电磁波是在空间____________变化的_____________。
2.某一列波的频率为50Hz,则它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如果传播的速度为10m/s,则它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
3.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___________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4.电磁波是向空间______________传播的,它在真空中传播速度__________Km/s。
5.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在其他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这个速度。
6.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德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7.现在有的学校或单位安装了无线话筒,人拿着话筒就可以把声音信号传给放大器进行放大。无线话筒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把声音信号传递给放大器的。
8.下列现象中不能产生电磁波的是()
A.电冰箱的电路接通或断开B.正在工作的电铃
C.正在工作的电声喇叭D.用木棒不断敲击鼓面
9.仿照下面的例子再举出两个电磁波利用的例子。
例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使用都离不开电磁波;
10.江苏人民广播电的频率为702kHz,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则南京音乐台节目的波长是多少米?
11.小明同学做完作业后,想听一会儿收音机。打开收音机后,关台灯并打开了大的日光灯,在开日光灯的时候能够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咔哒、咔哒……”的声音,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12.小明同学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的实验过程中,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先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罩内的手机,手机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这证明。
(2)他又将手机放在金属容器(如饼干筒)中,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然后再将手机放在塑料容器或纸容器中,再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
这说明__。
根据以上探究活动,你能否解释在建筑物或电梯中,手机有时会收不到信号或信号较弱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课题: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学习目标]1.知道卫星通信是通过微波来传递信息的
2.通过演示全反射,理解光纤内光的传播路径。
3.回顾我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史,树立荣誉感。
[学习重点]1.现代通信方式的各种用途和特点
2.光缆与电缆的优劣对比
[学习难点]1.光缆中光传输的光路
2.通信卫星的要求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电磁波是一种快捷、方便、不含限制的传输工具,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当它们加载信号后,就成为有意义的信息了。这就是现代通信所运用的主要原理。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谈谈对现代通信的认识。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光纤和电缆都能够传递信号,其中_____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容量大;__________先被实用到信息传递中的。
2.现代的通信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联网等。
3.在卫星通信中,至少要几颗卫星才能覆盖几乎整个地球?()
A.1B.3C.5D.6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出示水槽实验器材,槽底有一激光灯,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光线射入角度变化时,光路情况。
让光线与水面的角度慢慢变小(即入射角逐渐增大)时,你看到了什么?

大家用玩具激光电筒点亮后,你会看到什么地方发光?
你看到整根玻璃丝发亮吗?
这现象说明什么?与刚才老师水槽演示初级的原理有什么关系?
当光由A处射入,最后由B处射出,人眼只有接受光时才会感觉亮。
光波也是电磁波,也能传输信息,现代通信根据其方式可分为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互联网络,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通信方式各属于什么通信?
电磁波频率越高,能量越集中,传播信息能力越强。
微波是当前电磁波主要使用的频段,查阅书回答微波的频率范围。
微波传输定向性强,是直线传播途经,因此实现全球传送必需要有地面基站和通信卫星实现。
通信卫星的作用是什么?
考虑一下,通信卫星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完成接收和发送电磁波的任务?
怎样才能保持相对静止?
尽管光波也是电磁波,根据学过知识,光波与微波频率上有什么区别?
你们认为光波作为传送工具有什么好处吗?
电脑已深入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电脑,学生们讨论一下,电脑用途。(学生讨论)
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应用因特网资源,发挥其功能而不要迷恋玩游戏和上网聊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探究,你们知道了哪些有关现代通信的知识。
四、导学导练:
1.如图所示是光纤传输的原理图,光纤是由非常细的玻璃纤维构成,激光器发出的光线基本是笔直地进入一端,它主要是利用光线的_________________特性,把信号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
2.如果某人利用网络聊天,他与远在3000km外的网友讲了一句话,如果信息以光速传播,则他的网友要隔_____________s才能收到他的话。
3.下列各种通信方式中,不属于现代通信的是()
A.卫星通信B.互联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C.在战场上的八百里加急D.光纤通信
4.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人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互联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你还能举出一些互联网的用途吗?(至少写出两种)

课题: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展望。
[学习重点]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学习难点]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在广袤无垠的太空里,有一颗蔚蓝色的球形天体,这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是现今人类知道的唯一具有生命繁衍和高度文明发展的天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兴盛、工业革命的兴起,掌握了技术的人类无节制的开发着自然界的资源,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能源、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已被列为困扰人类的五大问题,其中能源问题至关重要。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标准煤的热值为2.93×107J/kg,1950年全世界能源消耗是2.6×1010t标准煤,消耗能量约为__________J。
2.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___________;第二,必须足够____________,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_________使用;第四,必须足够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3.
3.现代社会中,尤其是我国使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燃料燃烧得到的内能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一、能源发展历史
1、火的利用
2、化石能源的利用
3、电能的利用
4、核能的利用
二、能源的分类
三、21世纪能源趋势
四、导学导练:
1.小轿车开动时,是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能。能量转换装置的的效率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一只白炽灯的效率图,根据此图可以知道转化成的内能为___________J,白炽灯的效率为__________。
3.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___________造成影响。
4.下列四种能源,在使用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柴薪D.核能
5.下列四种能源,在使用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水力发电B.煤C.柴薪D.石油
6.使用核能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B.造成水土流失
C.对人的有害辐射D.形成酸雨科
7.完全燃烧500g无烟煤,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如果这些内能的30%被100kg水吸收,可使40℃的水温度升高到多少℃?(q无烟煤=3.4×107J/kg)

课题:核能
[学习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学习重点]了解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核聚变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核能更多的给人类造福。
[学习难点]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聚变的原理。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原子弹爆炸的挂图或课件播放原子弹的爆炸实况

原子弹利用了一种新的能量,————核能。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欧姆定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找到了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核能发电时,是把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能。
3.在阳光下,会感觉到暖洋洋的,这个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它能够不断地向外放出能量是靠______________。
4.关于核电站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特别适合于缺少化石能源的地区B.可以减少燃料运输量
C.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可获得的巨大的能量D.需要保护措施。xx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核能,获得核能的途径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获取核能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原子核的裂变,一种是原子核的聚变。
2.重核的裂变
3.轻核的聚变
四、导学导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裂变。为了有效、和平利用核裂变时所产生的能量,科学家们研制成了_______________,从而使链式反应可以在人工的控制下缓慢进行。核裂变除了可以用于发电外,在军事上还可以做成威力强大的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聚变。由于聚变必须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所以也叫________________。
3.控核聚变的核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具有显著的优点:一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发电的电站,目前已经的核电站都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反应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电机等。
5.关于核电站,小明总结了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核电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
B.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它是以铀为燃料的
C.核电站的反应堆中放出的核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6.如图所示是核电站原理的示意图,结合这张图,简要叙述核电站是如何工作的。

课题:太阳能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能,知道太阳能是人类的能源宝库。知道利用太阳能的方式。
2.在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提高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习重点]知道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学习难点]太阳能的应用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转盘(展示)。我用手一拨它就转,你能否用其他方法使它转起来呢?
学生讨论:
用水流冲、吹气……
演示:用激光手电照射这个圆盘,使圆盘转动。
提出问题:通过这个现象同学们可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人类历史上的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以_______________为标志,导致了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第二次能源革命,以____________为发明为标志,导致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能源转化为化石能源,第三次能源革命,以_____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促使核能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成为常规能源。
2.冬天,火炉把自己的___________能传递给房间里的空气,供人们取暖;到了春天,我们不能把这些能量重新收集起来供来年再用,一般情况下,_________能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上述事例说明: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__________性的。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一太阳能的利用:1、直接利用。2、间接利用。
二太阳能的优点:
刚才大家都踊跃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说明你们都作了积极主动的准备,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值得肯定。希望大家能保持,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总结一下太阳能有哪些优点?
1.太阳能十分巨大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学生查表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巨大。
学生讨论交流
2.太阳能经济、丰富、清洁。
3.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既然太阳能有这么多优点,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请大家讨论: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四、导学导练:
1.人们现在已经开始逐渐使用太阳能了,人类现在使用的太阳能主要是直接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能源为_______________能源,由______________能源为二次能源。请分别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些新闻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房地产开发商关于阳光权的争论,主要是开发商在开发楼盘时侵占了当地居民直接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权利。
3.下列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由热电厂提供取暖的热能B.水库里的水的势能
C.由水力发电站与火力站提供的电能D.天然气
4.下列能源中,不来源于太阳辐射能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江河水流能D.核能
5.太阳能来自于()
A.反射其它恒星的能量B.裂变C.链式反应D.聚变
6.在人造卫星上,利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A.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利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电能
C.利用氢、氧等化学变化放出内能转化为电能
D.直接利用太阳能加热物体
7.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现在也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呢?

课题: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学习重点]能量转化与守恒
[学习难点]能量的转移与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
[学法指导]自学、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世界上有没有不需要能量就能工作的机器呢?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欧姆定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叫能量的转移?什么叫量的转化?
2、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的过程中,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3、高温蒸气推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中,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再转化_____能。
4、电流通过电动机,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电流通过白炽灯或荧光灯,___能转化为______能,电流通过电解槽,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5、内燃机在工作过程时,在做功冲程中,___能转化为_____能,在压缩冲程中,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6、蓄电池在放电的过程中,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充电的过程中,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学生活动1:在一烧杯中盛入红水,将棉花捻成条状,将其一端放入烧杯中,另一端用手提着,观察现象。若将另一端悬挂在外面,并且低于水面,再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用内径不同的毛细管演示毛细现象,同学们观察此实验中液体上升的高度有什么规律?
由于毛巾是由若干纤维组成,而纤维与纤维之间就象若干细管一样,液体会顺着这些细管向上运动。
实验1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猜想正确吗?
如果真能通过毛巾将水从低处抽向高处,我们就可以做成下左图所示的“永动机”。事实上,它是不可能永动的,为了说明这一现象(演示实验3),请注意上右图所示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要想使水从棉纱的另一端滴出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棉纱不可能自动地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相反,它会将上方容器里的水抽向低处。所以,上右图所示的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实验中,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膨胀出去的气体能否再自动地回到容器中,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假设若成立,是否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在这个实验中,能量的这种转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果树瀑布中的水,它下落的过程,是自发的过程,水能否自发地从低处流往高处?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能量保持不变。
四、导学导练:
1.________________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也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小到原子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只要有能的变化,无论是什么变化,都遵循它。此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把一种形式的能量________为另一种能量或能量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在我们学过的热传递是能量的____________;燃料燃烧是能量的____________。
3.在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_____________流向电源的____________。它们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改变(选填“会”或“不会”),因为能量转移和转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列过程中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情况
(1)启动汽车的发动机,汽车向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滑滑梯时,臀部会发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电饭锅烧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字路口的给红绿灯提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种现象中,只有能的转移而不发生能的转化的过程是()
A.冬天用手摸户外的东西时感到冷
B.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C.水蒸气会把壶盖顶起来
D.电灯发光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B.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C.只要有能的转化和转移,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D.任何一种形式的有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能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7.下列几个例子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火箭点燃时,升空而起
B.给烧杯加热,使杯内水的温度升高
C.冬天,人站在阳光下感到暖和
D.用锤敲石头,石头和锤都要发热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课题: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能量转化与效率
[学习难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对效率的认识
[学法指导]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进入21世纪,我们对能量转化技术的掌握是日趋成熟完善,对能源的利用也日趋合理,到底21世纪我们的能源发展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源下可持续发展,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下列能源中,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水能B.风能、天然气C.潮汐能、太阳能D.石油、煤
2.2010年1025月24日起,全国97#汽油的价格涨至5.02元/公升,能源的日益紧张已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则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
A.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B.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
C.节约用水、用电、用气D.电脑整天处于待机状态
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在不断的开发新能源。你所知道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
2、能量转化与效率
3、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5、未来的理想能源
四、导学导练:
1.为改善驻守在南沙某岛屿边防战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今年在岛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太阳能电池板给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为探照灯供电。这种白天与晚上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A.白天:太阳能内能电能B.白天:太阳能电能化学能
C.晚上:化学能电能太阳能D.晚上:化学能电能化学能
2.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
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③D.①③④
3.仔细观察上海轨道交通(地铁)明珠线列车停靠的沿途各站时,可以发现某些站的站台内的轨道高度比非站台地方的轨道要高。也就是说列车是在制动前利用惯性驶上一个倾角约为5度的斜坡后停靠站台的,重新启动后,又通过另一侧的斜坡下驶到平轨上运动,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的为了()
A.节约能源B.防止站台积水
C.突出站台的造型D.改善站台通风
4.2006年年初,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由于其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而被形容为“人造太阳”.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超高压、超____的条件下,两个氢原子核结合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受控核聚变的核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具有显著的优点(请写出一点)_______.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______(内能/化学能).为开发新能源,人类已能够把油菜籽和蓖麻及大豆等农作物加工转化成“生物燃料”,“生物燃料”属于_________(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6.我国现有的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请你以其中一种(核能发电方式除外)为例,说明该发电方式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例如,核能发电:核能→水和蒸汽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7.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能源家族中:①柴薪、②煤炭、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太阳能、⑧地热能等,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填题序号)。
8.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围绕地球运转的通信卫星,其两翼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能把能转化成能,供通信卫星使用。太阳能还可以直接转化成内能,现有一太阳能热水器,在晴天每天可将50g从20℃加热到50℃,若燃烧煤气来加热这些水,则至少需要消耗掉m3的煤气。(已知煤气的热值为3.9×107J/kg
9.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这部法律不仅向人们显示了可再生能源对于未来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1)目前我国常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燃料、太阳能等,其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优点是(只要求写l条):__________________[
10.太阳每秒钟向地球辐射的总能量,据《科学美国人》杂志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提供了如此5项数据(详见表格),其中前2项没有被地球利用,请选用表格中数据计算:
以直接反射方式离开地球52000×109千焦/秒
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81000×109千焦/秒
用于水循环于40000×109千焦/秒
用于大气流动370×109千焦/秒
用于光合作用40×109千焦/秒

(1)地球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约为%
(2)因光合作用,每分钟有千焦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

11.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并将其补充完整。
能源能源利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积极因素消极因素
煤成本适度蕴藏量大
水、风能水坝上游的水淹没了大片土地,扰乱生态环境;风多变,风场需要大片土地。
核能不会引起大气污染

12.某地区的平均风速是6m/s,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kg/m3。此地有一风车,它的车叶转动时可以形成面积约为1200m2的圆面,求:
(1)平均1s时间内有多少质量的气流冲击风车车叶形成的圆面?
(2)已知1kg空气以这样的速度运动时具有的动能为18J,假如这个风车能将流过此圆面内气流动能E动的10%转变为电能,则该风车平均每秒钟发出的电能E电是多少?